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我夢中的額吉

2020-12-21 用三隻眼看世界

時間追憶到一九六八年七月,我下鄉到新巴爾虎右旗杭烏拉公社。鄉下的故事如同五彩繽紛的克魯倫河岸邊的石子,隨意拾起一枚便可回味半日。

九月六日這天,萬裡晴空,瑟瑟秋風,將一望無際的遼闊草地吹起一層層若隱若現的黃色草浪。好一派牧草豐收的景色!隊長陪我走向一間蒙古氈房,迎面而來的是一位身著紫色蒙古袍,梳著兩條細長辮子的蒙古女人。在我望向她那不大卻有神的眼睛的一瞬間,她那黑裡透紅的臉龐鑲嵌的琴鍵般潔白的牙齒親切和藹的演奏著「哦,我的孩子。」也就是從這天起,我便稱呼她為額吉。按照年齡排序,我成為額吉的大女兒,她親生的兩兒一女稱我為姐姐,我們連枝同氣。我開啟了草原牧民的生活篇章。

額吉的丈夫長期在旗裡住院,額吉便承擔起了家裡家外的一切重擔,她勤勞、節儉、智慧、剛強,帶著四個孩子起早貪晚的在草原上勞作。由於我初來乍到,語言不通又不會幹活,每天額吉都會通過手勢或者各種各樣的實物來教我日常生活所用的蒙語。很快,我學會了燒水、做飯、拾糞等一些簡單的家務。每當吃飯時,額吉都先給我盛上一碗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奶茶,再放上炒米、加上奶幹。每次煮肉時都特意多煮一會兒。天氣寒冷,額吉總是和藹可親地說:「孩子,天氣冷,要多吃一些馬肉。」晚上睡覺時,額吉點上爐火,把我的被子烤熱,讓我鑽進被窩裡,看著我入睡。

有一天,金色的陽光灑滿綠草如茵的大地。我哼著牧羊曲去拾牛糞。突然從遠處跑來一條黑色的大犬,猛的向我撲來。幸好牧羊人發現的及時,喝住了惡犬。我淚流滿面地跑向額吉,她把我摟在懷裡,撫摸著我的頭,不停地安慰我,說了很多很多,雖然我只聽懂了「我的好孩子」這一句話,但心裡是特別溫暖的。由於驚嚇過度,我高燒了三天,額吉陪了我三天。親生母親未必能做到的我的額吉都做到了。我不是額吉親生的孩子,額吉卻對我視如己出,她對我的疼愛甚至超越了我的親生母親。經過額吉的悉心照料,我漸漸習慣了草原的生活。為了減輕額吉的生活重擔,我便要求出去放羊,可是額吉不放心,便讓她的大兒子陪我出去,教我熟悉環境和放牧的技術。每當我出發前,額吉總是親自替我備好馬鞍,生怕我從馬背上掉下來。放牧快要歸來時,額吉總是讓家裡的弟弟或妹妹去迎我,幫我趕回羊群。

我的額吉一年四季都承擔著連男人都難以承受的繁重的畜牧勞動,特別是接羔季節,沒日沒夜的照料母羊生產羊羔。當遇到有些母羊產下羔羊卻不讓小羊吃奶的時候,額吉就用她那天籟般的好音質,抱著剛剛出生的小羊羔坐在母羊旁邊不停地唱歌。當唱到母羊掉了淚肯給羔羊哺乳了,額吉的嗓子已經啞得說不出話了。額吉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讓我佩服敬重她。

時光荏苒,轉眼我這個草原新牧民的知青歲月便結束了,可我卻一點兒也不想離開這個我從心裡熱愛的溫馨的家。在這個家裡,我得到了這位善良慈祥、可親可敬的額吉無微不至的關愛、呵護。是額吉讓我懂得了怎樣堂堂正正做人,怎樣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生存,尊敬的額吉是我走向社會的第一任教師,美麗遼闊的大草原是我的第二故鄉,額吉便是我故鄉裡最親最敬的人。在我心裡銘刻著您好聽的名字—德吉德,您永遠是我的額吉!

