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生活往事:時隔多年,想起那隻大黑狗他就心疼

2021-01-10 草根故事茶社

我們小區三號樓的李長寧老師是上海人,他曾在這裡的偏遠山區插隊落戶多年,後來被招聘為小學老師,直至退休。退休後李老師和他愛人一起回到了上海,在上海生活了一年,實在是不適應上海的生活了,他夫婦倆又回到了東北。

昨天在電信大廳辦業務,巧遇李長寧老師,排隊等候的時間和回家的路上,李長寧老師給我講述了他在東北插隊落戶的點點滴滴,講述了他插隊落戶時的生活往事。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李長寧老師原來生活在上海市長寧區,他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1969年3月末和十多名上海知青一起來到了東北邊陲的二道嶺大隊,他們一行十四人(八男六女)到東北插隊落戶來了。

二道嶺大隊雖然是山村,但那裡自然條件不錯,溝南那大片大片的黑土地很肥沃,用當地百姓的話說,插根筷子都能發芽。溝北(村子北邊)是一望無際的森林和灌木叢,森林資源豐富,社員們的燒柴全部來自那片灌木叢。秋天林子裡有蘑菇有木耳還有野味,夏天河溝裡有魚蝦,真的是山珍海味應有盡有。社員們的吃糧也不成問題,除了玉米高粱,一年還能吃上幾頓大米乾飯。

李長寧老師和三名女知青還有三名男知青共七個人分在了第二生產小隊,因為當時二隊沒有適合七名知青一起生戶居住的地方,陳恩明陳隊長就讓三名女知青暫時住在他家的廂房裡,和他閨女睡一鋪火炕。四名男知青暫時住在牛棚裡,和飼養員楊大叔擠在一鋪火炕上。

二隊一共就五頭耕牛,還有一頭老母牛和一頭小牛犢不能上套拉車、耕地耙地。別看隊裡沒幾頭耕牛,但牛棚挺寬敞,二十頭耕牛也能飼養,緊挨著牛棚,有三間土坯房和一個用木板子搭建的簡易房,簡易房裡存放一些草料,那三間土坯房中間的房間有鍋灶,能燒炕做飯,西間屋是一鋪火炕,能睡下六七個人。東間屋算作一個倉庫,裡堆滿的亂起八糟的東西,還有不能用的農具。

因為陳隊長家離牛棚很近,三名女知青只在陳隊長家住,一日三餐也回到牛棚和和四名男知青一起吃。當時的吃糧雖沒問題,可吃菜卻成了難題,有的社員家有一些秋季儲存的白菜蘿蔔和土豆,但誰家也都不多。陳隊長就挨家挨戶上門求社員們,讓社員都拿出一些酸菜、鹹菜疙瘩或土豆白菜啥的,他說人家上海的知青離家這麼遠,跑到咱這來插隊落戶不容易,咱們大家都少吃一口,也不能委屈了這些孩子們。起初是陳隊長的老婆義務來幫著知青們做飯,等知青們學會了做飯,這七名上海知青就輪班做飯了。

知青們沒來之前,還有一位姓張的社員晚上到牛棚打更,等知青們住進了牛棚,他就回家了。飼養員楊大叔家養了一隻黑狗,長得挺健壯,足有三四十斤,楊大叔管那隻黑狗叫大旺。知青們吃剩的食物都給大旺吃,沒幾天功夫,那隻黑狗就和知青們熟悉了,大旺乾脆也不回家了,黑天白天都在牛棚,楊大叔回家吃飯,它也不跟著了。

安頓好了吃住等生活等問題,知青們休息了兩天,他們就跟著社員們一起出工勞動了。當時的天氣還挺冷,土地剛剛解凍,地裡也沒多少農活,社員們就往地裡運送土雜肥,檢修一下農具,幹一些雜七雜八的零活。陳隊長還帶領知青們上山砍了兩天燒柴。每次出工勞動或上山砍柴,大旺都跟著去。可能是李長寧老師經常餵狗的緣故,大旺跟李長寧老師最熟悉,每次都跟在身後。有一次上山打柴,大旺還逮到了一隻野兔。

