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賭吃

2021-01-07 親歷者的故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賭吃換來了雷子上大學讀書和我獲得招工進城的機會。

春節前,我和雷子為老牛過冬清除牛棚的牛糞然後鋪禾杆草,小山村只有我們兩人出工,農民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飯。知青在招工中一個又一個抽回城進工廠,只剩下我們兩人失望和無奈的留在小山村。儘管我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中吃苦耐勞表現很好,大隊指派我去三線修建鐵路,錯過了招工時段,雷子則因有海外關係,政審不過關失去了招工機會。雷子在印度尼西亞反華時隨父母歸國,有海外關係是很正常,我在招工關鍵時刻大隊派去三線,覺得很委屈,懷疑有人到大隊搞事我們才會留在小山村。

清完牛糞,我們坐在牛棚邊發牢騷。雷子開口說:「一定是我們來插隊時發生那件事導致的。」那年秋收我們兩人曬穀子,突然天邊烏雲驟起,山谷颳起一陣大風,暴雨來臨,我們忙著耙穀子壠堆,不知誰家的雞趁便衝到穀場奪食,拿著木耙的雷子手忙腳亂,一邊壠谷堆一邊趕雞。一隻花雞無視雷子,東一叮西一啄,被趕時竟然跑進穀倉,我堵住門口,雷子衝入倉庫一揮木耙,可憐的的花雞頭一歪死蹺蹺。一些社員也趕過來幫忙,收完穀子,雷子提著花雞喊:「誰的雞進倉庫偷吃公家的穀子,被打死了。」放雞吃穀子,那年代被扣上的帽子是""破壞破壞集體經濟",沒有人敢承認更沒有人敢認領,雷子把死雞丟到知青廚房,我們美美的吃了一頓晚餐。

提起這件事,我想起當時無意識的瞅見樊大娘樣子,無奈、心痛、惱火。估計我們打死吃掉那隻雞是樊大娘的,搞事陰我們的只有她,怎麼辦?雷子沉靜思考後說,人都有私心,我們吃了樊大娘的雞,他明面上不好講,出於自私坑我們洩私憤也可以理解,但她為人不錯,我們只要還她一隻雞滿足她自私心,私憤消除以他的為人不但不會陰我們,還會幫我們。怎麼還她一隻雞,明面上肯定不行,用「打賭」的辦法不但能夠消除樊大娘報復心不再為難我們,還可能會幫助我們。

社員常為哪家母豬下崽多少個,哪塊田產多少斤稻穀,哪家媳婦懷孩子是男是女,孩子出生多少斤爭執,爭執不下以打賭定輸贏。樊大娘是個很精明的人,因故事物八九不離十,打賭從未輸過,得了個外號"賭必贏",那是標誌精明能幹的榮譽,她很珍惜。雷子決定用打賭的方式滿足樊大娘,他信心十足,但我卻認為是牛皮哄哄。第一次工後回去搞飯吃。沒有菜就做油炒飯,雷子捧著盛好的一大碗油炒飯出去時對我說,下午給牛棚鋪禾杆草你一人去,我去樊大娘家。樊大娘門前老楊桃樹下石磨唧唧呀呀的響起來,樊大娘磨豆漿做豆腐。老式石磨笨重推起來很吃力,她氣喘噓噓,騰出一隻手加豆子的同時說:「老公趕緊去圩上買五花肉,晚上蒸扣肉。」

晨風中飄蕩香噴噴的芋頭味。雷子嗅著香味走到樊阿娘門前,看到樊阿娘家裡廚臺上兩大碗炸好的芋頭,眼珠子骨碌碌的轉了轉,對樊大娘說,你一個人磨豆腐太幸苦,我吃完忽幫你推磨。樊大娘很高興,雷子三爬兩爬一大碗油炒飯很快吃完,放下碗推磨。雷子邊推磨邊對樊大娘說:「過年做扣肉才炸這點芋頭,不夠我一個人吃。」樊大娘知道,知青下農村時分到各家同吃同住,雷子特別能吃,攴攴三大碗,知青自己吃時,他如餓鬼般沒吃過一歺飽飯。

