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工廠」留下媽媽 讓留守兒童告別留守

2021-01-09 中國經濟網

改變農民工「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

「媽媽工廠」留下媽媽 讓留守兒童告別留守

新學期開學了,清晨6點,家住武漢黃陂區王家河街的黃紅霞就起床了,準備好早餐,喊起兒子一起吃過之後,她把兒子送進了就讀的小學。上午7點半,她準時來到工廠,一天的工作開始了。中午下班,她從學校接回兒子,吃過飯送到學校,她再上班。下午4點半,黃紅霞把放學後的孩子接到工廠,和其她工友的孩子一起寫作業,等著媽媽們下班了,跟著媽媽回家。

這樣的陪讀生活,曾經是黃紅霞的奢望,如今,因在家門口找到一份工作,讓她和很多打工媽媽返鄉回到孩子身邊上班,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

留守兒童迎回了打工媽媽

大女兒就因為黃紅霞外出廣東打工而成為一名留守兒童。至今黃紅霞都心中愧疚,「大女兒沒這個福氣,她小的時候我不在她身邊。」此前十多年,黃紅霞為了生活在廣東一帶服裝廠打工,每年和女兒團聚的日子用手指都數得出來。「每次坐車要離開家,大女兒都會抱著我的腿不停地哭。」兒子出生後,黃紅霞暗下決心不能讓兒子「重蹈覆轍」。正是這個時候,她找到了現在的工作。

這份工作源自一家被稱為「媽媽工廠」的企業,由向京豔和妹妹向豔寧創辦。談起籌備初衷,作為曾經外出打工讓女兒成為留守兒童的向京豔回憶說,「我身邊有很多留守兒童,不是他們的媽媽不想在家門口上班,而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她將工廠定位為「媽媽工廠」,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

目前工廠有70多名員工,大多數都有像黃紅霞這樣在外打工的經歷。「現在都注重教育,沒有爸爸媽媽在家裡的孩子會慢慢發現:我有爸爸媽媽但是沒有人陪我,我多可憐啊。」在黃紅霞看來,自己的孩子膽小就是以前自己教育的疏忽所致。

28歲的江琴是「媽媽工廠」裡90後年輕媽媽的代表,「孩子讀一年級,正是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我一定要陪在她身邊。就算外出打工賺再多錢,孩子沒教好錢等於白掙。但我也不想在家閒著,我一定要自己掙錢。」現在,雖然工作時間沒有以前長,但是江琴會主動鑽研技藝,提高自己的效率。除去租房、吃飯等成本,她實際上獲得的收入並不比在深圳時少。

返鄉媽媽上班同時兼顧家庭

黃紅霞是工廠的車間主任。「廠長看我比較有經驗,要我管理整個流水線。」黃紅霞語言樸實,人有點靦腆,但是談到如何做衣服,她就仿佛換了個人。廠裡其她姐妹們有不懂的,都會找她請教。「淡季每月能掙3000多元,旺季做得好每個月拿6000元沒問題。」對比以前在外打工的日子,現在既能照顧兩個孩子,又能掙到錢,黃紅霞十分滿意。

與其他工廠「效率第一」的風格不同,「媽媽工廠」的特別之處在於尊重媽媽和孩子的聯繫。工廠選址在周邊5所學校的中間點,就是為了方便接送孩子;走進車間,醒目的橫幅上寫著「媽媽認真是孩子最大的榜樣」;暑假期間,工廠有專門的場所讓員工的孩子寫作業;工廠從來不罰錢,廠長的絕招是「靈魂拷問」:「作為一個媽媽,你想想如果這件校服是穿在自己孩子身上會怎樣?」簡單的問話就能激勵媽媽們認真製作每一件產品。工廠從來不加班,上下班的時間由員工決定。

「我選擇這裡的原因很簡單,一是上班時間自由,二是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工廠員工唐平說。一旁的向京豔笑著補充:「外出打工又返鄉的媽媽們是一筆巨大的人力資源,她們技術好,能吃苦。這就是我們工廠的最大優勢!」

能夠在孩子成長最關鍵的時間,給予最好的陪伴;能夠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提升工作技能。這一切,讓這個工廠成為一個有人情味、有向心力的工廠。工廠女工的丈夫會自發來為工廠做免費電工,出錢出力幫忙優化電線、燈管。孩子在哪裡學跆拳道,在哪裡補習英語,媽媽們都互相推薦。