4月17日那天午夜,熟睡中的知青們被大旺的狂吠聲驚醒了,楊大叔趕緊穿上衣服,點著了馬燈,李長寧老師他們也都慌忙穿衣服。等大夥趿拉著鞋拿著掃把鐵鍁走到牛棚門口時,兩個黑影突然從牛棚裡竄了出來,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楊大叔彎腰用手摸了摸大旺的頭和脖子,狗脖子上全是血,大旺受傷了。楊大叔說剛才那兩個黑影是狼,大旺是被狼咬傷的。

那天後半夜,大家都沒睡,一直點著馬燈熬到天亮。楊大叔說前幾年隊裡的一頭牛犢子讓狼群給咬死了,這幾年也沒見狼群進過村子呀。一聽有有狼,知青們嚇得頭髮都豎起來了。

第二天吃過早飯,楊大叔把狼進牛棚的事情告訴了陳隊長。為了安全起見,陳隊長帶領社員們把牛棚的圍欄都加高加固了,那兩扇木大門也加固了一下,還一再提醒楊大叔和知青們晚上別睡太死了,一定要嚴加防範,馬上就要春耕了,千萬不能讓耕牛有啥損失。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一連十幾天,李長寧老師他們晚上都是輪班睡覺,生怕晚上睡著了讓狼傷害了耕牛。從陳隊長的眼神和語氣中,他們知道耕牛對生產有多重要。說句不中聽的話,耕牛的生命甚至比人的生命都重要。

直到秋收開始,二道嶺大隊再也沒聽說過狼群進村的事情,大家慢慢也就放鬆了警惕。秋收開始後,陳隊長安排李長寧老師和一位社員(原來在牛棚打更的張大叔)到場院打更,他倆只在晚上到場院睡覺,白天照樣和社員們一起出工勞動。每天吃過晚飯,李長寧老師就去場院的那兩間小房子裡去睡覺,大旺也天天跟著去。

那天是10月3日,社員們第一天掰玉米。後半夜的時候,趴在房門口的大旺突然狂吠起來,好像在追趕著什麼狂吠不止。李長寧老師和張大叔趕緊穿衣下炕,到門口一看,朦朧的月光下,只見打穀場中央有一個高大的黑影在轉動,大旺正圍著它狂吠不止。張大叔仔細一看,聲音都變了,驚恐地說:「熊、狗熊、熊瞎子!」

李長寧老師好像沒聽懂張大叔的意思,他趕緊提上鞋,剛拿起門口的一把掃把,就被張大叔一把拽住了,張大叔小聲說:「別、別亂動,那、那是黑熊,能要咱倆的命。」

這下李長寧老師算是聽明白了,來插隊落戶之前,他就了解到,東北有老虎、有黑熊,還有狼,這些野獸都能傷人。特別是老虎和黑熊,能要人的命。聽清楚了是黑熊,李長寧老師的腿都軟了,嚇得他話也說不出來了,渾身一個勁發抖。

就在這時,大旺突然一聲怪叫,倒在了地上。那頭黑熊剛往李長寧老師他們這邊走了兩步,大旺又從地上站了起來,繼續圍著黑熊狂吠不止,隱隱約約還能看到大旺跳起來咬那頭大黑熊。

那頭黑熊不慌不忙和大旺周旋著,漸漸離李長寧老師他們越來越近。一看情況不妙,張大叔拉上李長寧就往村子裡跑。

剛跑出不遠,又聽到了大旺的怪叫聲,緊接著,就什麼聲音也聽不到了。張大叔和李長寧一口氣跑到隊長家,叫醒了熟睡中的陳隊長。陳隊長一聽熊瞎子進村了,他也嚇得一激靈,趕忙拿起立在門口的鐵鍁,領著張大叔和李長寧來到牛棚,叫醒了楊大叔和那幾名知青,點上馬燈,大家都拿了農具,直奔村口的場院。

此時,天色已蒙蒙放亮,村子裡靜悄悄的,場院裡也靜悄悄的,沒有了大旺的狂吠聲,也不見了那頭大黑熊。楊大叔提著馬燈尋找了一圈,在場院邊上的架子車底下發現了大旺,大旺已經沒了呼吸。再看看那輛架子車,車廂一側的擋板已斷裂,架子車基本報廢了。張大叔和李長寧睡覺的那兩間房子的房門和窗戶都被黑熊給破壞了,看那情況,黑熊還進屋溜達了一圈。

