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兜、褻衣你可能聽過,但是古代內衣還有哪些稱呼,這些你聽過嗎

2020-12-07 無筆

現在說起內衣這個詞,往往都是聯想到關於女性的性感,對於它的註解則是指人麼貼身穿的衣物,包括了背心、汗衫、短褲、胸罩、抹胸等,通常都是直接接觸皮膚,是人們的私密衣物。我們現代人稱呼它是內衣,然而在古代卻不是這樣稱呼,那到底是怎樣的呢?

在中國古代的服飾起源初期對內衣的稱呼是「褻衣」。何為「褻」?意為輕薄、不莊重的意思,由此就可看出古人對內衣抱有的心態了。在先秦時期,農耕文明得到發展,在大面積的紡織纖維種植和養蠶等為內衣的製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由此中國女裝就有了「上衣下裳」的變化。

到了漢朝時期又對內衣稱呼為「抱腹、心衣」。「抱腹」就是上端不用系帶子而用來「鉤肩」和「襠」就成為了「心衣」這兩種製作都是將背部袒露出來。在漢朝時用來製作「抱腹」「心衣」的材料是平織絹,在用絲線在衣物上繡出各色的花紋圖案,圖案大多都表達了愛情的主題。

在魏晉南北朝時,在文化上以儒學獨尊的模式逐漸得到分化後,對內衣文化也開啟了不拘禮俗的漫長歲月。在隋唐朝時,對內衣的製作上以形制、賦色等形式來袒露身體,可以看出那是對文化的開放程度對文明的兼容並包。

唐朝以前的內衣都是在肩部有帶子,到了唐代對內衣的製作上出現了無帶子,因此也稱作內衣為「訶子」唐代女子的服飾是半露胸式的裙裝,這種服飾是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上闊帶將兩肩部、上胸部和後背袒露出來,外面再披上一層羅紗,為了配合這樣的服飾,因此內衣也需要製成無帶的「訶子」

在宋朝時對於內衣的稱呼是「抹胸」,在穿著後,上可遮胸下可遮肚,使整個胸腹都能被遮掩住,用紐扣和帶子繫著,可以來防風寒,用於約束和固定胸部,因著「抹胸」以窄、瘦、長為特點,也為「肚兜」奠定了基礎。在平常人家的製作材料中都以棉織品為主,只有貴族人家是用絲織品並在其上面繡製圖案花卉等。

元朝時期的內衣稱呼為「合歡襟」,在穿著時需要由後向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繫著,它的製作材料主要是錦織品,繡的圖案是連續的四方花樣。

在明朝時對內衣的稱呼為「主腰」,「主」指的則是系扣的意思。在皇宮內的宮女所穿的款式。「主腰」的外形和現代的「背心」有所相似。不過那時是開襟的,兩襟分別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也有帶子,腰側有系帶,將所有的帶子系好後,就能充分展示出女子身體的完美曲線。

在清朝時期對內衣的稱呼則是「肚兜」它的外形一般呈菱形,顏色大多是紅色為主,再在肚兜上繡出圖案。肚兜上面有帶子,在穿著時,將正上方的帶子套在頸部,腰間的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是倒三角形狀可以遮蓋肚臍,能保護肚臍不進風寒。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文明傳播到東方時,有了小馬甲的出現。小馬甲形制窄小,以棉絲材料為主,通常用對襟,襟上有一排扣子,在穿著時,將扣子扣起就能達到將胸腰裹緊的效果。

以上就是古人對於內衣的各種稱呼,在古時對於內衣的製作上充分體現了內衣的含蓄美,因受古代社會觀念的限制,在對外衣上的設計不敢充分表露,但對內衣的設計上可以盡情展現其才情,內衣製作上以款式獨特、色彩絢麗、材料精美、手法豐富為特點,在朝代的不斷興亡更替中對於內衣的稱呼足以展示了文明文化的發展,由滄海桑田的變化到至今,內衣文化依然煥發光彩。

