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我家出了三個知青

2021-01-21 用三隻眼看世界

城裡人和鄉下人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的人也各有各的看法,有下鄉知青的家庭則承受著極大的壓力。

1968年底,重慶市開始動員中學生上山下鄉,這關係到我家的四妹和六弟需下鄉當農民,他們的思想產生混亂,很有怨言,甚至和來動員下鄉的老師頂牛,搞得很僵。父親在外語系的學習會上發言表態,一定響應號召,把子女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回到家中反覆給子女們做思想工作,要他們相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消滅三大差別的第一步,有偉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一個光輝燦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景將展現在我們眼前,這是反修防修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

在外語系政治學習會上一位原領導幹部W發言極不得體,指責教授、部分講師、還有個別老助教,說這些人是臭知識分子,臭氣燻天,發黴發臭,他們的子女應該下鄉鍛鍊。更令人奇怪的是,他把自己在「文革」初期犯下的打擊迫害群眾的錯誤,也歸罪於外語系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他的影響。他在發言中處處突出自己出身貧下中農,母親67歲了,還在鄉間勞動,從而批判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教師,思想上「血統論」影響很深。會後,群眾對W的發言議論紛紛,頗有意見。大家認為W是領導幹部,應當站得高,看得遠,應當講政策,信口開河,發洩私憤,這是不妥當的。

四妹就讀的重慶二十四中學的學生是到蒼溪縣插隊落戶。學校召開家長會,請蒼溪縣貧下中農代表楊某介紹蒼溪情況。楊某的講話生動,政治性強,有一定水平,但講話中時時流露出優越感。比如說:「我們農民腳上有牛屎,但我們思想上是乾淨的,不像你們知識分子思想是臭的。」像這類的話還有一些,很不利於團結。坐在會場後面的學生聽了,不時起鬨,搞得很尷尬。

城裡人和鄉下人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的人也各有各的看法,有下鄉知青的家庭則承受著極大的壓力。1969年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全國是500萬人,四川全省40萬人,重慶市16萬人。據統計,全國曆年上山下鄉知青總共是1700萬人。

父親對五弟講:「農村雖然辛苦一些,但只要不當知識分子就好。」

姐夫趙大哥的老家是江蘇贛榆縣馬站公社仲湖大隊,那裡是老解放區,社員政治覺悟高,他家是貧農,父親是革命烈士,母親是大隊貧協主任,江蘇省貧下中農代表,人大代表。因此姐夫建議四妹、六弟不如到贛榆下鄉,六弟身體不好,趙大娘可以就近照顧,這樣也放心一些,對四妹、六弟的成長也會更有利一些。全家商議,認為「投靠鄉下親戚」也符合知青下鄉的政策,對於前途未卜的上山下鄉,與其到四川陌生的農村,還不如投奔可靠的親戚。所以一致贊同四妹、六弟到贛榆落戶。

接著開始聯繫,先要四妹、六弟所屬學校的介紹信,然後需贛榆馬站公社的接收證明,因馬站公社領導班子正在改組,開證明遇到一點麻煩,加上郵路不通暢,來來往往的信件都很慢,一直未得到接收證明。眼看北碚的知青們開始大規模地、轟轟烈烈地奔赴農村了。一家人都有點急了,特別是父親,感覺下鄉晚了就落後於別人了。馬站公社的證明終於收到,父親持證明到北碚區安置辦公室辦手續,原來辦此事的是位解放軍同志,不巧出差去了。不得不又找一位女幹部,又從新把贛榆的情況及與趙家的關係重新介紹一番,費盡唇舌,才答應辦理,但必須等到第二天才辦理,因為還要向領導匯報。第二天終於開到落戶介紹信,憑此可到學校辦理下戶口的手續,這才算一塊石頭落地了。

