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知青的「行頭」

2021-02-17 老知青家園

1969年盛夏末,我們被確定分配到北大荒的學生,每人發了一身「行頭」,包括黃棉衣、黃棉褲和一件綠色棉大衣。還被正式告知:皮帽和棉鞋到東北後再發。在當時布票、棉花票實行配給的匱乏年代,能白給這些東西,對子女即將背井離鄉的家長們是個安慰;對無知的遊子來說,都理解為是他老人家、黨中央、組織、地方政府(革委會)給予知青的「溫暖」。但應說明,後來我才得知各城市的知青政策不一樣,有些城市知青的「行頭」是不包括鞋帽的,有的城市知青的棉衣棉褲也不是白送的「溫暖」。

火燒溝後,說話間天氣就冷起來了。北京知青還在傻乎乎地等待發放皮帽棉鞋。一個雪後的清晨,我們在大宿舍房後的地裡踏雪收割已枯黃的幹玉米,時間不長,就凍得挺不住了。大家圍著領導,強烈要求回屋暖和一會兒。副連長李相友很奇怪地問: 「你們咋不戴皮帽子?還穿個單鞋?!」

北京知青們七嘴八舌地說明原因,說得李副連長也搞不清鞋帽應由誰發,為何至今未發。但他還是當機立斷:立刻收工!回宿舍等著,馬上派車去給小青年兒們買!

當晚我就領到一頂嶄新的兔皮帽和一雙膠皮烏拉。又一陣「溫暖」湧上心頭。沒想到心口還沒捂熱,幾天後會計杜文春就從我的當月工資中扣掉了鞋帽錢。事實是,北京知青的棉衣褲及大衣款也在較長時間後逐月從工資中扣掉。

入冬了,此時五湖四海的知青們紛紛亮出各自的「溫暖」來。咿呀!區別還是蠻大的咧,特徵也蠻明顯的嘛!確實如此,如果你到團部,遇見知青,無論是否相識,從身著的棉衣,一眼即可判斷出這是來自哪個城市的。

具體來說,我個人認為哈爾濱知青的黃棉衣最好。面料是厚而硬的斜紋布;樣式好看,似乎有墊肩,還有收腰。難怪都說哈爾濱男知青最有爺們味道,除了說話的喉音很性感之外,大概這黃棉衣也增色不少,穿出來很威猛、很精神。只是火燒溝哈市男知青們的黃棉衣讓他們「造」得一個比一個髒,或許這正是「酷」的味道呢。

富區知青的黃棉衣與哈市的幾乎不相上下,我感覺樣式相比哈市稍遜,其它相同。尤其是顏色完全一致,大概是同省統一定製的原因吧。棉衣的黃色與50年代至軍銜製取消前部隊軍服的顏色毫無區別,達到以假亂真,使人誤認為是抗美援朝十萬轉業官兵。

重點評論一下上海知青的「行頭」吧。特點是,厚而不硬的斜紋布面料,顏色偏綠,疑似文革期間解放軍最新款的國防綠。據說用的是高質量棉花,並且揣的又多又厚,棉花外表再用線網罩住,這是上海棉衣取勝的關鍵所在。如此實惠卻也帶來問題,樣式肥大松垮,穿出來給人的視覺是棉衣的重量全在下擺處,棉褲的重量都在膝蓋以下。這對講究儀表的上海人來說,肯定是美中不足了。後來上海女知青們自己動手,紛紛把棉褲改瘦改薄,不僅好看利索,還盡顯了浦江女子心靈手巧的女紅功底。只可惜那年月不時興姐弟戀呀。

北京知青的「行頭」據其他城市知青們的嘲諷歸納為:顏色被公認為「屎黃」;面料是薄軟的平紋布,不耐磨;棉花續得少而松,不禁風寒;樣式就更不敢恭維了,穿上如同一麻袋土豆戳在那裡。

不管怎樣,有一點毫無疑問,每個知青都會清晰地記得自己的那身「行頭」,雖然早已無影無蹤,那畢竟是我們曾經的身份名片與工裝。機務排知青的黃棉衣浸透著機油;小分隊知青的黃棉衣被樹枝劃開多處口子;作業排知青的黃棉衣肩頭早已磨破。