相關焦點

  • 古代內衣經歷過怎樣的演變,有哪些名字?
    說到內衣,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人們穿著的貼身的衣服。當然了現在的內衣和古代的內衣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現在的女人穿內衣,更多的像是一種裝飾品一樣了,因為穿上內衣之後,會讓自己的身材顯得更加豐滿一些。要知道古代的內衣和現代是有大不同的,古代女人穿的內衣,男人根本不可能在外面見得到的。因為這是女人們最為私密的東西。那麼,古代的內衣,都有過哪些稱呼,又是如何演變的呢?事實上內衣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普及了。
  • 「褻衣」只是為了遮羞?古代女子:瞎說,還能防寒、治病、祈福
    那麼我國古代女子的褻衣都有啥呢?又有著哪些功能性作用呢?相信有很多人都會覺得古代女子的褻衣不就是「肚兜」嗎?一塊近似於菱形的布而已,除了能夠遮羞以外,也就沒什麼特別的了。古代褻衣的治病、祈福、甚至是錢包作用筆者之所以要將剩下的這些作用都寫到一起,不是筆者想偷懶,而是古代褻衣真的就可以同時將這諸多的功能性作用都集中在一起。而這個看似跟哆啦A夢百寶囊一樣的褻衣,說的就是清朝時期的「肚兜」。
  • 古代內衣的演變,有哪些動聽名字? 唐宋最開放,看完都不好意思了
    古人畢竟不像如今的我們開明,現在的大街小巷基本上都有內衣店,一個女士更是把內衣胸圍等字眼當作稀鬆平常的事情。如今的內衣我都知道如何稱呼,在一些藝術作品中也經常看到古裝演員身穿內衣讓我們感到驚豔,在驚豔的同時或許人們都會好奇,古代內衣的稱呼是如何演變的,他們古代都把內衣叫做什麼呢?
  • 褻衣與褻瀆:女子的內衣與男人的曖昧
    明代是一個看腰說話的朝代,他們的女性內衣叫做主腰。「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 ,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 ,肩部有襠,襠上有帶 ,腰側有系帶可以收腰。這種內衣的最大功用就是可以凸顯女性的腰部,可能與明代重視生育有關?值得探究。
  • 中國古代女性褻衣,讓你長見識
    知道中國古代女性穿的內衣長啥樣嗎?今天,我們就穿過歷史的車輪,回到中國古代,認識中國古代女子內衣,了解古代女子的貼身秘密。中國內衣史源遠流長。較早的古代內衣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薄、不莊重」,「褻衣」可以簡單理解為「貼身內衣」。古代人對內衣的心態是隱晦迴避的。
  • 中國歷史上女性內衣發展史,最早的「褻衣」
    前言其實在古代,較早的內衣稱謂是「褻衣」。「褻」的意思為為「輕薄、不莊重」,特別是古代,對於比較貼身的內衣來說,略含羞澀。古代內衣的種類和樣式中國的內衣發展歷史確實源遠流長,早在遠古封建時代,大多女性都是以樹葉作為遮擋,但真正有內衣歷史線索的是時期,是從漢朝開始。古代內衣,因早期稱之為「褻衣」,後來才慢慢進化成,清代的肚兜。
  • 古代女子褻衣,典雅韻致!
    古代女子的內衣最早被稱為
  • 么么雜談:古代內衣隱藏的秘密,一塊遮羞布的發展史
    很高興能遇到各位新老朋友^_^多數人對古代內衣的認識,就只停留在「不就是肚兜嘛……」這種錯誤的理解中,其實古代內衣可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今天么么就來和大家深入地了解一下屬於古代內衣的那些小秘密!現在的內衣,可能有很多用途,比如:矯正身姿,按摩穴位,改變身形什麼的。但是防走光還是內衣最主要的用途。
  • 傳統肚兜是如何演變的?不僅有遮蔽功能,還有保健和情感傳達功能
    內衣在歷史的畫卷上變換著稱呼,肚兜又被叫做「兜肚」,它由方形或菱形的衣片貼身護於胸腹,束帶套在後頸,左右兩個角上也有繩帶用來系在後背上,有的是素色有的是做刺繡紋樣裝飾,可有帶無帶,帶子用來裝一些薑桂、麝香或香料等,藥物做治療虛寒症狀,香料起到香體的作用,肚兜也有為男設計穿著的,但本文研究的是女子穿用肚兜的刺繡紋樣。
  • 隱諱的褻衣——中華服飾中的邊緣文化
    中華服飾中的內衣在古代通稱為「近身衣」,也稱之為「褻衣」,《釋名•釋衣服》曰「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 古代為什麼要給內衣取那麼多別名?
