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癌症在浙江發病年齡平均僅45歲!死亡率排第四!但它給了10年...

2020-12-13 瀟湘名醫

據電影《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的經紀人稱,在與結腸癌抗爭4年後,查德維克·博斯曼於當地時間8月28日去世,年僅43歲。

其家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查德維克是一名真正的鬥士,堅持不懈,為觀眾帶來了許多喜愛的電影。很多電影都是在無數次外科手術和化療期間進行的,扮演黑豹是他職業生涯的榮幸。」

他憑藉《黑豹》一角成為無數美國黑人的精神偶像

查德維克·博斯曼屬於大器晚成型的演員。1977年11月29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區,他曾想要成為一名作家和導演,還花了大量時間去研究非洲裔美國人的歷史,但他最終決定做一名演員。

31歲,查德維克·博斯曼才出演了自己的大銀幕處女作《特快達陣》。

ABC和漫威合作推出的電視特別節目《漫威影業:宇宙集結》中曾提到,2014年,查德維克·博斯曼原本是為《銀河護衛隊》中「毀滅者德拉克斯」這個角色來試鏡的,但當時的試鏡導演卻認定了他是「黑豹」的不二人選。

當2016年,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美國隊長3》上映時,這個讓人眼前一亮的「黑豹」,其實已經快40歲了。

2018年,由查德維克·博斯曼主演的《黑豹》在全球上映,北美總票房超過7億美元,全球票房更是高達13.47億美元,成為年度票房黑馬。要知道,在該片上映前,就連出品方迪士尼都沒有對這個項目擁有如此高的期待。

查德維克·博斯曼飾演的黑豹,一躍成為無數美國黑人的精神偶像,也讓41歲的他一炮而紅,獲得了《時代周刊》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稱號。但直到現在,人們才知道,《黑豹》和後來的《復仇者聯盟3、4》都是他在手術、化療期間堅持拍攝的。

他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早在拍攝《荷魯斯之眼》時,就有個男粉絲在他休息的車裡放了一本1977年的《黑豹》漫畫,上面寫著,「我相信你以後會成為黑豹的。」

《黑豹2》原定於2021年3月開拍,並於2022年5月6日在北美上映。

讓「瓦坎達國王」隕落的結腸癌到底是什麼鬼?

年輕、強壯的「瓦坎達國王」,最終沒有躲過病魔的襲擊。生命的逝去總是帶給我們更多的反思,只有正確認識結腸癌,才有可能幫助更多的人遠離疾病。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結腸癌。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體的胃腸道結構。

胃腸道從口腔開始,由食道,胃、小腸、結腸、直腸和肛門組成。

大腸主要包括結腸、直腸等部位。

大腸的很大一部分是結腸。結腸由多層組成,最裡面的一層稱為黏膜,作用是從糞便中吸收水分。結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來自小腸糞便中的水分並打包排出體外。

結腸分為左半結腸和右半結腸。左半結腸由乙狀結腸、降結腸和橫結腸的一部分組成。右半結腸是指橫結腸的上半部分,升結腸和盲腸。闌尾掛在盲腸上。

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居浙江省癌症發病順位第3位發病群體正趨年輕化

結腸癌和直腸癌統稱為大腸癌。結直腸癌是世界上僅次於肺癌和乳腺癌的第三大常見腫瘤。

根據今年浙江省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2019年浙江省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為2.3萬,佔所有癌症發病數的10.61%,位居癌症發病順位第3位;結直腸癌死亡病例數為0.9萬,佔所有癌症死亡數的9.54%,位居癌症死亡順位第4位。

發病率上升、發病群體年輕化,是浙江省結直腸癌的現狀。浙江省癌症中心數據顯示,我省結直腸癌平均發病年齡從原來的60歲左右,降到現在的45歲左右,比國外提早10年。

越來越多年輕人患上了這種所謂的「老年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吳國生教授遇到過最年輕的大腸癌患者是一個25歲的外地小夥。23歲時,小夥出現了大便帶血的情況,因為他有輕微的痔瘡,當地醫院的診斷是痔瘡引起的血便。兩年中,小夥反覆便血,直到出現腸梗阻入院,才發現是結腸癌,此時腫瘤已經有拳頭那麼大,屬於晚期腸癌,並且癌細胞已經侵入到胰腺。吳國生教授為小夥手術切除了腫瘤,並切除了其二分之一的大腸。比較幸運的是,小夥子目前已度過5年生存期,沒有復發情況。

這麼年輕為什麼會有腸癌?吳國生教授了解到,小夥是公務員,工作穩定,日常吃的方面沒有特別的地方,也沒有腸癌家族史。

「所以說對於結腸癌的發病原因到底是什麼,至今和許多癌症一樣仍無法定論,只能說可能跟生活飲食習慣、遺傳因素、基因等有相當的關係。」吳國生教授坦言,更多的時候,癌症的發生像一件隨機的事情一樣,降臨到你頭上,它就是發生了。

