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肚兜:中國古人的內衣穿什麼?袖裡乾坤超乎想像

2021-02-08 歷史

話說人類的鼻祖亞當與夏娃,當年在伊甸園赤身裸體飲食無憂,估計情之所至,隨時隨地都能嗨起來,可惜被蛇引誘,吃了禁果,讓上帝趕到人間受苦受難。

那上帝是怎麼發現他們吃了智慧果子呢?

亞當和夏娃

因為看他們摘無花果葉子,纏在身上做了內衣,上帝這才知道——哦?這小夫妻倆開了天眼,長花花腸子了!

可以說,正是這天殺的內衣,將我們逐出「伊甸園」,開始了文明的進化……

01 「與子同澤」露背裝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內衣,應該是商周時期的「澤」。

據後來的漢朝人解釋,這是因為內衣貼身穿著,用以吸收人體的汗澤,故而得名。因此在漢代,人們乾脆就把它叫「汗衣」或者「汗衫」。

《詩經》有云: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天哪,這也太忘我了!

這可比今天咱們說的,「倆人穿一條褲子的交情」,還要鐵的多得多,鐵到可以共用一套內衣。

詩經·秦風·無衣

今天的漢語成語「袍澤之誼」,也是源出於此。

當然了,士兵在營房裡換件汗衫,倒也沒什麼,古時女子的內衣,就講究多了。

秦漢時期管女子貼身的上衣,稱為「褻衣」,也叫「裹衣」、「衷衣」。這個「褻」字好理解,就是「輕慢、不莊重」的意思,比如猥褻、褻瀆之類;而「衷」,原意就是「纏裹」。

至於為什麼要「纏裹」?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總之,從字面意義上看,這類衣服是不可輕易示人的,你可以「與子同澤」,但想要「與子同褻」,那肯定要招打了!

不過同樣是「褻衣」,款式也是不一樣的,簡單來說,分為:帕腹、抱腹和心衣。

「報腹」復原圖

就在身前橫著裹一塊布,簡單豪橫,那叫「帕腹」;在帕腹的基礎上加肩帶和背帶,向上可以系在脖子上,向後能系在背上收緊腹部,因此稱「抱腹」,如上圖所示;如果把抱腹的肩帶做得寬一些,領口高一些,多遮一些肩部和胸口,這便是「心衣」,如下圖所示。

「心衣」復原圖

不要以為古人穿衣很保守,你仔細品,上述三種女子內衣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沒—有—後—片,都是露背裝。此間氤氳,自行腦補……

可惜好景不長,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更方便實用也更保守的「兩當」,又稱「裲檔」,其實就是把心衣複製粘貼,變作前後兩片,往後背上又搭了一份。這就變成了一個無領無袖的外套,男女都能用,內外皆可穿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外穿的兩當

下一輪的內衣風情,就得看煌煌盛唐了……

02 唐宋「抹胸」潮流裝

大唐的風格,自信而開放,崇尚豐腴之美,女子內衣都是無肩帶的「抹胸」樣式。

下圖是唐永泰公主(唐中宗之女,武則天孫女)墓室的壁畫,仕女身著低胸長裙,上衣是小衫和披肩,酥胸半露,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很潮很nice的。

永泰公主墓壁畫復原圖

抹胸其實是始於南北朝,但到唐代才流行起來,唐人也稱其為「訶子」。

這種內衣也是只有前片而無後片,在胸下部有系帶,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者用其他帶子束緊,以此固定雙峰。實際上,唐代女子的裙子都提得很高,抹胸或者說是「訶子」,是掩在裙子裡面,做豐胸塑形之用的,外人看到的並不是全貌。如下圖這幅《簪花仕女圖》,一望便知。

唐代《簪花仕女圖》

如果非要一探究竟,想知道唐人的裙子裡面是什麼,那麼可以參考元朝的內衣「合歡襟」(也稱「合歡」,僅看名稱就足夠香豔了),也是無肩帶系扣式露背裝,道理上比較類似。如下圖所示,胸前有一排「盤花扣」扣合,後背則是兩條交叉的系帶,可以調整鬆緊。不難想像,在這外面套上高腰長裙,身形就很「挺拔」了。

