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覓陽
第一次看見這本書,是被這本書的封面文案所吸引「人不可能生來就進入一個黃金世界,你必須愛上你的命運,才能徹底愛上自己」。
是的,在這深邃的光陰裡,我們先學會愛自己,才能知道如何愛別人。作者文筆細膩,感情真摯,作者所敘述的每一處都是融入自己的感觸和體悟。有時候我們總是不肯接受內心自己的不完美,內心總是有一份小傲嬌。如果一直這樣,事情永遠也不會有解決的一天。
這本書仿佛就是作者的一本自傳體,講述著自己的故事,用自身的歷程講述著人生的哲理。
01 即使有著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仍舊可以擁有光亮的人生
作者蘇辛是一位患有腿疾的女性作家,父親是一位手藝人,而母親在她初二的時候就不小心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好在,作者小的時候沒有被父母當做異者,生活上很獨立,後來大學畢了業,到北京選擇了一家自己喜歡做的工作。
其實在蘇辛敘述自我成長經歷過程中,免不了講述著自己的原生家庭。在小的時候,家境不是很好,父母親體弱多病,家裡有了錢,也就先拿來醫治疾病。
在我們生活中,貧窮和疾病,唯有一樣就足以讓人發瘋。貧窮阻斷了選擇,令你短視;疾病耗空一切,從物質到精神。哪一樣攤上了,都無從選擇。
不管怎樣,他們還是慢慢了走了過來。生命中總會有那麼一段時間,煎熬難捱,想甩都甩不掉。
記得五年前,朋友父親突然離世,對於家人來說是一個很重大的災難。兒子正處於適婚年齡,按著農村的風俗,到了一定的年齡,家裡都會幫著張羅相親結婚,但是這段時期,沒有人幫忙。母親算是磨破嘴皮,找親朋好友幫忙介紹。
兒子長得還算得體,身高和性格還算優勢,就在第三年遇到了現在的妻子,婚後的生活雖說少不了吵鬧,但哪有不鬥嘴的家庭呢!
但是這三年對於這個家庭來說,可以說是很黑暗的時期,女兒兩次高考落榜,母親還因此差點抑鬱,三年的昏暗時期,不知對這個家庭來說,過程經歷了什麼。對於經歷過的他們來說,那些難捱的時光我們可能無法想像。
現在的生活總算有點光亮照了進來,母親每天有孫子繞膝,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思考那些令人煩惱的事情。
小孩子也總是喜歡打打鬧鬧,總是給奶奶帶來很多的歡聲笑語,因此生活中也是少了很多的煩惱。而母親也是漸漸地從憂鬱中走出,重新擁抱生活。
我想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有那麼一段時間不好過,可能會感到艱難,無奈,悲愴和渺茫,好想找個機會,離開身邊的一切。
但是總是會有光亮照進來,你所捱過的那段時光,在現在看來,你也會覺得可能也不算什麼。生命中的某段時期,總是很需要我們篤定地熬著,熬著熬著,就看到了光亮。
蘇辛的這本書籍又很像是一本自傳,講述著不完美的原生家庭,自我的那些愛恨情仇還有發生在故土的那些人和事。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於生命的態度,通透與坦然,開朗與豁達,看過書後的我因她而深受感觸。
02 成長,需要接受不完美的自我
有時候我會感覺我自己要比同齡人要成熟很多,別人在我這個年齡階段,已經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而我還正處在一種「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正卡在中間,不上不下」的階段。
雖然大學就已很少給媽媽要生活費,但是一直到現在還未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疫情閒散在家,更是沒了機會找份工作養活自己。
索性就來了就來了江浙一帶,投靠家裡親戚,找點工作,可是這一段時間,找工作也很是無奈,長期不行,短期不要,工作也是尷尬至極。
我總很想把事情做的很完美,一定這麼要求自己,但最後事情總是沒有達到預期。看到作者的歷程,我也開始反思自我,我一定要這麼做嗎?