夏夜大會戰汗流浹背,短暫歇息時,黃棉衣披在身上以防夜露浸透肌膚;秋雨綿綿時,在野外黃棉衣用來遮風擋雨;冰凍三尺的季節,還是黃棉衣棉褲最大程度地為我們抵禦了嚴寒。幾度雨雪春秋,從田間到炕頭,從馬車到拖拉機,甚至探親路上的流離顛沛,只有這身「行頭」不離不棄、形影不離地陪伴我們走過那艱難漫長的歲月。

在山區農村,要識別當地的知青與農民很容易,那就是看衣著打扮。 知青與農民的衣著各有其特點。

插隊知青不像兵團知青有發服裝,上山下鄉時一般也不添新衣服,穿的還是原來的學生裝。當然,那時軍裝很時髦,能穿上一套軍裝顯得很神氣。我的一套軍裝,破了補,補了穿,就是捨不得扔掉。總之,知青的衣服基本上不是商店買的,就是栽縫店量身定做的,大多剪裁得體,式樣新穎,搭配大方,即使打著補丁,也不失風度,可以說代表著那個時代城市的潮流。比如說夾克衫,在知青沒來之前,山區是絕對見不到的。再比如女知青用的乳罩,山區的婦女也從未見過。

而農民的衣著就顯得單調土氣,無論男女,衣服就是黑、灰、藍三色,即使是年輕姑娘、媳婦也不例外,而且式樣簡單,長度寬窄無度,許多衣服顯然是用自巳織的土布做的,布鈕扣漢裝衫,顯得很土很原始。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穿著長袍馬掛,戴著氈帽,這種裝束我們只在反映解放前或解放初的電影和圖片中看到。

夏天,知青外出時都穿著鞋;農民卻是赤著腳。大熱天在地裡幹活,男知青往往脫掉外衣,只穿背心,或者乾脆赤膊上陣。農民卻仿佛不怕熱似的,即使汗流夾背也不脫衣。我猜想,可能是農民沒有背心,又不習慣光著上身,而且收工後知青反正要洗澡,農民一般只擦擦臉。

冬天,知青有棉衣、毛衣、絨衣等,農民一般都沒這些禦寒衣服,衣著單簿,只好用火籠禦寒,雙手將火籠提在腰間,佝僂著身子取暖,走到哪提到哪,還不時得用樹枝撥弄一下火籠裡的碳火。

知青與農民衣著上的差異,往往使得我們遇人老遠就能識別出是農民還是知青。外出經過一個村莊時,看到晾曬在外的不同於農民的衣服,就能判斷這個村子駐有知青。鄰近公社大銘公社的一些知青,經常到我們公社趕墟,我們屋前的小道,是他們的必經之路。雖然互不相識,但彼此憑衣著裝束認出對方是知青。他們往往受到我們的熱情接待,喝喝水,或吃頓飯再走。

見過不少知青在回憶文章中都寫過,知青養的狗見了農民會吠,見了別處來的知青則不但不叫,還會搖尾巴以示親熱。我想,很可能是知青的衣著打扮都一樣,狗眼看裝束,將別處來的知青也當作主人對待了。

只有在一種情況下,難以分辯出知青和農民,那就是雨天幹活時。

農忙季節,下雨天也要出工。雨具就是棕衣。棕衣是用棕片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的雨具,分上衣和下裙兩塊,穿在身上與頭上的鬥笠一起使用,不透水不透風,穿在身上幹活很方便。古時用蓑草編織,所以也叫蓑衣。我們到紅村不久,大隊就為每人配備了一件棕衣和一個鬥笠,這是勞動的必需品,如同現在大家都有雨衣一樣。

雨天幹活時,穿著棕衣,戴著鬥笠,衣袖、褲筒卷得老高,從外表看,知青農民一個樣。記得第一次穿棕衣,幹的是劈岸的活。穿上棕衣,如同披上鎧甲,加上手中的岸刀,形似關公的大刀。我們揮舞著手中的岸刀,相視哈哈大笑,大有關長雲過五關斬六將的氣概。只可惜當時沒有相機,否則,拍幾張照片一定很有趣。

回城時,棕衣連同其他勞動用具我們統統留下,帶回這些東西沒用。試想,如果穿著棕衣在城裡招搖過市,人家不把你當作神經病才怪呢。

知青與農民的衣著差別顯示的這就是城鄉差別!

