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隨其心境,則佛土淨。清淨心生智慧,純善心生福德

2020-12-21 禪說國學

動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濤;靜而不擾,波濤悉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變隨緣,真如當體成生滅;隨緣不變,生滅當體即真如。一迷即夢想顛倒,觸處障礙;一悟則究竟涅槃,當下清涼。

唐朝時,溫州淨居寺有一位玄機比丘尼。她住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參禪。

有一天,她忽然興起一個念頭:「法性湛然深妙,原本沒有來去之相,我這樣厭惡喧譁而趨向寂靜,算不得是通達法性的人。」

有了這樣的想法,她立刻動身去訪問大名鼎鼎的雪峰義存禪師。雪峰禪師見到玄機比丘尼,就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

玄機比丘尼回答:「從大日山來。」

雪峰禪師一聽就問道:「太陽出來沒有?」意思是說,從大日山來,太陽出來沒有?悟道了沒?

玄機不甘示弱,答道:「假如太陽出來,會把雪峰融化!」意思是,假如已覺悟的話,哪裡還有你雪峰禪師?哪裡還要來問你呢?」

雪峰禪師見其出語不凡,便再問:「你叫什麼名字?」

比丘尼回答:「我叫玄機。」

雪峰禪師聽到這個名字,又問:「你一天能織多少?」

玄機比丘尼回答:「寸絲不掛!」意思是自己已經解脫盡淨了,然後她轉身而退。才走了三五步,雪峰禪師又說:「喂,你的袈裟拖在地上了!」玄機比丘尼連忙回頭看自己的袈裝。

雪峰禪師哈哈大笑說:「好一個寸絲不掛!」

佛說:「隨其心境,則佛土淨。」清淨心生智慧,純善心生福德。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更多時候,我們的心是浮躁的,我們放不下期盼的紅塵,放棄不了追求的生活。所以,我們被心所累。

我們常說:「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不管什麼事情,心態平和了,想與不想,它就在那裡。就像太陽,無論是陰天還是晴天,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它都在不停地運轉著。

有一位信佛虔誠的居士,在自家屋後開闢了一片花園,種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於修剪、整理花圃,所以枝葉茂盛、花香襲人。這位居士常將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有一天,這位居士遇見寺院的住持無德禪師,也將花供養禪師。無德禪師很歡喜地說:「你每天都來插花、換水,確實是功德無量!佛經裡說:「以花供佛,能生生世世的莊嚴。」

居士說:「我不求什麼。只是每天整理花草、剪下花朵,送到寺院供佛,我的內心就會特別寧靜、清涼、輕安,這是我每天喜歡來供佛的原因。」

無德禪師說:「是啊!學佛心中應無所求,當下就是清淨。」

居士說:「但是回到家就會有煩惱,心不得安寧!我要用什麼方法讓我的心清淨呢?」

無德禪師說:「花瓶裡的花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凋謝,你知道能用什麼方法讓鮮花保持新鮮嗎?」

居士說:「要時常換水。因為花的莖浸在水中容易腐爛,無法吸收水分供給花朵,花就容易凋謝。所以必須每天換水,並且剪掉爛掉的梗及莖,這樣就能保持花的新鮮。」

無德禪師說:「花的新鮮與我們身心清淨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常自我淨化、調整心念,才能適應環境,無法要求環境來適應我們的心啊!」

這位居士聽完後,隨即接著說:「我若能常在寺院裡,不知該有多好!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寧靜的環境中好好聆聽佛法,學習佛經梵音的唱誦。」

無德禪師又說:「其實,呼吸之間就是梵音聲。只要把混亂的心念時時消除,天地宇宙、周圍環境,乃至於你內在的身心動作,無不是清淨梵音聲。你兩邊的耳朵就是現成的菩薩道,身體就是清淨的道場!又何必非要到寺院中生活呢?」

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渭淨。人生不如意事佔了十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幹擾,實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間有這麼多不如意的環境要面對,不如先自我淨化,清淨內心的世界,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要時刻控制自己的心。

內心如果清淨,一切境界無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間,萬物的聲音無不是生命的朝氣與大地的生機!

