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愛吃,好吃的東西來者不拒,尤愛冷飲瓜果一類,由於肆意減肥,也很容易傷脾胃,因此,體內溼氣重是很自然的。
聽到有人說溼氣重,想盡各種辦法祛溼,但都不盡人意,甚至越祛越溼。為什麼呢?因為單純地食療祛溼,只能治標不治本。中醫認為,要徹底祛溼,就要從健脾上著手。
我們要健脾,首先我們要知道中醫所說的脾臟有什麼功能
脾主管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運輸。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溼兩方面。
食物經脾消化、吸收後轉化為水谷精微,脾將水谷精微上輸歸肺、散布於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及各組織器官。若脾失健運,則消化、吸收和轉輸營養物質的功能失常,引起食少、納呆、腹脹、消瘦等症狀。
水液的吸收和輸布也是脾主運化的一個方面。脾將水谷精微中多餘的水分,轉輸於肺、腎,經過肺、腎的氣化作用,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
脾運化水液功能減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形成痰飲、水腫。這些停滯的水液就是我們俗稱的內溼,就是我們重點要祛除的。
所以說脾氣不足就會引起溼氣想要去除身體的溼氣,首先要健脾。
脾是我們身體內運化水溼的器官,如果脾氣虛,排水溼的功能更就會下降。溼氣會越聚越多。如果我們經常待在溼度比較大的地方,很容易使體內的溼氣加重。
人之所以能吃能喝、能走能跳,都因氣的緣故。人的先天元氣存於腎脾肺中。腎氣不足,人就怕冷、沒勁;脾氣不足,人精神不濟、易疲勞乏累;
肺氣不足,五臟皆沒氣力。人的後天之血存於脾肝心中。脾化生氣血的源頭;肝藏血供血之處;心是全身血脈流通的推動器。
先天與後天之氣,都與脾有關,所以脾受損,直接影響其他臟腑運行,由此可見單純的祛溼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健脾才是正確的解決之法。
歸根結底都和脾、氣有關係,「溼重」是標,「脾氣虛」才是本。
現在明白如何有效祛溼了吧!切記,健脾+祛溼雙管齊下,否則,舊溼氣走了,新溼氣又來,永遠在侵溼祛溼的惡循環中。
根據健脾和祛溼同時進行的思路,一般病人喝了益脾祛溼茶,效果都不錯,反饋最多的是口水少了,口氣重,口苦等問題都得到了緩解,精神也有好的好轉,希望大家一定要遵循健脾祛溼同時進行的原則,早日擺脫脾虛溼氣重!
日常生活當中有這三類人需要健脾祛溼
1,肥胖人群
肥胖的人往往脾虛、腎虧。這是由於脾氣虛弱則運化轉輸無力,水溼留滯體內,腎氣虧虛,腎陽衰微,致血行遲緩,水溼內停而成肥胖。
肥胖者體內溼氣瘀積,如果受到外部溼熱環境的影響,則雪上加霜,嚴重影響脾的運化,使脾虛腎虧加重,因而會出現四肢無力、眼澀、腹瀉、腹脹、胃痛等不適症狀。
2,脾虛患者
脾虛的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舌苔厚膩,脈細弱,大便不成形,四肢沉重,人睏倦乏力。脾虛者忌溼,溼冷環境裡,由於溼邪的侵襲,會出現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嘔吐、噁心、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3,胃腸功能不好的人群
有慢性胃炎、胃食道反流、胃潰瘍、膽囊炎、消化功能不良者,在梅雨天要特別注意飲食的攝入,往往容易加重脾胃失調,導致病情惡化。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往期回顧:
腸胃不好很煩惱?常喝這幾款養胃湯,恢復胃動力,養胃更養生
4款中藥做的零食,家裡有老人就備點,每天吃一點,便秘漸漸消失
糖尿病患者做好睡前3吃3不吃,一樣可以控制血糖!別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