元代「合歡襟」透視圖

元代「合歡襟」前後視圖

其實,自打抹胸系帶式內衣在唐代流行之後,中國古代的女子內衣,基本形制就再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了。比如在宋代,中華帝國開始內捲化,民風趨於保守,那時的內衣曰「裹肚」,其實就是一個加長版的抹胸,連胸帶腹一起遮蓋了。

宋代裹肚示意圖

「裹肚」再往後發展,到明清時分,終於成為了今天我們熟悉的「肚兜」。

03 大紅大綠說肚兜

其實從宋朝的「裹肚」到今天的「肚兜」,還有一個過渡,那就是明朝的特色內衣「主腰」。馬馬虎虎來說,「主腰」就像是今天的背帶褲,不過只保留了腰部以上的部分。

明代「主腰」復原圖

明代「主腰」復原圖二

肩膀上有寬闊的肩帶用來固定,後背是開襟的,有三條左右的系帶,可以收緊腰身,這一部分構造,又有點像同時代歐洲貴婦人的束腰。此間詳情,可參見拙作:從束腰到文胸,摧殘了歐洲女性幾百年的貼身裝具,如今誰也離不了

「主腰」的結構再演化,肩帶和後襟都簡化成了系帶,只剩下正面一塊正方形或者菱形的布片,穿時用線繩系在脖子和後背上,這就成了「肚兜」。

不過在明清,「抹胸」和「肚兜」的說法,還時長混用。

比如明朝人寫的《金瓶梅詞話》,寫李瓶兒去世時:

身上止著一件紅凌抹胸兒。

清朝人寫的《紅樓夢》裡,描述尤三姐,是:

身上穿著大紅小襖,半掩半開的,故意露出蔥綠抹胸,一痕雪脯。

花樣繁多的清代肚兜樣式

這裡所謂的「抹胸」,並非唐宋時窄緊的款式,其實就是覆蓋整個胸腹的「肚兜」,如上圖所示,樣式也是五花八門。

而且,從上述描寫可以看出,那時的中國人,外表上含蓄保守,卻在內衣上熱烈奔放,大都採用大紅大綠等鮮豔色彩。這也許是民間在用自己的方式,對理學禁欲主義無聲地反抗吧?

那時的肚兜,不僅顏色鮮豔,有「蔥綠」、「土黃」、「鮮紅」、「靛青」……極具視覺衝擊力,而且紋飾的圖案豐富多彩,取材廣泛,像花鳥魚蟲、山水風景、神話傳說、器物果木、戲劇人物等等,都躍然在這胸腹的方寸之間,情趣十足。如下圖所示圖案,分別是:吹簫引鳳、蓮生貴子、蝶戀花、鳳戲牡丹。

肚兜圖案:吹簫引風(左)、蓮生貴子

肚兜圖案:蝶戀花(左)、鳳戲牡丹

看了這些創意,誰還能說中國古人保守拘謹,不解風情呢?

大約在那個時代,太專制太壓抑了,人們只好把想像力和創造性,盡情揮灑在這隱秘之所的內衣上了吧?不過揮灑過了頭,有時也會變逗比,比如下面這件民國時期的肚兜,就上書當時的金句「天下為公」。

民國初年肚兜:天下為公圖案

——在這個部位搞天下為公,可著實有些無釐頭了吧?