相關焦點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 知心是佛即生慚愧,知生是佛即是慈悲
    你的習性只要一提起來,說我要用性德,我慢、嫉妒、蒙蔽、膨脹迅速成就;逆行、自大迅速淹沒你這種圓滿心、清淨心、平等心。所以我們只能隨順彌陀報德,有清淨安住之回歸。一旦我們把彌陀報德輕輕一放,提出「我」要怎麼樣、「我」認為怎麼樣、「我」能怎麼樣,會迅速進入自己無始無明業種果報的相續中。那麼彌陀報德回施不過是個藉口。藉口什麼?「我」能,「我」能,「我」能!就是「我」可以怎樣了。
  • 【佛教音樂】齊豫《清淨法身佛》
    法身佛法性之體名法身,法性有覺知之德,故名佛。《成唯識論》卷十雲(大正31·57c)︰『此法身五法為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別』是指三身之一的自性身。《成唯識論》卷十又雲(大正31·57c)︰『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即『總』的法身以五法事理為體;『別』的法身唯以清淨法界的真如為體,稱之為法身。
  • 佛前供養一朵花
    不是說你懺悔了,然後還要經過那麼長的時間受苦。不是的,只要你能懺悔普賢行願品>不是說嘛,說我們人的罪業沒有形相,如果有體相,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業障,早就把虛空漲爆漲破了。幸而業障沒有形相你看不見,不用預備一個地方來保存它,所以再多也沒有關係。你要是能懺悔,就多少罪業,也都可以消滅了,所以才說「佛前頂禮,罪滅河沙」,你在佛前禮拜,生一種真懺悔心,那河沙罪業都會消滅,都沒有了。
  • 佛說阿彌陀經——智者學佛
    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
  • 禮拜35佛的功德利益
    宗喀巴大師修頂禮時,親見三十五佛現身空際,而後乃造此修觀儀軌。《入菩薩行論》說,要做這個課誦:《菩薩墮懺》,早晚各持誦三十五佛名三次,具足四力而懺悔。這樣一來,晚上造的惡業,早上加以淨除,白天造的惡業,晚上加以淨除,不再增長,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起碼一天終了時,應當用這個方法修懺悔,加以淨除。 菩提道次第中舉出六種除障技巧,持誦三十五佛是其中一種。
  • 生有佛眼紋聰明又智慧
    正如人們常說的:相由心生。相學算命自古有之,千百年來在我國湧現出很多著名相士書籍和相術的故事。其中,姑布子卿,範蠡這樣的都是尊奉為神一樣的人,可見相術之高明;曹操,袁天罡,曾國藩這樣的名人都有傳世著作,雖然沒有那麼神秘,但更為直接地領略到他們對相術研究的登峰造極。下面,劉易生老師為大家講解的是手相中佛眼紋的命學含義,大家來學習一下吧。
  • 佛前供養一杯清水,簡單至極的供養,寓意卻很深,有無量功德
    水就像佛菩薩一樣,無私的利益眾生,卻不求回報。而眾生就像水結成的冰,水和冰是一體的兩面。就如同佛和眾生,釋迦牟尼佛說過「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說明我們眾生都有自性佛性,只是被妄想和執著障礙住了。佛是覺者,而我們是迷了。憨山大師說:「眾生與佛,如水與冰,心悟則眾生是佛。」我們與佛就好像水和冰的關係,佛就好水一樣,柔軟、清淨、甘美、潤澤、安和、除饑渴、長養諸根。
  • 釋迦牟尼佛成佛的世界稱為穢土,其實是清淨的淨土,我們為何不見
    《悲華經》記載,在無量劫前,有一位寶海梵志大臣勸勉無諍念國王發菩提心建構淨土。無諍念國王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這個梵志大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那個時候曾經發了五百大願,稱為大悲菩薩。其中的一個願就是,他看到了未來的時候,這個娑婆世界(我們現在的世界)的人壽百歲的時候是最苦難的時候。這個時候眾生的煩惱很重,福報微淺、智慧微小,苦不堪言。
  • 佛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樂變化天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處在人世間時本身沒有什麼欲心,完全是依據對方的應對來行事,當面對死亡的時候,其感覺如同嚼臘,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乃超越前述的境界,如此一類稱樂變化天。 6.
  • 三十五佛懺悔文不可思議之功德
    宗喀巴大師修頂禮時,親見三十五佛現身空際,而後乃造此修觀儀軌。《入菩薩行論》說,要做這個課誦:《菩薩墮懺》,早晚各持誦三十五佛名三次,具足四力而懺悔。這樣一來,晚上造的惡業,早上加以淨除,白天造的惡業,晚上加以淨除,不再增長,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起碼一天終了時,應當用這個方法修懺悔,加以淨除。
