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年代的偷雞摸狗

2021-02-07 兵團戰友


許多插隊的男知青,在他們的知青歲月中,都曾經有過偷雞摸狗的經歷。我曾經也有過。聽起來似乎很荒唐,不可思議,但是,這卻是真實的。這就是在那個特定年代,我們的青春被放逐的時代,我們的親身經歷。我們不想掩飾,我認為這決不是汙點,而是那個時代刻在我們身上的印記。我們今天回顧這段經歷,並非是津津樂道,而是一聲苦澀的嘆息這就是曾經的我們!


和去邊疆和農場的知青不同,這些有編制的接受知青的國營單位,對知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任何偷雞摸狗的行為都被視為違反紀律,甚至是違法的,必然要受到紀律處分。所以兵團戰士和農場知青很少有人去偷雞摸狗。因為他們不敢,有賊心而沒有賊膽。而分散插隊落戶的男知青,剛下農村時,卻沒有這種約束感。我曾經聽到不只一個男知青說過:「如果你不曾經有過偷雞摸狗的經歷,那你就枉為一個插隊知青了!」,當然,插隊的女知青絕大多數是安分守己的,決不會去偷雞摸狗。


1968年12月初,我被分配到南陵縣弋江公社插隊,當時我的心情決不是「豪情滿懷,鬥志昂揚」,也沒有表示要脫胎換骨在農村幹一輩子革命。我感到更多的是一種無可奈何,我知道,農村並不缺少勞動力,一個生產隊接受幾個知青就意味著工分值的降低。我們的到來增加了農民的負擔。雖然,我不知道我們的明天在哪裡,但是,我深信:我們不屬於這裡,我們決不會在這裡幹一輩子,我們一定會離開這裡。


因為我什麼農活都不會,生產隊給我評了個6分工,讓我們和婦女在一起出工。剛到農村的第一個月,隊長安排我們吃「派飯」,一戶一天,家家戶戶都拿出最好的夥食來款待我們,讓我們很感動。一個月後,隊長給我們砌了鍋灶,買了水缸,鍋瓢碗筷,讓我們自己起火。兩個大男人能夠把一天的三餐飯弄到口真不容易。一切從零開始。首先是沒有菜吃,剛來,又不會種菜,老鄉開始送我們一些醃菜,也維持不了幾天。去弋江鎮買菜,來回20多裡路,而且我們根本沒有錢買菜。於是就動了外出「打遊擊」的念頭。開始是「順手牽羊」,只是在大路邊外村老鄉的自留地拔幾棵白菜蘿蔔。


逢到雨天,隊裡不出工,我們就上弋江鎮。它是一個千年古鎮,非常繁華。結果一看,在一條長長的青石板鋪的老街上,來了許許多多來自四面八方的知青,男男女女,到處可聞鄉音,有的還是同班同學,大家就像見到親人一般。相互交換剛到農村酸甜苦辣。


一會兒,老街上就騷亂起來,有人喊「抓強盜」,原來幾個年齡較小的知青把商店裡的鐘、傘偷走了,跑的沒有蹤影。我們這些年齡大的知青認為他們太不像話了,有點憤憤然。接著一想,他們也許是為了某種物質的需要,我理解更大的可能是,他們以這種方式發洩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一種消極的刺激,來撫平精神上的空虛與青春的煩惱。從那以後,在一段時間裡,在弋江鎮的每個集市裡,一聲「下放學生來了」,老街就騷動起來,每一家店鋪如臨大敵,嚴加防範。


男知青們的偷雞摸狗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即兔子不吃窩邊草。我們決不在本村或附近的村子偷雞摸狗,要離得遠遠的去偷菜。同時,也不容許來我們隊串門的外隊知青,在我們村偷雞摸狗。因為我們要考慮到影響,不能夠讓本村老鄉對我們有壞印象。


男知青們的偷雞摸狗有種種你想像不到的技巧,顯示了他們的智慧,他們戲稱為「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方法」等,1990後,在全國興起一個長達十年的知青文化熱,在全國各地出版的知青回憶錄中,許多插隊知青根本不迴避當年在農村偷雞摸狗的經歷,許多作者是企業的老總,專家學者,他們基本是一種自我批評的方式,調侃這一段揮之不去的往事。


農村幹部和老鄉們對於知青們的偷雞摸狗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往往採取寬容的態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通情達理地認為,這些伢們遠離父母親人,可憐兮兮的,吃不到菜被逼的唄。他們要不是聽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號召,誰會跑到我們農村來吃苦?當然這也與我們採取的「兔子不吃窩邊草」的策略有關。


