動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濤;靜而不擾,波濤悉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變隨緣,真如當體成生滅;隨緣不變,生滅當體即真如。一迷即夢想顛倒,觸處障礙;一悟則究竟涅槃,當下清涼。
唐朝時,溫州淨居寺有一位玄機比丘尼。她住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參禪。
有一天,她忽然興起一個念頭:「法性湛然深妙,原本沒有來去之相,我這樣厭惡喧譁而趨向寂靜,算不得是通達法性的人。」
有了這樣的想法,她立刻動身去訪問大名鼎鼎的雪峰義存禪師。雪峰禪師見到玄機比丘尼,就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
玄機比丘尼回答:「從大日山來。」
雪峰禪師一聽就問道:「太陽出來沒有?」意思是說,從大日山來,太陽出來沒有?悟道了沒?
玄機不甘示弱,答道:「假如太陽出來,會把雪峰融化!」意思是,假如已覺悟的話,哪裡還有你雪峰禪師?哪裡還要來問你呢?」
雪峰禪師見其出語不凡,便再問:「你叫什麼名字?」
比丘尼回答:「我叫玄機。」
雪峰禪師聽到這個名字,又問:「你一天能織多少?」
玄機比丘尼回答:「寸絲不掛!」意思是自己已經解脫盡淨了,然後她轉身而退。才走了三五步,雪峰禪師又說:「喂,你的袈裟拖在地上了!」玄機比丘尼連忙回頭看自己的袈裝。
雪峰禪師哈哈大笑說:「好一個寸絲不掛!」
佛說:「隨其心境,則佛土淨。」清淨心生智慧,純善心生福德。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更多時候,我們的心是浮躁的,我們放不下期盼的紅塵,放棄不了追求的生活。所以,我們被心所累。
我們常說:「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不管什麼事情,心態平和了,想與不想,它就在那裡。就像太陽,無論是陰天還是晴天,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它都在不停地運轉著。
有一位信佛虔誠的居士,在自家屋後開闢了一片花園,種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於修剪、整理花圃,所以枝葉茂盛、花香襲人。這位居士常將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有一天,這位居士遇見寺院的住持無德禪師,也將花供養禪師。無德禪師很歡喜地說:「你每天都來插花、換水,確實是功德無量!佛經裡說:「以花供佛,能生生世世的莊嚴。」
居士說:「我不求什麼。只是每天整理花草、剪下花朵,送到寺院供佛,我的內心就會特別寧靜、清涼、輕安,這是我每天喜歡來供佛的原因。」
無德禪師說:「是啊!學佛心中應無所求,當下就是清淨。」
居士說:「但是回到家就會有煩惱,心不得安寧!我要用什麼方法讓我的心清淨呢?」
無德禪師說:「花瓶裡的花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凋謝,你知道能用什麼方法讓鮮花保持新鮮嗎?」
居士說:「要時常換水。因為花的莖浸在水中容易腐爛,無法吸收水分供給花朵,花就容易凋謝。所以必須每天換水,並且剪掉爛掉的梗及莖,這樣就能保持花的新鮮。」
無德禪師說:「花的新鮮與我們身心清淨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常自我淨化、調整心念,才能適應環境,無法要求環境來適應我們的心啊!」
這位居士聽完後,隨即接著說:「我若能常在寺院裡,不知該有多好!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寧靜的環境中好好聆聽佛法,學習佛經梵音的唱誦。」
無德禪師又說:「其實,呼吸之間就是梵音聲。只要把混亂的心念時時消除,天地宇宙、周圍環境,乃至於你內在的身心動作,無不是清淨梵音聲。你兩邊的耳朵就是現成的菩薩道,身體就是清淨的道場!又何必非要到寺院中生活呢?」
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渭淨。人生不如意事佔了十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幹擾,實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間有這麼多不如意的環境要面對,不如先自我淨化,清淨內心的世界,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要時刻控制自己的心。
內心如果清淨,一切境界無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間,萬物的聲音無不是生命的朝氣與大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