  •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簡短佛經賞析--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即於其夜三更已後。見一餓鬼名曰焰口。其形醜陋身體枯瘦。口中火然咽如針鋒。頭髮蓬亂爪牙長利甚可怖畏。住阿難前。白阿難言。卻後三日汝命將盡。即便生於餓鬼之中。是時阿難聞此語已。心生惶怖問餓鬼言。若我死後生餓鬼者。行何方便得免斯苦。爾時餓鬼白阿難言。汝於明日。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恆河沙數餓鬼。並百千婆羅門仙等。以摩伽陀國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飲食。並及為我供養三寶。
  • 佛說四十二章經 完整版
    《佛說四十二章經》 宋迦葉摩騰共竺法蘭譯爾時。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夫愛欲長於貪痴。禪定資於智慧。故世尊首言離欲之最勝。次勸住禪而降魔。今轉法輪度眾生於鹿野苑中。為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諦法輪而證道果。鹿野苑中證道之淨土。憍陳如等聞法之弟子。四諦即苦集滅道也。
  • 毗盧遮那佛
    八名最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九名無邊億莊嚴回向能照明地。十名毗盧遮那智海藏地。善丈夫。此地是如來十地名號。諸佛智慧不可具說。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細習氣除故。復一切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轉法輪故說深法故。第三地者說諸聲聞戒故。又復顯說三乘故。第四地者說八萬四千法門故。又復降伏四種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諸外道故。又復降伏傲慢及眾數故。第六地者教示無量眾生六通中故。又復顯現六種大神通故。
  •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即於其夜三更已後。見一餓鬼名曰焰口。其形醜陋身體枯瘦。口中火然咽如針鋒。頭髮蓬亂爪牙長利甚可怖畏。住阿難前白阿難言。卻後三日汝命將盡。即便生於餓鬼之中。是時阿難聞此語已。心生惶怖問餓鬼言。若我死後生餓鬼者。行何方便得免斯苦。  爾時餓鬼白阿難言。汝於明日。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恆河沙數餓鬼。並百千婆羅門仙等。以摩伽陀國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飲食。並及為我供養三寶。
  •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中道之理
    天道的人看我們人世間是不清淨的,而四果羅漢看天人也是不清淨的,猶如我們人看糞坑裡的蛆一樣。所以,垢淨之見實在沒有一定的分界線。何謂垢?何謂淨?也沒有一定的定義。因此,沒有垢淨可得。我們的心垢,境也隨之垢了;心淨,境自然也就淨了。垢與淨皆是因人們迷昧真理、妄心分別、顛倒執著而致。修淨土的人,只有心清淨,才能和淨土相應。
  •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正文
    道霈法師薦誦八十八佛餘幼入緇門。首誦八十八佛名。五內清涼。得未曾有。今老矣。每一稱念。其樂猶故也。弟未考出自何經。近探大藏。始知五十三佛出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而三十五佛出大寶積經。經中所陳始末甚詳。當時集八十八佛者。削去經文。獨錄佛號。固為簡便。而讀者昧其所自。視為泛爾。亦一失也。今特取二經緣起列於其前。令行者起正信。發大願。盡誠懇倒。禮敬持誦。以取無上菩提。
  •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原文】三卷中
    善男子,是故當知,是男是女俱為顛倒。一切諸法及與顛倒,悉皆畢竟離於二相。」  堅意菩薩問瞿域言:「汝於首楞嚴三昧,知少分耶?」  答言:「善男子,我知他得,身自不證。我念過世釋迦牟尼佛,在淨飯王家為菩薩時,於宮殿內眾採女中,夜半清淨,爾時東方恆河沙等諸梵王來,有問菩薩乘者,有問聲聞道者,菩薩各隨所問而答。
  • 佛示現神通後,在十方世界,有十位佛,又有十位大菩薩,率領其眷屬來到佛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各隨其類。為現神通。這些一生補處諸等覺菩薩,在心中思惟,想請佛演說前邊所問的種種境界、種種神通、種種方便法門。就在這個時候,世尊的心和一切大菩薩的心已經互相通達。怎樣通達?因為世尊有五眼(⑴肉眼⑵天眼⑶慧眼⑷法眼⑸佛眼),六通(⑴天眼通⑵天耳通⑶他心通⑷宿命通⑸神足通⑹漏盡通)。有這種的神通,所以知道這些大菩薩所想的事,一清二白。
  • 佛前做這10種供養,功德殊勝!
    三世諸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智慧圓滿、福德圓滿。佛陀的弟子既要修慧,也要修福。在佛前如法作供養,就能夠迅速積累資糧,功德殊勝,顯著增益修為。1.合掌禮佛合掌作禮佛菩薩是最基本的供養,主要是培養自己對於佛菩薩的恭敬心,同時能夠降服自己的傲慢心,生起慈悲心、柔軟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