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分析鋰金屬電池容量衰降機理

2020-12-21 新能源Leader

金屬鋰的理論比容量達到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 標準氫電極),並且具有優異的導電性,是一種理想的負極材料。通過將傳統的石墨負極替換為金屬鋰負極,可以將現有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400Wh/kg以上,因此金屬鋰是下一代高比能鋰離子電池幾乎唯一的負極選擇。

雖然鋰金屬負極具有上述的優勢,但是由於鋰枝晶生長等問題,引起活性鋰的損失和電解液的消耗,因此金屬鋰二次電池的循環壽命要遠遠低於普通鋰離子電池。雖然目前很多學者已經提出了多種方法提升金屬鋰電池的循環壽命,但是目前還沒有一款能夠定量分析金屬鋰電池容量衰降原因的工具。近日,愛達荷國家實驗室的Yulun Zhang(第一作者)和Boryann Liaw(通訊作者)、Eric J. Dufek(通訊作者)等人開發了一款能夠定量分析金屬鋰容量衰降原因的工具。

實驗中電池採用的電解液為1.2M的LiPF6,溶劑為EC/EMC=3:7,並在電解液中添加了2%的VC。正極為NCM622材料,面密度為10mg/cm2,負極採用的為250um厚的金屬鋰負極,隔膜則採用了來自Celgard的2500。實驗中採用CR2032的扣式電池結構,電池注液量為5.8g/Ah。電池採用的測試製度如下圖所示,充電上限電壓為4.5V,放電下限電壓為2.5V,首先以C/10倍率對電池化成3次,以第三次的容量為額定容量,然後以C/10和C/20倍率對電池進行性能測試,然後以C/3倍率循環25次,然後再以C/10和C/20倍率對電池進行性能測試,以這樣的制度進行循環測試。

下圖a為鋰金屬電池在不同循環次數時電池的放電曲線,作者根據該曲線轉變為了基於SoC的放電曲線(如下圖b所示)。

根據鋰電池的熱力學特性,電池的開路電壓與電池的SoC狀態之間直接相關。電池的開路電壓與SoC之間的關係,可以根據電池的C/20充放電曲線獲得,具體方法可以簡單的概述為取相同SoC下,電池充電電壓和放電電壓的平均值,以消除電池極化對電壓的影響,從而獲得近似的開路電壓與SoC之間的關係。接下來的工作就是以同樣的方法將C/3放電曲線轉化為近似的開路電壓與SoC之間的關係曲線。然後在利用C/20的開路電壓與SoC之間的關係,對曲線進行校準(如下圖c所示),例如在校準前,C/3放電結束,我們認為DOD是100%,但校準後C/3放電結束時電池的放電深度(DOD)僅為87.3%。

藉助上述工具我們可以對電池的失效模式進行分析,例如我們對比不同循環後測試的C/20充放電曲線可以分析電池的活性物質和活性鋰的損失,而對比不同循環次數的C/3充放電曲線則可以分析電池由於極化引起的容量損失。

下圖a為電池在第0次性能測試和第1次性能測試中,電池C/20倍率下的電池開路電壓與SoC之間的關係。從圖中我們能夠看到開路電壓曲線在開始和結束時形狀基本相同的,因此表明正極材料的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化,因此電池的容量損失主要來自正極活性物質的損失。有人可能認為當電池的SoC狀態低於20%時,NCM的動力學條件會顯著降低,也是造成容量損失的原因之一,在這裡作者認為如果時因為動力學條件降低導致的容量降低,那麼C/3和C/20這兩個相對較小的倍率下,容量損失是比較接近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因此作者認為C/20倍率下出現的容量損失主要來自於正極活性物質的損失。經過定量分析可以發現,在循環中平均每次循環損失0.26mAh/g的容量,25次循環共計損失了6.61mAh/g的容量。

在C/3倍率下,由於歐姆阻抗引起的極化導致電池的容量降低了14.36mAh/g,其中歐姆電阻包含了各類純阻抗,例如電子在零部件、電極內的擴散,Li+在體相電解液中的擴散。從下圖b中可以看到在前25次循環中,電池的歐姆阻抗極化沒有出現顯著的變化,這表明在循環過程中NCM622和金屬鋰負極的形貌和結構沒有出現顯著的變化。

