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老照片:美軍投下炸彈後,在戰火中奔跑的女孩,後來如何了?

2020-12-15 百夫長日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真的就能迎來對的和平嗎?戰爭總是伴隨著人類的利益紛爭而生,眼看著二戰硝煙已逝,但越戰烽火又被點燃。1955年,當時的南越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了對北越政府的打擊,而美國真正介入這場戰爭是在1961年5月,美軍不僅派遣了部分特種部隊和軍事顧問進入越南,在不久後,美國空軍也被派往越南戰場執行相應的轟炸任務,以支援南越軍隊的作戰行動。

從1965年到1968年這期間,美國空軍為了轟炸北越軍隊,出動的戰機次數就多達153784架次,更是在1967年的「雷鳴行動」中,朝越南領土投擲了多達864000噸的各式炸藥。據後來的數據統計顯示,在美國空軍的猛烈轟炸下,曾有2萬名越南人成為了美軍炸藥下的亡魂,這其中有八成的人都是越南的無辜百姓。美軍的炸彈有多猛烈,越南戰爭有多慘烈?當時美聯社的戰地記者黃功吾就曾用他的相機記錄下了越南戰場上一個震撼人心的瞬間。

1972年,在經歷了一陣美軍的燃燒彈襲擊後,只見一位光著身子的越南小女孩在戰火中奔跑著,她微微張開雙臂,同其他小孩一樣,一邊奔跑,一邊絕望的哭喊著,似乎是一種嘶聲力竭的痛哭流涕,臉上全是驚恐和無助,我們難以想像那時的它所經歷了怎樣的痛苦和恐懼。這位照片中的越南小女孩,名叫潘金淑(Phan Thi Kim Phuc),當時的她僅僅只有9歲,但1972年6月8日的這一天,美軍的一架「空中襲擊者」轟炸機在越南上空盤旋,而後便向潘金淑所居住的越南小村莊投擲了白磷炸彈和凝固汽油,並當場炸死了她的兩個堂兄,而她當時赤身裸體的原因,也是因為衣服在戰火中被燒毀,她極力掙脫了在燃燒中的衣服,和剩下的村民一起逃離戰火的侵襲,根據後來潘金淑的回憶,當時照片中大喊的她,其實是在叫著「太熱,太熱」,而這張照片後來也被命名為《戰火中的女孩》。

黃功吾在拍攝了這張照片後不久,便被美國《紐約時報》刊登在了當時的頭版,一時間引起了美國國內的強烈反響,因為這張照片帶給美國人民的衝擊力,遠比美國電視廣播播報戰爭新聞來得要更強,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使得越南戰爭最後得以提前半年結束。而這張照片也因此獲得了1973年的普立茲獎,在荷蘭的世界新聞攝影大賽中也被選為年度最佳照片。那對於照片的主人公潘金淑,她後來的命運又如何了呢?

當時黃功吾發現潘金淑時,她全身大部分的皮膚都被灼傷,於是也趕忙將她送到了醫院,在進入醫院進行救治期間,潘金淑前前後後經歷了多達17次的手術,在醫院度過了一年零兩個月的痛苦時光,舊傷已經得到治療,但新長出來的皮膚會因難以忍受越南的炎炎夏日而疼痛萬分。雖然她最後艱難地保住了性命,但是她的頸部,後背,手臂這些被燒毀的皮膚已經被戰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且會一直伴隨她終生。由於《戰火中的女孩》,她被世人所知曉,曾經的她一度躲避來自記者媒體等的採訪和追蹤,這張照片令她尷尬,在後來的採訪中,她也曾表示「那於她而言,是一場噩夢般的存在,她很想逃離那張被世人矚目的戰場照片」。

長大成人的潘金淑後來進入了醫學院學醫,還曾前往古巴哈瓦那大學進行學習深造,也是在這一時期,她遇見了愛情,結識了自己的丈夫,並在那之後決心離開越南,和丈夫先後移居到了美國,加拿大。但是潘金淑並不願意自己的人生就這樣在逃避中度過,於是她選擇直面自己因戰爭而變得不平凡的一生,她不應該只是一個戰爭受害者的角色,她意識到自己完全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比如促進世界和平,幫助更多同樣被戰爭所波及的兒童。

