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青靄
衛生巾是女性的生活必需品。
通常,市面上正規品牌的衛生巾,每片的價格大概是1元到1.5元左右,遇到電商打折促銷,可能還會再便宜一些。最後算下來,在這方面一個月的支出基本在幾十塊左右。
對普通人來說,好像也不算什麼?
基本上,也就是一杯奶茶、一張電影票的錢。哪怕是周末和朋友一起吃頓飯,也不止這個價。
然而,前幾天,一條「散裝衛生巾」相關的幾個話題衝上了熱搜:
100片包郵,總共22塊錢,相當於每片2毛錢。
沒有包裝、沒有品牌。很難想像:它們來自怎樣的生產線、是否經過了充分的消殺菌毒。
真有人敢買嗎?
不光有,很多還是常客。
很多人表示無法理解:
「該不會真的有人買不起衛生巾吧?」
「她們難道對自己的健康一點都不在乎嗎?」
對此,社長只想說:「富裕限制了你的想像」。
她們何嘗不知道這對健康的危害。如果有選擇,誰又有願意買這種劣質品。
「但挺好的」。
一句話,藏了多少心酸。
實際上,負擔不起衛生巾的情況,在全世界都很普遍——
「國際婦產科聯盟」曾公布一組數據:
一條正規、安全的衛生巾,對有些人來說是日用品,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卻可能是奢侈品。
現實有時候就是這麼荒誕。
看不見的貧困
今年5月,國家總理李克強在一次記者會上公布了一組數據:
「在中國,有6億人的月收入只有一千塊。」
儘管這個消息來自最沒有理由造假的官方。
但當它剛爆出來的時候,還是有很多人拒絕相信。甚至在知乎上,還有人問這樣的問題:
社長不禁感嘆:我們的社會割裂得太嚴重了。
2018年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將窮人在生命面前的無奈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現實中,這樣的事何曾停止
其中那句「世上只有一種病,窮病」尤其振聾發聵——
貧窮不僅讓人看不起病,還會讓人在困難面前變得卑微。
和這些事比起來,「散裝衛生巾」反倒成了小事。
歸根結底,都是「窮病」作祟。
而比窮病更可怕的,是它幾乎沒得治。
「窮人窮是因為懶?」
很多人都有一個觀點:「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不努力、懶」。
還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叫做「窮人思維」,意思是窮人們普遍具有的「短視、保守、不上進」的思維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聽著好像也很有道理,畢竟類似的新聞很多——
NHK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
但,這真的是所謂的「窮人思維」決定的嗎?
香港曾拍過一檔綜藝節目叫《窮富翁大作戰》,就是請一些上層社會的精英人士,到底層社會去體驗一段時間,期間純粹靠自己的勞動賺取生活費。看看他們所謂的「富人思維」,能不能讓自己「逆襲」。
田北辰,其父是香港紡織界的「一代褲王」,他本人則先後就讀美國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MBA,回國後自己創業,坐擁全球幾百家分店,標準的社會精英。
也是標準的「富人思維」
嗯,聽上去也很有道理
在節目中,他從事了一份路邊清潔工作,每天生活費50元。
勞累的工作讓他度日如年。
吃飯也不敢買貴的。
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後,他終於可以休息了。但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卻要趕到城市另一端去打第二份工。
最終的結果是,才剛到第二天,他的「富人思維」就已經開始逐漸瓦解了。
這對他來說只是一個遊戲,而對眾多底層民眾來說,卻是暗無天日的現實。
《1984》的作者喬治·歐威爾曾在巴黎、倫敦等城市體驗過一段時間的「流浪漢生活」,並寫成了《巴黎倫敦落魄記》一書。關於社會底層的洗碗工,他是這麼說的:
「如果洗碗工也開始思考,他們早就會聯合起來,為更好的待遇而罷工。但他們沒有思考,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是他們的生活把他們變成了奴隸」。
這也是對所謂「窮人思維」最有力的反駁。
《銀魂》
所有的努力,都被消解在了貧瘠的現實中。
有一部科幻小說叫《北京摺疊》,故事背景是這樣的:
城市按照社會階層分成了三個空間,不同空間的人彼此隔絕,互相之間感知不到對方的存在。
這不就是我們的現狀:
我們每天看的資訊、每天刷的抖音,都是根據瀏覽記錄而定向推送的,長此以往,我們就很容易認為自己所見就是整個世界。
所以,「散裝衛生巾」和「中國6億人月收入1000塊」的事被曝光之後,會有那麼多人都很難接受。
對此,也希望大家不要總拿「窮人思維」、「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種話橫加指責,好像窮人窮都是因為不努力似的。
就算我們改變不了什麼,但至少可以對他們多一份理解。
參考資料:
B站視頻:@蠟筆和小勳《4000萬人用不起衛生巾,你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