結直腸癌存在家族遺傳性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結直腸外科副主任劉凡隆主任醫師說,從遺傳上來看,有家族性的腺瘤病的人,到了40歲左右幾乎90%以上會得結直腸癌。

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李德川主任醫師說道:「結直腸癌存在家族遺傳性,主要有癌症家庭症候群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一旦有病人診斷為該疾病,父母、兄弟姐妹均應行腸鏡篩查。」

李德川主任醫師講了自己曾經遇到過的一對溫州兄妹。33歲的哥哥經常需要加班和出差,長期處於重壓下,經常熬夜,平時還喜歡和單位的小兄弟一起聚聚,喝喝小酒,吃吃燒烤。有一段時間,他感覺肚子不舒服,連續幾天出現腹痛、便血。哥哥抽空去當地醫院做了詳細的檢查,結果被告知其癌胚抗原較正常值升高2倍多。

妹妹陪著哥哥來到浙江省腫瘤醫院,經過詳細檢查,結果嚇了他們一跳:哥哥一米多長的腸子裡,密密麻麻長滿了百餘顆葡萄狀腺瘤,最大的直徑足足有5釐米,表面還在出血,幾乎將腸子堵牢。李德川主任醫師解釋,他患的是罕見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這種疾病的癌變率達百分百,哥哥已經發展為結腸癌中晚期。經過多學科討論後,醫生強烈建議切除其全部的結腸。

考慮到疾病有家族遺傳的可能,李德川主任醫師建議隨行的妹妹也進行腸鏡檢查。結果,妹妹也被診斷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腸子內同樣布滿了上百顆大小不一的腺瘤,幸運的是息肉還沒有癌變。如果不及時治療,終將癌變,所以妹妹也在醫院進行了全結腸切除術,病理提示尚未發現癌變情況。

結直腸癌的發生和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

隨著醫學的發展,雖然結直腸癌的致病原因尚無定論,但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向其發生與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與遺傳和基因這些我們無法改變的因素相比,擁有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飲食上,現代人越來越精細化,粗纖維攝入低,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美國癌症研究所發布的《食物、營養、身體活動與癌症預防》報告中明確指出,攝入富含大量纖維素的膳食類食物,尤其是蔬菜和水果可顯著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另外,紅肉攝入過多(尤其是二次加工後的紅肉食品),高油脂、高膽固醇類的食物攝入過多,也被一些研究證明與大腸癌的發病有關聯。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結直腸外科劉凡隆主任醫師說起了一個年輕的結腸癌患者。患者在查出結腸癌的時候,才40不到,沒有家族遺傳史。手術完後,患者才告訴醫生,因為工作原因,自己下班比較晚,從20多歲開始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吃燒烤作為夜宵,平時鍛鍊也比較少。

劉凡隆主任醫師認為,吃了十幾年的燒烤,跟結腸癌的發生關係很大。另外他也注意到,患者本身有點胖,在排除性別、年齡等差異因素後,超重及肥胖人群中包括大腸癌在內的多項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均呈上升趨勢。

做腸鏡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是硬道理如何篩查結直腸癌?

目前有這幾種方法,一是糞便隱血檢查,這是最基礎的手段,大便裡面帶血是結直腸癌的典型症狀之一,我們去醫院體檢時就會有這個選項。

不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吳國生教授指出,隱血檢查存在假陽性的可能,比如患者有痔瘡,也會造成檢查結果陽性。而且大多數時候,大便隱血陽性,往往意味著結直腸癌已經陷入中晚期了。

DNA檢測和基因檢測也是現在應用得比較多的手段,吳國生教授表示,這是未來篩查的趨勢,但是,就目前來看,還沒有哪一樣篩查能比得上腸鏡。

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內鏡科王實主任醫師也認為,從防治來說,做腸鏡是進行腸癌早期篩查最有效手段。如果腸鏡發現有異常腫物,檢查同時切除便能預防大部分腸癌的發生;如果檢查發現的是早期腸癌,治療也相對簡單,花費不大。

「癌變、包括癌變以前,都可以通過內鏡切除,做根治治療;而到了進展期,由於已經有了淋巴結轉移,根治就比較難,即使外科清掃,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證淋巴結完全清掃乾淨。」王實主任醫師說。

吳國生教授說道,對一部分病人來說,腸癌的發生要經過息肉(管狀、絨毛狀腺瘤)→瘤變→癌變→進展期癌等過程。從息肉到瘤變,這個癌前病變的過程大多有10年。也就是說,你有10年的時間去發現問題,10年內如果做腸鏡發現有息肉,那麼可以預防性切除掉,而不是等到癌變了再去動手術。