1969年3月全家合影,送四妹、六弟赴江蘇贛榆落戶。

四妹、六弟於1969年3月底到達贛榆馬站公社仲湖大隊趙大娘家,受到熱情歡迎,趙大娘和女兒及四妹、六弟4人住一家,生產隊的隊長、書記都去看望他們。生產隊很照顧他們,不讓他們乾重活,生怕他們凍著累著,天冷了就不讓他們幹活。他們感到困難的是住房有點擠,床也是從小學借的,如果解決了知青安家費,就可以買床、建房,不然長期住下去還是有一定困難。

到5月初,四妹、六弟突然發一電報說:「縣不收,願回。」從電文中可以看出兩件事:一是贛榆不接受外地知青,即不會出安置費;二是四妹、六弟的思想動搖,願意回來。父親覺得公社已同意接收,沒有安置費自己出錢就是了。但隨後四妹、六弟來信說他們到縣裡交涉,縣裡勸他們回重慶。他們認為:1、縣裡不收,即失掉組織關係,如留下不走,有點不明不白,他們也不安心;2、縣裡不給安置費,公社更沒有錢,趙家又住不下,如自己出錢修房子,置備床、家具等,這筆錢太多,自己出不起,這比往返路費多得多;3、趙家太擠,不宜久住,長期住下去怕與趙大娘搞不好關係,思想負擔重。父親認為他們的考慮也還是有道理,不能過分勉強,所以馬上匯寄路費讓四妹、六弟回重慶。

四妹、六弟從江蘇回重慶前,到山東文登縣軍墾農場看望姐姐,三人合影。

四妹、六弟回重慶後,戶口就不能上了,因為身份已經是農村戶口,只能上到四川的農村。所以他們聯繫了蒼溪縣三川區三川公社常勝二隊,六弟的同學楊漢白願和他們一起下鄉落戶,好互相有個照應,三人下鄉後住一家。以後他們才體會到,要把農村戶口重新換成城市戶口,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

五弟就讀一農業職業中專,原分配方案是到重慶各區農推站,蠶桑局等單位。但原校領導重新出來工作後,因以前被學生批鬥、毆打過,所以刻意報復,把男生關起來,人人作檢查,說男學生中沒有哪一個沒有做過壞事,並鬥爭了兩個學生,是搞「打、砸、搶」的原派性頭頭。鬥爭有民憤的派性頭頭不錯,但讓全體男生人人過關作檢查,打擊面就太大了。學校領導又以響應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指示為名,向市革委要求取消原分配方案,農村來的學生回老家,城裡來的學生作知青處理,在重慶周圍農村插隊落戶。