於是,在1997年,潘金淑很幸運地成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和平友好大使,她曾公開表示「現在的她想要用更多的愛和寬恕來治癒戰爭帶給人們的傷痛和仇恨」。她也曾在美國越戰老兵們面前發表過演講,在演講中她也表示自己已經對過去的戰爭和傷痛選擇了寬恕,既然我們沒法改變歷史,那我們唯一能改變的便是讓自己擁有更美好的未來。於是她開始週遊世界,給世界各地人民講述她曾經的遭遇,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希望,並還專門為戰爭中的兒童設立了慈善機構,為這些孩子修建學校,建立醫院。

潘金淑,一個本因為戰爭而不幸的女孩,但是卻也因戰爭和曾經的那張照片,讓她有機會能夠投身於慈善事業,去幫助更多受到過戰爭傷害的人們。如今的她早已不是曾經那個可憐,驚慌失措的小女孩,如今的她滿是溫柔和平靜,在給人們細細講述著她的人生,為慈善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關焦點

  • 鋪路先鋒:尋光而來的「死神」,美軍「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
    在這種形勢下,再加上美軍當時在越戰中的緊急需求,當時軍事科技實力如日中天的美軍就率先開始探索新的轟炸戰術,精確打擊戰術應運而生。越戰過程中,美軍研發成功並投入使用了著名的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一經使用就展現出巨大戰場應用價值,轟炸戰術正式向精確轟炸轉變。
  • 美軍「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如何做到精確打擊?
    精確打擊,是現代空戰中的時髦用語,指的是一架或者數架戰術飛機,在滲透敵方戰線之後,投下一枚或者幾枚炸彈,準確摧毀敵方某些重要戰術戰略節點的打擊作戰方式。精確打擊作戰以其高效、靈活、精準和附帶損失小等特點,一經出現就受到了各國軍方的重視和歡迎。不過要說精確打擊,還得追溯到二戰時期。
  • 越戰美軍鋼盔上為何會別著「黑桃A」?這個典故可以追溯到一戰
    在不少老照片或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越戰美軍士兵的鋼盔上,會別著一張或幾張撲克牌。其中以黑桃A為主,當然其他牌也有,但還是黑桃A數量最多,甚至有人還別著好幾張黑桃A。這肯定不是為了玩「捉黑槍」,但你是否知道它的含義?
  • 衝繩島戰役中,那個抗白旗走向美軍的日本小女孩,後來怎麼樣了?
    跳島戰役後,同盟軍逐漸逼近日本本土,發現衝繩島距離日本僅340英裡。如果佔領了此島,那麼會更方便進攻日本。於是,1945年4月上旬,衝繩島戰役爆發。該戰役總共持續了82天,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傷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戰鬥。美軍7.5萬人傷亡,日本傷亡人數在7.7萬到11萬。
  • 日本帝國覆滅記——美軍投下凝固汽油彈,東京成了人間地獄
    為了提高轟炸能力,B-29轟炸機將攜帶少量武器在夜間向這些目標做低空飛行,等到接近目標後再大範圍地投下凝固汽油彈,以便最大限度地摧毀敵人的設施。李梅和美國陸軍航空兵的其他指揮官知道這種戰略將會波及數以千計的平民,但在當時也只有這樣才能摧毀日本的軍事生產能力。為了檢驗轟炸效果,李梅在白天試著對名古屋和神戶進行了小規模襲擊,結果令人非常滿意。
  • 美國用越戰,送走了自己一代人