    內衣也稱小衣、褻衣、汗衣、鄙袒、羞袒、心衣、抱腹、帕腹、圓腰、寶襪、訶子、小衫、抹腹、襪肚、襪裙、腰巾、齊襠、肚兜,它是人體上身最為貼身的衣服。從史書記載來看,較早的內衣稱為褻衣。「褻」意為「輕薄、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迴避和隱諱的。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史籍已有這方面記載。周代婦女所穿的褻衣,有一個專用名稱,叫相服,南北朝時仍保留著這一稱呼。男子所穿的褻衣,則被稱之為澤,因這種內衣緊貼於身,可吸取汗澤,故以名之。
  • 內衣是極為隱私的物件 古人都是如何稱呼它們的呢?
    內衣文化看似神秘,其實在我國古代很早就已經開始發展了,只不過限與其較為隱私的內容,並未向其他文化那樣大張旗鼓。隨著不同時期和不同文明的轉變,內衣所產生的形態也會各有異同,直到明清時期演變成為了「肚兜」,在轉變為現代的「文胸」、「胸罩」等。
  • 古代知識匯之中國古代內衣:你穿起來真好看
    總之,從字面意義上看,這類衣服是不可輕易示人的,你可以「與子同澤」,但想要「與子同褻」,那肯定要招打了!不過同樣是「褻衣」,款式也是不一樣的,簡單來說,分為:帕腹、抱腹和心衣。「心衣」復原圖不要以為古人穿衣很保守,你仔細品,上述三種女子內衣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沒—有—後—片,都是露背裝。
  • 肚兜原來還有這麼多用處,古代男子都愛穿
    肚兜是一個神奇的東西,男女老幼都能穿。多數人對古代內衣的認識,就只停留在,不就是肚兜嗎,這種錯誤的理解中,其實古代內衣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今天就讓我們來深入的了解屬於古代內衣的那些秘密。防走光是內衣的主要作用,但是在原始社會,人們連飯都快吃不上了,哪還有心思去考慮走光的問題,內衣也就沒有出現。
  • 內衣在古代的時候,都有哪些動聽的名字?
    關於內衣我們都是不陌生的,逛商場或者超市的時候,有太多的內衣可以湧現在我們的眼帘了。當然了內衣都是女生穿的衣服,現在的內衣也是多種多樣的。即便是在影視劇裡,我們也看到有很多女人,尤其是青樓女子,他們都是會穿著內衣賣弄風騷的。
  • 古代內衣長什麼樣你知道嗎?
    西方內衣的演變那麼,你們知道中國古代女性究竟穿什麼內衣麼?總之,古代的內衣沒有我們認為的那麼單一,古代的妹子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保守,相反地,她們還穿出了內衣性感的最高境界!肚兜肚兜在中國古代作為女性的內衣,是在清代之後逐漸普及的。
  • 不止是肚兜:中國古人的內衣穿什麼?袖裡乾坤超乎想像
    總之,從字面意義上看,這類衣服是不可輕易示人的,你可以「與子同澤」,但想要「與子同褻」,那肯定要招打了!不過同樣是「褻衣」,款式也是不一樣的,簡單來說,分為:帕腹、抱腹和心衣。「心衣」復原圖不要以為古人穿衣很保守,你仔細品,上述三種女子內衣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沒—有—後—片,都是露背裝。
  • 揭秘:古人對內衣的叫法那麼多,真奇葩
    內衣古已有之,古人也穿內衣,幾乎人人皆穿。但對內衣的稱呼卻有幾十種之多。內衣也稱小衣、褻衣、汗衣、鄙袒、羞袒、心衣、抱腹、帕腹、圓腰、寶襪、訶子、小衫、抹腹、襪肚、襪裙、腰巾、齊襠、肚兜,它是人體上身最為貼身的衣服。
  • 作為90後,這些歌曲你聽過嗎
    應該說,我從小到大聽過很多歌曲,有爸爸媽媽70年代的歌,有更早年代的歌,還有每個時期,我處於不同年齡的歌。那麼,你聽過這些歌曲嗎?下面讓我來介紹一下這些歌曲吧,說不定有你聽過的,或許是還會唱的,又或許是耳熟能詳的……當初火遍大街小巷的歌曲,如今在我心中已經成為了經典。你是否還記得有一首歌,它是關於古代將軍與女子愛情的一首歌。
  • 褻衣和中衣是同一種服裝嗎?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本文帶你揭秘
    但是,大家知道古代人穿著漢服時的順序嗎?他們所穿著的褻衣和中衣有什麼不同呢?那麼,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吧!首先,古代女子的內衣最早被稱為「褻衣」。過腰、胸、肩等分別系帶,是為了在流動中達到不同的『塑身修形』效果。袋口的拼接處,必須繡上小幅圖案來遮住線的結點,保持畫面完整,這便是所謂『觸景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