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欣賞胖、瘦的標準都不一樣,唐朝以身材豐滿為美,現代更注重身材苗條為美。無論胖瘦,很多人為了能夠讓自己有一個好身材,節食、超負荷運動,最後效果卻非常不理想。也有一些人,即使每天吃的很多,但依舊很瘦,是減肥人士們都非常羨慕的那種類型的人。不過,有減肥的人,自然就有想增肥的人。
兩者形成鮮明的極端:
減肥者很鬱悶:喝口水都能長胖?心塞。
增肥者更抓狂:怎麼吃都不胖!疲憊。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狂吃不胖?有的人喝水都胖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其實,「瘦不下」和「吃不胖」,有可能都在提醒你脾胃出問題了!
為什麼有人喝水都胖?
原因:多脾氣虛、痰溼。
1、脾氣虛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而氣為血之帥。如果一個人脾氣虛弱,那麼脾的運化功能就會不足,推動血液循環和代謝的動力也會減弱。
此時,吃下去的食物一般不能很好地轉化為能量和營養,廢物同樣難以順利排出,久而久之堆積在體內,就容易發胖,特別是腹部,易出現「遊泳圈」、「啤酒肚」。
另外,還可能影響臟腑經絡,引發便秘等其他疾病。
建議多吃可補脾益氣的食物,如人參、黃芪、白朮、茯苓、山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推薦養生方
參苓白朮散
方名由來:
該方以人參、白茯苓、白朮益氣健脾滲溼為君,全方人參、茯苓、白朮起主要作用,故以此三味藥做為本方的方名。
古代先賢對參苓白朮散的認識:
其組方嚴謹、配方精當,眾多醫家對其進行分析闡述:
《醫方考》:「脾胃喜甘而惡穢,喜燥而惡溼,喜利而惡滯。是方也,人參、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朮、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開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則性緩,故為諸藥之舟楫,苦則喜降,則能通天氣於地道矣。」
《馮氏錦囊·雜症》:「脾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東垣曰:脾胃虛則百病生,調理中州,其首務也。脾悅甘,故用人參、甘草、苡仁;土喜燥,故用白朮、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蓮肉益心;土惡水,故用山藥治腎;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氣於地道,而無否塞之憂也。」
組成:
原方由白扁豆、白朮、茯苓、甘草、桔梗、蓮子、人參、砂仁、山藥、薏苡仁組成。
功效:
補脾氣,益肺氣,祛水溼。
主治:
脾虛溼勝證,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等症。
辨證分析:
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機不暢,水溼內生故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洩瀉。脾為後天之本,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肢體失於濡養,故四肢無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脾胃虛弱,運化水溼能力不足,水溼內停積聚成痰,肺為水之上源,肺氣不足,痰不得出,有言「脾為生痰之源,肺為駐痰之器」,可見咳嗽氣短,痰多色白量多,治宜補益脾肺,兼以滲溼。
方義:
方中人參甘補微溫,善補脾肺之氣;炒白朮甘補苦燥而溫,既可健脾益氣,又可燥溼止瀉;茯苓甘補淡滲而平,既可健脾助運,又可淡滲利溼,三藥合用,既補脾肺之氣 又可助運利溼,故共為君藥。山藥善補脾養氣斂陰,又兼收澀;蓮子既補脾胃、益心腎,又澀腸止瀉。炒白扁豆補脾化溼止瀉;炒薏苡仁健脾利溼止瀉,四藥相合,助君藥健脾益氣、止瀉,故共為臣藥。砂仁化溼行氣、溫中開胃;桔梗辛散苦洩性平,既宣肺化痰止咳,又升提肺氣、載藥上行,二藥合用,既行氣開胃,使補而不滯;又載諸藥上行,以達培土生金之效,故共為佐藥。甘草既益氣和中、潤肺止咳,又調和諸藥,故為使藥。全方配伍,補虛中兼滲利澀斂,共奏補肺益氣,健脾祛溼。
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痰溼
脾氣虛的人,體內津液代謝往往不順暢,水溼滯留體內,容易產生痰溼。而痰溼體質者,多表現出痰多、胸悶、厭食、面色萎黃、四肢困重、體形肥胖、舌體胖大有齒印、舌苔白厚膩等症狀。