    然而這種嘹亮,通常是因為自身權益受到了損害之後的自然反應,而與身處戰火中的人們並無太大關聯。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影片非常經典,它是反應越戰時期的一部反戰題材的美國電影,本片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上映,這也是與當時的自由主義思潮相呼應的結果。本片引發的深思使得美國一部分人開始對於戰爭心存敬畏,然而這種敬畏在今天看來是有保質期的。
  • 武漢最美書店撤退背後:從民國湖北首富到美軍轟炸漢口的血淚往事
    在美軍戰機盤旋於漢口上空之時,11月,奉汪精衛之命,與張愛玲戀愛的胡蘭成,由上海去漢口接收《大楚報》,任社長一職,因避難住在漢陽醫院樓下,結識了產科護士周訓德。在報各自名字時,正遇上日軍空襲投彈,「一語未了,武昌投下炸彈,爆聲沿江水的波浪直滾到這邊大堤下,像一連串霹靂。這是初次問名,就有這樣驚動。」兩人常在一起喝茶聊天,胡蘭成愛上小周護士。
  • 越戰老兵痛斥軍人背後:美軍罪行罄竹難書,尤以美萊村大屠殺為最
    近日,一名美國越戰老兵痛斥現役軍人的事件被人拍成視頻發在了網絡上,他悲憤的對那些美國大兵說:「你們什麼都不知道……我曾宣誓保護美國,後來我們被派去了越南,我們犯下了暴行……我們在越南的時候,每一天都在犯下暴行……」隨後聯邦執法人員用辣椒噴霧襲擊他,意圖使他閉嘴,他仍然堅持在大喊著他曾經親眼目睹的美軍在越南的暴行。
  • 美軍鑽地彈直竄防空洞,1100人全被氣化,倖存者:要讓美軍下地獄
    因為還有很多地區和國家陷入戰火之中,百姓始終都看不到希望,甚至時刻都在擔心自己是否還能看到明日的曙光。比如中東地區。有著豐富石油資源的中東,雖然富有卻並沒有幾個國家有能力讓百姓好好去享受大自然帶來的饋贈,反倒是對於未來的各種擔憂。應該很多軍迷都有了解過一種名為「鑽地彈」的炸彈,它和集束炸彈一樣,一旦爆炸殺傷力堪稱殘忍。顧名思義,它和集束炸彈不一樣的是,它主要針對於藏在防空洞之類的地下目標。
  • 衝繩島戰役:挑白旗走向美軍的那個日本女孩,後來怎樣了
    衝繩島戰役是日美太平洋戰爭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也是美軍為數不多的慘勝。衝繩島戰役中,曾經有一位日本女孩在戰役尾聲挑著白旗向走向美軍的陣地,後來這一畫面被美軍拍攝了下來,並在之後刊印出來,給世人巨大的衝擊。那麼,挑白旗走向美軍的那個日本女孩,後來怎樣了?
  • 解說:越戰早期的三款狙擊步槍 美軍倉促上陣 竭盡所能扭轉劣勢
    蘭德少校同時還是提高射擊技巧與技術的幕後功臣,而海軍陸戰隊狙擊手槍炮中士卡洛斯·哈斯科克(Carlos Hathcock)則寫了關於如何隱蔽行動的書。這兩位傳奇人物創造的理論,以及實踐經驗至今仍是狙擊手訓練的基礎內容。越戰刺激了尖端輕武器的發展,其中包括全新的步槍和彈藥。
  • 炸彈掛架上的馬桶與「斷箭」:中途島號「紙老虎II」行動的真相
    編號為572的A-1H克拉倫斯·威廉·斯託達德將 一個馬桶掛載到武器架上,並將其投擲到敵人控制區內,是越戰中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因為當時美軍已經從峴港登陸三個月了,這些美軍已經開始與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民解武裝,可以理解為通過胡志明小道滲透至南方的越南人民軍,ViteChong一詞特指該武裝)發生零星交火了,因此確實有可能有美軍在交火中陷入了困境,需要艦載機進行緊急支援——MACVSOG這種特戰單位需要支援,那麼動用航母上的艦載機倒也不是不可能。不過這種說法終歸是有些牽強。
  • 人物 曾致美國在中國投下「精神原子彈」的「普通」女孩沈崇,後來呢?
