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後這樣問孩子,才不會錯過他的求助信號

2021-03-02 mom看世界

老母親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遭遇」:

很想知道娃在學校過得開不開心,有什麼收穫。於是在他放學後,就會把心中的疑問一股腦兒地全部拋給他:

「老師講什麼了」「有沒有認真聽講」「有沒有被同學欺負」「交新朋友了嗎」「布置了啥作業「「今天開心嗎」……

但娃的反應,往往很平淡,或是三言兩語隨便應付下,或是不耐煩地直接走開。

前一陣兒,葉一茜吐槽女兒的微博引發了很多老母親的共鳴。

她和女兒去看了一場電影,結束後本想和女兒探討一下觀後感,結果每一個問題都遭遇了如下「終結式的聊天」。

看到葉一茜受到了「冷遇」,田亮躍躍欲試,覺得自己會得到不一樣的待遇,於是也跑去問女兒同樣的問題。

結果,同樣碰了一鼻子灰。

很多老母親都表示,太扎心了,自己和娃平時的對話模式就是這樣的。

其實,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尬聊」,與我們本身的提問有關。

那麼,怎樣問,才能讓孩子放學後主動分享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和他進行一次充分且愉快的溝通呢?像「今天在學校裡開心嗎?」 「今天過得好不好?」這樣的問題,孩子都可以回答「開心/不開心」「好/不好」,就此結束談話。朋友有次和我聊,有一陣子放學後,她總會問孩子:「今天過得怎麼樣?」孩子會答說:「很好」或者「不好。」如果再繼續追問,孩子就會說:「我就不告訴你,而且誰也不說。」交談戛然而止,她不僅什麼都沒問到,還多了一份焦慮。像上面葉一茜和女兒的交流中,很多也是封閉式問題,比如「好看嗎」「感動嗎」……
這樣的問題不會引起開放式的討論,孩子只需回答「好」或「不好」,對話很難深入和延伸,我們自然也從中獲得不到什麼有效信息了。如,「今天是不是又搗亂了?」「是不是又被老師批評了?」……如果孩子平時在班裡比較調皮,放學後興致也不高,我們往往就會問一些這樣的問題,打探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但這樣的提問會讓孩子抗拒進一步的交談,而且容易讓他把自己歸類為「什麼都做不好」的孩子。而「今天哭了嗎?」「有沒有被欺負」……這樣的消極提問,則容易讓孩子把關注點放到在學校時的不愉快經歷,從而讓孩子對學校產生牴觸心理。這樣的問題比較空洞,孩子最容易答出的,就是剛剛做的一件事。記得以前有一次放學後我問小川「今天都做了什麼」,小川只告訴我他五分鐘前放學時的情況。其實,只要我們稍微用點心,研究一下學校的課程表,自然就可以問出更有指向性的問題,避免提問空洞了。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經常能看到很多父母放學後接到孩子,就等不及會問這問那。孩子結束了一天的學校生活後,他們的小腦瓜會感到疲倦,也不想投入精力在一段對話中。這時提問,很難得到好的反饋。所以,不如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在比較好的狀態下,來和你互動,回答你的問題。現在我們和小川聊學校的事,都是在回家後的飯桌旁或者臨睡前的床上,而不是在放學的路上。我們不再是簡單的提問,而是在輕鬆平靜的氛圍裡,全家人一起參與、分享。我會說說自己一天的事情,小川也會說說他在學校印象最深刻的事。這樣,他就會和我說很多細節:今天有他喜歡吃的西藍花,體育課讓他鍛鍊得很累,老師表揚了他,因為他畫畫很好……試著把對孩子的提問,變成每天一次的家庭生活分享會,而不是路上匆匆的提問和回答。當你願意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快樂和憂傷時,孩子自然也會把自己的心交出來,說出自己在學校究竟過得怎麼樣。無論是為對方開心、安慰,還是提出建議,都是一家人最溫暖的時刻。這樣,就可以把話題向著更具體的內容延伸,孩子更容易講出自己學習和生活的詳細情況,讓我們掌握他的成長程度,也能在具體的事情上給孩子激勵、建議或表揚。並且,讓孩子感受到:無論遇到了什麼事,父母都會一直在背後支持他。像一些比較空洞的問題,比如「你今天做了什麼」「今天感覺怎麼樣」,孩子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對於還在幼兒園的娃,我們可以和孩子溝通一些這樣的細節:今天在學校學會唱什麼歌了?今天有跳舞嗎?班裡哪個小朋友跑得更快?……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娃,我們可以和他們聊:今天體育課是鍛鍊跳遠了嗎,你們新來的語文老師姓什麼,你們的民樂團有多少個孩子參加,你知道他們的姓名嗎……對於小學高年級的孩子,我們可以這樣與他們溝通:你最喜歡學校的哪個興趣課,你們語文老師講課是不是非常幽默風趣……你會發現,這樣問孩子,你們之間可說的話會越來越多,心理距離也會越來越近。