心裡盤算:剛吃那大碗油炒飯半斤多米,兩碗芋頭五斤多,不信他肚子撐得下近六斤東西,除非是豬八戒投胎。於是笑咪咪說:「要不賭一把,我輸了五斤油炸芋頭你白吃,你輸了呢?」。雷子道:「輸了圩上價賠五倍芋頭錢。」自家種的芋頭和打的油,自家人工.按圩上價賺老了,樊阿娘吐出一個字「好」。話音落,樊大娘回屋捧出兩大碗炸好芋頭,不給雷子消化時間,馬上開始。大賭有害小賭怡情,走過路過不錯過,路過的一人接過磨杆推磨,樊阿娘笑容可掬的往磨孔裡加豆子,雷子坐在凳子上一手捧起碗一手抓芋頭往嘴裡塞。

一碗芋頭很快吃完,雷子輕鬆的吃掉近三人的飯量,拿起另一碗。樊阿娘一小勺一小勺的往磨孔加豆子,雷子一塊又一塊往嘴裡塞芋頭,都一付自如莫視樣子。雷子越吃越慢,碗裡最後剩下三片芋頭時他站直身子慢慢拿起芋頭送到嘴邊,嘴一點點挪動,樊阿娘沉不住氣,停下手中的勺子望著一點點減少的芋頭。雷子塞完一塊又拿一塊仍然慢慢咀,樊大娘預感要賭輸,輸掉的豈止是芋頭,還有老公沒完的吵架及所有人嘲笑他「賭必贏」的名頭,他恨不能卡住雷子的喉嚨。最後一片芋頭只剩下半片,樊大娘幾乎哀嚎出聲,意外發生。雷子突然喊肚子痛,把剩下小半塊芋頭進放碗裡,抖動的手掏出五元錢壓在碗底,彎腰捂肚子離開,嘴裡含糊不清說:「輸了,願賭服輸。」圍觀的人讚嘆,樊阿娘真神,能算準雷子輸在半片芋頭上,不愧"賭必贏",也有人惋惜,就差半片芋頭,但沒有人質疑。

五元錢,貧窮小山村一個工一毛錢,近兩個月的農工收入;知青挿隊第一年國家有生活補貼,五塊錢是一個月的補貼。放下擔憂,看著碗底的五元錢,除去賭五倍芋頭錢外剩的錢還可以買一隻雞,精明的樊大娘明白其中奧意,名利雙收私慾滿足,消除了埋藏在心底的怨氣,對著離去的雷子大喊一聲:「不能喝水。」收工回來看熱鬧的人散去,我看到不遠處手捂肚子的雷子小心抬步,緊步腳過去扶著他。我們不回宿舍而是沿著山村小路慢慢走,這樣利腸子挪動,來回走了好幾圈,熬過一些時間,雷子想拉屎。村裡茅房很簡陋,自家的豬圈糞池中間架上一塊木板,解大手要蹲在搖搖晃晃木板上,雷子肚子脹蹲不下,我回宿舍拿了兩張長凳,一根牛繩,到無人的松樹林,把長凳分開並排固定在松樹杆。

雷子解開衣褲,我看到他肚子撐得滾圓發亮,像懷孕似的,他慢慢挪動分開兩腿坐到凳子上說:「硬頭屎,不敢用力蹭。」聽說便秘可在肛門擦蜜糖,可沒有蜜糖,只有用茶油試試,於是回廚房拿了一雙快子,用棉花絞成棉纖狀,蘸上茶油再回松林。憋口氣低下頭看,隔夜的硬頭屎卡雷子肛門口,平常用力一蹭,就完事了,現在不行,情況特殊,趕緊把快子上蘸的茶油塗在肛門,然後用快子往外摳出屎的硬頭後,雷子就容易拉了。我把筷子一丟,憋的氣一口噴出,一股臭氣讓我倒退了幾步,轉頭去灌木叢中摘寬葉白背桐遞給雷子擦屁股。