文章來源:鳳凰網知青


長按左邊二維碼關注 老知青家園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訪問紅色邊疆荒友家園網站

相關焦點

  • 中國知青婚姻
    隨著白啟嫻名聲的鵲起,全國各地競相樹立自己的"白啟嫻"式人物。意味深長的是這些人物為清一色女性,而且大多是在下鄉頭一兩年就嫁給當地農民的。當初的輿論壓力可想而知。但物換星移,昨是今非,曾幾何時,本來招致非議的人生抉擇卻成了贏得種種美譽桂冠的政治資本。以這種戲劇性變化為樞紐,宣傳喉舌關於知青婚姻政策的重心迅速由倡導晚婚轉向鼓勵知青在農村結婚。
  • 知青年代的偷雞摸狗
    和去邊疆和農場的知青不同,這些有編制的接受知青的國營單位,對知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任何偷雞摸狗的行為都被視為違反紀律,甚至是違法的,必然要受到紀律處分。所以兵團戰士和農場知青很少有人去偷雞摸狗。因為他們不敢,有賊心而沒有賊膽。而分散插隊落戶的男知青,剛下農村時,卻沒有這種約束感。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男知青住在廚房東側的樓下, 房門正對著廚房那張湊合擠下六人的小餐桌。小屋約八平方米, 曲尺型搭著大小兩張床。知青Y和C合睡一張大床, S獨自睡小床。屋內昏暗, 南頭有小窗。有時男知青厭煩廚房外間嘈雜時, 就會關上門, 自個兒對著南窗眺望。女知青住在閣樓上。閣樓是男知青小屋及與小屋相連的後外廊的上夾層。
  • 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為紀念他(她)們這段珍貴的歷史,表達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發全市各族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和永遠跟黨走的堅強意志,芒市委黨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歲月」欄目。本周推出第11期,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遮放鎮知青║
  • 「支邊」|2020年,是嘉興知青赴大興安嶺支邊50周年
    從1968年開始,直到1970年代末,全國約有1764萬名知青,離開城鎮,上山下鄉,插隊支邊。這一代人改變命運的同時,也深深影響著祖國各地的建設事業。嘉興知青,是其中一支。除了嘉興本地鄉村,內蒙古呼倫貝爾、巴彥淖爾、密山、大興安嶺,都留下了嘉興知青青春的身影。
  • 知青二代「徐丹」震撼演講:我的知青爸爸媽媽,全場沸騰!!
    在澳洲雪梨中國知青協會 慶祝成立十五周年文藝晚會上, 旅澳知青二代徐丹發表了 一個感人至深的演講。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因為滿堂掌響;主持宣布散會了, 許多知青圍攏來問這問那。怎麼, 肚子不餓了?鹹魚翻身那次演講後, 我的名字寫進了縣委劉書記所作的知青大會報告, 提及我轉變的那兩首詩。當時還有知青下鄉動員, 每遇學校帶學生下鄉體驗生活或搞拉練活動, 我便是專職報告人。
  • 「知青歲月」走上「向陽路」
    文中主人: 上海知青曹煥榮是16團報導組的成員,賈宏圖的寄語是是:「小曹是我們《兵團戰士報》最年輕最勤奮的人,他從一個連隊報導員,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黨報的最重要部門的領導,是中國新聞史上的奇蹟。他的成才經歷,很值得新聞人才專家去研究。」
  • 我的同班同學草原知青
    吉林郭勒知青簡介草原知青老照片知青返城和再回草原彩照5  東烏旗道木德戈壁知青我們隊的知青概況草原知青老照片知青返城和再回草原彩照紮根草原的知青6  致謝同學知青友  評論美篇寫感言結束語1  尚未了卻的心願        我從2017
  • 知青私房菜—人參燉雞湯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道知青私房菜—人參燉雞湯。       想吃私房菜,不妨來火爐山知青山莊,另外,火鍋系列已上線,這個冬天,知青山莊陪你暖暖地過冬!       岑村火爐山知青山莊,位於廣州市岑村火爐山森林公園南門停車場旁,共分為三層,
  • 知青往事:黃棉襖,黑土地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青春歲月 黃棉襖 黑土地六八年的端午節,是我永生難忘的日子,隨著一聲專列汽笛的長鳴,滿載穿黃棉襖知青的火車徐徐地啟動了,駛向北方,駛向廣闊天地。在夕陽的輝映下,我們踏上了位於嫩江平原的建設兵團。