接下來作者分析了C/3倍率循環過程中,由於NCM622材料動力學性能衰降導致的容量衰降在循環過程中基本呈現線性增加(如下表所示)。

通過上述工具,Yulun Zhang分析了金屬鋰電池在循環過程中的壽命衰降機理,研究表明上述的扣式電池在循環過程中的容量損失主要來自於正極活性物質損失,歐姆阻抗引起的極化和NCM材料循環過程中動力學條件降低。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A Quantitative Failure Analysis on Capacity Fade in Rechargeable Lithium Metal Cells,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20 167 090502, Yulun Zhang, Qiang Wang, Boryann Liaw, Shrikant C. Nagpure, Eric J. Dufek and Charles C. Dickerson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厚電極鋰離子電池的容量衰退機理研究
    在應用LIBS時,將高功率雷射暴露給材料,使其變成等離子態,然後分析元素。等離子態材料回到基態,釋放特定波長的光。利用每種元素的波長差異,可對材料中的每種元素進行鑑定和定量計算。本研究使用的LIBS的光斑尺寸為30-200um。循環後的電池直接拆解,重新獲得電極,並在1min內擦淨電極,以防止在LIBS測試之前鋰離子發生重新分布。此外,作者用SEM觀察了活性材料的形貌。
  • 鋰離子電池負極失效機理模型
    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存在電解液持續在負極表面分解、負極析鋰、產氣等一系列的界面副反應,從而導致電池的容量的持續衰降,構建一個準確的負極失效模型對於精確預測鋰離子電池失效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艾姆斯研究中心的Abhishek Sarkar(第一作者)和Ikenna C.
  • 過充對於NCA體系鋰離子電池的影響
    為了滿足電動汽車的使用需求,動力電池包都是由數百、數千隻單體電池串並聯組成的,在串聯的電池中由於單體電池衰降速度的差異,電池組中部分串聯單體電池可能存在容量偏低的情況,因此在充電的過程中容易導致某些串聯的單體電池發生過充,過充不僅會加速電池的容量衰降,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一起電池發生熱失控。
  • 壽命可達500次:矽烷處理提升金屬鋰長期循環穩定性
    金屬鋰的電位僅-3.04V(vs標準氫電極),理論容量高達3860mAh/g,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但是金屬鋰負極在反覆的循環過程中存在枝晶生長的問題,從而造成庫倫效率低、循環性能和安全性能差等一系列的問題,極大的制約了金屬鋰負極的應用。
  • 充放電倍率對於電池阻抗特性的影響
    中衰降機理進行了研究。並採用1C、2C和5C的倍率分別對電池進行了1000次循環,並採用交流阻抗對電池在循環前後的阻抗特性進行了分析。下圖為電池分別在1C、2C和5C倍率下的循環性能,從圖中能夠看到在經過1000次循環後,在三個倍率下循環的電池的容量保持率分別為89.0%、52.0%和55.2%,可以看到相比於1C循環的電池,2C和5C循環的電池都出現了嚴重的容量衰降。
  • 美國研發軟體工具 幫助設計性能更佳的鋰金屬電池
    據報導,現在,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研發了一款軟體工具,能夠幫助大學、小企業以及企業開發人員利用新材料研發能夠存儲更多能量、性能更佳的電池。 該款軟體名為Li-Batt Design App(鋰電池設計應用程式),利用機器學習提供所需的電池設計方案。與商用鋰離子電池不同,鋰金屬電池的電池芯的設計非常不同,因為其負極由鋰金屬構成。
  • 王者歸來:金屬鋰負極與固態電解質的「相愛相殺」
    眾所周知,在所有的鋰二次電池負極材料中,金屬鋰(Li)具有最高的理論比容量(3860mAh/g或2061mAh/cm3)、低的密度(0.59g/cm3)和最負的電極電位(-3.045V
  • 美國大學研發超聲波發射設備 或促進鋰金屬電池商業化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一款超聲波發射設備,能夠進一步幫助鋰金屬電池(LMB)實現商業化。儘管該研究團隊主要關注LMB,但該設備實際可用於任何種類的電池,無論其化學成分如何。
  • SKI將量產高鎳9系動力電池;日本3DOM研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