雷子蹲個把小時,拉了一大堆,終於度過難關。收拾好牛繩,扛著長凳,一起回宿舍,雷子說,樊大娘提醒他不要喝水,避免芋頭髮脹撐爆肚子,想來她以後不會作梗,你不怕累不怕臭幫本人與屎抗爭,只要有招工讓你先走。我回家過春節,樊大娘邀請雷子吃年飯,雷子對樊大娘做的菜讚不絕口,樊大娘和家人非常高興。年飯後雷子準備回家,並邀請大娘去他家過春節,樊大娘滿口答應,還說順著進城看看表侄女。雷子家人的熱情款待樊大娘,樊大娘吃得豐盛住得舒適,每天家人陪著到商店購物,到景點遊玩,為他回去準備各種禮品,樊大娘回村前帶表侄女拜訪雷子家。樊大娘的表侄女是大隊長的女兒,剛從縣公安局調到市公安局工作,長得周正,樸實無華,集聚了農村女子厚道品質,交談無拘束,說話句句真切,一番溝通,雷子父母十分暢意。午飯後,樊大娘帶著大包小包禮物回村,他特意到大隊長家,講了雷子父母熱情款待和對表侄女流露的執愛,還給大隊長送了禮物。

回到村,家裡熱鬧好一陣子,大家都來串門,聽他講進城的見聞。個個聽得津津有味,事後一些人模仿樊大娘樣子學鬼學怪,傳開最多的話:「一大桌菜,雷子媽大塊大塊的肉挾給我.我又吃不下,只得眯住眼睛吞下去。」雷子回村,村民非常熱情問候.有一句共同的話:「明年春節我們也進城去你家做客,也想大塊大塊肉眯著眼晴吞下肚。」雷子對每個人都十分高興回覆:「歡迎明年春節進城到我家做客。」我提醒雷子,你都答應他們,明年春節一窩峰到你家,你能能招待過來嗎?雷子語氣肯定的笑著說,今年我們調走了,沒有多少招待事。

雙搶過後雷子接到上大學的通知,全公社就一個名額,這麼多知青偏偏相中他,真是吃屎吃著黃豆。雷子沒有忘記說過的話,臨走時對我說,如果是招工他肯定讓我先走,讀書指標是大隊定的,給不了我,但保證今年幫我搞定招工指標。想起他原來招工因海外關係正審被卡死,對人生極度悲觀,春節後卻是春風滿面,他得去讀書不是幸運,一定有門路,於是說全拜託他了,果然第一批招工我就回城進廠了。

幾年後雷子來廠裡告訴我他畢業分回市機關工作,同時遞給我一張新婚請柬,請柬上的新娘是大隊長的女兒。我醒悟了當年那場「賭吃」,雷子故意輸掉,賠了五倍芋頭並還多給了一隻雞的錢,給足了樊大娘面子滿足她的私心,她不但不會為難我們,還主動當媒人給雷子和大隊長的女兒牽線搭橋。賭吃換來了雷子上大學讀書和我獲得招工進城。幾十年後的改革經歷了「貓論、部分人先富論」,我對那次"賭吃"又有了更新認識:利益交換,滿足和利用人的私慾,是一種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哲學思維,這種思維促進了經濟發展。不知認識對不對,反正雷子比同齡人蹬得更高,走得更快更遠,更有權更富裕。

