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的飲食觀念中,大部分人總是認為肉類是人體營養的保障,吃的肉越多,身體就越好越健康。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關注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將飲食的側重點從葷食轉向素食,有關的文章不斷地充斥著我們的眼球,說肉食中含有大量的動物脂肪,長期大量地攝取此類物質,會引起血脂升高,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甚至宣傳素食能夠淨化血液、預防各種疾病。甚至說素食功德大,一日吃素,天下殺生無我份。
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素食如果吃得不對,容易導致營養不良。根據美國營養師協會(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一個成年人應該攝取的蛋白質取決於其體重,每一公斤重量需攝取約0.8克蛋白質。以一個120斤的普通成年人為例,他每一天應該要進食大概47克的蛋白質。這數字雖然比較低,但是卻不可忽略。因此,素食主義者往往缺少蛋白質。
因此如果喜歡吃素食,則要注意攝取蛋白質,對中國人來說,最合適的當然是豆腐了。豆腐被譽為「植物肉」。可常年生產,不受季節限制,因此在蔬菜生產淡季,用來調劑菜餚品種。豆腐營養豐富,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也具有醫療保健作用。豆製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有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豆腐不含膽固醇,常食之,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減少動脈硬化機會。豆腐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對防治骨質疏鬆症有良好的作用,其中的甾固醇、豆甾醇,均是抑癌的有效成分。嫩豆腐中還含有大豆磷脂,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體細胞的正常活動和新陳代謝有所裨益。
不過豆腐雖好,多吃也有弊,過量也會危害健康。李時珍《本草綱木》載:按《延壽書》雲∶有人好食豆腐中毒,醫不能治。古人從製作豆腐的經驗中得知,豆漿中加入蘿蔔汁,就無法點漿成豆腐,所以蘿蔔湯能解吃豆腐而中毒症狀。另外豆腐裡面有一種皂角苷的物質,如果吃多了豆腐,會使體內的碘大量流失,容易患上碘缺乏病,另外吃多了豆腐還有可能引發痛風的發作,所以豆腐雖好,不要多吃。
其實,適當的吃三淨肉,更能保障蛋白質等營養攝取,同樣養生,而且不損功德。什麼是三淨肉呢?這是針對吃的人來說的,即:吃肉的人不看見食物被殺,也不聽見食物被殺,而且食物也不是為了給他吃而專門殺的。那麼,這就是三個方面都清淨的肉類,是佛陀所允許的,就是因為吃三淨肉並不是殺生,也不損功德。
我們都知道,一旦動物死了,它還有生命嗎?它只是一堆物質而已,也就是說它和一般的蔬菜、水果等等都是一樣的。但是,在當代社會,要特別注意第三條。如果去市場買魚、買肉,買了活的,別人現場幫殺,哪怕自己沒有看見聽見,也不符合第三條。
另外,對於大型的寺廟,有一點我們必須都知道,如果作為大寺院要去吃魚、吃肉,那很容易整個寺院的出家眾的戒都不清靜。例如:寺廟有出家眾共六、七百位,如果是這樣的話,他要到市場裡面要殺多少的魚和肉供養這些出家眾?所以大寺院裡或是自己做菜的寺院,一般吃素是最保險的。要不的話,那個時候菜市場很多的生命會被殺去供養,這樣的話出家眾的戒就會不清靜。
根據南傳上座部的戒律,佛陀並沒有禁止比庫吃肉,所以緬甸、泰國、斯裡蘭卡等國的比庫也接受肉食,但是他們不會要求,而是有些居士他們自己去供養。實際上,佛陀時代僧團的規矩是:出家人行乞而生,別人給啥吃啥,不能要求特定的食物。在上座部三藏經典《巴利三藏》裡面,提倡不吃魚和肉的只有提婆達多和他的追隨者。因為提婆達多在破壞僧團團結的惡意言論當中,最後一項就是要求所有的比庫應當一輩子不吃魚肉。當時就被佛陀駁斥說:我允許三種淨肉。
中國這邊是由於佛法中的慈悲理論思想傳入中國後,把不殺生演繹為放生。不僅不殺,還要善待有情眾生,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食素。在中國佛教素食文化傳統中,我們不能不提到歷史上著名的佛教皇帝——梁武帝蕭衍,他專門頒布《斷酒肉文》,集眾僧於佛前發願,立誓「永斷酒肉」。
儘管當時中國佛教界有不同的聲音,但在梁武帝響鼓重錘的號令下,禁斷酒肉詔令執行相當成功,南梁境內僧眾不復飲酒食肉。而且稍後的北齊文宣帝即位後,也仿照梁朝之制,詔令齊國境內僧眾「禁斷酒肉」。及至隋唐佛教,僧團不復飲酒食肉。可以說,中國佛教的全麵食素,確是源自梁武帝以世俗的政治力量「制斷酒肉」。事實上,當時的佛教律典中,食素是找不到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