截至去年8月,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下降至697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國家持續推進返鄉創業就業。「每多一位打工媽媽回鄉,就會多一名快樂的孩子。」向京豔告訴記者,希望到這來上班的人越來越多。

網際網路經濟成就「媽媽工廠」

工作中,向豔寧的手機一直機不離手,「您要多少件?好的,明天發貨!」在廠裡,向豔寧主要負責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校服業務,她的微信好友已達到5000人上限,全都是她的客戶。

「黃陂就有不少代工廠,受制於傳統模式,他們的生產其實很被動。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本土廠家走上電商的道路。」向京豔目前與8個本地代工工廠合作。

向京豔的服裝培訓基地很快就要開張,「只要有想來學的,我們一律免費培訓。」向京豔還幫女工們在學校周邊聯絡了「小飯桌」幫忙託管孩子,填補學校放學(下午4點半)至工廠下班(下午5點半)這個空檔時間,解決女工們後顧之憂。

其實,武漢的「媽媽工廠」在全國不是獨創。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鹽倉鎮的「媽媽工廠」更早出現,那裡聚集了50多個需要照顧子女的媽媽,「啥時候來啥時候走,都行。」

社會學專家、湖北省委黨校教授萬小豔表示:「如何改變農民工『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的窘境?如何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媽媽工廠』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解決了這一難題的思路。利用網際網路和便捷的物流系統,在鄉村致富能人的帶領下,通過產業發展,帶動人才、技術、資本向農村的流動,讓我們看到了實現鄉村振興的希望和努力方向。」