作者:古道

相關焦點

  • 知青往事:黑土地的衣食住行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們的知青生活始終由自力更生相伴自力更生的含義是,不依賴外援,靠本身的力量把事情辦好。自力更生是毛澤東主席一貫倡導的戰略方針。
  • 知青往事:黃棉襖,黑土地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青春歲月 黃棉襖 黑土地六八年的端午節,是我永生難忘的日子,隨著一聲專列汽笛的長鳴,滿載穿黃棉襖知青的火車徐徐地啟動了,駛向北方,駛向廣闊天地。在夕陽的輝映下,我們踏上了位於嫩江平原的建設兵團。
  • 知青往事:遭遇白毛雪風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離開紅格爾大草原已經20年了,我始終保存著這張珍貴的照片,每次看到它都使我想起了22年前的那場罕見的白毛雪風。想起那使我歷經磨難的風雪之夜,想起了朝夕相處、可親可愛的牧民和知青戰友。1976年是我到紅格爾公社布龍點力素插隊的第八個年頭,當時,我和張金玉兩個天津女知青包放一群羊。3月28日那天清晨,我倆奶完羊羔看到時間不早了,我急忙吃了一小碗炒米,便套上氈靴,背起「烏塔」(盛羊羔的氈包)趕著羊群朝北邊走去。
  • 知青往事:我家鄰居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想起我家鄰居,姐姐的同學芬姐。芬姐和我姐都是67屆畢業生,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去了農村。凡是家裡有知青的人都知道,沒有戶口的滋味,不僅沒有供應糧,而且就業、找對象都成了老大難。況且她是在父親反對的情況下,偷拿戶口報的名,他父親無能為力,經常借酒消愁,心情不好就拿她撒氣。十多年沒戶口,什麼都耽誤了,又面臨這樣的家庭情況,可想芬姐的處境會怎樣。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時隔多年,想起那隻大黑狗他就心疼
    昨天在電信大廳辦業務,巧遇李長寧老師,排隊等候的時間和回家的路上,李長寧老師給我講述了他在東北插隊落戶的點點滴滴,講述了他插隊落戶時的生活往事。李長寧老師和三名女知青還有三名男知青共七個人分在了第二生產小隊,因為當時二隊沒有適合七名知青一起生戶居住的地方,陳恩明陳隊長就讓三名女知青暫時住在他家的廂房裡,和他閨女睡一鋪火炕。四名男知青暫時住在牛棚裡,和飼養員楊大叔擠在一鋪火炕上。二隊一共就五頭耕牛,還有一頭老母牛和一頭小牛犢不能上套拉車、耕地耙地。
  • 《北大荒十年》知青往事150篇(五)
    「紮根邊疆一輩子」的知青有沒有?有!那才是真正的鳳毛麟角,那是不會喊「革命」口號的老實巴腳的「後進分子」。我也是個「口頭革命派」,我也曾表過決心要「紮根邊疆一輩子」,但最終我也離開了農場。之所以寫下這段文字,只是想真實地記錄下那一段被扭曲的歷史。知青下鄉在北大荒農場,短則五六年,長則十年都打不住,不少男知青學會了抽菸。
  • 上海知青講述他和手錶的趣事,悠悠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當我還是一名知青的時候,我曾經期盼著能有一塊手錶。集體戶裡有幾位知青左手腕上已經戴上了銀光閃閃的手錶,其中和我同宿舍的曹某戴的是一塊嶄新的全鋼、全自動、半日曆英納格手錶,讓人羨慕。曹某雖然平常顯得大咧咧的,但是他對那英納格手錶十分愛護珍惜,出工時就用乾淨的手帕仔細包好放在衣服袋裡,而我呢生性懶散,又是舊手錶,一般出工時為方便我就將手錶摘下套在褲子的皮帶上,有的時候為保險還塞進褲子上的小表袋裡,生產隊裡的朝鮮族知青、年輕的社員們十分羨慕我們,有的青年就經常借我的手錶戴戴玩玩,更有年輕社員為了相親時顯擺把我的手錶借走幾天,當然我也不能白借給他們
  • 我的同班同學草原知青
             我在微信群聊或私聊中了解到,同班同學草原知青們不是在帶孫子、外孫,就是在服侍老人,都很忙,而且都年逾古稀,體弱多病。因此,讓他們每人都寫一些草原往事回憶,真的是沒有閒暇和精力,我當然是要勉為其難。        因此,這個美篇,一方面,以展示草原知青的照片和說明為主,文字故事不多。有話道:一照勝千言,一張老照片,蘊含著許多往事信息,彌足珍貴。
  • 知青往事:照魚、捕狐、釣龜
    知青往事之一:照魚曉 泉(筆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下放到贛南北部山區洛口麻田大隊青音村。知青往事之二:捕狐釣龜曉 泉(筆名)1972年我轉點石上公社蓮塘大隊瑤前排村,村後高峰——佛寨,山不高,海拔142米,但凌空而起,在山峰上極目南望,數十裡外梅江河宛若玉帶,棟棟房屋如小小火柴盒。
  • 「知青往事」油潑辣子一道菜
    一是我們屬產糧區,不允許種蔬菜;二是油和肉憑票供應,少之又少;三是我們知青吃大灶,一周或更長時間才派人進城採購蔬菜,天晴好說,若遭遇雨雪天或連陰雨,除了吃鹹菜絲、酸黃菜,再無綠葉菜咧。所以,知青大都備有從家中攜帶的用罐頭瓶裝的辣子醬,經久耐吃。大致分兩種,其一原料是或青或紅辣子,「線辣子」最好,愈火辣愈過癮。