40歲以上可以做個腸鏡了有家族史和高危因素的更要早些

專家們普遍認為,隨著現在結直腸癌發病的年輕化,四五十歲開始就可以每隔3-5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對於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可以更早開始腸鏡篩查,把時間節點提早到三十歲,甚至二十歲。

有炎症性腸病,有家族性腺瘤病的,切過膽囊的……這些高危人群建議早點做腸鏡篩查。

除此之外,有不良生活、飲食習慣的人也建議早點開始篩查。

需要警惕的是,當前居民對結直腸癌的篩查重視度並不高。王實主任醫師提到,浙江啟動的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第一年數據顯示,拱墅、江幹兩區共有社區居民20036人參加風險評估,查出結直腸癌高風險2918人次(14.6%)。腸鏡及病理查出結直腸癌前病變193例,確診直腸癌4例。

這其中被評估為癌症高危人群實際到浙江省腫瘤醫院(項目指定篩查醫院)來篩查的並不多。不少人需要社區工作人員反覆勸說,才勉強到醫院做進一步篩查。

「我們發現,在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篩查的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上消化道癌、肝癌五大高發癌症中,到醫院篩查參與率最低的是結直腸癌,僅為64.57%,而事實上,這個數據還算是高的,國內平均數據更低。一些居民可能認為做腸鏡很難受,很多腸癌無法及時發現。」王實主任醫師表示,其實腸鏡沒有那麼痛苦,特別是無痛腸鏡。40歲以上和高危人群,應該定期做個腸鏡檢查,才能更早發現更細微的癌前病變。