在我當知青時的偷雞摸狗的經歷中,有三件事是一輩子都忘記不了的。


1969年6月,在插過早稻秧後,有一段較長的農閒時間,我很幾個插友相約,去鄰近的涇縣遊山玩水,因為,我們有許多同學在哪裡插隊。當時在知青中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定;凡是有知青的生產隊,外面來的知青經過這裡,不論認識與否,都要管一頓飯,如果是老同學、老鄰居,還可以住上兩天。這就像聽到「國際歌」,全世界的無產者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戰友一樣。


我們從南陵一路扒煤車到了涇縣,先後去了茂林、黃村,章渡,孤峰、蘇紅等鄉鎮,都是知青同學接待的。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調查,太豐富多彩。最後,我們一行6人去了涇縣與太平縣交界的後岸公社,有一個同學在哪裡插隊,聽說那裡的徽派民居保存完整。那裡也是中共早期領導人王稼祥的故裡,他的少年時代是在後岸渡過的。我們經過唐代大詩人李白送別汪倫的桃花潭,往前走15裡就是後岸了,途中必須經過太平縣的信豐鄉,這裡山清水秀,簡直就是世外桃源,村裡的粉牆黛瓦的徽派民居很成規模,歷史上,這裡是徽商的故裡,牆壁上還殘存著不同時代的標語的痕跡。


我們不知道,我們要投奔的知青同學是否還在村上?覺得我們這麼多人去了,不能夠空著手去,總要設法弄一碗菜。我們看到村外的山溪邊有幾隻鴨子在戲水,對抓鴨子我有一絕技,我一把上去擒住,將其脖子一扭,立刻就斷氣了,塞進黃軍包裡。今晚,我們有鴨湯喝了!


誰知我們的行動被兩個中年農民發現了,他們想大喊大嚷,但是,看到我們6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知青,虎視眈眈的目光,他倆立刻就失聲了,敢怒而不敢言的望著我們離去。當時,我們的神態就像電影《地道戰》中鬼子進村的模樣。


到了後岸那個村,知青同學的屋是鐵鎖把門,原來他利用農閒回蕪湖市去了。他住的是漂亮的徽商的老房子。此時,天已經黑了,我們沒有退路,只能將鐵鎖撬了,從他的米缸裡挖米煮飯,將那隻鴨子宰了,煮了一大鍋鴨湯。村裡老鄉送來醃菜和黴豆腐,看著我們狼吞虎咽。


第二天上午,我們離開後岸,又經過信豐鎮的那個村子。許多老鄉以憤怒的目光盯著我們,知道是我們偷了那隻鴨子。我們自己知道理虧,只好一個個低著頭走過去,臉上火辣辣的。


36年後的1995年的夏天,我帶領50多位省直機關的幹部去黃山的培訓中心學習,從美麗的太平湖下船,汽車往前開,恰好經過一個粉牆黛瓦的鄉鎮,白牆上寫著;信豐鎮,!這裡就是我們曾經抓鴨子的地方,我真想讓汽車停下,我去對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老鄉說一聲「對不起」。但是,汽車在一瞬間,將這個鄉鎮拋在後面。我此時心頭湧起的懺悔意識卻是發自內心深處的。


第二件事是1970年秋天,離我們五裡路青弋江邊的沿河大隊的包穀黃了成熟了。一天晚上,我和同村的知青老方去那裡偷包穀,在夜色中我們踽踽而行,到了那一大片包穀地。我們知道一定有人看管包穀地,所以給外小心。但是在寧靜的夜色中,我們「啪啪」地掰包穀的聲音還是被人發現了,守夜的大喊」來人呀,抓偷包穀的呀!「,我們根本沒有思想準備,只能夠本能地奪路而逃,我跑得比兔子還快,一下子就衝到安全的大路上。


回到我們村子裡。可是我的同伴老方一直沒有回來,他一定是被抓住了,這怎麼辦?我們將在全大隊身敗名裂,這一夜我是在唐突不安中熬過來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去我們的大隊部打聽消息,大隊書記見我來了,嚴肅地批評我;「你們是不是昨天晚上去沿河偷包穀了,大方被逮著了,讓我們大隊去領人」。我一言不發,低頭認錯。


