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黃棉襖,黑土地

2020-12-12 親歷者的故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青春歲月 黃棉襖 黑土地

六八年的端午節,是我永生難忘的日子,隨著一聲專列汽笛的長鳴,滿載穿黃棉襖知青的火車徐徐地啟動了,駛向北方,駛向廣闊天地。在夕陽的輝映下,我們踏上了位於嫩江平原的建設兵團。

我們是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大有作為的號召上路的。當時只想照毛主席說的那樣改造自己小資產階級思想。我埋頭苦幹,飽嘗了揚場機下風口灰土的令人窒息,抬麻袋、挑土籃壓腫肩膀的疼痛。160斤麻袋和男知青比著扛,展示了接受再教育的成果,顯示了英雄主義。

記得最困難的是六九年,麥收時天澇連陰雨,機器下不了地,我們每天穿著溼衣褲溼鞋子下地搶麥收,麥子在麥秸上發芽了。在黑土地大泥潭裡我們寸步難行,苦苦掙扎了數

十天,不能穿雨靴(陷進去拔不出來),我們穿溼球鞋堅持著不下火線。人沒能勝天,我們吃了一冬粘麥饅。

最難熬的是那年冬天,正值三九沒柴燒,晚上我們穿著毛衣毛褲蓋著大厚被,被上壓著軍大衣,帶著帽子、口罩睡覺,早晨起來牙膏凍了擠不出來,毛巾掛著的是板,團著的是球,洗臉水在盆裡凍得結結實實,尿盆都沒法倒掉,真是苦不堪言。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也沒有退縮,燒磚、採石、積肥,按部就班地工作著。

我十八歲那年入黨了。是首批納新對象,經全員提名推薦通過的。

入黨後我奔赴位於甘河的大興安嶺林區,受命於連職。在那短短的八個月裡,我有踏進原始森林腳踩鬆軟綠色地毯並深被綠綠匆匆迷人氣息吸引的陶醉;有採摘野果的歡樂;有高喊抬木頭號子的豪邁;有肩膀壓腫不敢挨的痛苦;有親眼所見山禽野獸的好奇;有政治工作尤其是共青團工作出成績的喜悅;有撲救森林大火的磨練,也有飽嘗失去戰友的悲傷。那段經歷令人終身難忘。

政治工作如影隨形地伴隨我下鄉的十年。

連隊裡女知青的生活、思想、安全;黨團組織發展、活動;日常的宣傳教育;知青的業餘文化生活.....,壓在我這不足20歲小姑娘的肩上,當然是沉甸甸的。農忙時思想政治工作到田間地頭,農閒時要使職工的業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還要與職工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餵脫穀機時汗水溼透棉襖,稍息就霜染後背透心寒;春天燒荒送肥到田間,玉米埯種帶頭抓把糞;播種時隨機務排下田間;麥收時曬麥場搶收、搶運;參與了無數次雨中搶糧,不顧雷電交加、不顧暴雨狂風。老職工家有困難我慷慨解囊,探親時走街串巷家訪。超負荷運轉兩年後我病了,無奈地住進醫院。身體使我離開了熱火朝天的連隊生活。

醫院裡的政工別有特色,我很喜歡醫院,尤其穿上白大褂,真有一種白衣天使的自豪感,我練打針拿藥、學看處方、負責組織計劃生育、參與會診旁聽......,但是沒忘我的本行----政治工作。近十年的政治工作,錦旗一面面,榮譽一串串。那時沒有自我意識,沒有個人主義,忘我地把青春獻。

當我們紮根邊疆已開花結果時,迎來百萬知青大返城,愛人家在天津,我們是兩地知青,很難抉擇的。我第一次隨波逐流了。開據了唯一有效的黨組織關係,辦了退幹手續,開據了病退證明,處理了家當,含淚燒掉了十多年來記載我前進腳印的十多本寫實日記、學習筆記和那件伴隨我十個冬季的黃棉襖,燃燒的火苗助生了我的心灰意冷,似乎為我屯墾戍邊的青春歲月作奠。我帶著未滿周歲的孩子,帶著簡單的生活用品,帶著對生活戰鬥了十多年黑土地的眷戀,帶著對今後人生方向的迷茫返回了即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開始了生命的又一個航班。中國知青網 → [原創]青春歲月 黃棉襖 黑土地作者雪花

