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08 孜然學術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黃行九課題組博士後楊猛與副研究員林楚紅合作,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旋轉模式研究了不同晶相FeOOH納米棒的橫截面結構並闡明其晶體生長方向;結合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技術和動力學模擬計算等手段,揭示了其在重金屬離子電化學分析過程中的優勢晶相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已被德國Wiley出版社Small 雜誌接收發表。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02/smll.201906830

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由於其優異的催化性質而被廣泛應用於能源和環境領域。儘管已有報導表明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不同的晶相結構表現出獨特的電化學性能,但是,由於催化反應體系複雜,影響其電催化性質的因素眾多,對於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晶相依賴的電化學行為背後的關鍵因素難以確認。一方面是缺乏從原子層面上理解納米材料與目標分析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是催化反應中的動力學過程不甚清楚。此外,對於不同晶相的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的內部結構和生長方向缺乏直接證據。而闡明納米材料的結構與電化學性能之間的關係對於設計有效的敏感界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圖1. 研究α-和β-FeOOH納米棒橫截面結構與晶體生長方向的TEM圖

基於上述問題,研究人員首先合成了棒狀α-和β-FeOOH,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旋轉不同的角度研究其橫截面形狀,結合晶格條紋間距與納米衍射對應晶面的分析結果,首次從實驗上證實了α-FeOOH納米棒的橫截面是菱形,而β-FeOOH納米棒的橫截面是正方形,且α-和β-FeOOH納米棒生長方向均為[001]方向。然後,利用α-和β-FeOOH納米棒構築敏感界面研究其電化學分析行為,檢測結果表明α-FeOOH對Pb(II)的檢測靈敏度比β-FeOOH高約17倍。

結合同步輻射XAFS技術和動力學模擬計算等手段闡明電化學分析過程中優勢晶相α-FeOOH納米棒的檢測信號增強機制。XAFS與紅外光譜(FT-IR)研究結果表明,與β-FeOOH相比,在α-FeOOH上發現了更多的表面羥基,這有助於對目標分析物Pb(II)的富集,而吸附在α-FeOOH上的Pb-O鍵較長,促進Pb(II)擴散到電極表面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從而獲得增強的電化學信號。動力學過程模擬計算結果明確了α-和β-FeOOH對目標分析物的吸附速率與吸附容量是優勢晶相增強電化學敏感性能的決定因素。

圖2. 同步輻射XAFS技術、動力學模擬計算、紅外光譜等研究晶體結構、成鍵方式、鍵長、吸附動力學過程與FeOOH晶相依賴的電化學行為機制

該工作的研究發現一方面擴展了對不同晶相FeOOH結構的理解,為其表面原子排列模型提供了實驗依據;另一方面從原子層面上揭示了優勢晶相電化學分析行為的敏感增強新機制,為研究新型納米材料用於電化學分析檢測及對其他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的功能應用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支持。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博新計劃、中國博士後面上項目等的支持。(來源: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相關焦點