中午,大方泱泱地回來了。他是一個近視眼,昨天晚上,他在逃跑時,慌亂中將眼鏡弄丟了,於是被兩個守夜的逮著,知道他是知青,只能從輕發落,上午罰他在沿河大隊挑了半天土坯,但是,還非常人道地管他兩頓飯,最後教育一頓,讓我們大隊派人領回來。我知道大方一定會怪我,不夠朋友。可是,在那種情況下,我根本沒有想到,在學校作為長跑健將的大方會失手。我只能夠請求他原諒。這件事的發生,使我們偷雞摸狗的經歷畫上一個句號。


第三件事是1970年的春天,青黃不接的季節,我們的糧食早不夠吃了,決定外出弄些菜回來煮菜飯度饑荒。在大白天,我們偵察好在青弋江大堤下一裡處,有一片菜地長著肥碩的甜菜。夜幕落下了,我和大方各背著包,找到那片菜地,我們蹲下,用電工刀飛快地割菜,一會兒就將兩個包裝滿了。我把最後幾棵菜塞進包裡,去取擱在菜地上的電工刀,它不見了!這太奇怪了,我們在這塊菜地上一點點地去搜尋,一連幾個來回,居然沒有找到!真見鬼了,我們又去鄰近的菜地去找,還是沒有找到。我們此時非常清醒,我們回憶在菜地的每一個動作,電工刀決不會丟失,在菜地的土裡扒也沒有找到。


四周黑黢黢的,只有蛙聲,仰頭看一輪初弦的冷月,在夜空的雲翳中時隱時現,我們立刻感到毛骨悚然,說此地不宜久留,趕快走!我們以跑步的速度逃離那片菜地。回到我們的插隊屋,忐忑不安,我們在分析,我們是不是遇到鬼了?我們經常聽到老鄉們講發生在村子裡的「鬼打牆」的故事,太恐怖了!


第二天,天剛剛濛濛亮,我和老方又趕到那片菜地,路上還沒有行人,我們再次去尋找那把電工刀,一無所獲,它真的消失了!我們回頭一看,原來附近就是幾個墳包,有的墳包上還插著清明時,家人來掃墓時獻的白色的紙幡。原來如此!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仍然無法理解其中的神秘和奧秘。


在我們來農村一年以後,在我們那個地區,插隊知青們的偷雞摸狗的現象基本銷聲斂跡。因為經過和貧下中農在一起的戰天鬥地,我們了解了農民,他們的一草一木來自不易。我們明白農民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勞作,在無望的貧困中,只有忍耐,他們是這個國家真正的脊梁。他們以無聲的的付出,使我們知青認識了中國底層社會的艱難,懂得了珍惜。告別偷雞摸狗,我們正在成熟。


此時,在一些城市已經開始從插隊知青中招工,誰也不原意因為偷雞摸狗而失去被貧下中農推薦回城的機會?儘管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基本構不成一個原因,因為,幾乎是所有的人都以一種寬容的態度,看待知青們曾經有過的偷雞摸狗行為。實際上,無論是招工,還是上大學,更多的因素是你的家庭出身,你有沒有門路?

