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而對於很多過去的事物總是讓人難以釋懷,比如說以前兒時的時光,尤其一些70後80後,想想以前無憂無慮的童年,而現在到了而立之年之後才發現生活所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說到憶童年,讓我最深刻的就是跟著村裡一些兒時的玩伴一起上山採摘野果來吃,有些野果會掉顏色,像桑葚子,弄到衣服上很難清洗,所以回家免不了挨頓打,還有一種野果也是如此,這種野果叫做「烏稔果」,果子顏色烏黑透亮,汁水一旦弄到衣服上也是很難清洗掉,但這就是我們的童年。
提到烏稔果,讓我又勾起了對於這種野果的認識,烏稔果其實是烏飯樹上的一種果實,烏飯樹別名:烏桐子、烏飯子、染菽、烏飯樹、米飯樹、烏飯葉、捻子等,屬於一種灌木,這種野果長的和藍莓很像,真的特別香,不管是顏色還是大小都有點相似,但離近以後再看,他們的外形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以前吃完烏稔果的時候嘴巴上總是黑乎乎的,露出笑容的時候牙齒都是紫紅色的,正因為烏稔果汁水是烏黑的,所以在我們農村又被稱之為純天然的「染髮劑」,以前有些婆婆也會拿烏稔果做成汁水染頭髮,另外烏稔果的其他價值也是相當的高。
說烏稔果的之前,我們先說下它的植株,也就是烏飯樹,在夏天的時候,烏飯樹葉子翠綠翠綠的非常的好看,開花的時候都帶有一股股的芳香,在秋天的時候它的葉子就會變成紅色的,在農村這種樹還被稱作「牛筋樹」,可能因為它的韌性比較足,它的葉子比較厚實也比較光滑,這種樹能達到3米多高,枝條也比較纖細,花冠是白色的,我們還是說下烏稔果,烏稔果其實就是一種漿果,成熟之後都是紫黑色的,一般在8月份的時候結果,裡面有白色的小種子。
烏稔果主要在南方地區,北方是看不到的,它屬於杜鵑花科,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比較多,一般烏稔果生長在山上,一些灌木叢比較茂盛的地方最常見,因為這些地方土壤都比較肥沃,南方的氣候又比較潮溼,特別適合烏稔果的生長。
烏稔果除了能直接食用,另外在福建的「畲族」(少數民族),當地有個很特別的風俗,就是會過「烏飯節」,在農曆的三月初三,每家每戶都會做烏米飯,所以這種樹在當地就叫烏飯樹,另外在浙江當地民眾也有拿烏稔果的葉子來做飯,還有的地方會在立夏的時候專門來吃烏子飯,聽說是為了驅邪,其實算不上什麼迷信,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就好比我們端午吃粽子插艾葉一個道理。烏稔果還可以製作成糕點,另外就是製作成果酒,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果清洗乾淨,泡入白酒裡面,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變色,也會降低酒精的濃度,不過在烏稔果的產地,確實也有一些加工企業將這種野果專門壓榨成果汁或者果酒。筆者這邊吃的就是製作成的米飯比較多,顏色是黑色的,味道還有點甜,一般都是用的糯米。
烏稔果除了能食用,另外它也是一種比較天然的「染髮劑」,以前我就見過村裡的有的老人,把烏稔果碾碎之後,然後染頭髮,烏稔果是一種野果,它本身就不含什麼化學用品,有些老人就用這種野果來染頭髮,另外還有的老人說,多吃烏稔果頭髮也會烏黑靚麗,當然這些筆者是無從考究的,頂多就是民間的一種說法。
不過烏稔果確實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在《滇南本草》中記載,「怔忡睡臥不寧者」可以把烏稔果煎服,在《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中提到,烏稔果對於失眠也有很好的功效,另外根據研究發現,烏稔果的樹皮含鞣質,花含烏索酸,尤其它的果實對於脾胃比較好。
詩人杜甫就曾在《贈李白》中寫道「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就是說將烏稔果製作成米飯,而南燭就是說的這種植物的另外一個名稱,這種野果可能很多人沒有吃過,那麼大家等到烏稔果成熟的時候不妨去採摘一些品嘗下,味道酸甜可口十分的美味。
不知道大家以前吃過這種野果嗎?你們當地又叫什麼名字呢?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