  • FeOOH晶相結構及晶相依賴的電化學分析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儘管已有報導表明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不同的晶相結構表現出獨特的電化學性能,但是,由於催化反應體系複雜,影響其電催化性質的因素眾多,對於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晶相依賴的電化學行為背後的關鍵因素難以確認。一方面是缺乏從原子層面上理解納米材料與目標分析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是催化反應中的動力學過程不甚清楚。此外,對於不同晶相的金屬氫氧化物納米材料的內部結構和生長方向缺乏直接證據。
  • 【納米】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劉珏文教授在金屬氧化物與磷脂的複合材料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化學系劉珏文教授課題組在無機納米材料與脂質體的生物界面化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上海矽酸鹽所在鋰氧氣電池碳基複合正極載體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目前,包括多孔碳、納米碳管和石墨烯等在內的碳材料是二次鋰氧氣電池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正極載體。碳材料的優勢在於:質量輕,比表面積大,電子導電率高,有利於三相電極反應;資源豐富,來源簡便,易於實現產業化應用等。但在非水系鋰氧氣電池研究領域,碳材料存在穩定性不足等問題。非水系鋰氧氣電池在放電過程中發生1電子或2電子氧氣還原反應,生成氧化性極強的超氧根或超氧化鋰中間產物,嚴重氧化碳材料並促進電解液分解,生成大量碳酸鋰和羧酸鋰等副產物導致電極鈍化和電池容量衰減。
  • 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課題組在鋰鈉金屬負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課題組在鋰/鈉金屬負極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系列工作首先設計了一種簡單的氮摻雜多孔碳球(N-HPCS)用於構築鋰金屬負極,提出了無籽成核實現鋰金屬納米封裝的概念,並通過大量紮實的原位透射及掃描電鏡實驗進行演示並解釋其封裝機理,再由電化學測試進一步證實由這些碳球所構築的鋰金屬負極具有較高的庫倫效率以及良好的循環性能。
  • 我校納米纖維膜在鋰金屬電池中的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我校新型纖維及非織造材料團隊研製的多尺度結構納米纖維膜在鋰硫電池、聚合物全固態電池等鋰金屬電池中的應用展現出了優異的性能,為新型高性能儲能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隨著儲能器件以及智能電網的飛速發展,對於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科研進展】碳纖維在柔性超級電容器中的研究進展
    【科研進展】碳纖維在柔性超級電容器中的研究進展 2020-08-1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催化】納米碳催化作用本質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催化活性保持時間長等優勢,其作為一種可再生的環境友好催化劑,可以替代傳統的金屬及其氧化物催化劑直接應用於烷烴催化轉化等相關反應中。經過近20年的發展,研究者在納米碳催化劑製備方法及其在不同催化體系中的應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分子或原子尺度上對納米碳催化本質過程的解釋,以及納米碳催化劑本徵活性的評價和比較等問題上仍不清楚。
  • 【材料】氧化石墨烯功能分離膜
    清華大學朱宏偉教授課題組與日本材料科學研究所的馬仁志博士合作,設計了一種由帶負電的GO和帶正電的氫氧化物納米片構成的分離膜,實現了受電荷調控的選擇性離子傳輸。所得到的全納米片異質組裝複合薄膜具有一系列優點,例如,製備方法簡單、強度高、大面積、可獨立存在、柔性、半透明。複合薄膜的層間距對溼度變化不敏感,保證了其液相傳質應用過程中的結構穩定性。濃度梯度驅動離子跨膜傳輸實驗表明,不同價態的金屬陽離子可嚴格根據其電荷數被有效分離,不受陰陽離子種類的影響。
  • 蘇大高立軍 : 鈷誘導層狀鎳鐵雙金屬氫氧化物電子結構的優化及電...
    近日,蘇州大學能源學院、能源與材料創新研究院高立軍教授課題組與南洋理工大學Jong-Min Lee教授課題組合作,報導了一種鈷摻雜的層狀鎳鐵雙金屬氫氧化物(NiFeCo-LDH)納米片/碳纖維(CF)的複合催化劑,具有理想的電催化析氧(OER)性能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團隊提出的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腫瘤診療「一體化」納米診療劑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隨著「精準醫學」的提出和納米技術在材料學及生物醫學工程學中的迅速發展為腫瘤診療「一體化」帶來了新的希望,既是利用納米技術將臨床上診斷和治療兩個分離的過程/功能集成於一個納米載體,即構成了診療「一體化」納米平臺,整合藥物靶向運輸
  • 金納米顆粒融合生長的理論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在能量轉換、催化、生物成像和傳感器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金屬納米顆粒的融合生長普遍存在於納米顆粒的結晶和自組裝過程中,對於操控納米顆粒的結構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應用潛質。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丁寶全課題組在自組裝生物分子的功能化研究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進展(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8, 57, 15486;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8, 3, 258; Nature Materials, 2020, DOI: 10.1038/s41563-020-0793-6)。
  • 含鉛廢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2.2 碳納米管吸附碳納米管帶有負電,可通過靜電引力吸附金屬離子,達到去除Pb2+的目的。其吸附面積較大,可通過管壁外表面、管壁內腔和管壁空隙進行吸附。Yanhui Li等在pH為5.1條件下,以碳納米管為吸附劑處理含鉛廢水。碳納米管的吸附容量為11.2 mg/g,遠高於單純的活性炭吸附。N. A.
  • 二維室溫鐵磁/二維有機反鐵磁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二維室溫鐵磁/二維有機反鐵磁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04-27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在二維磁性材料居裡溫度提升(室溫鐵磁碳納米片)、二維磁性材料類型拓展(二維有機反鐵磁聚合物)方面分別取得了進展。
  • 柚皮素納米製劑的新劑型研究進展
    近年來國內外關於柚皮素納米脂質體、納米乳、納米混懸劑、納米凝膠、納米固體分散體和納米粒在提高溶解度、改善吸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對近年來柚皮素納米新劑型研究進行綜述,為其後續研發提供必要的思路和參考。
  • 納米矽、鈦酸鋰、鈉離子…我國鋰電研究進展碩果纍纍
    打開APP 納米矽、鈦酸鋰、鈉離子…我國鋰電研究進展碩果纍纍 綜合報導 發表於 2020-12-10 09:34:23 一、中科院物理研發納米矽負極材料   矽被用於電腦晶片和許多其他產品,因具有十倍於石墨負極的儲鋰容量,被認為是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理想負極。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圖7 (a)矽表面沉積銀顆粒和(b, c)金屬誘導刻蝕矽的掃描電鏡照片 Ge等利用Ag作為金屬催化劑處理得到具有多孔結構的納米矽, 再用CVD法製備得到多孔矽/碳複合材料, 其在0.5C下, 200個周期後仍有
  • 降低Cu-Ag合金幹摩擦係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新聞—科學網
    材料本體在一定工況條件下的摩擦係數難以通過結構調控而改變。例如:金屬材料的幹摩擦係數普遍較高,通常處於0.6-1.2之間,主要原因是摩擦過程中接觸表面下方產生塑性變形,變形的不均勻性導致表面粗糙化以及形成易脫落的摩擦層。 即使將晶粒尺寸降低到納米量級,材料的硬度成倍提高,但穩態摩擦係數卻幾乎不變,這是由於納米材料有限的塑性變形能力使其在摩擦過程中容易發生應變局域化。
  • 納米材料透皮吸收最新進展
    促進透皮吸收,可通過化學方法,如滲透促進劑的使用;通過物理學方法 包括離子導入法、電致孔、超聲導入法、微針技術、無針噴射給藥等;通過納米技術方法,如製成脂質體、醇質體、傳遞體、微乳、固體脂質納米粒等。而在化妝品中,近年來研究較多的是天然促透劑的使用和納米材料透皮吸收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