相關焦點

  • 新中國六七十年代知青生活、生產、學習的真實鏡頭
    本組老照片是新中國六七十年代知青生活、生產、學習的真實鏡頭。他們來到偏遠的農村參加勞動,為農村農業生產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為新中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參加修建水渠,不怕苦不怕累。虛心向當地農民求教。閒暇之餘,知青們在一起談心聊天,交流心得。開會交流探討,各抒己見。在一起學習交流。(更多歷史老照片,請關注本號!)北京、上海、黑龍江知青組建的三八包車組。搶收,最大的減少糧食損失。
  • 年代文推薦!女知青鄉下來的丈夫~七零旺家白富美~70年代錦鯉村花
    《七零旺家白富美》、《女知青鄉下來的丈夫》、《七十年代錦鯉村花》、《穿成七零年代潑辣女》1、《七零旺家白富美》作者:桃花露甜文 穿書 年代文一句話簡介:嬌滴滴的女主她也能當家!立意:女人她以柔克剛。2、《女知青鄉下來的丈夫》作者:白球人
  • 七零年代寵妻書,穿書年代文,婚後甜寵文,禁慾知青,甜美姑娘
    導讀:本期推薦的是一篇男主穿越到年代文,希望大家喜歡。《七零年代寵妻書》作者:留言高冷寵妻知青X嬌弱甜美小姑娘雙處高潔,前世今生梗概:男主是現代醫學教授,突然穿成新婚之夜被大舅子胖揍一頓的下鄉知青。原主被偏心母親放棄,替代弟弟下鄉,渾渾噩噩,頹廢自棄。女主是村支書的侄女,因為身體嬌弱,容貌招眼,在村裡有很多流言蜚語。但是女主的親人都很寵愛她,所以性格單純甜美。
  • 悠悠歲月半世情:回憶上海知青在延邊插隊時的點點滴滴
    上海的飲食文化本身也海納百川、包羅萬象,上海知青帶著來自不同家庭、不同習俗的飲食文化、飲食習慣來到三千公裡之外的邊陲。在那個貧窮的年代,所謂飲食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一個「吃」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上海知青初來乍到,脫離了家庭和學校的管教,告別了上海特色的「泡飯」加「四大金剛」,新鮮勁兒過後面對的是嚴峻的現實。
  • 黃狗的遭遇(知青雜憶之四)
    唯一的例外,是在知青點插隊時,自己相對說了算,將村裡老百姓不願養的一條小黃狗,領過來養了大半年。沒成想,這次養狗經歷,留給我的卻是一段令人痛心的記憶。 當我從老鄉家牽回那條約有半歲大的小狗時,它的樣子很是有些可憐巴巴的。這是一條很普通的鄉村土狗,毛色黃白相雜,瘦骨嶙峋,兩耳耷拉著,身上髒兮兮的。只有那雙溼潤的眼睛,透著溫順、良善,惹人愛憐。
  • 上世紀70年代,女知青因與貧農閃婚登上報紙,兩人結局如何?
    提到知青,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簡稱,而知識青年的字面意思就是指有知識的青年,但這個簡稱是特指從1968年代開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為自願從城市去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 年代穿書文:穿成書中逃跑知青,沒有總裁沒有萌娃,只有冷酷軍長
    年代穿書文:穿成書中逃跑知青,沒有總裁沒有萌娃,只有冷酷軍長小編最近迷上了年代穿書文,今天就給大家先推薦三本年代穿書文:穿成書中逃跑知青,沒有總裁沒有萌娃,只有冷酷軍長,都是小編看過的,內容有些記不清了,但肯定是爽文。喜歡的朋友就一起往下看吧!
  • 年代種田文:《重生八零:媳婦有點辣》《七零之彪悍女知青》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仙女小編,每天都在這裡給大家推薦各種類型的好看的小說,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年代種田文:《重生八零:媳婦有點辣》 《七零之彪悍女知青》喜歡這一類型小說的朋友們不容錯過哦!關注小編每天給大家推薦好看的小說!遠離書荒問題!
  • 中國知青婚姻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運動的高潮期,新聞媒介為了給這場運動大造聲勢,不厭其煩地宣傳在農村"紮根一輩子"的思想。雖然,使下鄉知識青年"紮根"在農村的有效手段莫過於鼓勵他們在農村結婚,安家落戶,但有關部門卻把提倡晚婚作為知青工作的一個重點。1969年6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評論員文章《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中強調,對於下鄉的男、女知識青年,都要提倡晚婚。
  • 各地知青的「行頭」
    在當時布票、棉花票實行配給的匱乏年代,能白給這些東西,對子女即將背井離鄉的家長們是個安慰;對無知的遊子來說,都理解為是他老人家、黨中央、組織、地方政府(革委會)給予知青的「溫暖」。但應說明,後來我才得知各城市的知青政策不一樣,有些城市知青的「行頭」是不包括鞋帽的,有的城市知青的棉衣棉褲也不是白送的「溫暖」。火燒溝後,說話間天氣就冷起來了。
  • 《遠方的山楂樹》收視登頂 吳其江演繹知青年代往事
    近日,由林和平編劇、執導,吳其江、馬藜等演員領銜主演的知青年代情感劇《遠方的山楂樹》正在CCTV8熱播,該劇自開播以來受到了無數好評,於CSM收視登頂,收視率破2,並且還在不斷上升。在這兩天的劇情中,彭天翼被分配到鋼鐵廠,有了回城的機會。
  • 小匠安利|穿書年代蘇甜文《七十年代白富美》《七零暖寵小知青》