相關焦點

  • 知青往事:黑土地的衣食住行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們的知青生活始終由自力更生相伴自力更生的含義是,不依賴外援,靠本身的力量把事情辦好。自力更生是毛澤東主席一貫倡導的戰略方針。
  • 「黃棉襖男孩」的神秘紅包故事,感奮一座城
    在抗擊疫情的非常時刻,甬城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孩子的心意不可辜負,於是民警以「黃棉襖男孩」的名義,將這1217.5元愛心款捐給了寧波市紅十字會。一次知恩圖報的決定很快,民警找到了這位「黃棉襖男孩」,他是鄞州區姜山鎮朝陽小學的一名二年級學生。2月5日上午,石碶派出所將一封表揚信送到了「黃棉襖男孩」所在學校。
  • 知青往事:賭吃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賭吃換來了雷子上大學讀書和我獲得招工進城的機會。春節前,我和雷子為老牛過冬清除牛棚的牛糞然後鋪禾杆草,小山村只有我們兩人出工,農民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飯。知青在招工中一個又一個抽回城進工廠,只剩下我們兩人失望和無奈的留在小山村。
  • 知青往事:遭遇白毛雪風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離開紅格爾大草原已經20年了,我始終保存著這張珍貴的照片,每次看到它都使我想起了22年前的那場罕見的白毛雪風。想起那使我歷經磨難的風雪之夜,想起了朝夕相處、可親可愛的牧民和知青戰友。1976年是我到紅格爾公社布龍點力素插隊的第八個年頭,當時,我和張金玉兩個天津女知青包放一群羊。3月28日那天清晨,我倆奶完羊羔看到時間不早了,我急忙吃了一小碗炒米,便套上氈靴,背起「烏塔」(盛羊羔的氈包)趕著羊群朝北邊走去。
  • 知青往事:我家鄰居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想起我家鄰居,姐姐的同學芬姐。芬姐和我姐都是67屆畢業生,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去了農村。凡是家裡有知青的人都知道,沒有戶口的滋味,不僅沒有供應糧,而且就業、找對象都成了老大難。況且她是在父親反對的情況下,偷拿戶口報的名,他父親無能為力,經常借酒消愁,心情不好就拿她撒氣。十多年沒戶口,什麼都耽誤了,又面臨這樣的家庭情況,可想芬姐的處境會怎樣。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時隔多年,想起那隻大黑狗他就心疼
    昨天在電信大廳辦業務,巧遇李長寧老師,排隊等候的時間和回家的路上,李長寧老師給我講述了他在東北插隊落戶的點點滴滴,講述了他插隊落戶時的生活往事。李長寧老師和三名女知青還有三名男知青共七個人分在了第二生產小隊,因為當時二隊沒有適合七名知青一起生戶居住的地方,陳恩明陳隊長就讓三名女知青暫時住在他家的廂房裡,和他閨女睡一鋪火炕。四名男知青暫時住在牛棚裡,和飼養員楊大叔擠在一鋪火炕上。二隊一共就五頭耕牛,還有一頭老母牛和一頭小牛犢不能上套拉車、耕地耙地。
  • 《北大荒十年》知青往事150篇(五)
    「紮根邊疆一輩子」的知青有沒有?有!那才是真正的鳳毛麟角,那是不會喊「革命」口號的老實巴腳的「後進分子」。我也是個「口頭革命派」,我也曾表過決心要「紮根邊疆一輩子」,但最終我也離開了農場。之所以寫下這段文字,只是想真實地記錄下那一段被扭曲的歷史。知青下鄉在北大荒農場,短則五六年,長則十年都打不住,不少男知青學會了抽菸。
  • 知青讀物│天津知青《克爾倫通訊》2020第20期
    天津知青陳連壽幹了那麼多年,不但沒有分到紅利,到了海拉爾毛毯廠後,大隊會計給廠子寫信,說陳連壽還欠隊裡一千多元錢。我走時沒算帳,隊裡應該欠我的,否則,他們會給我寫同陳連壽一樣的催款信。  我們剛下鄉時,是滿洲裡知青8個人、天津知青4個人,公社給知青單獨扎了12個包,裡邊還有小床。這些包和床,都是國家撥給下鄉知青的。後來公社說是支持天津知青孫海麟他們成立烏蘭隊,給他們拿去用了。
  • 上海知青講述他和手錶的趣事,悠悠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當我還是一名知青的時候,我曾經期盼著能有一塊手錶。集體戶裡有幾位知青左手腕上已經戴上了銀光閃閃的手錶,其中和我同宿舍的曹某戴的是一塊嶄新的全鋼、全自動、半日曆英納格手錶,讓人羨慕。曹某雖然平常顯得大咧咧的,但是他對那英納格手錶十分愛護珍惜,出工時就用乾淨的手帕仔細包好放在衣服袋裡,而我呢生性懶散,又是舊手錶,一般出工時為方便我就將手錶摘下套在褲子的皮帶上,有的時候為保險還塞進褲子上的小表袋裡,生產隊裡的朝鮮族知青、年輕的社員們十分羨慕我們,有的青年就經常借我的手錶戴戴玩玩,更有年輕社員為了相親時顯擺把我的手錶借走幾天,當然我也不能白借給他們