記者 張煜鋅 宋贇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王屹峰

編輯 潘雷監製 徐芳

【來源:浙醫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男女平均身高數據出爐!這種癌症居女性發病首位…
    這種癌症居女性發病首位… 2020-12-23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醫生提醒:3種癌症發作前毫無徵兆,45歲以上的人要做好定期篩查
    科技總是不斷在進步的,包括醫學,人們對身體疾病的研究和探索,一直都沒有停止,包括讓很多人害怕的癌症,生存率也在不斷提高,不過還是有很多癌症,發病比較隱匿,病情發展迅速,在發作前往往都沒有什麼徵兆,在早期
  • 36歲男星因「主動脈夾層」離世!每年10月是它的發病高峰期
    在醫學界,有一種急症死亡率極高,用「九死一生」形容也不為過,從青年到老年,都是它的狩獵對象,這便是「主動脈夾層」。 據臺媒報導,9月16日,中國臺灣藝人黃鴻升(藝名「小鬼」)去世,年僅36歲,輿論認為其死因系在浴室滑倒撞到頭,無人發現救治不及時離世。
  • 自評步行速度和全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 來自匯集 50,225 例步行受試者的英國人群隊列研究
    分層分析中,這種關聯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表現明顯、他們不多與推薦的體育活動以及高強度活動。這個和性別及 BMI 並關聯性不大。步速和癌症死亡率之間也未見關聯性。結論 步行有益於健康。假定因果關係,這些分析表明增加步行速度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和 CVD 的死亡率。在公共衛生信息中可以強調步行速度,特別是在增加步行量或步行頻率不太可行的情況下。
  • 一位27歲癌症患者的自白:我是如何把自己「作」出癌症的?
    生病至今,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會得這個病?沒有怨天尤人,只能說咎由自取,種種跡象,鐵一般的事實告訴我,都是因為我懶!現代醫學已經證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症基因,發病與否取決於原癌基因是否被激活。我想我的懶,讓我身體內的癌症基因天時地利,電光火石的激活了。我是一個對自己很苛責的人,經常會給自己很大壓力,總是很焦慮,焦慮到整夜整夜睡不著。
  • 中國男女平均身高數據權威公布,5年時間又長高了,平均體重這個數…
    報告顯示,中國成人平均身高繼續增長,18-44歲中國男性平均身高169.7釐米,中國女性平均身高158.0釐米,與2015年發布結果相比分別增加1.2釐米和0.8釐米。18歲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分別為69.6千克和59千克,與2015年發布結果相比分別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
  • TAP檢測癌症早期發現--破譯癌症密碼新技術
    TAP檢測癌症早期發現--破譯癌症密碼新技術 原標題:   中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2013年年報顯示,我國平均每天確診8474人,每分鐘約6人被診斷為癌症。按壽命74歲計算,中國人一生罹患腫瘤的累計風險為26.15%(男性)和16.82%(女性)。
  • 中國首部英文版腦血管病年鑑出爐: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齡66歲
    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齡66歲卒中,即通常所說的「中風」,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該報告描述了我國城鄉居民卒中的流行病學現況和危險因素,展示患者發病狀況、臨床特徵、診療流程及院內結局等疾病發生和醫療質量等指標。研究顯示:2018年,中國卒中死亡率為149.49/10萬,佔我國居民總死亡率的22.3%。卒中死亡率呈現男性高於女性、農村高於城市的特點。
  • 這種癌症將取代肺癌成第一癌症
    惡性腫瘤發病率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公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在結合全球185個國家36種癌症類型的最新發病率、死亡率以及癌症發展趨勢後顯示,2020年,曾一度穩居惡性腫瘤發病率最高的肺癌被乳腺癌取代,成為2020年全球第一大癌症,新發病例高達226萬。
  • COVID-19癌症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較高
    COVID-19癌症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較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31 23:45:54 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Jeremy L Warner團隊分析了COVID-19對癌症患者的臨床影響。
  • 揭秘中國癌症之「最」
    僅 2018 年一年,肺癌就殺死了 176 萬人,同時納入了 209 萬新患者,無論死亡率還是發病率,都是頂級的。奇怪的是:人類接觸菸草已經上千年了。美洲土著很早就吸菸,歐洲人也吸食鼻煙、菸斗和雪茄幾百年了。
  • 12歲小學生癌症晚期,19歲少女也中招!這些習慣年輕人要改
    令人擔憂的是,近些年癌症越來越青睞年輕人,很多都還在最好的年華就罹患癌症英年早逝。去年下半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等研究組織在《柳葉刀•腫瘤學》雜誌發表論文,公布了對全球20-39歲年輕人群癌症負擔研究的結果。研究者們分析了2012年全球184個國家的20-39歲年輕人27種主要癌症的發病和死亡數據。
  • 身體的9個變化,是癌症的信號!指的是什麼
    一、在我國排列前10的癌症 有數據顯示,在我國肺癌仍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首位,第2至第10分別為胃癌、結直腸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腦癌、胰腺癌。前10位惡性腫瘤發病約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病的76.70%。
  • 身體的9個變化,是癌症的信號
    原創 羅思文 羅醫生健康說本文編輯:Daisy據有關數據顯示,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每年都在增加,發病率每年保持3.9%的增幅,死亡率保持在2.5%的增幅。又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1在我國排列前10的癌症有數據顯示,在我國肺癌仍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首位,第2至第10分別為胃癌、結直腸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腦癌、胰腺癌。前10位惡性腫瘤發病約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病的76.70%。
  • 衛計委公布中國成年人平均身高體重:男1米67女1米56
    營養不良率下降,癌症發病率上升       王國強表示,中國成人營養不良率為6.0%,比2002年降低2.5個百分點。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率和消瘦率分別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個百分點。6歲及以上居民貧血率為9.7%,比2002年下降10.4個百分點。
  • 癌症等於絕症?不!這3種癌症的治癒希望很大,對壽命沒太大影響
    在當今這個時代,依然有很多人談癌色變,把癌症和「絕症」、「不治之症」等名詞劃等號。其實,癌症是一大類惡性腫瘤的統稱,不同癌症的危險程度存在差異。有些癌症的「殺傷力」極強,如胰腺癌,被醫學界譽為「癌症之王」,死亡率高,預後差,5年生存率不足5%。
  • 看中國人肥胖率、平均身高、癌症生存率如何?
    12月23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中國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已近1米7  【同期】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 李斌  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續增長。我國18-44歲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別為169.7釐米和158釐米,與2015年相比分別增加1.2釐米和0.8釐米。6-17歲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齡組身高平均分別增加了1.6釐米和1釐米。  2、越來越胖!
  • 年年體檢都正常,卻查出癌症晚期?體檢漏了這1步等於白做
    概述肝癌晚期死亡率達到90%以上早期有治癒可能常見年齡40歲以上人群前期症狀概述中國特色癌症發病率男性高於女性,農村高於城市常見年齡45歲以上前期症狀往前推10年開始,每5年1次非高危人群:每10年1次費用300元宮頸癌佔癌症死亡女性總人數3.96%
  •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 發病後死亡率接近100%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狂犬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中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它是一個表觀遺傳學的關鍵蛋白(EZH2),也是控制下遊基因表達的一個開關。關掉它,下遊基因表達增加,從而對狂犬病毒起到抑制作用。
  • 26歲女孩堅持吃肉減肥法,半年不吃這些東西,竟被確診為癌症!
    武漢一26歲女子用出了癌症(網絡配圖)今年26歲的孫女士去年8月生下寶寶,平時她愛吃肉。生完孩子後,為了保持良好的體型,根據不少網友分享的經驗,她總結出一套食譜,「每天把牛肉作為主食,米飯、麵條這類碳水化合物完全不沾」。她的朋友們也紛紛效仿。網上有不少類似的吃肉減肥法,被網友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