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納米纖維膜在鋰金屬電池中的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2-21 騰訊網

近日,我校新型纖維及非織造材料團隊研製的多尺度結構納米纖維膜在鋰硫電池、聚合物全固態電池等鋰金屬電池中的應用展現出了優異的性能,為新型高性能儲能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隨著儲能器件以及智能電網的飛速發展,對於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鋰金屬負極憑藉著其極高的理論質量比容量和較低的電化學氧化還原電位,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實現高比能電池系統的負極材料。然而,由於鋰枝晶的不可控生長以及充放電過程中的低庫侖效率、電極粉化甚至電池短路等一系列問題,嚴重阻礙了鋰金屬電極材料的大規模應用。

我校新型纖維及非織造材料團隊採用靜電紡絲技術製備出一種包含四丁基六氟磷酸銨(TBAHP)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間位芳綸(PMIA)的耐高溫樹枝狀多尺度結構納米纖維凝膠隔膜,並用於鋰金屬電池。該隔膜具有優異的電解液親和力,從而使隔膜與鋰負極之間表現出良好的界面相容性,有效地促進鋰離子的均勻沉積/溶解行為。這種凝膠隔膜表現出較高的孔隙率、較小的孔徑和均勻分布的孔結構,大大減緩鋰枝晶的生成,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此外,該多尺度凝膠隔膜還具有較高的拉伸強度和優異的熱穩定性,這進一步保證了所組裝電池的實用安全性。相關成果以「Highly multiscale structural Poly(vinylidene fluoridehexafluoropropylene) / poly-m-phenyleneisophthalamide separator with enhanced interface compatibility and uniform lithium-ion flux distribution for dendrite-proof lithium-metal batteries」(《防鋰枝晶生成鋰金屬電池用多尺度耐高溫凝膠化隔膜》)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實時影響因子15.09)上。論文第一作者為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趙慧娟,通訊作者為康衛民教授等。該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

據悉,我校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自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以來,積極鼓勵師生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開展高水平創新性研究,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升,我校紡織學科在高水平論文數量和質量上均取得突破。以博士研究生趙慧娟為例,該生自入學以來,勇攀科研高峰,以第一作者發表SCI一區論文5篇,其中2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我校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將進一步促進科技論文向注重質量的內涵式發展轉變,不斷推動「雙一流」建設

文獻連結:HuijuanZhao, NanpingDeng, WeiminKang*, ZongjieLi, GangWang, Bowen Cheng*. Highly multiscale structural Poly(vinylidene fluoridehexafluoropropylene) / poly-m-phenyleneisophthalamide separator with enhanced interface compatibility and uniform lithium-ion flux distribution for dendrite-proof lithium-metal batterie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26(2020)334-348.(DOI:https://doi.org/10.1016/j.ensm.2019.11.005).

