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真的就能迎來對的和平嗎?戰爭總是伴隨著人類的利益紛爭而生,眼看著二戰硝煙已逝,但越戰烽火又被點燃。1955年,當時的南越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了對北越政府的打擊,而美國真正介入這場戰爭是在1961年5月,美軍不僅派遣了部分特種部隊和軍事顧問進入越南,在不久後,美國空軍也被派往越南戰場執行相應的轟炸任務,以支援南越軍隊的作戰行動。
從1965年到1968年這期間,美國空軍為了轟炸北越軍隊,出動的戰機次數就多達153784架次,更是在1967年的「雷鳴行動」中,朝越南領土投擲了多達864000噸的各式炸藥。據後來的數據統計顯示,在美國空軍的猛烈轟炸下,曾有2萬名越南人成為了美軍炸藥下的亡魂,這其中有八成的人都是越南的無辜百姓。美軍的炸彈有多猛烈,越南戰爭有多慘烈?當時美聯社的戰地記者黃功吾就曾用他的相機記錄下了越南戰場上一個震撼人心的瞬間。
1972年,在經歷了一陣美軍的燃燒彈襲擊後,只見一位光著身子的越南小女孩在戰火中奔跑著,她微微張開雙臂,同其他小孩一樣,一邊奔跑,一邊絕望的哭喊著,似乎是一種嘶聲力竭的痛哭流涕,臉上全是驚恐和無助,我們難以想像那時的它所經歷了怎樣的痛苦和恐懼。這位照片中的越南小女孩,名叫潘金淑(Phan Thi Kim Phuc),當時的她僅僅只有9歲,但1972年6月8日的這一天,美軍的一架「空中襲擊者」轟炸機在越南上空盤旋,而後便向潘金淑所居住的越南小村莊投擲了白磷炸彈和凝固汽油,並當場炸死了她的兩個堂兄,而她當時赤身裸體的原因,也是因為衣服在戰火中被燒毀,她極力掙脫了在燃燒中的衣服,和剩下的村民一起逃離戰火的侵襲,根據後來潘金淑的回憶,當時照片中大喊的她,其實是在叫著「太熱,太熱」,而這張照片後來也被命名為《戰火中的女孩》。
黃功吾在拍攝了這張照片後不久,便被美國《紐約時報》刊登在了當時的頭版,一時間引起了美國國內的強烈反響,因為這張照片帶給美國人民的衝擊力,遠比美國電視廣播播報戰爭新聞來得要更強,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使得越南戰爭最後得以提前半年結束。而這張照片也因此獲得了1973年的普立茲獎,在荷蘭的世界新聞攝影大賽中也被選為年度最佳照片。那對於照片的主人公潘金淑,她後來的命運又如何了呢?
當時黃功吾發現潘金淑時,她全身大部分的皮膚都被灼傷,於是也趕忙將她送到了醫院,在進入醫院進行救治期間,潘金淑前前後後經歷了多達17次的手術,在醫院度過了一年零兩個月的痛苦時光,舊傷已經得到治療,但新長出來的皮膚會因難以忍受越南的炎炎夏日而疼痛萬分。雖然她最後艱難地保住了性命,但是她的頸部,後背,手臂這些被燒毀的皮膚已經被戰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且會一直伴隨她終生。由於《戰火中的女孩》,她被世人所知曉,曾經的她一度躲避來自記者媒體等的採訪和追蹤,這張照片令她尷尬,在後來的採訪中,她也曾表示「那於她而言,是一場噩夢般的存在,她很想逃離那張被世人矚目的戰場照片」。
長大成人的潘金淑後來進入了醫學院學醫,還曾前往古巴哈瓦那大學進行學習深造,也是在這一時期,她遇見了愛情,結識了自己的丈夫,並在那之後決心離開越南,和丈夫先後移居到了美國,加拿大。但是潘金淑並不願意自己的人生就這樣在逃避中度過,於是她選擇直面自己因戰爭而變得不平凡的一生,她不應該只是一個戰爭受害者的角色,她意識到自己完全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比如促進世界和平,幫助更多同樣被戰爭所波及的兒童。
於是,在1997年,潘金淑很幸運地成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和平友好大使,她曾公開表示「現在的她想要用更多的愛和寬恕來治癒戰爭帶給人們的傷痛和仇恨」。她也曾在美國越戰老兵們面前發表過演講,在演講中她也表示自己已經對過去的戰爭和傷痛選擇了寬恕,既然我們沒法改變歷史,那我們唯一能改變的便是讓自己擁有更美好的未來。於是她開始週遊世界,給世界各地人民講述她曾經的遭遇,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希望,並還專門為戰爭中的兒童設立了慈善機構,為這些孩子修建學校,建立醫院。
潘金淑,一個本因為戰爭而不幸的女孩,但是卻也因戰爭和曾經的那張照片,讓她有機會能夠投身於慈善事業,去幫助更多受到過戰爭傷害的人們。如今的她早已不是曾經那個可憐,驚慌失措的小女孩,如今的她滿是溫柔和平靜,在給人們細細講述著她的人生,為慈善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