看著血肉模糊的大黑狗,楊大叔失聲痛哭,李長寧老師也也心疼得淚流滿面,一隻狗竟勇敢地和一頭健壯的大黑熊撕咬搏鬥,真的令人驚嘆。

一直過了好久,楊大叔還念念不忘他的大旺,說到大旺他就流眼淚。看楊大叔始終忘不掉大旺,李長寧老師跑了十幾裡路,用他那個心愛的半導體收音機換來了一隻半大的黑白花狗。有了那隻黑白花狗,楊大叔才漸漸忘記了他的大旺。

1972年的春天,李長寧老師被公社招聘為小學老師,他去了離二道嶺大隊十八裡路遠的公社駐地,當教書匠去了。十年後,李長寧老師被調到縣裡,在縣一小擔任教導處主任,後來又擔任校長,直到2013年退休,他一直工作在教育一線,為祖國的教育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教期間,李長寧老師多次回二道嶺大隊看望了鄉親們,看望了楊大叔、張大叔和陳隊長,他說二道嶺永遠是他的第二故鄉,他永遠忘不了二道嶺的鄉親們。

2013年秋天,李長寧老師和他愛人回到了上海,和兒子兒媳一起生活了一年,李老師說他愛人受不了上海夏日的炎熱和冬季的溼冷,他們只在上海生活了一年,又回到了東北。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時隔這麼多年,每當說起插隊落戶的那段往事,李長寧老師都會淚水湧動,他說第二故鄉的鄉親們都很淳樸善良,都是他的親人,都是他的恩人。每當想起那隻勇敢又可愛的大黑狗,李長寧心裡就很難受,就很心疼。