開了學給家裡要錢點錢花,作為學費和生活費,也不是不可以。課時費不要這麼高,少點期待,也不是不可以。總是要學著去接受自己目前的現狀,學會接受自己的不足。
就像作者在書中說,「人之所以為人,不是因為自身有多完美,恰恰是因為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成人。」降低期待,接受自己的不足,從心裏面去接受自己,可能會感到一種釋然。凡事順其自然,有些事情先做了再說,做的過程中有可能我因為你的一些行動而帶來一些意外之喜。
其實書中還有一點讓我感觸很深刻,作者是我們河南人,描述的也都是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親情,愛情,家庭,婚姻,故土和作者自我成長的故事。
在她講述有關故土時,就有一種代入感,作者文筆細膩,描述的場景在眼前揮之不去,因為她講述的那段麥場經歷仿佛就像是我童年的經歷。我想也只有親身體驗過才知道這種感情,鄉土情結。
在講述這一部分的時候,我正在聽一位語文教師在向同學們講述著鄉村的那些事情。
現在的小朋友待在城市裡久了,對於小麥是如何生長,過程經歷了什麼,玉米是如何生長,何時成熟,並沒有親身體會,而這些在他們腦海中也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
有時候我不喜歡現在的農村生活,生活節奏很慢,一直待在家裡鄉村,感受不到外面的變化。不過生態式的的生活,也特別適合老年人退休後的生活,步速不緊不湊,生活也算是愜意。
但是我們的跟在農村,沒有感情也是假的,根之所向,也是心之所至。即使以後在外面生活了很多年,我想我們大家也都會把生根發芽之處當做是我們的家。
03 放低期待,你才會更自在
認識一位朋友,因性格幽默而被記住,後來也曾多次無故打攪,別人倒是沒有說什麼拒絕的話語。
每次找理由發消息時總是滿懷期待地等待著他的回信,其實我知道他每次都會回復消息,只不過是時間長短而已,但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每次都是特別地期待著對方的回覆。
工作後的他,沒有了上學時候的那種耐心,回復的消息一次比一次短,問什麼答什麼。少了些對你的感興趣。但我每次總是抱著這種幻想,沒事,人家工作了,肯定會很忙的!不與你聊天或者沒有時間回復很正常。
在一次次的撕裂之後,開始學著不要對對方抱有太多的幻想與期待,這樣的我真的是不像我了。我很不喜歡向我熟悉的人分享一些有關日常生活,我也不好意思向有好感的對方暴露自己的缺點,但不知為何,每次為了找些與他能夠聊得來,我寧願暴露自己的缺點,讓他笑話,分享自己的日常,讓他感受。但一切仿佛沒有帶來什麼影響。
這樣的生活,幾度迷失自我,在生活裡,學習或者工作中,總是佔有很大分量。晚上睡覺前必定翻一下聊天記錄,早晨醒來之後很想和對方說一句早安,下雨時好想有他在,替我撐傘。
每次都很想對對方說我在經歷著什麼,誰又曾想到,這何嘗不是一次打攪呢!總在他的聊天界面停留很久,想說這句話,但又不知刪除了多少次。
就這樣,循環往復了很久很久,我沒有勇氣表明心意,就只好做個路人,一晃而過,我想沒有我在他身邊的生活,也會過的更開心,他也會遇到一位更優秀與漂亮的她。
降低期待最好的做法就是學會放下,明知結果如此,我也不會強求。不強求,反得自由。
最近兩天看了蘇辛《度光陰的人》,裡面有一句萬夏的話,他認為自己生命中的人數已經滿了。
我不理解這句話,看了蘇辛對這句話的闡釋,我有點感觸,她說「不再對外界尋求理解,並且把不再被誤解看得重要。明白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雖然距離很近,卻各自是一個獨立的星球,心路相隔萬年。
不再試圖向對方證明自己,包括能力和魅力。被欣賞,被愛不那麼重要,不是因為不珍貴,而是因為接受了自己的不平凡。明白了好感的不可強求,不必爭取。
不再喜歡密不透風的親密,至此,恰當的距離更成為美好生活之必須。」
你在你的位置裡會閃閃發著光,也會在你獨特的位置裡做出不一樣的成績。生命可能就是如此,可能就如劉若英在她的歌中唱到「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
生命就是一趟旅程,在這趟列車上,你終會遇到一些人,會有些交集;但是那些很早下車的人,註定會錯過,因為你們本來就不會在同一地點,同一目的地。所以,當降低對他的期待,我心裡也釋然了很多,也不再執念,做好自己就好。
結語
《度光陰的人》是一本不僅僅有關於作者的家庭,愛情,自我,故人與故土,更是一本教會我們認知自我的一本拯救書籍。在我們處理了很多事,聯繫了很多人,走過很多路,最後我們才會明白,其實這都是與自己周旋。
自己變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大千世界,很多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我們並不了解自己,沒有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但當我們著重於我們內心的修行,學會了與自己相處,我們周圍的世界也就會變得不一樣。
就如作者所述,我們來到這人世間,所得到的不過是一個使用時間,度過光陰的機會。而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在這光陰裡學會獨立,與自己相處。在這深邃的光陰裡,多留點愛給你自己,或許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