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六七十年代知青生活、生產、學習的真實鏡頭

2020-12-21 歷史方陣

本組老照片是新中國六七十年代知青生活、生產、學習的真實鏡頭。他們來到偏遠的農村參加勞動,為農村農業生產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為新中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參加修建水渠,不怕苦不怕累。

虛心向當地農民求教。

44團反驕鬥滿大會現場。

閒暇之餘,知青們在一起談心聊天,交流心得。

開會交流探討,各抒己見。

在一起學習交流。(更多歷史老照片,請關注本號!)

北京、上海、黑龍江知青組建的三八包車組。

搶收,最大的減少糧食損失。

4師的知青們

女知青們在土燈下堅持夜讀。

排水搶收(更多歷史老照片,請關注本號!)

布置自己的新家,紮根農村。

農業機械化,「鐵牛」耕田。

在宿舍的牆上掛上毛主席像。

28團的知青們在臨睡前學習。

臨睡前學習毛主席著作。(更多歷史老照片,請關注本號!)

相關焦點

  • 5本年代文小說推薦,六七十年代的布衣生活,民風淳樸感情真~
    推薦一波穿越重生六七十年代種田文,發家致富奔小康,民風淳樸感情真,愛情事業兩不誤~1,書名:《七零年代萬元戶》 作者:池陌小短評:女主學霸林楚瑜一睜眼,重生到了 1976 年,文革還沒有結束,家裡窮的連火柴都沒有,買布要布票,買肉要肉票,買茶葉要工業券
  • 六七十年代我們穿什麼
    五六十年代女人上衣的款式比男裝多些,而裙裝的樣式更多一些。大城市有的女人穿連衣裙,也稱布拉吉(俄文)。作者穿著知青棉襖的時代七十年代出現了尼龍凡爾丁,價錢不算貴,穿起來西飄飄的,好看。但洗起來要命,沾上水就變成硬邦邦的不知什麼東西。我有一條這種面料的褲子,似乎從沒洗乾淨過。那時沒有洗衣機呀。七十年代末,的確涼布上世,尼龍凡爾丁無極而終。
  • 關於知青方面的電視劇,哪一部讓你看了無數遍?
    知青是曾經為新中國發展做出過巨大付出和奉獻的一個龐大群體,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七八千萬人之多。因此,知青文學題材劇也被廣大觀眾喜愛。今天英子就給大家整理了幾部好看的知青電視劇,一起來看看!《知青》這部劇講述了趙天亮和周萍等知青在黑龍江兵團和地方插隊的生活狀態。
  • 知青年代的偷雞摸狗
    許多插隊的男知青,在他們的知青歲月中,都曾經有過偷雞摸狗的經歷。我曾經也有過。聽起來似乎很荒唐,不可思議,但是,這卻是真實的。這就是在那個特定年代,我們的青春被放逐的時代,我們的親身經歷。我們不想掩飾,我認為這決不是汙點,而是那個時代刻在我們身上的印記。我們今天回顧這段經歷,並非是津津樂道,而是一聲苦澀的嘆息這就是曾經的我們!
  • 學者溫鐵軍: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為什麼一定要知青上山下鄉?
    前言說起改革開放時期的上山下鄉互動,可能現在有很多人已經不記得了,這有情可原,畢竟上山下鄉活動是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國家的號召,已經過去了許久。但是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中,每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都有推動現代社會進步發展的巨大作用。
  • 為什麼有人越來越懷念六七十年代的生活?
    因為對現實中的某些東西不滿意,所以,有些人就會越來越懷念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經歷過六七十年代的人,其年紀都必須是五六十歲朝上了。文革、批林批孔、上山下鄉、評《水滸》、反擊右傾翻案風、恢復高考等等,都是那個時代發生過的大事。姜文主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與路遙撰寫的《平凡的世界》,都曾經或者還在吸引著人們的關注。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那一段時光是很難被人忘卻的。
  • 70年代,女知青吳獻忠放棄清華北大,一輩子紮根農村,後來怎樣?
    上個世紀70年代,一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青年,離開更多發展機會的城市,毅然奔向邊遠的農村,為了幫助農村建設付出了青春,在廣闊的土地上留下汗水甚至生命。知青吳獻忠也是如此,一個女孩最重要的青春給予了農村,在農村的舞臺上盡情地發光發熱,放棄了城市裡本該榮華的生活,也放棄了清華北大的前程似錦,只為黨和國家盡一份微薄之力。
  • 知青宣傳畫,紮根荒原第一春,胸懷朝陽何所懼,敢將青春獻人民
    春滿大地(年畫)吳雲華作宣傳畫是新中國特色的繪畫藝術,是紅色時代的主要宣傳形式,宣傳主題廣泛,內容很多,畫面色彩較為濃厚,人物精神飽滿,給人一種無形的力量。這組宣傳畫是新中國70年代左右的作品,畫面主題是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生活勞動的場景。紮根荒原第一春(年畫)李樹畫面是女知識青年們正在田間施肥,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已經掌握了熟練的施肥技術。
  • 【珍藏】六七十年代的宣傳畫
    【珍藏】六七十年代的宣傳畫
  • 為何電影或老照片中,三四十年代的人普遍比六七十年代的人時尚?