小川有時候也會對我的提問不感興趣。這時我會換一些問法,比如:「如果你是秦孝公(他最近狂迷《大秦帝國》),你會選你們班上誰來做衛鞅?」這下小川可來精神了,說了幾個小朋友的名字,「他們都是班上很聰明的同學。」看起來有些無釐頭,但我們在和孩子的對話中,可以發現:在學校裡誰是孩子的好朋友,孩子喜歡什麼課,不喜歡什麼課,在學校裡遇到了什麼困難……可以試試這個更有趣的「家庭生活分享會」提問方式:玩遊戲。在家裡準備一個「問題罐」,把寫好問題的紙條放進去,放學後讓孩子從裡面抓一個紙條,然後回答紙條上的問題。「問題罐」最好是全家人一起玩的遊戲。每個人都能參與,都能設計問題,抽到後必須回答。用這種方式分享全家人一天的見聞,慢慢變成一個固有的習慣,一個小小的家庭儀式。以上分享的是和孩子溝通的提問技巧,但其實在技巧之上,還有更深層次、同樣需要我們思考和關注的問題。是為了「我」想知道他表現如何,還是為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當我們的立場更多偏向前者時,我們提問的內容和方式,常常是封閉、負面和籠統的。有時,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從孩子那裡得到肯定的答案,「噢,你在學校挺好。那我就放心了。」有時,我們的詢問會隱含著一絲「威脅」的意味,「別給我在學校搗亂,我可看著你呢!」這樣「以我為中心」的詢問,往往問的都是「我們想知道的」事情,而忽略了孩子主動跟我們做的溝通。我們總想知道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有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而孩子想和我們聊聊,他和同桌一起玩的小遊戲。認為那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可能會選擇忽視或者敷衍應對。長此以往,孩子會因為他的溝通需求一再得不到滿足,而慢慢放棄溝通的欲望,不再響應我們的提問。但當我們站在孩子的立場,以幫助他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去關心和詢問他,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這時,提問只是拋磚引玉,我們要做的更重要的是傾聽。聽孩子講他在學校的經歷、他關注的事情、他的喜怒哀樂,從中發現他需要我們幫助的地方。那些他一個人handle不了,可能傷害到他的事情。
實在看過很多悲劇,在學校被同學霸凌、被老師錯誤對待的孩子,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身心很受傷,最後甚至傷害自己。不想這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所以,我們要問問他學校的事情。這樣做,不是為了評價、表揚或是懲罰他,而是為了幫助他在學校過的更好、更愉快。
所以,每天的談心都別忘了問孩子一句:「還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地方嗎?」兒童心理學家Claire Horsey曾說,當父母會問問題,每天其實只需要12分鐘,就能與孩子實現良好而充分的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的是我們的關注、愛與關懷。我們不能代替孩子過自己的人生,但在孩子走向獨立生活的道路上,我們可以成為他的引路人。唯有在潛移默化、敞開心扉的交流中,孩子才會對我們產生沒有保留的信任。

這兩天,我催著川爸去找大南瓜。因為眼瞅著,萬聖節就要到了,又到了我展示真正技術的時候了。我們大人對過這樣的洋節沒啥感覺,可架不住孩子喜歡啊。沒啥特別的意義,他們就是要抓住每個可以開心玩耍的機會,而我們就要努力配合。