  • 知青年代的偷雞摸狗
    和去邊疆和農場的知青不同,這些有編制的接受知青的國營單位,對知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任何偷雞摸狗的行為都被視為違反紀律,甚至是違法的,必然要受到紀律處分。所以兵團戰士和農場知青很少有人去偷雞摸狗。因為他們不敢,有賊心而沒有賊膽。而分散插隊落戶的男知青,剛下農村時,卻沒有這種約束感。
  • 知青往事:燒酒工作的確是個重體力勞動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燒酒工作的確是個重體力勞動,上班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出窖」,要把7天前下窖發酵的料挖出,並運到燒鍋旁邊。
  • 京知青生活往事:因為一張合影照,他和陝北女子結為伉儷
    北京知青到來的前幾天,韓大伯看王隊長為知青們的住處愁腸,他就把行李搬到了牛棚,和隊裡的飼養員同住一鋪火炕,把自己家的兩孔土窯讓給北京來的知青居住。隊裡的牛圈和羊圈都在一個大院,飼養員居住的那孔窯洞也很寬敞,窯裡有鍋灶,吃住都很方便。為此,王隊長感動地落淚了。韓大伯卻說:我一個老漢在哪吃住都行,這有啥嘛。
  • 黃土塬一村恢復當年知青下鄉場景,開發旅遊,還有更深層次意義?
    在那火紅的年代,先後有4批114名知青在這插隊落戶。他們戰天鬥地,把一生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了這片土地。 這個大院就是當年知青生活的地方,有宿舍、大食堂、倉庫、大禮堂,至今保存完好。 這兩年,村裡投資近500萬元,維修了當年的知青舊居。這座房子上「上山下鄉,改天換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字寫得特別醒目,再現了當年的場景。
  • 各地知青的「行頭」
    在當時布票、棉花票實行配給的匱乏年代,能白給這些東西,對子女即將背井離鄉的家長們是個安慰;對無知的遊子來說,都理解為是他老人家、黨中央、組織、地方政府(革委會)給予知青的「溫暖」。但應說明,後來我才得知各城市的知青政策不一樣,有些城市知青的「行頭」是不包括鞋帽的,有的城市知青的棉衣棉褲也不是白送的「溫暖」。火燒溝後,說話間天氣就冷起來了。
  • 中國知青婚姻
    下面從知青的婚姻政策、知青婚姻率、知青婚姻類型、已婚知青的窘境四個方面展開討論。一、婚姻政策知青下鄉以後或遲或早都會遇到婚姻問題,而這個問題能否得到妥善解決又直接關係到上山下鄉運動本身的命運,因此無足奇怪,當該問題剛剛顯露頭角時便受到了決策者的關注,並及時制定了相應的對策。
  • 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為紀念他(她)們這段珍貴的歷史,表達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發全市各族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和永遠跟黨走的堅強意志,芒市委黨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歲月」欄目。本周推出第11期,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遮放鎮知青║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男知青住在廚房東側的樓下, 房門正對著廚房那張湊合擠下六人的小餐桌。小屋約八平方米, 曲尺型搭著大小兩張床。知青Y和C合睡一張大床, S獨自睡小床。屋內昏暗, 南頭有小窗。有時男知青厭煩廚房外間嘈雜時, 就會關上門, 自個兒對著南窗眺望。女知青住在閣樓上。閣樓是男知青小屋及與小屋相連的後外廊的上夾層。
  • 《遠方的山楂樹》收視登頂 吳其江演繹知青年代往事
    近日,由林和平編劇、執導,吳其江、馬藜等演員領銜主演的知青年代情感劇《遠方的山楂樹》正在CCTV8熱播,該劇自開播以來受到了無數好評,於CSM收視登頂,收視率破2,並且還在不斷上升。在這兩天的劇情中,彭天翼被分配到鋼鐵廠,有了回城的機會。
  • 知青讀物│天津知青《克爾倫通訊》2020第20期
    天津知青陳連壽幹了那麼多年,不但沒有分到紅利,到了海拉爾毛毯廠後,大隊會計給廠子寫信,說陳連壽還欠隊裡一千多元錢。我走時沒算帳,隊裡應該欠我的,否則,他們會給我寫同陳連壽一樣的催款信。  我們剛下鄉時,是滿洲裡知青8個人、天津知青4個人,公社給知青單獨扎了12個包,裡邊還有小床。這些包和床,都是國家撥給下鄉知青的。後來公社說是支持天津知青孫海麟他們成立烏蘭隊,給他們拿去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