李秉鐸

來源:兵團戰友

相關焦點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我也有個條件, 我要把家裡的小書櫃和美孚燈帶走。我有用。1969年1月16日, 那是個雨雪天, 大卡車載著我那小書櫃和行李駛向餘杭縣太平公社 (現鸕鳥鄉) 。這是個山區, 據說抗日時期, 國民黨鄉、鎮、區、縣、市五級政府遷至這裡, 日本鬼子難以進山侵犯, 故有「太平」之名。我終於成了一名上山知青。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最危難的一次, 竟然在上半個月就斷了炊, 我們一籌莫展中效仿起舊社會北方老家的逃荒——知青S靦腆, 留守知青點, 其餘人分成男女兩撥進深山「化緣」。我們三個女知青一走就是一個月, 不僅化解了饑荒, 還體驗了一把大山深處知青們的另一番生活情致。昔日知青點, 有一塊小菜地, 就在屋西頭的稻田中。
  • 「知青歲月」知青孫玉勤和方立強夫婦的「玉強牌」
    創造這個品牌的是哈爾濱女知青孫玉勤和她的丈夫寧波知青方立強,這個品牌是這兩個返城又下崗的老知青安身立命之本。其實,我以為他們更珍愛的品牌,是他們一胎所生的三個兒女。因為有了這個品牌,才有了「玉強牌」。這個故事還得從頭道來。話說1968年,一向寂寞的地處七臺河的北興農場(32團)突然生機勃發,只因為來了一大批生龍活虎的男女青年。
  • 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芒市有多美,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和居於斯、業於斯的人最想表達;芒市有多好,曾經歲月如歌揮灑青春熱血的芒市知青最想讚美。為紀念他(她)們這段珍貴的歷史,表達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發全市各族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和永遠跟黨走的堅強意志,芒市委黨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歲月」欄目。本周推出第11期,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遮放鎮知青║
  • 「知青歲月」留守知青: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
    知青們一聽我得了這個病就說:「哎呀媽呀,乃利,你在北大荒純累的!」1968年,我初一還沒畢業,毛主席就發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有一個人上我們學校講演,說農場生活條件比鶴崗好。我家生活挺困難,我父母6個孩子,我是老大,兄弟3個,姐妹3個,一聽這個地方生活好,就過來了。
  • 「知青歲月」竹林生香
    在一座座山巒丘陵之間,在一場雨後,一個個竹筍如一個個探頭張望的精靈?還是由來已久的紅土心語?在等待一隻回歸的候鳥。40年前,我置身竹林,一大篷竹林和一簇簇竹林聯袂臨風,那苦吟孤獨的竹葉是幽谷背影,是異常寒冷的一片區域。我西雙版納熱帶叢林裡的一根瘦竹,單薄落寞,經常發生莫名其妙的徹夜不眠,幸好有嫩嫩的竹筍竄出來,安慰我細腰身段和面黃肌瘦的一張臉。
  • 「知青歲月」殺年豬迎新年
    1972年12月15日,施橋公社召開三幹會,我們大隊按會議布置在許方小學討論「一平二調三轉移」。下午我去大隊合作醫療站,繳陳莊隊社員全年的醫療費124元,途中遇來到邗江中學當體育教師的校友仇志剛。志剛年少時他父親曾讓他拜揚州武術世家、江淮一代名師田永庚學武術。志剛父親天天早起督促他練武。儘管家貧,志剛父親省吃儉用,每天都保證他吃上一隻麻團以保持體力。
  • 「知青歲月」我夢中的額吉
    額吉的丈夫長期在旗裡住院,額吉便承擔起了家裡家外的一切重擔,她勤勞、節儉、智慧、剛強,帶著四個孩子起早貪晚的在草原上勞作。由於我初來乍到,語言不通又不會幹活,每天額吉都會通過手勢或者各種各樣的實物來教我日常生活所用的蒙語。很快,我學會了燒水、做飯、拾糞等一些簡單的家務。每當吃飯時,額吉都先給我盛上一碗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奶茶,再放上炒米、加上奶幹。
  • 「知青歲月」大椎穴上的血蘑菇
    那是八個男子漢齊聲合唱的天籟,那是與天若日的陽剛氣概!眼前浮現出一幅白雪皚皚,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一堆熊熊燃燒著的篝火直衝雲霄,爆出噼裡啪啦的火星。一條凍板道上已經停滿了等待裝運元木的卡車,五六位駕駛員正在烤火。拖拉機不斷地從林子裡牽引出整根整根的原條。兩臺造材的油鋸噴出的青煙與白色的鋸末混雜在一起飛揚。
  • 「知青歲月」第一次探親