  • 愛,不是傳說 ——知青羅克的故事
    他,曾是才華橫溢的知青,拿著令人羨慕的高薪。結婚12年,妻子突然罹患重症。他辭職回家做保姆,誓要延續妻子的生命。24年不出家門,他由風流才子蛻變為落伍老人;24年不離不棄,他用生命創造了醫學奇蹟。雖然以前我因為孤陋寡聞不曉得有湖知網這一知青家園的存在,現在知道了,我就一定要回家去,回到有著共同經歷的朋友們中間去。謹以此文作為我進湖知網之志。
  • 「知青歲月」我家出了三個知青
    城裡人和鄉下人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的人也各有各的看法,有下鄉知青的家庭則承受著極大的壓力。1968年底,重慶市開始動員中學生上山下鄉,這關係到我家的四妹和六弟需下鄉當農民,他們的思想產生混亂,很有怨言,甚至和來動員下鄉的老師頂牛,搞得很僵。父親在外語系的學習會上發言表態,一定響應號召,把子女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50年前,在知青中流行的手抄本,後來如何解禁而拍成一部電視劇?
    《一雙繡花鞋》最早傳播是依託知青中流行的手抄本的小說。50年前,下鄉插隊的知青晚上閱讀最流行當屬《一雙繡花鞋》。據說當時,每讀幾頁,總要四下張望一下,看看屋裡有沒有詭異人影,才敢繼續讀下去。風靡就在況浩文接受勞動改造時,1969年,他正處於人生最鬧心時機,他突然收到一封來信,信中來自黑龍江寶泉嶺農場知青的妹妹,妹妹在信中告訴況浩文,他寫的《一雙繡花鞋》成為知青的熱門話題,知情晚上最愛聊的就是《一雙繡花鞋》的情節。況浩文這才知道,他寫的小說已經從重慶曆經3400公裡傳到黑龍江的北大荒。
  • 知青往事:黑土地的衣食住行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們的知青生活始終由自力更生相伴自力更生的含義是,不依賴外援,靠本身的力量把事情辦好。自力更生是毛澤東主席一貫倡導的戰略方針。
  • 留在高黎貢山村寨的知青
    1969年9月中旬,在雲南騰衝縣的高黎貢山上發生了一起3名當時年僅17歲的昆明知青為避開外五縣(雲南德宏州邊境地區)在幾座江橋和邊防檢查站的檢查和阻攔,選擇了通過翻越高黎貢山的原始森林返回昆明,因在高黎貢山迷失了方向,在原始森林裡輾轉掙扎了近一個星期後,知青施子傑在騰衝採藥人的救助下幸運獲救,而知青丘林和吳先明二人卻因又餓又凍,慘死深山,永遠地留在了高黎貢山。
  • 《北大荒十年》知青往事150篇(五)
    我們農場鼎盛時期有各地地知青近萬人,1979 年我去農場遷移戶口時,那差不多已經是風起雲湧、浩浩湯湯、勢如破竹的「大返城」浪潮後期了,我敢斷言其時農場留下的各地知青總數不會超過 500 人,而且這 500 人也可能如我似的正在辦理戶口遷移手續。一棟棟知青宿舍人去屋空,遍地狼籍,破敗不堪;一個個分場死一般地沉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整個農場滿目悽涼。
  • 知青往事:遭遇白毛雪風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離開紅格爾大草原已經20年了,我始終保存著這張珍貴的照片,每次看到它都使我想起了22年前的那場罕見的白毛雪風。想起那使我歷經磨難的風雪之夜,想起了朝夕相處、可親可愛的牧民和知青戰友。1976年是我到紅格爾公社布龍點力素插隊的第八個年頭,當時,我和張金玉兩個天津女知青包放一群羊。3月28日那天清晨,我倆奶完羊羔看到時間不早了,我急忙吃了一小碗炒米,便套上氈靴,背起「烏塔」(盛羊羔的氈包)趕著羊群朝北邊走去。
  • 知青往事:賭吃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賭吃換來了雷子上大學讀書和我獲得招工進城的機會。春節前,我和雷子為老牛過冬清除牛棚的牛糞然後鋪禾杆草,小山村只有我們兩人出工,農民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飯。知青在招工中一個又一個抽回城進工廠,只剩下我們兩人失望和無奈的留在小山村。
  • 知青親述:這一天,我上山下鄉了!
    我,還有一個名字叫「知青」。和你差不多大的時候, 我們就離開學校,告別家鄉。嗨!姑娘,別光叫我「奶奶」。 我,還有一個名字叫「知青」。你和差不多大的時候, 我們就下田插秧,收莊稼忙!47年過去,彈指一揮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