    按照後來的資料,也有說是她看完了電影回家,不過這個不關緊要。當她由王府井走到東長安街時,突然被美國海軍陸戰隊伍長威廉斯·皮爾遜和下士普利查德綁架到東單廣場,就是現在的長安街和東單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上。那時的東單,可沒有今天這麼熱鬧。這裡早年間是清太祖第七子阿爾泰的府邸,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期間毀於戰火,後來成為東交民巷使館區各國駐軍練兵、打馬球的地方,老百姓稱之為「東大地」。
  • 「不防彈」的防彈衣,越戰時美軍士兵對單兵護具的一些看法和吐槽
    不過這篇狗子要和大家真聊個不防彈的防彈衣,咱們將目光移到越戰。我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1955夾克舉例,這衣服的面料主要是細密編制的彈道尼龍,這材料我們經常在潛水腕錶或者登山包的背帶上看到。彈道尼龍在二戰時期主要給發給飛行員,它能一定程度上抵禦子彈炮彈擊中飛機後在艙內產生的小破片,對子彈,哪怕是手槍彈都沒有防護力。
  • 為志願軍提供上億張手紙,當年美軍宣傳戰被志願軍女兵一首歌完爆
    在太平洋戰場,美軍情報機構聘請了不少熟悉日本文化的日裔美軍官兵,專門結合東方風格詩情畫意的文化,繪製了針對性傳單,這些美軍飛機播撒的傳單上湧日語寫著:春天帶著下一個花季來臨後,落在你們頭頂上的不會是美麗的櫻花,而是無窮的美軍炸彈。相比於美國,日本要貧弱的多,武士道精神再頑強又怎麼可能敵得過世界頭號超級大國的戰爭機器,你們的生命不該白白被碾碎。
  • 史實老照片,記錄100多年前與現代的「戰火聖誕節」
    此圖拍攝於1899年的聖誕前夕,地點為南非的布爾戰爭前線,圖中的人物形象是在與荷蘭裔移民作戰的英軍士兵們,他們用自己的相片來傳達對家人的思念,同時也向遠在歐洲的家人捎去聖誕的問候。這張老照片是拍攝於1914年底,正值聖誕節期間,地點是位於「東線戰場」,此時的沙皇俄軍正在與德軍對峙,適逢迎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個聖誕節。
  • 越戰最強的特種部隊是如何煉成的?
    越戰期間,有一支特種部隊經常執行敵後作戰。這支隸屬美軍駐越南軍事支援指揮中心的情報分析與觀察部隊是一支高度機密的部隊,它包含了來自綠色貝雷帽、海豹特種部隊、三角洲部隊、遊騎兵、空軍突擊隊最精銳的成員,主要從事深入柬埔寨、寮國和北越的跨境偵察任務。
  • 美軍機扔下炸彈就跑,司令部不明所以,志願軍:被米格追得慌了
    不禁產生一種語言難以表達的心情:可愛偉大的祖國,中華民族兒女在您的哺育下成長,為您而感到自豪,為能為您而獻身感到驕傲!大約是第三天深夜我們到了山海關車站,我們停下吃晚餐。雖然氣溫已接近零度,但兵站卻給我們準備了熱氣騰騰的飯菜,有白面饅頭和豬肉燉粉條,饅頭特別好吃,至今還會回味。第二天我們便到了興城駐地。
  • 「戰火聖誕節」,一組老照片,記錄戰亂地區的人們對和平的渴望!
    此圖拍攝於2002年的12月24日,地點為在波斯灣,圖中為正在執行伊拉克禁飛任務的「星座號」航母,一個名為格雷格·布爾金的美軍水兵正為一架「S-3B」型反潛機張貼聖誕裝飾,形象為一個被戰機撞飛的卡通聖誕老人。
  • 二戰美國最大烏龍事件,美軍陣亡最高將領死於自己轟炸機下
    可搞笑的並只有義大利軍隊,美軍也曾經犯二過,雖然這一事件被刻意隱瞞,但最終還是被公之於眾。萊斯利·麥克奈爾美國二戰時陣亡最高將領,而殺死他的不是德國人,也不是日本人,而是自己的下屬美國陸軍航空隊。麥克奈爾曾是陸軍地面部隊司令,協助馬歇爾掌管陸軍人事。1944年6月,美英盟軍登陸法國諾曼第,隨後美國第一集團軍群司令布雷德利發動了代號「眼鏡蛇」的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