作者:草根作家

相關焦點

  • 上海知青講述他和手錶的趣事,悠悠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他經常在我面前洋洋得意的說這是瑞士名表,在上海如何如何難以購買,並列出了一個瑞士名表的目錄一一向我介紹,我對表的知識大多數是從他那裡得來的。覺得我也似乎十分必要的有塊手錶,1969年回到上海後父母親已經給我準備好了一塊舊手錶,是瑞士的名叫依保路舊手錶,開面雖然不大,但走時很準,有多少個夜晚我按時上過表弦後,就喜歡放在耳朵邊聽那鏗鏘有力的機械聲,然後放在枕邊入眠。
  • 知青往事:黑土地的衣食住行
    有意思的是,過年時,大家會一下包上幾麻袋餃子,而後放在食堂的房頂上,讓黑龍江這一天然的大冷庫自然冰凍,然後篤悠悠地吃上幾頓。為了改善夥食,知青們還會經常自己開些小灶,用上海帶來的煤油爐燒煮一些自己喜愛、食堂中吃不到的東西,諸如豌豆香腸菜飯、紫菜蝦米湯等這類在上海極其普通的食物,卻能讓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且大喊不過癮。
  • 被遺棄的女兒尋找上海知青母親
    許多耐得住寂寞,沒有生出孩子的知識青年大感後悔,憑空失去了一次回城的機會。在此之後,我有幾次到景洪去辦事,遠遠地讓人指點過那些被軍人家屬象寶貝一樣抱在手中的知識青年遺留下來的骨血。不過我與這些建設兵團領導機關的人員素無來往,也無興趣近身觀察,既然別人姑妄言之,我也就姑妄聽之。所以回到北京有人向我問起這類往事,我都拿不出真憑實據來。
  • 知青往事:賭吃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賭吃換來了雷子上大學讀書和我獲得招工進城的機會。春節前,我和雷子為老牛過冬清除牛棚的牛糞然後鋪禾杆草,小山村只有我們兩人出工,農民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飯。知青在招工中一個又一個抽回城進工廠,只剩下我們兩人失望和無奈的留在小山村。
  • 京知青生活往事:因為一張合影照,他和陝北女子結為伉儷
    去年八月末,楊雲正老師到我們這旅遊觀光,我有幸和他坐在了一起。閒聊中,楊老師說起了他家的情況,他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他的哥哥楊雲方是一位下鄉知青,至今還生活在陝北延安市。前天和楊雲正老師視頻聊天,說到了我的頭條號,他說很喜歡看知青上山下鄉真實的生活故事,並把他大哥的微信號告訴了我。
  • 知青往事:遭遇白毛雪風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離開紅格爾大草原已經20年了,我始終保存著這張珍貴的照片,每次看到它都使我想起了22年前的那場罕見的白毛雪風。想起那使我歷經磨難的風雪之夜,想起了朝夕相處、可親可愛的牧民和知青戰友。1976年是我到紅格爾公社布龍點力素插隊的第八個年頭,當時,我和張金玉兩個天津女知青包放一群羊。3月28日那天清晨,我倆奶完羊羔看到時間不早了,我急忙吃了一小碗炒米,便套上氈靴,背起「烏塔」(盛羊羔的氈包)趕著羊群朝北邊走去。
  • 知青往事:黃棉襖,黑土地
    當時只想照毛主席說的那樣改造自己小資產階級思想。我埋頭苦幹,飽嘗了揚場機下風口灰土的令人窒息,抬麻袋、挑土籃壓腫肩膀的疼痛。160斤麻袋和男知青比著扛,展示了接受再教育的成果,顯示了英雄主義。記得最困難的是六九年,麥收時天澇連陰雨,機器下不了地,我們每天穿著溼衣褲溼鞋子下地搶麥收,麥子在麥秸上發芽了。
  • 知青往事:我家鄰居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想起我家鄰居,姐姐的同學芬姐。芬姐和我姐都是67屆畢業生,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去了農村。凡是家裡有知青的人都知道,沒有戶口的滋味,不僅沒有供應糧,而且就業、找對象都成了老大難。況且她是在父親反對的情況下,偷拿戶口報的名,他父親無能為力,經常借酒消愁,心情不好就拿她撒氣。十多年沒戶口,什麼都耽誤了,又面臨這樣的家庭情況,可想芬姐的處境會怎樣。
  • 《北大荒十年》知青往事150篇(五)
    還記得一次次大會小會上連長對知青的訓話:「不準談戀愛!」「別見了女同胞就走不動道!」聲色俱厲,三令五申。真有膽大包天的知青義無反顧地追求愛情,嚮往幸福,那也完全轉入了「地下」,做賊似的。那是一個「假、大、空」的年代。《語錄》裡「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麼做標準呢?拿什麼去辨別他呢?