來源 / 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

文字 / 鄧南平

編輯 / 劉春江

審核 / 武冰潔 柳婷

相關焦點

  • 納米矽、鈦酸鋰、鈉離子…我國鋰電研究進展碩果纍纍
    打開APP 納米矽、鈦酸鋰、鈉離子…我國鋰電研究進展碩果纍纍 綜合報導 發表於 2020-12-10 09:34:23   據介紹,中科院物理所從1996年就開始研究納米矽,納米矽負極材料是他們自主研發的新材料,用它做成的紐扣電池,其容量是傳統石墨鋰電池的5倍。同時,李泓教授研發的新型固態電池,採用這款電池的無人機,續航增加20%,奧秘都在這塊電池的固態化正極材料上。
  • 上海矽酸鹽所在鋰氧氣電池碳基複合正極載體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目前,包括多孔碳、納米碳管和石墨烯等在內的碳材料是二次鋰氧氣電池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正極載體。碳材料的優勢在於:質量輕,比表面積大,電子導電率高,有利於三相電極反應;資源豐富,來源簡便,易於實現產業化應用等。但在非水系鋰氧氣電池研究領域,碳材料存在穩定性不足等問題。非水系鋰氧氣電池在放電過程中發生1電子或2電子氧氣還原反應,生成氧化性極強的超氧根或超氧化鋰中間產物,嚴重氧化碳材料並促進電解液分解,生成大量碳酸鋰和羧酸鋰等副產物導致電極鈍化和電池容量衰減。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其失效機制如圖3所示, 由於脫嵌鋰過程中矽體積的持續變化, 暴露在電解液中新的矽表面SEI膜厚度持續增加, 最終導致界面阻抗升高。研究表明, 亞穩態矽鋰合金及矽與電解液發生化學反應, 造成鋰離子的消耗, 增加了鋰離子的擴散距離, 阻礙鋰離子的順利脫嵌, 最終造成矽基負極材料容量的損耗。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研究進展
    其失效機制如圖3所示, 由於脫嵌鋰過程中矽體積的持續變化, 暴露在電解液中新的矽表面SEI膜厚度持續增加, 最終導致界面阻抗升高。研究表明, 亞穩態矽鋰合金及矽與電解液發生化學反應, 造成鋰離子的消耗, 增加了鋰離子的擴散距離, 阻礙鋰離子的順利脫嵌, 最終造成矽基負極材料容量的損耗。
  • 【納米】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劉珏文教授在金屬氧化物與磷脂的複合材料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化學系劉珏文教授課題組在無機納米材料與脂質體的生物界面化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科技」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非貴金屬催化劑研究進展,及鍍膜方式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PEMFCs)以其高效、低噪音、低溫快速啟動、零汙染等高科技優勢,非常適合作為新能源環保型汽車的動力能源。
  • Materials Today Nano:生物質納米材料助力高安全金屬鋰電池
    與現有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相比,基於金屬鋰為負極的鋰金屬電池(LMBs)極大提高了電池的理論能量密度,展現出滿足新興行業對於高能量密度需求的巨大潛力。但是鋰金屬電池存在固態電解質界面(SEI)不穩定以及負極鋰枝晶生長等瓶頸。為了拓展金屬鋰負極應用,科學家們不斷探索電解液修飾、人工保護層、隔膜改性、準固態電解質及固態電解質、結構負極等策略來抑制鋰枝晶的生長和提高SEI穩定性。
  • 《Small》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相關研究成果已被德國Wiley出版社Small 雜誌接收發表。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02/smll.201906830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由於其優異的催化性質而被廣泛應用於能源和環境領域。
  • 《儲能科學與技術》推薦:鈦鈮氧化物用於鋰離子電池負極的研究進展
    固相反應法雖然工藝簡單,但是相比較液相合成方法,通常需要更高的煅燒溫度才可以製備出純相鈦鈮氧化物材料,這也不可避免地導致產物的粒徑長大。因此,引入碳材料或採取空間限域等手段成為改良固相反應法的優選策略。Lou等利用溶膠凝膠法在低溫(900 ℃)製備了一維TiNb2O7納米棒材料,其長度為300~600 nm,直徑為100~300 nm。
  • 上矽所:「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Fe3O4@Cs@Ag納米複合材料在磁性抗菌納米纖維膜生產中的應用
    :Fe3O4@Cs@Ag納米複合材料的合成、表徵及其在磁性抗菌納米纖維膜生產中的應用DOI:10.1016/j.apsusc.2020.146332靜電紡絲是一種在不同領域生產聚合物和金屬氧化物納米纖維的有前途的技術。
  • SKI將量產高鎳9系動力電池;日本3DOM研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
    04 日本3DOM研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 外媒消息,日本初創企業3DOM公司研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其目標2022年前實現商業化。該公司介紹,其鋰金屬電池電量是同等重量鋰離子電池的兩倍,電池可以延長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
  • 大連化物所:通過納米反應器的電催化效應構建高性能的鋰硫電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05T7組)劉健研究員團隊與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組(DNL21T3)吳忠帥研究員團隊通過分子水平的設計,開發了一種Fe1-xS修飾的納米反應器
  • 新一代鋰金屬電池能量密度500Wh/kg的重大突破
    密度能量變得更高、重量變得更輕、壽命變得更長、安全性能也得到了提高,鋰電池研發和應用的世界紀錄正在安徽省合肥市被不斷刷新。6月15日,合肥啟蒙科技城宣布,經過近兩年的研發,安徽盟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新一代500瓦時/千克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 美國研發軟體工具 幫助設計性能更佳的鋰金屬電池
    據報導,現在,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研發了一款軟體工具,能夠幫助大學、小企業以及企業開發人員利用新材料研發能夠存儲更多能量、性能更佳的電池。 該款軟體名為Li-Batt Design App(鋰電池設計應用程式),利用機器學習提供所需的電池設計方案。與商用鋰離子電池不同,鋰金屬電池的電池芯的設計非常不同,因為其負極由鋰金屬構成。
  • 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動力汽車和大規模儲能方面的推廣應用,導致全球鋰資源日趨緊張,嚴重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替代品,鉀離子儲能器件研發受到廣泛關注。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相關鉀離子存儲材料與器件研究已成為當前科研前沿熱點之一。
  • 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課題組在鋰鈉金屬負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課題組在鋰/鈉金屬負極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系列工作首先設計了一種簡單的氮摻雜多孔碳球(N-HPCS)用於構築鋰金屬負極,提出了無籽成核實現鋰金屬納米封裝的概念,並通過大量紮實的原位透射及掃描電鏡實驗進行演示並解釋其封裝機理,再由電化學測試進一步證實由這些碳球所構築的鋰金屬負極具有較高的庫倫效率以及良好的循環性能。
  • 柚皮素納米製劑的新劑型研究進展
    但較低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限制了其臨床應用。近年來國內外關於柚皮素納米脂質體、納米乳、納米混懸劑、納米凝膠、納米固體分散體和納米粒在提高溶解度、改善吸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對近年來柚皮素納米新劑型研究進行綜述,為其後續研發提供必要的思路和參考。
  • 金納米顆粒融合生長的理論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在能量轉換、催化、生物成像和傳感器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金屬納米顆粒的融合生長普遍存在於納米顆粒的結晶和自組裝過程中,對於操控納米顆粒的結構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應用潛質。
  • 國內企業的固態電池技術儲備與研發進展如何?
    「鍾情」固態電池的豐田此前曾明確對外「坦露心跡」稱,公司正全力研發全固態鋰離子電池,並已開發出能量密度400Wh/L的電池原型。豐田研究人員表示,該電池約在2020年實現商業化應用,2025年得到實質性改善。 那麼國內企業的固態電池技術儲備與研發進展如何?能否繼續在國際鋰離子動力電池領域佔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