每年,我都會給小川刻南瓜燈,還會給他準備裝扮的道具,前年是賽羅奧特曼,去年是巫師。說起來,有些搞笑。賽羅奧特曼的衣服,其實就是一件帶圖案的連體泳衣,質量真心不咋樣(那還是我在淘寶上搜羅半天找到的),但他好喜歡。

今年不一樣,我更加用心搜羅了一些萬聖節主題相關的用品和玩具,品質更好的角色扮演服裝,更安全的紋身貼和人體彩繪蠟筆,營造氣氛的投影儀,特別適合萬聖節的桌遊等等,助力孩子過一個更快樂的節日。

東西不多,就不再單獨發文了,我把它們都放在我們的淘寶店鋪「小板牙嚴選」,需要的朋友去看看吧。淘口令在這裡:¥WUQlYqug0Zk¥。

推薦閱讀 

「媽媽,老師不喜歡我」,我的回答讓孩子自信走進學校

孩子受到老師不公平對待,怎麼才能保護他又給他堅強的力量

別小看孩子的「毒友誼」,其實比早戀更可怕

我是川媽,曾經的女博士,現在的大學老師。飄過美國、澳洲,目前坐標北京。

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的10個最佳時機,父母把握好,他會越來越優秀!
    01孩子放學後孩子放學回家後,有些家長急於了解孩子的情況,不是問他有沒有被欺負,就是問他作業寫完沒有。這種帶有負面情緒的暗示總會事與願違,孩子不會配合父母好好溝通。其實放學後,孩子正處於從學校回到家庭的轉折點,很需要父母正確的、正面的引導。父母應該傳遞給孩子一種觀念:爸爸媽媽是最親近的人,有什麼事情都可以跟爸爸媽媽說。
  • 放學回家,這樣安排,孩子會愛上學習!
    孩子放學回家後最難搞定的事情就是讓他做作業,真是「不談做作業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涉及到做作業,雞飛狗跳,烏嗷喊叫,讓路人恥笑,讓老人血壓升高,讓鄰居不能睡覺!前一秒相親相愛,後一秒劍拔弩張。」那麼究竟怎樣才能夠讓孩子開心又高效地完成作業呢?看看這些建議,希望對您有所啟發!幫助別人小學作文450字  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叫簡兆明。
  • 放學後別催孩子寫作業,先花20分鐘做這件事,比催100次更管用
    孩子放學後,如何有技巧地去跟孩子交流,其實就是怎樣調動情感過濾器的一個過程。 從此刻起,我們不妨試著以一種輕鬆的心情,溫柔堅定地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而不是頤指氣使地去抱怨跟指責孩子。普立茲獎得主、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伊西多·拉比說,大部分母親在孩子放學回家後都會問一句:「你今天學到什麼了嗎?」但他的媽媽當年問的卻是:「拉比,你今天有沒有提出一個好問題?」
  • 如何能讓一年級的孩子快速高效地完成作業呢?
    孩子的注意力就像彈簧,總是繃著就容易懈怠了。寫一會兒休息一下,得到放鬆,再回去就又能集中注意力了。2. 做作業時要注意孩子發出的「求助信號」,及時出手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困難。如果發現孩子坐在書桌前,總是擺弄鉛筆、橡皮,或者身子擰來擰去,不要急著指責他「怎麼這麼不專心」。
  • 小學生「0分作文」火,腦洞大開逗笑網友,老師:放學後不要離開
    寫作作文一直是孩子們最麻煩的事情,但現在作文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所以從孩子上小學起,老師就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由於孩子年齡比較小,所以思維特別活躍,經常腦洞大開,所以老師不得不感嘆:放學後不要去。
  • 孩子被打罵後,有種情況就是孩子的「求救信號」,家長要注意了
