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農民工「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
「媽媽工廠」留下媽媽 讓留守兒童告別留守
新學期開學了,清晨6點,家住武漢黃陂區王家河街的黃紅霞就起床了,準備好早餐,喊起兒子一起吃過之後,她把兒子送進了就讀的小學。上午7點半,她準時來到工廠,一天的工作開始了。中午下班,她從學校接回兒子,吃過飯送到學校,她再上班。下午4點半,黃紅霞把放學後的孩子接到工廠,和其她工友的孩子一起寫作業,等著媽媽們下班了,跟著媽媽回家。
這樣的陪讀生活,曾經是黃紅霞的奢望,如今,因在家門口找到一份工作,讓她和很多打工媽媽返鄉回到孩子身邊上班,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
留守兒童迎回了打工媽媽
大女兒就因為黃紅霞外出廣東打工而成為一名留守兒童。至今黃紅霞都心中愧疚,「大女兒沒這個福氣,她小的時候我不在她身邊。」此前十多年,黃紅霞為了生活在廣東一帶服裝廠打工,每年和女兒團聚的日子用手指都數得出來。「每次坐車要離開家,大女兒都會抱著我的腿不停地哭。」兒子出生後,黃紅霞暗下決心不能讓兒子「重蹈覆轍」。正是這個時候,她找到了現在的工作。
這份工作源自一家被稱為「媽媽工廠」的企業,由向京豔和妹妹向豔寧創辦。談起籌備初衷,作為曾經外出打工讓女兒成為留守兒童的向京豔回憶說,「我身邊有很多留守兒童,不是他們的媽媽不想在家門口上班,而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她將工廠定位為「媽媽工廠」,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
目前工廠有70多名員工,大多數都有像黃紅霞這樣在外打工的經歷。「現在都注重教育,沒有爸爸媽媽在家裡的孩子會慢慢發現:我有爸爸媽媽但是沒有人陪我,我多可憐啊。」在黃紅霞看來,自己的孩子膽小就是以前自己教育的疏忽所致。
28歲的江琴是「媽媽工廠」裡90後年輕媽媽的代表,「孩子讀一年級,正是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我一定要陪在她身邊。就算外出打工賺再多錢,孩子沒教好錢等於白掙。但我也不想在家閒著,我一定要自己掙錢。」現在,雖然工作時間沒有以前長,但是江琴會主動鑽研技藝,提高自己的效率。除去租房、吃飯等成本,她實際上獲得的收入並不比在深圳時少。
返鄉媽媽上班同時兼顧家庭
黃紅霞是工廠的車間主任。「廠長看我比較有經驗,要我管理整個流水線。」黃紅霞語言樸實,人有點靦腆,但是談到如何做衣服,她就仿佛換了個人。廠裡其她姐妹們有不懂的,都會找她請教。「淡季每月能掙3000多元,旺季做得好每個月拿6000元沒問題。」對比以前在外打工的日子,現在既能照顧兩個孩子,又能掙到錢,黃紅霞十分滿意。
與其他工廠「效率第一」的風格不同,「媽媽工廠」的特別之處在於尊重媽媽和孩子的聯繫。工廠選址在周邊5所學校的中間點,就是為了方便接送孩子;走進車間,醒目的橫幅上寫著「媽媽認真是孩子最大的榜樣」;暑假期間,工廠有專門的場所讓員工的孩子寫作業;工廠從來不罰錢,廠長的絕招是「靈魂拷問」:「作為一個媽媽,你想想如果這件校服是穿在自己孩子身上會怎樣?」簡單的問話就能激勵媽媽們認真製作每一件產品。工廠從來不加班,上下班的時間由員工決定。
「我選擇這裡的原因很簡單,一是上班時間自由,二是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工廠員工唐平說。一旁的向京豔笑著補充:「外出打工又返鄉的媽媽們是一筆巨大的人力資源,她們技術好,能吃苦。這就是我們工廠的最大優勢!」
能夠在孩子成長最關鍵的時間,給予最好的陪伴;能夠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提升工作技能。這一切,讓這個工廠成為一個有人情味、有向心力的工廠。工廠女工的丈夫會自發來為工廠做免費電工,出錢出力幫忙優化電線、燈管。孩子在哪裡學跆拳道,在哪裡補習英語,媽媽們都互相推薦。
截至去年8月,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下降至697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國家持續推進返鄉創業就業。「每多一位打工媽媽回鄉,就會多一名快樂的孩子。」向京豔告訴記者,希望到這來上班的人越來越多。
網際網路經濟成就「媽媽工廠」
工作中,向豔寧的手機一直機不離手,「您要多少件?好的,明天發貨!」在廠裡,向豔寧主要負責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校服業務,她的微信好友已達到5000人上限,全都是她的客戶。
「黃陂就有不少代工廠,受制於傳統模式,他們的生產其實很被動。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本土廠家走上電商的道路。」向京豔目前與8個本地代工工廠合作。
向京豔的服裝培訓基地很快就要開張,「只要有想來學的,我們一律免費培訓。」向京豔還幫女工們在學校周邊聯絡了「小飯桌」幫忙託管孩子,填補學校放學(下午4點半)至工廠下班(下午5點半)這個空檔時間,解決女工們後顧之憂。
其實,武漢的「媽媽工廠」在全國不是獨創。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鹽倉鎮的「媽媽工廠」更早出現,那裡聚集了50多個需要照顧子女的媽媽,「啥時候來啥時候走,都行。」
社會學專家、湖北省委黨校教授萬小豔表示:「如何改變農民工『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的窘境?如何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媽媽工廠』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解決了這一難題的思路。利用網際網路和便捷的物流系統,在鄉村致富能人的帶領下,通過產業發展,帶動人才、技術、資本向農村的流動,讓我們看到了實現鄉村振興的希望和努力方向。」
張翀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