張翀

來源:工人日報

相關焦點

  • 「媽媽工廠」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
    向京豔(右四)、向豔寧(左四)姐妹倆在媽媽工廠倉庫 圖片由本人提供作為留守媽媽,家庭與事業如何兼顧?孩子與自我怎樣兩全?究竟怎麼做才能為留守媽媽參與社會打開新的通道?武漢市黃陂一家「媽媽工廠」為這個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 石佳:傳承苗繡,讓留守兒童媽媽回鄉
    傳承苗繡,讓留守兒童媽媽回鄉——苗族姑娘石佳的創業故事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這幾天,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石欄鎮的苗族姑娘石佳很忙當年2月,在外創業的石佳回鄉探親,她發現,由於家鄉產業基礎薄弱,很多年輕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打工,鎮裡的留守兒童非常多。於是,她萌生了回家鄉創業、提供就業機會的想法。  「在我們苗族人看來,苗繡不光是一個圖案,它其實是一個故事、一段話。
  • 父母膝下的「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託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留守兒童是一個群體,是一個集合名詞。在這個群體之中比較明顯的有兩類人。第一類孩子與大多數孩子無異,甚至在思想上要高於一般孩子,他們樂觀堅強,懂事坦蕩。知道關心家人,關愛他人。
  • 共青團「童心港灣」: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在參加培訓前,她接觸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並不多,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走進他們心裡,這些對她來說都很陌生。  「童伴媽媽來源多樣,有村(社區)幹部、村小教師、幼兒園教師,還有全職媽媽。她們照顧留守兒童的經驗參差不齊,這就顯示出培訓的必要性。」共青團「童心港灣」全國項目辦主任、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黨委書記、理事長侯寶森說。
  • 慈利通津鋪鎮小山村留守兒童香香小女孩 願她心靈不再「留守」
    爸爸,媽媽,你們知道不知道每當我看見別人的爸爸媽媽給自己的孩子送東西時或別人的爸爸媽媽來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時,我就想,如果我和妹妹有這樣的待遇就好了。爸爸媽媽,我想讓你們一年中多回來看我幾次。我知道你們在外面打工,賺錢是為了讓我和妹妹讀書。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們不僅是我的好爸爸,好媽媽,還是一個能陪我和妹妹成長的好爸爸,好媽媽。」
  •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媽媽已經走了,可憐的留守兒童如何保護你們?
    等童童回來的時候,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處找媽媽。當他發現找不到媽媽的時候,就開始大哭。尤其是在閨蜜走的前三天,童童每天晚上都鬧著要跟媽媽一起睡,任何人哄他都沒有用。雖然童童的奶奶很愛自己的孫子,但畢竟人老了,有很多事情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當閨蜜再次看到自己的孩子時簡直震驚了,孩子一張小臉黑了不少,穿的衣服也是髒兮兮的。閨蜜心疼的抱住自己的孩子,她下定決心,無論再苦,也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
  • 榆中山區留守兒童獲愛心捐贈
    榆中山區留守兒童獲愛心捐贈每日甘肅網3月27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3月21日下午,榆中縣清水驛鄉方家溝小學收到清水驛鄉「愛心媽媽」協同甘肅愛心協會「愛心驛站」捐贈的防疫愛心物資。「特別感謝『愛心驛站』及『愛心媽媽』對山區孩子們的牽掛和幫助,這次捐贈活動真是雪中送炭,解決了學校開學前期消毒物資緊缺的難題。」校長丁建峰說,方家溝小學地處清水驛鄉西山溝內15公裡的深山處,幼兒園與小學合併設立,共有學生59人,教師11人。隨著農村務工人員的大量外出,在這所大山深處的小學校裡,就學的孩子近三分之二是留守兒童。
  • ...網民」牡丹江:線上溝通、用愛陪伴——留守兒童的 「網媽媽」那亮
    方法專業、用心調研,找準留守兒童真正需求在項目調研初期,作為一名教師和專業社工的那亮,到磨刀石鎮、柳樹鎮、五林鎮等小學,與山裡孩子、老師深入接觸,並運用教學中積累的經驗以及社工技巧贏得孩子的信任,一句不經意的問話,孩子們就對前來調研的她卸掉防備,有些孩子甚至因為沒有受到過這樣的關注而泣不成聲。
  • 媽媽發來兒子的午餐,看著心酸!留守兒童要的不是吃好,而是陪伴
    媽媽發來兒子的午餐,看著很心酸!留守兒童要的不是吃好,而是陪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到有更多機會的大城市工作,而將孩子留在家中交給老人撫養。其實關於留守兒童的情況,很多人都已經在電視上看到,或者自己身邊就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不少出門打工父母雖然賺到了更多的錢,但是孩子從小缺少的父母的關愛是再多錢也不補回來的。我也常常在網上看到不少媽媽曬出孩子在家的美食,雖然十分豐富,但是沒有父母在身邊,孩子吃得再好也很難開心。
  • 「12355」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聯合塔嶺鎮中心小學開展 " 希望,愛在陽光下 " 活動晨報訊(半島晨報、39 度視頻記者劉坤) 和爸爸媽媽一起最開心快樂的往事,始終無法釋懷的難過記憶 ……6 月 29 日,大連 12355 青少年服務臺聯合莊河市塔嶺鎮中心小學開展 " 希望