    等他爸爸走後,他才跟我們說:「沒事,小時候掃帚都打斷好幾根呢」當時我覺得我好佩服他。有的時候打他,他還會笑。孩子「求救信號」的表現有些孩子嘴硬,有些孩子卻是在家長打罵之後就承認錯誤,但是有可能他們連自己錯在哪都不知道,他只是更怕繼續挨打,而且有些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就打罵孩子,孩子被打後也不會承認,那樣的話恐怕錯的真的不是你家孩子吧,可能有誤解吧。
  • 放學後,為孩子點亮一盞守護的明燈
    放學後,為孩子點亮一盞守護的明燈 2020-10-11 13: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不會繫鞋帶,而父母只給孩子買帶「魔術貼」的鞋子,這樣好嗎
    文|空谷幽蘭繫鞋帶本來是生活中芝麻大小的事情,怎麼就有人做不好,甚至不會做呢?哎~還真的就有這樣的人。「勒布朗-詹姆斯可以做到一切……除了系好他的鞋帶。」下午放學後,媽媽在接她的路上,發現她的情緒不對,便問她怎麼了。「媽媽,今天小朋友說我是個長不大的小孩子。」朵朵對媽媽說。「為什麼呢?」媽媽有些不解,剛開始還以為是同學之間鬧彆扭了,沒想到,接下來女兒的話讓她更為震驚。「今天我的鞋帶開了,以前都是你們幫我繫鞋帶,我自己不會。
  • 我的孩子在寧波赫德丨如果可以,不要讓孩子錯過5歲那一年
    假期裡,Kim跟外公外婆出去旅遊,他作為一個才讀Prep的孩子,跟外國人交流,買來了冰淇淋、飲料給外婆吃,外婆真的非常欣慰。Kim當時入讀Prep大概三個多月的時候,我就發現他的獨立性也變得很強。五歲的他,每天上學放學都是自己坐校車,是裡面年齡最小的一個。因為同一輛校車裡有各個年級的學生,就相當於一個小型的社會群體了。
  • 孩子放學後磨蹭不寫作業?李玫瑾:花十分鐘做此事,專治孩子拖拉
    於是會出現這樣一幅場面:每當孩子放學,寶媽都會第一時間衝到孩子面前,「叫爺爺告奶奶」一樣「求著」孩子寫作業,直到看到孩子乖乖坐在書桌上才鬆了口氣:「怎麼現在的孩子寫個作業這麼磨蹭?"孩子不能認識到時間,自然也就不會產生時間概念。2)父母錯過孩子專注力養成的關鍵期導致孩子磨蹭的原因,除了沒有時間概念之外,孩子的低專注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專注力低的孩子在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在玩耍中,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圍的「新事物」帶偏。
  • 青島佳音英語學校放學後:媽媽,老師為什麼總問我每天吃不吃屎?家長...
    青島佳音英語學校放學後:媽媽,老師為什麼總問我每天吃不吃屎?家長質問後被移出群聊......,隨便報個英語班,那一年的學費,都可能得過萬,本想通過這樣的培訓班,培養孩子的興趣,掌握一門特長愛好,可閻女士卻被孩子的英語班老師,氣的一個星期沒睡好覺......
  • 別讓愛遺憾:孩子只有在你身邊才是心肝寶貝,離開你他將啥也不是
    這時有個黑影罩住了我,一個叔叔走到我身邊,關切地問我怎麼了?是不是跟媽媽走丟了?我怯怯地點點頭。於是他就拉起我的手說:「別怕,我看到你媽媽在那邊,來,我帶你去找你媽媽。」我還沒反應過來就被他拉著邁開了步。雖然我不認識這人,但一聽他說知道媽媽在哪,便任由他帶著走。
  • 不如給放學後的孩子一張「小書桌」
    比如前不久安徽宿州的小女孩,趴在媽媽攤位旁的花壇邊上寫作業;還有孩子趴在父母攤位旁邊的垃圾桶上寫作業……這些都是暖新聞,父母為生活打拼,孩子努力學習,感動了很多人。可正能量的畫面背後,何嘗不是看得見的心酸?假如不是沒辦法,誰會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呢?當此情此景屢屢成為傳播話題,更為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這些孩子,沒能獲得更好的學習環境?
  • 90後媽媽求助:因為孩子鬧騰,樓下使用了震樓神器