作者:嶽淑範,內蒙古新右旗杭烏拉公社滿洲裡知青。

來源:一壁殘陽

相關焦點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上山知青我是主動積極上山當知青的。我這句開篇, 想必會遭到許多人的「拍磚」, 但我說的是實話——活到這把年紀, 已經不屑於講假話了。當然, 我得把話儘可能講準確了。這種主動、積極其實是無可奈何、別無選擇的。因為我是資本家的兒子。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手機接通, 當建惠帶著濃濃北方口音的話語從遠方傳來時, 我百感交集。這四十來年, 建惠默默地守在河北高邑縣大夫莊村的老家, 兩個女兒給她添了第三代。我為郝海庭和宋建惠寄去了泉州知青紀念上山德化45周年的文集——《歲月知青》, 宋建惠也發回了一組保存完好的當年葛坑知青老照片, 這些珍貴的老照片都被徵集在德化籍知青出版的《我是知青》的畫冊中。
  • 「知青歲月」留守知青: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
    在上山下鄉運動中,8176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知青像十幾條小溪相匯於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二師轄八團。知青大返城時,知青流回城市,所剩無幾。我去二九0有四五次,先後接觸過十幾位留守知青,不知為什麼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李乃利。有段時間只要提起二九0,我就會油然想起乃利,說起乃利也會想起二九0,似乎乃利就像靖宇縣、尚志縣、一曼街、兆麟街,人與地融為一體。
  • 草原歌曲,格格新歌《夢中的額吉》委婉動聽、美極了
    夢中的額吉蒙文詞:胡日德樂隊漢文詞:孫海作曲:胡日德樂隊演唱:格格>深沉的大地 尋根的落葉親愛的媽媽 聲聲呼喚我夢中看到你淚眼婆娑天上星星紛紛地墜落深深的思念 媽啊媽千山萬水也不能阻隔浩瀚的大海 歸流的小河
  • 「知青歲月」知青孫玉勤和方立強夫婦的「玉強牌」
    創造這個品牌的是哈爾濱女知青孫玉勤和她的丈夫寧波知青方立強,這個品牌是這兩個返城又下崗的老知青安身立命之本。創造這個品牌的是哈爾濱女知青孫玉勤和她的丈夫寧波知青方立強,這個品牌是這兩個返城又下崗的老知青安身立命之本。其實,我以為他們更珍愛的品牌,是他們一胎所生的三個兒女。因為有了這個品牌,才有了「玉強牌」。這個故事還得從頭道來。話說1968年,一向寂寞的地處七臺河的北興農場(32團)突然生機勃發,只因為來了一大批生龍活虎的男女青年。
  • 「知青歲月」竹林生香
    我狂吃了幾天竹筍,新鮮了幾天後又沉悶了,竹筍吃了反而餓得更快,有一天下午,我扛著鋤頭上山開荒,走到半坡就餓了心慌,口裡冒水。當時我不知道,新鮮竹筍有開胃健脾功能,又是幫助消化的大師,所以我進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越吃越餓,越餓越吃的失調肌體。我到了山上竹林,看到一個個竹筍搖頭晃腦,我不再發熱了,因為每個男知青和每個女知青吃竹筍吃得無精打採。
  • 「知青歲月」我家出了三個知青
    城裡人和鄉下人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的人也各有各的看法,有下鄉知青的家庭則承受著極大的壓力。1968年底,重慶市開始動員中學生上山下鄉,這關係到我家的四妹和六弟需下鄉當農民,他們的思想產生混亂,很有怨言,甚至和來動員下鄉的老師頂牛,搞得很僵。父親在外語系的學習會上發言表態,一定響應號召,把子女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看少年彈一首《夢中的額吉》,了解一下是誰讓他這麼優秀的?
    《夢中的額吉》吉他:王松涵作曲:蒙古國曲改編教學:姚志華攝像:松涵爸爸接下來聽我慢慢分析,指彈曲尤其是日式的帶很多打板的指彈曲看上去都很複雜,因為在樂手演奏當中兩個手會相當忙活?這就給人造成一種假象彈起來會特別難。(當然我這裡說明的是,我不是說這種曲子一定簡單)。
  • 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芒市有多美,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和居於斯、業於斯的人最想表達;芒市有多好,曾經歲月如歌揮灑青春熱血的芒市知青最想讚美。為紀念他(她)們這段珍貴的歷史,表達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發全市各族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和永遠跟黨走的堅強意志,芒市委黨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歲月」欄目。本周推出第11期,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遮放鎮知青║