    今天推薦的是三本穿書重生年代蘇甜文,親測好看,強烈推薦。喜歡的話,別忘了關注小匠哦。一、七十年代白富美〔重生〕這是一篇女主重生文,上輩子女主不識渣男,被傷的傷痕累累的時候,是男主守在了她身邊。整體很好看,年代文少不了的改革開放和發家致富,本來劇情發展的好好的,不過後來狗血了一把,女主上輩子那個渣男也重生了,大概是作者覺得文太平順了點,搞點小跌宕,不過還是很好看的。
  • 70年代,女知青吳獻忠放棄清華北大,一輩子紮根農村,後來怎樣?
    上個世紀70年代,一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青年,離開更多發展機會的城市,毅然奔向邊遠的農村,為了幫助農村建設付出了青春,在廣闊的土地上留下汗水甚至生命。知青吳獻忠也是如此,一個女孩最重要的青春給予了農村,在農村的舞臺上盡情地發光發熱,放棄了城市裡本該榮華的生活,也放棄了清華北大的前程似錦,只為黨和國家盡一份微薄之力。
  • 學者溫鐵軍: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為什麼一定要知青上山下鄉?
    前言說起改革開放時期的上山下鄉互動,可能現在有很多人已經不記得了,這有情可原,畢竟上山下鄉活動是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國家的號召,已經過去了許久。但是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中,每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都有推動現代社會進步發展的巨大作用。
  • 咱們工人有力量,沒有知青下鄉,不在公社大隊,工人階級的年代文
    看多了農村的家長裡短,公社大隊知青這些元素的年代文,今天給大家分享幾本工人城市的年代文,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工人是怎麼發揮力量建設祖國的,希望大家喜歡。《80年代廠區生活》作者:南瓜夾心短評:女主是嬰穿成普通工人家的孩子,一家五口人,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從女主初中畢業,哥哥進廠裡當工人開始一點點描寫,圍繞著一家人的家長裡短,女主讀高中,大學,然後進外交部工作,家裡兄弟工作,家長裡短很溫馨的文,男主出現的相對晚。
  • 知青往事:我家鄰居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想起我家鄰居,姐姐的同學芬姐。芬姐和我姐都是67屆畢業生,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去了農村。其實,就是父母不同意,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在那個純真的年代,一個熱血青年能擋得住嗎?芬姐的父親是工人群眾,如果她不去,是可以躲過去的。可她看我姐堅決去,她也是個熱血青年,不甘落後,把戶口從家裡偷出來,義無反顧地報了名,和同學們披紅戴花,興高採烈地踏上徵途。可是不到一年,她們就垂頭喪氣,蔫頭耷腦的潰敗回來。
  • 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芒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於20世紀50年代,為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他們帶著一腔熱血和激情,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芒市插隊落戶和屯墾戍邊,與芒市人民同甘共苦、建設「第二故鄉」,為芒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奠定了堅實基礎、結下了深厚友誼,是芒市人民最為寶貴的重要精神財富之一。芒市人民將永遠銘記他(她)們、感激他(她)們、祝願他(她)們。
  • 關於知青方面的電視劇,哪一部讓你看了無數遍?
    知青是曾經為新中國發展做出過巨大付出和奉獻的一個龐大群體,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七八千萬人之多。因此,知青文學題材劇也被廣大觀眾喜愛。今天英子就給大家整理了幾部好看的知青電視劇,一起來看看!《知青》這部劇講述了趙天亮和周萍等知青在黑龍江兵團和地方插隊的生活狀態。
  • 年代文《穿書之炮灰知青女配》女主穿到七零年代,順手撩個兵哥哥
    年代文《穿書之炮灰知青女配》女主穿到七零年代,順手撩個兵哥哥作者:暖櫻花簡介:陳思穿/越了,穿/越到一本女配逆襲文裡,成了一出場就狗帶的炮灰路人甲。回到七十年代的植物系大/佬/表示,在這物資緊缺的年代生活毫無壓力。原想紮根在農村,結果一朝天翻地覆。韜光養晦的父親重回工作崗位,母親回了大學。倆哥哥從/政/從商,家庭一躍上了無數臺階。「寶貝,這些年苦了你了。恢復高考了,知青返城了,你快回來吧。」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男知青住在廚房東側的樓下, 房門正對著廚房那張湊合擠下六人的小餐桌。小屋約八平方米, 曲尺型搭著大小兩張床。知青Y和C合睡一張大床, S獨自睡小床。屋內昏暗, 南頭有小窗。有時男知青厭煩廚房外間嘈雜時, 就會關上門, 自個兒對著南窗眺望。女知青住在閣樓上。閣樓是男知青小屋及與小屋相連的後外廊的上夾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