  • 我的同班同學草原知青
             我在微信群聊或私聊中了解到,同班同學草原知青們不是在帶孫子、外孫,就是在服侍老人,都很忙,而且都年逾古稀,體弱多病。因此,讓他們每人都寫一些草原往事回憶,真的是沒有閒暇和精力,我當然是要勉為其難。        因此,這個美篇,一方面,以展示草原知青的照片和說明為主,文字故事不多。有話道:一照勝千言,一張老照片,蘊含著許多往事信息,彌足珍貴。
  • 知青往事:照魚、捕狐、釣龜
    知青往事之一:照魚曉 泉(筆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下放到贛南北部山區洛口麻田大隊青音村。知青往事之二:捕狐釣龜曉 泉(筆名)1972年我轉點石上公社蓮塘大隊瑤前排村,村後高峰——佛寨,山不高,海拔142米,但凌空而起,在山峰上極目南望,數十裡外梅江河宛若玉帶,棟棟房屋如小小火柴盒。
  • 【「北大荒」杯】「知青歲月」徵文作品選登(060):這是一樁塵封在...
    060  這是一樁塵封在心靈深處已久的往事  藍天雄鷹  那年我十八歲,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接受「再教育」已是兩年多了。儘管都是北京知青,彼此也能叫出對方的名字。但頭一次面對面,兩個人單獨說話還是第一次。不知為什麼,心裡怦怦直跳,結結巴巴向她要了一個饅頭、一碗菜湯,然後低頭吃起來。平常難以下咽的幹饅頭,這回居然似乎也有了滋味,喝完菜湯一抬頭,我們的目光不期而遇,急忙又都閃開了。在這一瞬間,發現她清秀的臉上泛出紅暈。我心裡突然對這個平時文靜的不引人注目的女孩有了說不出的好感。
  • 「知青往事」油潑辣子一道菜
    一是我們屬產糧區,不允許種蔬菜;二是油和肉憑票供應,少之又少;三是我們知青吃大灶,一周或更長時間才派人進城採購蔬菜,天晴好說,若遭遇雨雪天或連陰雨,除了吃鹹菜絲、酸黃菜,再無綠葉菜咧。所以,知青大都備有從家中攜帶的用罐頭瓶裝的辣子醬,經久耐吃。大致分兩種,其一原料是或青或紅辣子,「線辣子」最好,愈火辣愈過癮。
  • 知青年代的偷雞摸狗
    和去邊疆和農場的知青不同,這些有編制的接受知青的國營單位,對知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任何偷雞摸狗的行為都被視為違反紀律,甚至是違法的,必然要受到紀律處分。所以兵團戰士和農場知青很少有人去偷雞摸狗。因為他們不敢,有賊心而沒有賊膽。而分散插隊落戶的男知青,剛下農村時,卻沒有這種約束感。
  • 知青往事:燒酒工作的確是個重體力勞動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燒酒工作的確是個重體力勞動,上班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出窖」,要把7天前下窖發酵的料挖出,並運到燒鍋旁邊。
  • 京知青生活往事:因為一張合影照,他和陝北女子結為伉儷
    北京知青到來的前幾天,韓大伯看王隊長為知青們的住處愁腸,他就把行李搬到了牛棚,和隊裡的飼養員同住一鋪火炕,把自己家的兩孔土窯讓給北京來的知青居住。隊裡的牛圈和羊圈都在一個大院,飼養員居住的那孔窯洞也很寬敞,窯裡有鍋灶,吃住都很方便。為此,王隊長感動地落淚了。韓大伯卻說:我一個老漢在哪吃住都行,這有啥嘛。
  • 黃土塬一村恢復當年知青下鄉場景,開發旅遊,還有更深層次意義?
    在那火紅的年代,先後有4批114名知青在這插隊落戶。他們戰天鬥地,把一生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了這片土地。 這個大院就是當年知青生活的地方,有宿舍、大食堂、倉庫、大禮堂,至今保存完好。 這兩年,村裡投資近500萬元,維修了當年的知青舊居。這座房子上「上山下鄉,改天換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字寫得特別醒目,再現了當年的場景。
  • 各地知青的「行頭」
    在當時布票、棉花票實行配給的匱乏年代,能白給這些東西,對子女即將背井離鄉的家長們是個安慰;對無知的遊子來說,都理解為是他老人家、黨中央、組織、地方政府(革委會)給予知青的「溫暖」。但應說明,後來我才得知各城市的知青政策不一樣,有些城市知青的「行頭」是不包括鞋帽的,有的城市知青的棉衣棉褲也不是白送的「溫暖」。火燒溝後,說話間天氣就冷起來了。
  • 中國知青婚姻
    下面從知青的婚姻政策、知青婚姻率、知青婚姻類型、已婚知青的窘境四個方面展開討論。一、婚姻政策知青下鄉以後或遲或早都會遇到婚姻問題,而這個問題能否得到妥善解決又直接關係到上山下鄉運動本身的命運,因此無足奇怪,當該問題剛剛顯露頭角時便受到了決策者的關注,並及時制定了相應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