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周的時候開始,中原北部地區的人民就一直受到遊牧民族的侵擾,苦不堪言。這些常年生活在草原上與自然抗衡的遊牧民族非常剽悍,甚至可以做到「全民皆兵」的地步。因為騎兵的機動能力強,單兵作戰能力也強於步兵,商、周、春秋戰國諸國都沒有什麼辦法,一直到秦始皇修建長城之後才有所好轉。
提到我國古代最厲害的遊牧民族,一般人都會想到突厥、契丹、蒙古以及滿族(原為女真,後被皇太極改為滿族這幾個部族。而到了現在,土耳其人、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等都是原先突厥的後裔;蒙古族和滿族一直都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民族。那麼契丹族又去了哪裡呢?
從某種角度上說來說,契丹族的國際影響力比建立過清朝的滿族還要大。俄羅斯人至今仍然稱中國為「Китай」,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契丹」;而很多中東的穆斯林國家也稱中國為「Khita」。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中古時期歐洲很多國家對中國的稱呼都是契丹,如葡萄牙語「Catai」、西班牙語「Catay」、義大利語「cina」等等,哥倫布航海時最初的目的就是尋找契丹。
大約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鮮卑族的一部分族人脫離了出去,來到了我國的東北地區建立契丹族。與其他的遊牧民族不太一樣的是,契丹人在放牧的同時也會進行耕種。在唐太宗繼位之後,唐朝派兵攻打契丹。契丹向唐俯首稱臣之後,唐朝在契丹設立了松漠都督府管理契丹。
自從安史之亂唐朝走下坡路之後,契丹就一直想要脫離唐朝的統治。到了唐懿宗時期,唐朝深受藩鎮之害已經無力管轄遊牧民族,契丹就從唐朝脫離了出去,之後耶律阿保機成立契丹國,耶律阿保機死後他的兒子將契丹國改為了遼朝。從唐朝開始,契丹人組成的遼朝就一直繁榮,契丹鐵騎也多次遠徵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所以絲路附近的國家都用契丹稱呼中國,歐洲人在與中東地區交流的時候,也知道了在世界更東的地方有一個名為「契丹」的大國。
既然契丹族當時那麼繁盛,為什麼現在都找不到契丹人了?根據宋史記載,金國消滅遼國的時候至少還有百萬契丹人逃離金國,這些人都去了哪裡?根據我國學者的研究,除了融入蒙古和女真兩族的契丹人,剩下的契丹人基本上都去了雲貴地區、草原深處隱居,或是與漢人通婚漸漸融入漢族。
經過學者的研究之後,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呼倫貝爾草原上的達斡爾族以及雲南地區的本人族就是契丹族的後裔,達斡爾族的習俗與《遼史》中記載的契丹習俗基本一致,而本人族的族姓就是契丹。
而在遼朝最鼎盛的蕭太后時期,宋遼籤訂了澶淵之盟,蕭太后也鼓勵族人向漢人學習農耕知識,所以遼宋接壤處的契丹人其實與漢人非常親密。遼朝滅亡之後這些契丹人都進入了漢族地界,繁衍生息。為了更好地融入漢族,這些契丹人還根據族系不同為自己取了阿、莽、蔣、蕭、石等五個姓氏,而耶律皇族則改為劉姓。所以如果你是上述這六個姓氏之一,有可能就是契丹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