需注意的是,水溼代謝失衡,不僅容易導致肥胖,還會造成內分泌紊亂,可能會加大月經失調、慢性腹瀉、慢性胃炎、糖尿病等疾病發生的風險。建議日常吃些能燥溼健脾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白扁豆、芡實、荷葉。
推薦養生方
人參健脾丸
處方:人參25g 白朮(麩炒)150g 茯苓50g 山藥100g 陳皮50g 木香12.5g 砂仁25g 黃芪(蜜炙)100g 當歸50g 酸棗仁(炒)50g 遠志(制)25g。
性狀:棕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氣香,味甜、微苦。
炮製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40~50g 與適量的水,泛丸,乾燥,製成水蜜丸;或加煉蜜110~120g 製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和胃止瀉。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飲食不化,倒飽嘈雜,噁心嘔吐,腹痛便溏,不思飲食,體弱倦怠。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8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次。
儲存方法: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減重,注意兩點。
1、管住嘴
平日飲食應以清淡為宜,避免吃太重口、暴飲暴食。同時,儘量少吃易損傷脾胃的食物,比如酒精、甜食等。畢竟甜膩化溼、酒助溼邪,對人體都無益。
2、邁開腿
適當進行鍛鍊,如散步、慢跑、遊泳、騎車等,有助於提升脾胃陽氣,驅除溼邪,預防肥胖。但要注意,運動應循序漸進,不建議過急、過猛,以免損耗陽氣,反而破壞人體免疫力,引起一系列併發症。
為什麼有人狂吃還瘦?
原因:多胃火旺、脾陰虛。
經常吃不胖的人,若是沒有遺傳因素和甲亢、肝病、腎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影響,就可以考慮下面兩個原因了——
1、胃火旺盛
中醫有「肥人多溼,瘦人多火」之說。其中,吃不胖的人可能是因胃火旺盛所致。
胃火偏盛時,人體消化食物的速度會變快,代謝亢進,繼而使得吃再多也容易餓,這又被叫作「消谷善飢」。然而,消化功能過強,會導致營養還沒有被吸收就消耗掉了。時間一長,就可能出現肚子大、四肢消瘦的情況。除此之外,胃火旺的人也易出現口乾、口臭、舌紅苔黃、心煩、便秘等症狀。
建議這類人群多喝水,多吃新鮮果蔬和能降胃火的食物,如百合、銀耳、麥冬、玉竹等。
推薦養生方
冰糖雪梨水
做法:取2個雪梨,洗淨後掏空裡面,並加適量冰糖和枸杞,放鍋中蒸15分鐘左右即可。
功效:養胃生津、滋陰潤肺。
2、脾陰虛
脾陰虛的人,不能將脾胃運化水谷所生成的津液、養分運輸到全身,即身體其他部分無法及時得到營養。長期下來,就會出現體型消瘦、氣色不好的現象。並且,「陰虛則生內熱」,體內津液不足,還是胃火旺盛的根源。所以,脾陰虛導致的瘦,常表現為胃口不好、胃脹胃痛、消化不良、心煩氣躁、大便乾結等。
建議多吃甘潤生津之品,少吃寒涼食物,以免損傷脾胃,加重脾虛。
推薦養生方
滋脾湯
材料:取西洋參5克、沙參15克、石斛15克、淮山30克、豬骨300克。
做法:豬骨焯水後,與其他材料洗淨全部放入瓦煲中,加適量清水,用中火轉小火煲湯,出鍋前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清熱,陰虛內熱的人適合服用。
瘦人調理,不妨多做2事。
1、多按足三裡穴
足三裡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常按此穴,可幫助調理脾胃、溫補脾陽。
取穴: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四橫指),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方法:雙手掌心分別放於對應膝蓋上,食指、中指併攏下垂可觸及足三裡穴,作環形按摩,並配合點按。
2、多泡腳
瘦的人應注意補陰,而晚上用熱水泡腳是滋陰的好方法。經常泡腳有利於刺激血液循環,補充氣血。
泡腳時建議加艾葉:
將艾葉和水一起熬煮之後用藥液泡腳,全身出微汗即可,泡腳後喝一些溫開水。連續泡腳一周,少吃寒涼食物,注意休息。艾葉泡腳的好處是非常多的,可以去除體內的虛火和寒火,緩解身體疲勞,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提高大睡眠質量。
注意:泡腳時長以15~20分鐘為宜,泡腳溫度最好控制在40℃,別超過45℃。
其實,無論胖、瘦,不用太過於執著,健康就好。沒有什麼比好氣色、好體魄,健康平安更讓人自信和有價值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