  • 大山洞社區 留守兒童剪窗花
    1月16日,貴陽市白雲區大山洞社區兒童之家在社區一樓智慧健康體驗館開展以「弘揚傳統美德  繼承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剪窗花活動,社區愛心媽媽、志願者、困難兒童、留守兒童共10餘人參加。活動中,愛心媽媽們拿出剪紙樣板,先是細細琢磨,親自手繪圖樣,然後詳細地向孩子們講解剪紙的步驟方法。在愛心媽媽心貼心的指導下,孩子們成功的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劉詩琪小朋友開心的說:「謝謝愛心媽媽,我終於學會剪紙了,我要把我的小雪花拿回家送給爺爺,以後,我還要剪很多很多的送給同學。」
  • 樟樹市「五措並舉」讓留守兒童在蔚藍色天空快樂成長
    中國江西網訊 孫春生報導:今年以來,樟樹市強化舉措,溫情關懷留守兒童,保障留守兒童在安全、學習、心理等方面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讓留守兒童在蔚藍色天空快樂成長。  抓好信息管理。鄉鎮(街道)、村(居、社區)計生辦認真抓好留守兒童的調查摸底工作,建立完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檔案,實施聯繫人制度,及時掌握留守兒童動態,便於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的安全、學習、生活實行「日隨訪」工作。  抓好安全教育。
  • 「我不想在奶奶家」,三歲女兒滿臉的「委屈」,是留守兒童的無奈
    一:「我不想在奶奶家」,三歲女兒滿臉的「委屈」,是留守兒童的無奈三歲的彤彤是眾多留守兒童中的一員,她的父母是一對85後小夫妻,在女兒彤彤三歲前,小夫妻兩人一直將孩子帶在工作的城市廣州,過著普通家庭孩子擁有的幸福與美好生活。到了彤彤三歲後,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媽媽小麗也不想一直不上班做全職媽媽,於是選擇把孩子送回老家交給爺爺奶奶帶。
  • 貴州威寧回應本報留守兒童報導
    調查結果表明,該校留守兒童工作基本落實,學校有營養午餐,學生上學最遠距離不超過3公裡。威寧縣教育局局長肖良憲說,近年來,該縣一直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力度,確保在「衣、食、住、行、學、樂、病」七個方面都有保障,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 黃井小學:留守兒童獲愛心捐贈
    志願者發放愛心書包、文具奉節網訊(通訊員 姚冬春)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留守兒童,更是一群不應被遺忘的孩子。7月2日,迎著雨後的涼爽,夔府教育愛心人士一行走進朱衣鎮黃井小學舉行「關愛留守兒童愛心捐贈活動」。在黃井小學,夔府教育講師為留守兒童們送去一堂德行公益課。課中,志願者老師帶領孩子們觀看視頻《尋春秋》,了解儒學大師孔子的一生,以「孟武伯問孝」為例,讓孩子們明白珍愛自己從小處做起,心中常掛念父母。課後,夔府教育負責人和學校領導為20名留守兒童發放愛心書包、文具。
  • 《遙望南方的童年》:留守兒童的心酸,被這部電影講透了
    本片的主題關乎留守兒童,關乎農村教育,也關乎社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陣痛在農村產生的深遠影響。 狹義上指代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缺失的愛,沒了南方也就沒有了遙望的童年。廣義來講,南方則代表著財富與夢想。
  • 9.4分冷門佳作《遙遠南方的童年》,真實聚焦留守兒童
    一直以來,留守兒童都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群體和話題。2013年,人口普查數據推算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達到6102.55萬人,相當於英國人口總和,其中42.8%的留守兒童都是父母同時不在身邊。這些年來,以留守兒童為主題拍攝的影視作品並不少,有《念書的孩子》、《八十一枚金幣》、《桔子的天空》等等。在這之中最值得看的一部就是《遙遠南方的童年》。《遙遠南方的童年》是易寒導演2007年的作品,取材於真人真事,講述了鄉村小學教師易明堂在為留守兒童開辦學校期間發生的故事。該影片豆瓣評分高達9.4,5星好評率73.8%。
  • 【海外留守記】聽媽媽的話,我囤了兩個月的日常用品
    中國僑網(ID:qiaowangzhongguo)特別推出「海外留守記」系列稿件,講述華僑華人的留守「戰疫」故事。本期,英國伯明罕大學留學生王詩涵為我們講述他的留守故事。  這幾天,伯明罕的上空總是陰雲密布,像疫情中人們壓抑的心情。  作為中國留學生,我對有關學校的信息特別關注。
  • 濰坊市教育局愛心資助194名孤兒(留守兒童)
    近日,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學開展了孤兒等特殊群體學生過冬情況調研,根據調研情況,多方籌集資金,為有需求的194名孤兒、家庭貧困留守兒童購買了羽絨服、運動鞋,讓學生溫暖過冬。每年秋季新學年開始,各中小學通過調查問卷、家訪等多種渠道摸清孤兒、留守兒童、殘疾兒童、貧困家庭等特殊群體學生情況,完善市、縣、校三級特殊群體學生信息庫。建立「1+1」關愛制度,學校針對每一名特殊群體學生的不同情況,安排責任心強、學生信任的教師做成長導師。
  • 9600萬「留守兒童」與放開生育限制
    江蘇淮安,一個留守兒童在面對春節返程的媽媽時,抓著頭髮不讓走,哭得撕心裂肺,可最終還是被家裡的老人拉下車,按照「當事人」家屬的說法,孩子的父母在浙江杭州打工,難得回家一次,所以孩子的情緒非常激動。網易新聞說:中國9600萬兒童不能與父母雙方共同居住。看到這個數字,我很是震驚和難過。我一直知道中國有很多留守兒童,但萬萬沒想到有這麼多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