    現在這位年輕的90後媽媽也不知道怎麼辦,於是只能在網上發帖求助。對於這位媽媽的求助,網友們也是各抒己見。有的支持樓下的,認為人家已經找你反饋了,你又自己不注意,人家樓下逼不得已才採用了震樓神器。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其實並不是說以前這種樓上樓下的摩擦少,只不過在以前,沒有這震樓神器時,樓下拿樓上沒有辦法,樓上也有恃無恐,因此即使樓下有怨言,也一般是忍了,要不就賣房走人,因為他們沒有反制樓上的手段,只能是任樓上胡作非為了。樓上人品好還行,人品不行的的話,你越是警告他,他越是來勁。
  • 雲求助丨13歲女兒確診為尿毒症晚期後 父親把微信頭像改為了「感恩」
    婚後他們育有兩個女兒,妻子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一家人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在工地打小工的車憲偉,「工地上收入不穩定,有活幹才有錢。」車憲偉說,他一年的收入只有兩三萬。11月29日,在病床前照顧小雪的宋志秀說,孩子燒退了,但是四肢乏力,胃口不好。儘管訂了營養餐,也只吃得下三分之一,剩下就她吃。在治療的空閒時間,小雪喜歡看書畫畫,剛開始不清楚自己的病情,她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我什麼時候能好起來呀?我想回家上學和小夥伴一起玩耍。」
  • 當孩子的寵物死去,這樣做,才是最溫暖的「死亡教育」
    一問才知道,原來朋友周末帶孩子逛了個公園,釣了個魚,在小販殷勤的建議下,孩子抱著把「小魚養成大魚」的美好夢想,買了魚缸和魚食開開心心回了家。 純潔如孩子,可朋友知道:這魚鐵定養不長大,權當給孩子玩玩作罷。 誰知,孩子仿佛著了魔,整個下午都趴在魚缸前念念叨叨,盼著她的小魚第二天就能變大魚!
  • 李玫瑾:孩子放學回家,寫作業前讓他做一件事,學習效果更好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放學回家後,寫作業前先做一件事,學習效果更好。我鄰居家孩子是典型的"先玩再寫",每天放學回家先看動畫片、玩手機,之後才開始寫作業。這樣做寫作業時心情很好,但注意力卻難以集中,而且一旦作業難的話就悲催了:到了大半夜還寫不完,邊哭邊趕。
  • 孩子放學後怎樣和TA聊天,有價值的親子溝通,這5個話題要聊
    文/爸媽快來看有人說「成功的教育不是培養孩子上清華北大,而是上了大學後還和父母有話可聊」!這句話,可能很容易戳中那些親子關係不太好的家庭,實際上若我們仔細去品讀這句話,你會發現此語甚有道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抱怨「越優秀的孩子和父母的距離越遠」,我個人認為這不是知識越高、人心越冷,問題源還是出在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方面,一個人的成長若一直不缺愛、從小又和父母之間無話不談,那麼這樣的親密是不會隨著是否上大學而改變。
  • 爸爸求助,擔心媽媽已「瘋」,每天逼二年級的孩子學到2點多
    …… 早上看到一位爸爸的求助: 而偏偏孩子爸爸在孩子媽媽面前比較弱勢,敢怒不敢言,但不管又真的太心疼孩子了,由於擔心孩子媽媽都「瘋」掉了,所以求助網友該怎麼辦。
  • 小學生口罩繩斷裂,堅持咬著戴,孩子為何不敢向老師求助
    老師看後又好笑又心疼。有網友調侃,孩子都能這麼自律,這就是我們戰勝疫情的原因之一。 孩子為什麼不向別人求助 我覺得這不是自律的問題,視頻中男孩看上去有些委屈,有些害怕,讓人很心疼。口罩繩掉了,要麼丟掉口罩,要麼跟老師說一聲,看看能否換一個新口罩,這是很簡單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會這樣做,卻要堅持用嘴咬著,這是多麼費勁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