相關焦點

  • 穿,是為了脫下:現代肚兜的陰謀
    203 如果說情趣內衣有什麼實用性的話,那便是:穿,是為了脫下,或被 脫下,是臥室中徵服與被徵服的前奏。 但是,礙於中國傳統文化含蓄內斂的品格,為脫而穿的女人內衣,要 萬水千山走幾千年,才能抵達國人的閨房臥室。 內衣在中國,最早的名稱叫「褻衣」。《辭源》說:「褻衣,親身之 衣也。」褻這個字,顯然有輕慢、不莊重,甚至汙穢之意。
  • 從肚兜到「維密」:女性內衣是為誰而穿?
    你或許想像不到,維密的出現正好與美國女性運動高潮迭起的上世紀七十年代重合,在經過了長期保守觀念束縛之後的男女看來,維密在美國閨房無異於平地起了驚雷。維密沒有秘密,而是把紅紅綠綠、或含蓄或暴露、能引起男女對性愛情節無限遐想的內衣,擺放在了商店櫥窗裡。
  • 古人內衣透露的風情
    點擊上方關注「中國國家地理」在中國古代的衣物中內衣是諱莫如深的風情它關乎禮教秩序眼見著母親的內衣在三個男人手中拉扯,夏南感到蝕骨的羞恥,最終,他舉起了弓,瞄準了那戲謔者的心臟。自從人類告別伊甸園般的童真年代,穿上了衣服,而且不止一層,於是乎,衣服也開始內外有別。外衣,關乎身份、面子,以色彩、紋飾和材質來體現一個人的尊卑貴賤;內衣,關乎隱私、情慾,以遮蔽身體最最不可暴露的那部分,而有時候,這種遮蔽也是另一種誘惑。
  • 古代女子上身為肚兜,那下半身穿什麼?想不到古人這麼放得開
    古代女子上身為肚兜,那下半身穿什麼?說出真相你可能不敢相信!近些年來,我們看到的古裝劇越來越多,我們在電視劇裡可以看到很多古人的穿著打扮,朝代特色,生活習慣等等。我們也不難發現,古代人對男子十分的寬容,對女子可就苛刻多了。
  • 古代知識匯之中國古代內衣:你穿起來真好看
    因為看他們摘無花果葉子,纏在身上做了內衣,上帝這才知道——哦?這小夫妻倆開了天眼,長花花腸子了!可以說,正是這天殺的內衣,將我們逐出「伊甸園」,開始了文明的進化……01 「與子同澤」露背裝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內衣,應該是商周時期的「澤」。據後來的漢朝人解釋,這是因為內衣貼身穿著,用以吸收人體的汗澤,故而得名。
  • 揭秘:古人對內衣的叫法那麼多,真奇葩
    內衣古已有之,古人也穿內衣,幾乎人人皆穿。但對內衣的稱呼卻有幾十種之多。內衣也稱小衣、褻衣、汗衣、鄙袒、羞袒、心衣、抱腹、帕腹、圓腰、寶襪、訶子、小衫、抹腹、襪肚、襪裙、腰巾、齊襠、肚兜,它是人體上身最為貼身的衣服。
  • 古人就已經「內衣外穿」了?這種內衣款式主宰了中國婦女一千多年
    中國內衣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絢麗多姿,在每個重大歷史時期,內衣也會隨著人文背景的不同而追逐世風,並具有不同形態的稱謂,發展到了明清時代,就開始以成熟的「肚兜」的形式定性下來,一直到了今天,逐漸演變轉型為「文胸」、「胸罩」等等。
  • 肚兜、褻衣你可能聽過,但是古代內衣還有哪些稱呼,這些你聽過嗎
    現在說起內衣這個詞,往往都是聯想到關於女性的性感,對於它的註解則是指人麼貼身穿的衣物,包括了背心、汗衫、短褲、胸罩、抹胸等,通常都是直接接觸皮膚,是人們的私密衣物。我們現代人稱呼它是內衣,然而在古代卻不是這樣稱呼,那到底是怎樣的呢?
  • 風尚 | 女性肚兜簡史:從實用衣物到情慾暗示
    可見傳統文化對待內衣的心態,是近而不親的。中國女人內衣的形制,從漢代的抱腹、心衣,唐宋的訶子、抹胸,到明清的襴裙和肚兜,多成幾何形剪裁,或長方,或半弧,或三角,或橢圓。這些平面剪裁的內衣,是為了裹住,而不是突出女人的豐滿胸脯。個別朝代,內衣後片省卻了,亮出了女人的背,但仍舊不是為了烘託和讚美女性胴體而出現的。
  • 傳統女性內衣只有肚兜,為什麼要穿西方這種勒得慌的內衣?
    開始寫前小天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不出門見人,一整天宅在家裡,你會穿內衣嗎?答案:肯定有人會穿,但是大部分人我猜都不會想穿。夏天回到家,熱得夠嗆,第一件事可能就是趕緊解開內衣扣子。那麼再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要穿內衣?真是為了保護胸部嗎?那麼為什麼在家不穿?中國本來還好,傳統女性內衣只有肚兜,並不對胸部造成擠壓和不適,但是受到西方影響,20世紀20-30年代也開始做緊身「小馬甲」了。直到現代完全變成了西方這種勒得慌的內衣。
  •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驚豔了時光!
    精心剪裁的肚兜……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