    04 日本3DOM研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 外媒消息,日本初創企業3DOM公司研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其目標2022年前實現商業化。該公司介紹,其鋰金屬電池電量是同等重量鋰離子電池的兩倍,電池可以延長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
  • 化學所文銳課題組EES:全固態鋰硫電池退化機理的原位可視化研究
    點擊上方↑ 「新能源前線」 ↑關注我
  • 快充導致的負極析鋰和正極衰減
    實現鋰離子電池快充是使電池汽車能和燃油車一樣行駛的關鍵。然而,當前LIBs(LiNixMnyCo1zO2/石墨)的快充受負極析鋰的制約,析鋰造成的容量損失幾乎是不可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析鋰導致鋰離子電池容量降低。因此,量化鋰離子電池的析鋰,有助於提升我們對析鋰行為的理解。
  • 鋰離子電池SEI膜化學、機械和熱失效機理
    負極在嵌鋰的過程中電極電位持續降低,直到接近金屬鋰的平衡電位,然而目前電解液中常用的溶劑在這一電位下並不穩定,因此會在負極得電子,發生還原分解反應,這一過程會在石墨負極的表面產生固體的分解產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EI膜,從而阻止電解液在負極的進一步反應。但是SEI膜並非絕對穩定,在電池循環的過程中因為化學、機械和熱的作用還會發生分解反應,引起電池的失效。
  • 我校納米纖維膜在鋰金屬電池中的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我校新型纖維及非織造材料團隊研製的多尺度結構納米纖維膜在鋰硫電池、聚合物全固態電池等鋰金屬電池中的應用展現出了優異的性能,為新型高性能儲能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隨著儲能器件以及智能電網的飛速發展,對於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研究進展
    導讀:本文主要深入分析和討論矽基負極材料的儲能及容量衰減機理, 從矽碳複合材料和 SiOx(0 常見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有軟碳、硬碳、中間相碳微球(MCMB)、人造石墨、天然石墨、鈦酸鋰(LTO)和矽基材料等。
  • 讓鋰離子電池1500次循環容量保持90%!神奇的二氟磷酸鹽添加劑
    文/憑欄眺 在鋰離子電池內部電化學反應主要發生在電極/電解液界面上,由於鋰離子電池電壓較高,因此碳酸酯類電解液在正負極表面實際上並不穩定,在電池循環過程中會持續的發生副反應,導致電池容量和性能的衰降,而電解液添加劑是提高界面穩定性,減少副反應的有效方法。
  • 穩定鋰金屬電池用雙氟乙醯胺調節的梯度固體電解質界面和鋰離子...
    穩定鋰金屬電池用雙氟乙醯胺調節的梯度固體電解質界面和鋰離子溶劑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1:51 湖南大學馬建民團隊揭示了穩定鋰金屬電池用雙氟乙醯胺調節的梯度固體電解質界面和鋰離子溶劑化。
  • 新一代鋰金屬電池能量密度500Wh/kg的重大突破
    6月15日,合肥啟蒙科技城宣布,經過近兩年的研發,安徽盟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新一代500瓦時/千克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500瓦時/千克電池能量密度是目前最高指標,公司的450瓦時/千克鋰金屬電池已經進入商業化大規模生產階段。合肥,目前已經成為了新能源電池產業的一片熱土。
  • 金屬鋰電池聚合物電解質PEO為什麼不耐氧化?
    金屬鋰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並且具有優異的電子導電性,是一種理想的負極材料,但是金屬鋰負極再反覆的充放電過程中會產生嚴重的金屬鋰枝晶生長的問題,這不但會造成電池庫倫效率降低,在極端的情況下過度生長的金屬鋰枝晶還會刺穿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導致嚴重的安全問題。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矽的脫嵌鋰機理是通過與鋰離子的合金化和去合金化進行的。實際電化學嵌鋰是晶態矽與非晶亞穩態LixSi共存的過程。研究發現, 在低充電電位<0.5 V時, 矽鋰合金化後最終形成相常見的是Li15Si4, 對應的理論質量比容量為3579mAh/g。
  • 鋰離子電池的日曆壽命和循環壽命是多少?
    鋰離子電池的老化過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對於其壽命預測,不僅對電池的經驗值和數據積累,而且根據電池老化機理建立的模型更為準確。對鋰離子電池的日曆壽命進行預測,對指導電池維護、延長電池壽命、降低電池風險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