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京豔(右四)、向豔寧(左四)姐妹倆在媽媽工廠倉庫 圖片由本人提供
作為留守媽媽,家庭與事業如何兼顧?孩子與自我怎樣兩全?究竟怎麼做才能為留守媽媽參與社會打開新的通道?武漢市黃陂一家「媽媽工廠」為這個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外出打工媽媽
返鄉回到孩子身邊上班
清晨6點,家住黃陂區王家河街的黃紅霞起床,和兒子一起在家中吃過早餐後,就把兒子送到附近的小學。7點半,她準時來到工廠,開始了一天的勞動。午飯時間,她接上孩子回家吃飯。下午5點半,黃紅霞把孩子接到工廠來,幾個女工的孩子聚在一旁安靜地寫作業,等著收工和媽媽們各自回家。
這樣的幸福生活,幾年前黃紅霞想都不敢想。「我大女兒就沒這個福氣,她小的時候我不在她身邊。」說到這裡,黃紅霞十分愧疚。
黃紅霞以前在廣東一帶的多家服裝廠打工十多年,每年和女兒團聚的日子用手指都數得出。「每次坐車要離開家,大女兒都會抱著我的腿不停地哭。」兒子出生後,黃紅霞暗下決心不能讓兒子「重蹈覆轍」。如今,她回了家,在孩子身邊工作。
8月19日,江琴領到了第一個月的工資。「孩子讀一年級,正是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我一定要陪在她身邊。」28歲的江琴是「媽媽工廠」裡90後年輕媽媽的代表,她們更看重孩子的教育。「就算外出打工賺再多錢,孩子沒教好等於白掙。此外我也不想在家閒著,我一定要自己掙錢。」現在,江琴笑說自己是廠裡來得最晚、走得最早的。雖然工作時間沒有以前長,但是她會主動鑽研技藝,提高自己的效率。扣掉租房、吃飯等成本,她實際上獲得的工資並不比在深圳時少。
這些媽媽和孩子們的生活,都因為一家「媽媽工廠」而改變。
職工可以照顧家庭
是建廠第一選擇
她們口中的「媽媽工廠」由向京豔和妹妹向豔寧一手創辦。目前工廠有70多名員工,大多數都有像黃紅霞、江琴那樣在外打工的經歷。
9年前,向京豔在淘寶開店,做起了青少年服裝品牌代理,當時的她不過是想打發相夫教子外的閒暇時間,賺點奶粉錢。2013年,她發現光做代理不夠,就在黃陂王家河找到一家工廠,代工生產青少年服裝,自己成為供貨商。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她又捕捉到了機遇,「我要做時尚好看的校服!」她店裡的英倫風校服廣受歡迎。為方便發貨,她將倉庫設置在交通便利的黃陂前川。「外出打工又返鄉的媽媽們是一筆巨大的人力資源,她們技術好,能吃苦。」向京豔告訴記者。
黃紅霞是「媽媽工廠」的車間主任。「廠長看我比較有經驗,要我管理整個流水線。」黃紅霞語言樸實,甚至有點靦腆,但是談到如何做衣服,她就仿佛換了個人。廠裡其他姐妹們有不懂的,都會找她請教。「淡季每月能掙3000多,旺季做得好每個月拿6000沒問題。」對比以前在外打工的日子,現在既能照顧兩個孩子,又能掙到錢,黃紅霞十分滿意。
與其他工廠「效率第一」的風格不同,「媽媽工廠」的特別之處在於尊重媽媽和孩子的天然聯繫。工廠選址在周邊5所學校的中間點,就是為了方便接送孩子;走進車間,醒目的橫幅上寫著「媽媽認真是孩子最大的榜樣」;暑假期間,工廠有專門的場所讓員工的孩子寫作業;工廠從來不罰錢,廠長的絕招是「靈魂拷問」。「作為一個媽媽,你想想如果這件是穿在自己孩子身上會怎樣?」簡單的問話就能激勵媽媽們製作每一件產品。工廠從來不加班,上下班的時間由員工決定。
「我選擇這裡的原因很簡單,一是上班時間自由,二是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媽媽工廠的1號員工唐平告訴記者。一旁的向京豔笑著補充:「這就是我們工廠的最大優勢!」
能夠在孩子成長最關鍵的時間,給予最好的陪伴;能夠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提升工作技能。這一切,讓媽媽工廠成為一個有人情味、有向心力的工廠。工廠女工的老公會自發來為工廠做免費電工,出錢出力幫忙優化電線、燈管。孩子在哪裡學跆拳道,在哪裡補習英語,媽媽們都互相推薦。把生活融入工作,親如姐妹的工作模式,讓留守媽媽們「有事做、有人愛、有期待」。
截至去年8月,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下降至697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持續推進返鄉創業就業。「每多一位打工媽媽回鄉,就會多一名快樂的孩子。」向京豔告訴記者,希望到「媽媽工廠」來上班的人越來越多。
網際網路成為
工廠重要生產要素
採訪中向豔寧的手機經常響起。「您要多少件?好的,明天發貨!」給記者展示廠裡的廣告圖時,她指著小模特自豪地說,「這是我的女兒。」向豔寧主要負責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業務,她的微信好友已達到5000人上限,全都是她的客戶。
去年10月,她加入了阿里巴巴淘工廠,接受全國各地定製訂單。此外,工廠衣服還銷往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尼泊爾,還有一些非洲國家。目前,工廠外貿訂單佔比超過10%。
「我們的月銷售額已經突破550萬元。預計今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說到這麼驕人的成績,姐妹倆很自豪。
「黃陂就有不少代工廠,受制於傳統模式,他們的生產其實很被動。這幾年阿里巴巴的員工經常到我們這裡巡講,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本土廠家走上電商的道路。」向京豔目前與8個本地代工工廠合作。為了讓周圍一些小廠的老闆安心,向京豔承諾代工的工錢一致,員工可以安心在自己的廠裡做事。她說:「希望整個行業能夠積極轉變思路,大家抱團發展。」
9月,向京豔的服裝培訓基地就要開張,「只要有想來學的,我們一律免費培訓。」生產效率的提高也就意味著多拿錢。向京豔還幫女工們在學校周邊聯絡了「小飯桌」幫忙託管孩子,填補學校放學(下午4點半)至工廠下班(下午5點半)這個空檔時間,解決女工們後顧之憂。
如何改變農民工「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的窘境?如何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媽媽工廠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解決了這一難題的思路。利用網際網路和便捷的物流系統,在鄉村致富能人的帶領下、通過產業發展,帶動人才、技術、資本向農村的流動,讓我們看到了實現鄉村振興的希望和努力方向。(文圖/記者唐婧妮 實習生王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