  • 肚兜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呢?你肯定想不到最早是用來幹嘛的
    肚兜作為中國民間傳統藝術,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不僅代表了內涵豐厚的中國民族文化,也體現著當時的社會文化體系,表露民俗文化及女性主義文化內涵,是中國服飾文化的重要標誌。對肚兜服飾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使肚兜的傳承與發展得到更好的推進,且對於豐富和開闢肚兜文化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及延伸有巨大的作用。
  • 肚兜原來還有這麼多用處,古代男子都愛穿
    肚兜是一個神奇的東西,男女老幼都能穿。多數人對古代內衣的認識,就只停留在,不就是肚兜嗎,這種錯誤的理解中,其實古代內衣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今天就讓我們來深入的了解屬於古代內衣的那些秘密。深受胡人影響,唐朝女子的穿衣風格是出了名的露骨,甚至出現了內衣外穿的現象。唐代女子非常喜歡穿半露胸式的裙裝,肩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十分性感。
  • 古代內衣長什麼樣你知道嗎?
    西方內衣的演變那麼,你們知道中國古代女性究竟穿什麼內衣麼?總之,古代的內衣沒有我們認為的那麼單一,古代的妹子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保守,相反地,她們還穿出了內衣性感的最高境界!肚兜肚兜在中國古代作為女性的內衣,是在清代之後逐漸普及的。
  • 中國古代內衣
    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    「褻」意為「貼身的內衣」和「輕薄、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迴避而隱晦的。《禮記?檀弓下》裡寫了這麼個故事:「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
  • 肚兜風情
    由於它包括縫、繡、剪裁、造型及色彩構成,所以肚兜屬於民間婦女藝術中的綜合表現部分。關於肚兜,其來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
  • 么么雜談:古代內衣隱藏的秘密,一塊遮羞布的發展史
    很高興能遇到各位新老朋友^_^多數人對古代內衣的認識,就只停留在「不就是肚兜嘛……」這種錯誤的理解中,其實古代內衣可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今天么么就來和大家深入地了解一下屬於古代內衣的那些小秘密!現在的內衣,可能有很多用途,比如:矯正身姿,按摩穴位,改變身形什麼的。但是防走光還是內衣最主要的用途。
  • 章子怡大膽穿衣,穿性感「肚兜裝」好身材一覽無餘,網友:太拼了
    在時尚界,我們中國的傳統服飾也是非常流行和好看的,就是比較難以駕馭。不過至少現在中國風服飾也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生活中的穿搭一般是休閒裝,以舒適和簡約為主,不過恰恰就是這樣簡單平常的衣服也可以穿出獨特的時尚感。章子怡穿衣太大膽!穿性感"肚兜裝"好身材一覽無餘在一次重要的頒獎典禮上,章子怡穿了一件非常大膽的"肚兜裝",網友紛紛表示,章子怡的時尚普通人還是別學了,穿這麼少布料的造型也太拼了。
  • 古人穿內衣嗎?宋代女性的內衣有好多種類
    在服裝起源的初期,蔽膝就屬於服裝中的內衣。最初的蔽膝就是系在腰間,懸垂於兩股之間,用於遮擋保護生殖器。蔽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內衣的發端,為後來內衣形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古代內衣文化的歷史發展不像歷朝歷代外衣服制那樣富有章程制度,而是以一種含蓄朦朧,若隱若現來抒發對美好、情感及身體表現的願望。
  • 中國古代內衣發展史
    隋唐時期古代中國的女性內衣在唐朝達到了極盛,唐朝女子不光追求內衣的豪華,也極其講求個性化,女子的內衣都以暴露為特色。現代內衣的薄、透、露等性感元素,在唐代就已經盛行。百姓思想開放,特別是在穿衣方面,喜歡身著半露胸裙裝,兩肩、上胸、後背都坦露,為了配合這種穿衣風格,內衣也發生變化,出現無帶內衣,稱為「訶子」 ,穿時還需在胸下扎兩根帶子,讓上身部分達到更堅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