  • 知青往事:情系北大荒雁窩島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 留守陝北的北京知青,聽他講述自己的婚姻故事
    說起自己的婚姻生活,劉培仁老師那是一臉的幸福和滿足,他說他娶了陝北最漂亮的女子,他的婆姨不僅是陝北趙家溝的頭稍子,當時還是村裡的民辦教師,那可是村裡少有的文化人啊。劉培仁老師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曾在陝北的趙家溝大隊第三生產小隊插隊落戶三年多,之後被招聘到縣裡任職,直至退休。
  • 上海知青阿秀尋女記
    1970年6月,未滿18歲的阿秀從上海來到西雙版納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某部。這裡屬熱帶雨林氣候,天氣炎熱,半年旱季、半年雨季。旱季上山開荒砍壩、拖土基挑磚蓋房;雨季開帶挖穴搶種橡膠苗,勞動強度大,喝著鹽巴湯。在艱苦的環境中,聰明活潑的阿秀,吃苦耐勞、積極上進,並加入了團組織,成了連隊裡出挑的女膠工。1973年,上海知青阿平調來這個連隊,阿平身材高碩、臉龐俊朗,格外引人注目。
  • 悠悠歲月半世情:回憶上海知青在延邊插隊時的點點滴滴
    有知青在社員家裡吃飯,主人知道上海娃子不喝涼水,飯後熱情的主人捧上一碗熱水,那就是一碗刷鍋水,水上還漂著零星的油花,已失去了白開水的味兒,然而,知青感動地一飲而盡。天長日久,上海知青對於山間溪水、井水、河水等生水甚至於髒水也一概照喝不誤。知青說:「難不成大活人守著涼水而渴死嗎?」延邊朋友喜歡喝酒,不是一般的喜歡,而是喜歡得驚天動地。
  • 撞臉李榮浩,這隻單眼皮的大黑狗也太呆萌啦
    一位小姐姐家裡養了一隻大黑狗,平時無聊就喜歡「折騰折騰」狗狗,比如給狗狗畫眉毛、改造一件小衣服給狗狗穿等等,這次又拿了一條藍圍巾給狗狗打扮起來,當然,經過多年的「磨練」,狗子很配(無)合(奈),一臉的開(無)心(辜)。
  • 知青歲月(4):黑土地上的愛情(上篇)
    2008年5月15日,坐落在繁華的南京西路上的上海美術館迎來了一個特殊的日子,使得這座建於1933年的原為舊上海跑馬場總會大廈的建築顯得更加具有歷史性的凝重
  • 上海三線往事
    紀錄片《情灑小三線》劇照這當中,三線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是大三線,沿海和中部地區腹地被稱作小三線。從1965年起,上海,這座全國重要工業基地開始浩浩蕩蕩建設小三線。 一代上海人的命運,就此在三線建設的大浪潮中被改變。
  • 韓國職場劇《黑狗》中,主人公高荷娜就是一隻自封的「黑狗」
    黑狗,在英語中有另一種意思,邱吉爾有一句關於黑狗的名言:"抑鬱的人就像一隻黑狗,一有機會就咬我。"韓國職場劇《黑狗》中,主人公高荷娜就是一隻自封的"黑狗"。在韓國民間,黑狗是不吉利的,當她和父親去買狗的時候,明明相中了一隻黑狗,但父親卻勸她買一隻純白的狗,而那隻黑狗一直站在玻璃櫥窗裡搖著尾巴等著一個可以帶走它的主人。成年後,臨時應聘到一所民辦中學當老師的高荷娜,總是想起那條黑狗,她總覺得自己的生活和那條黑狗沒什麼兩樣。高荷娜的"黑狗"生活也透露出韓國教師不為人知的一面。
  • 青生活往事:那年在陝北插隊,他穿著老鄉的羊皮坎肩回家過春節
    當時楊為民和五名男知青坐在了最前面的毛驢車上,楊為民抱著他的一個黃帆布提包坐在毛驢車後面的一個木箱子上,毛驢車起步有點急,楊為民沒注意,一下子從車上栽了下來。車把式急忙喝住毛驢,跑到後面扶起頭栽地的楊為民。楊為民滿臉泥土,鼻子出血,這下可把車把式嚇壞了,他扯下頭上的白毛巾,就給楊為民擦鼻子。楊為民倒是沒啥大礙,可一塊嶄新的羊肚子白毛巾卻沾滿了血跡。
  • 知青往事:照魚、捕狐、釣龜
    知青往事之一:照魚曉 泉(筆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下放到贛南北部山區洛口麻田大隊青音村。蓮塘大隊及周邊10餘村均無獵人,每年狐狸對花生、紅薯等瓜果的破壞,令村民心疼卻無奈。多次的捕獵經驗讓我悟性大增,我們這一帶的狐狸主要以中小型獸為主:數量最多的俗稱「白面子」(白猸),個小,褐灰色,額頭有二條白眉,皮毛頗佳,常用以製作高級皮領出口換外匯。狐肉營養豐富有大補,加米酒、蔥姜蒜,煸炒去騷味,然後與糯米同煮,冬天食之,禦寒特佳,夜間都不用解小便。
  • 我的同班同學草原知青
    如今想起這檔子往事來,還是蠻驚心後怕的。同時,我們倆個初三的小弟,還是應從心底感恩他們那樣的安排。        在此還需解釋一下,墓碑底部是卯榫結構嵌插在底座石槽裡,而不是埋入土中,否則再小的墓碑我們也是推不倒的。        囉嗦了不少了,也是在看了半兒拉(白拉都格其綽號)轉發聲討文革毀滅文物的文章後,激起不堪回首的沉年往事有感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