    一會兒我對面有個三連叫小欒的女同學,都是一個學校的還挺熟。此女青年真是一個美人胚子,瘦高個子,有一米七五,圓圓的臉蛋上長著一張櫻桃小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鼻子不大但很精緻,雙眼皮黑眼珠由其是她的眼睛睫毛,就像現在的姑娘戴的假睫毛一樣又黑又長。
  • 各地知青的「行頭」
    在當時布票、棉花票實行配給的匱乏年代,能白給這些東西,對子女即將背井離鄉的家長們是個安慰;對無知的遊子來說,都理解為是他老人家、黨中央、組織、地方政府(革委會)給予知青的「溫暖」。但應說明,後來我才得知各城市的知青政策不一樣,有些城市知青的「行頭」是不包括鞋帽的,有的城市知青的棉衣棉褲也不是白送的「溫暖」。火燒溝後,說話間天氣就冷起來了。
  • 「知青歲月」走上「向陽路」
    他們乘勝前進,在實踐中總結出按「農時節拍」寫生產稿,按「政治節拍」寫政治稿的經驗,很快3連報導組發稿率大大提高。而且稿件寫得很生動,這大概要歸後來成為相聲大師級人物——姜昆的功勞。在團裡召開的「如何在報導中做到言之有物」的討論會上,曹煥榮代表3連報導組的發言,引起團報導組長高文杰的注意,她又向團宣傳股幹事竇強作了匯報。
  • 知青二代「徐丹」震撼演講:我的知青爸爸媽媽,全場沸騰!!
    在澳洲雪梨中國知青協會 慶祝成立十五周年文藝晚會上, 旅澳知青二代徐丹發表了 一個感人至深的演講。
  • 知青往事:黃棉襖,黑土地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青春歲月 黃棉襖 黑土地六八年的端午節,是我永生難忘的日子,隨著一聲專列汽笛的長鳴,滿載穿黃棉襖知青的火車徐徐地啟動了,駛向北方,駛向廣闊天地。在夕陽的輝映下,我們踏上了位於嫩江平原的建設兵團。
  • 黑龍江引龍河農場的知青歲月
    腦子出毛病了?神經搭錯了?尋開心,找刺激,解厭氣?你不知道盜竊罪要判刑?……這個闖禍胚子!他畢竟是與我們一趟火車到黑龍江去的啊!三十多年過去了,「不經滄海難為水」,當我以花甲之年審視吾輩走過的令兒輩不可思議的路,我依稀明白了:這是一種寂寞擠出來的瘋狂和錯亂!「小姑娘」不知是否後悔當年的幼稚和荒唐?
  • 50張知青老照片:帶你重回那段無悔的歲月,在最美的青春綻放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指從六十年代開始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自願從城市去到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什麼是知青?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如何生活的時候,就已經把自己料理得有條有理。
  • 知青年代的偷雞摸狗
    許多插隊的男知青,在他們的知青歲月中,都曾經有過偷雞摸狗的經歷。我曾經也有過。聽起來似乎很荒唐,不可思議,但是,這卻是真實的。這就是在那個特定年代,我們的青春被放逐的時代,我們的親身經歷。我們不想掩飾,我認為這決不是汙點,而是那個時代刻在我們身上的印記。我們今天回顧這段經歷,並非是津津樂道,而是一聲苦澀的嘆息這就是曾經的我們!
  • 中國知青婚姻
    要而言之,起碼有三點:第一,下鄉知青尚未大批進入合適婚齡,"文革"中率先下鄉的"老三屆"(即66屆、67屆、68屆)初、高中畢業生,1968年時的年齡在16-21歲之間。知青間的戀愛萌生於艱苦的歲月,動蕩的年代,或基於尋求心理上的慰藉,減輕生活中的沉重壓力;或緣於同病相憐的命運。同甘共苦的經歷是一個最起碼也最重要的前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更何況是相濡以沫的男女知青。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遭遇,共同的語言,使兩顆年輕的心靈相互碰撞,迸發出愛情的火花。
  • 我的同班同學草原知青
    到發表了《牧羊姑娘》,我寫作發表了21個美篇作品(36萬字),其中10篇是寫草原知青的題材(25萬字),有6篇是長篇。讓我激動和很有成就感的是,10個草原知青題材美篇,有7篇在「難忘的知青歲月」話題加精,1篇在「我的原創詩」話題加精。        寫完了美篇《牧羊姑娘》,我的身體出現了問題,在老伴的嚴厲監管下,我修養了一段時間,背著老伴寫了幾個小短篇美篇。
  • 悠悠歲月半世情:回憶上海知青在延邊插隊時的點點滴滴
    重體力勞動加上缺少肉食油水,個別膽大的知青開始「動腦筋想辦法」。陳準民回憶中提到:「很多集體戶由於計劃不周,經常飽一頓飢一頓,知青餓得實在受不了,偷雞摸狗的事時有耳聞。」何永根在《王麗君,留在農村養老》中說:「一些知青肚子沒有油水,打起了老鄉們家裡雞鴨的主意,有的時候偷個雞,有的時候偷個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