  • 「知青歲月」殺年豬迎新年
    陳莊隊就在邗中大門對面,腳一翹我倆就能見上面。一大清早天才麻花亮,我就去邗中跟仇老師習拳。中午或晚上,志剛經常到陳莊找我。後來仇老師的戶口也找人遷到了我們大隊的許西生產隊。一直到我上調回城,仇去揚州師院上學,我們不離不棄,相互鼓勵,4年多時間成了推心置腹的摯友!冬季栽樹,邗江公路處老潘布置我用紗布袋裝上石灰粉在公路邊點上記號,以便社員補栽樹苗。點著點著,老潘來了。我同他一起去公社。
  • 「知青歲月」大椎穴上的血蘑菇
    那年,我還不足18歲,正值三九嚴寒的節氣裡來到了東經128度57分,北緯48度33分的小興安嶺北麓巔峰—黑龍江省烏伊嶺林業局上山下鄉。雖然,沒有分配到林場工作。但是,我所在的養路單位在木材生產的黃金季節裡也有一個林班號,也有採伐裝運木材的任務。
  • 「知青歲月」第一次探親
    我走時穿了件大衣,知道回北京用不著穿棉褲就穿了條絨褲,這時就把大衣脫下蓋在身上,當時覺得能躺在火車的臥鋪上回北京真是即神奇又舒服,因為探親假臥鋪票是不給報銷的,要不是我的老同學在招待所工作,他們所長和車站非常熟,我們也不會有這樣好的運氣。一會兒我對面有個三連叫小欒的女同學,都是一個學校的還挺熟。
  • 「知青歲月」藏在木箱裡的青澀時光
    一隻老木箱塵封著歲月的沉重。一摞信件,一支鋼筆,記錄著一段辛酸,書寫一段往事。那是1969年3月,春節剛過,乍暖還寒。剛過15周歲的我,跟隨上山下鄉大軍,乘坐一輛長途客車,顛簸著來到百裡外的偏僻異鄉。與我結伴而行的還有兩隻木箱,一隻黑色的,裝著蚊帳、線毯、冬夏衣服等。
  • 「知青歲月」烏加河畔水煮魚
    然而,這飯店的水煮魚只不過放了足夠的油,和水煮並不大沾邊,不太正宗,我自以為曾在內蒙兵團吃過的水煮魚才是真正「正宗」的水煮魚,除了水,就是魚,煮時放點鹽和辣椒,煮出來,肉白味鮮,別具一格。要說這魚絕對是純天然的,八連剛從四連分出來後,所在地就在烏加河畔,烏加河水由北向南緩緩前行。
  • 50張知青老照片:帶你重回那段無悔的歲月,在最美的青春綻放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指從六十年代開始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自願從城市去到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什麼是知青?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如何生活的時候,就已經把自己料理得有條有理。
  • 「知青歲月」遺留在荒原的故事——我們沒有錯
    這是很久的夙願,寫一寫仍留在北大荒的我的那些知青朋友。在那樣一場「風暴」卷過來又刮過去之後,他們像北方原野上的一顆草籽,默默地留在黑土地裡,從此,他們好像再也無人問津了。是啊,誰會關心一棵小草的命運?它們是微不足道的,似乎毫無意義了,但它們畢竟是一種綠色的生命,冬天,冰雪覆蓋,它們好像悄然無聲的融合在土地裡,但只要春天來了,它們又綠了……八五年春天,我回到了北大荒。
  • 知青二代「徐丹」震撼演講:我的知青爸爸媽媽,全場沸騰!!
    在澳洲雪梨中國知青協會 慶祝成立十五周年文藝晚會上, 旅澳知青二代徐丹發表了 一個感人至深的演講。
  • 我的同班同學草原知青
    到發表了《牧羊姑娘》,我寫作發表了21個美篇作品(36萬字),其中10篇是寫草原知青的題材(25萬字),有6篇是長篇。讓我激動和很有成就感的是,10個草原知青題材美篇,有7篇在「難忘的知青歲月」話題加精,1篇在「我的原創詩」話題加精。        寫完了美篇《牧羊姑娘》,我的身體出現了問題,在老伴的嚴厲監管下,我修養了一段時間,背著老伴寫了幾個小短篇美篇。
  • 《知青歲月》錄——我的回憶
    我的回憶  作者:姚雅麗我是一個「老三屆」回鄉知青,在同學的倡導下讓我寫一篇回憶文章,我不知從何下手,因為在農村那段日子我沒有甜美,有的只是苦澀的記憶。我們一個大隊回鄉知青有十多個,他們都比我大,因為我是初中六八級的。記得開始我們和社員們一塊出工時,都覺得不好意思,感覺怪怪的。特別是在勞動休息時,他們在玩笑中打鬧嬉戲,農村那種粗魯動作中的浪漫,粗俗語言中的幽默,把我們這一幫年輕人搞的很不好意思。可是幾天過後,也就習慣了,那種不好意思和怪怪的感覺也就隨之消失了,反倒覺得熱鬧、好笑。
  • 知青親述:這一天,我上山下鄉了!
    小夥,別光叫我「爺爺」。 我,還有一個名字叫「知青」。和你差不多大的時候, 我們就離開學校,告別家鄉。嗨!姑娘,別光叫我「奶奶」。 我,還有一個名字叫「知青」。你和差不多大的時候, 我們就下田插秧,收莊稼忙!47年過去,彈指一揮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