    翻開歷史的相冊,或打開電視,我們會發現,在電影或老照片中,三四十年代的人們,大多穿著時髦,髮型很筆直,而六七十年代的人們,大多穿著灰布麻衣。清楚地說,歷史已經前進了30年,為什麼它還不如過去呢?這樣想必許多人都能理解,為什麼三四十年代的人要比六七十年代的人時髦。到了1930年,人們照相就像現在拍結婚照、寫真一樣,自然都要穿著時髦、整潔。就算是沒錢買好衣服,也要去租一套照相。而那時攝像機大多只拍權貴,出入豪門大宴之間,裡面的人自然就是西裝革履,時尚大氣。
  • 年代穿書文:穿成書中逃跑知青,沒有總裁沒有萌娃,只有冷酷軍長
    年代穿書文:穿成書中逃跑知青,沒有總裁沒有萌娃,只有冷酷軍長小編最近迷上了年代穿書文,今天就給大家先推薦三本年代穿書文:穿成書中逃跑知青,沒有總裁沒有萌娃,只有冷酷軍長,都是小編看過的,內容有些記不清了,但肯定是爽文。喜歡的朋友就一起往下看吧!
  • 上世紀70年代,女知青因與貧農閃婚登上報紙,兩人結局如何?
    提到知青,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簡稱,而知識青年的字面意思就是指有知識的青年,但這個簡稱是特指從1968年代開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為自願從城市去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 青春記憶:​我八年別樣的知青生活
    青春記憶:我八年別樣的知青生活 作者:張軍  圖片:網絡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插隊落戶,對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來說,卻是有著一番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感覺。現在每當追憶起這段風華正茂,書生意氣,青春如歌,似水流年的日子,我就會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 中國知青婚姻
    從1974年的"批林、批孔"運動,1975年的學習"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理論的運動,到1976年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與極左派領導人對國家政治生活變本加厲的幹預如影隨形的,是知青婚姻的高度政治化,知青在農村結婚成家被不失時宜地貼上"與舊傳統觀念徹底決裂"、"堅決限制'資產階級法權'"、"與鄧小平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對著幹"等蠱惑人心的政治標籤,至於這種鼓動會給知青帶來怎樣的後果顯然無人問津
  • 五本主角是學霸的穿書年代文,我在六七十年代的學霸養成史!
    有人喜歡看年代文,年代文裡面題材比較廣的,大概就是女主嫁給兵哥哥一起創造美好生活。這一期就想給大家來一點不一樣的,五本主角是學霸穿書年代文,我在六七十年代的學霸養成史。第一本:《我在六零當學霸》作者:又逢春第二本:《穿越1980當學霸》作者:宋杭杭第三本:《穿越五零年代當學霸》作者:掃雪煮茶第四本:《重生八十年代做學霸》作者:一眼經年第五本:《七十年代學霸
  • 為什麼很多人開始懷念六七十年代的生活了?這三個原因太真實!
    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非常的簡單,吃完飯的娛樂項目就是踢個毽子、坐在院子裡嘮嘮嗑。而現在人們生活娛樂方式多樣化,飯後可以玩遊戲、廣場舞、逛超市等等,娛樂方式遠比那個年代要豐富的多。為什麼很多人開始懷念六七十年代的生活了?這三個原因太真實!但老人們卻越來越懷念之前簡單的生活,為什麼現在的時代科技越來越發達,經濟條件也越來越好,人們還是想回到以前那個以郵件交流的時代呢?難道是現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不好嗎?
  • 近期不少人到農村收購縫紉機,六七十年代的縫紉機賣多少錢?
    記得在六七十年代的農村,當時大部分農村地區都比較貧窮,但是在生活中卻有很多物件值得收藏和回味,如今一晃過了幾十年,但是那個年代的很多標誌性物品卻一直印在人們的心裡。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時被人們稱為「三轉一響」之一的老式縫紉機,如今卻再次悄然受到人們的喜愛。
  • 男主視角年代文:大白臉VS小村霸,強推《穿成七十年代男知青》
    這裡有點雷就是那個跑掉的老婆後面回來了,當時跑掉也是有內情,後面一家人幸福生活。不過這個所謂女主的線很少,主要還是男主發家致富,養孩子和孩子家人相處的日常互動。文筆尚可,可以看看。人品為人處世都良好,這樣完美的都不真實了 但是感覺有些細節處理稍微有點粗糙,比如一個人還沒想好做什麼就隨便把一份鐵飯碗高薪工作就辭掉有點感覺很無腦,不過整體還不錯,可以看看。
  • 新中國50年代到90年代服裝的變化
    新中國初期,旗袍、西服等裝束逐漸在社會生活中消匿,以列寧裝、幹部服為代表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服飾廣為流行,並在城市中出現了罕有的服飾趨同的現象。這種現象深刻反映出了該時改革開放後,人們對服飾的要求開始由穿著暖和向穿得好過渡,款式新穎的服飾層出不窮,服飾從封閉走向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