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日的傳聞坐實,環球時報進行了報導,而我們邊防部隊已經採取必要措施,加強現場應對和邊境地區的管控。
印度又在邊境找事兒?我們一起回憶當年加勒萬河谷那場戰鬥!
洞朗地區的衝突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沒想到全球疫情正在爆發之際,印度又不老實了,竟然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越線,試圖單方面改變管控現狀!
加勒萬河谷地區,英武在部隊的時候,因為涉及到所屬部隊曾經在1962年10月痛擊過印度軍隊,比較熟悉,在這裡將相關的一場戰鬥分享出來,讓大家也領略一下當年部隊的風採。
加勒萬河谷進攻戰鬥發生在1962年10月20日,經過39分鐘的戰鬥,當時的54集團軍10團3營(欠7連,炮兵、機槍連各一部),將印軍守敵60名全部殲滅!
2006年-2009年,當時在連隊當主官,發現部隊竟然從1970年之後,就沒有團史了。所以,英武利用業餘時間,各種收集材料,並按照連隊連史(連史非常齊全),進行了收集整理。所以,對於部隊的戰鬥案例比較熟悉。
下面是英武在已經掌握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個整理,請經歷過這場戰鬥的老前輩如果看到不足的地方,一定私信英武。感謝。
1.基本情況
加勒萬河谷,海拔在5100餘米,山的比高為600米左右。整體地形為,南北山峰陡峭,河谷深而狹窄,兩岸坡度大部在50度以上,部分地方為絕壁,不易攀登,該地區基本為風化石。在加勒萬河向西約50公裡與印度什約克河匯合。
敵我基本態勢。當時隸屬於原54集團軍的某部10團3營在1962年的7月11日進入該地區,並對印軍實施了圍而不打、持續對峙的狀態。
印軍為第8郭爾喀聯隊30餘人,於1962年7月4日侵入我加勒萬河谷中遊地區(我編號為14號,地理坐標東經78°35′30,北緯34°37′30)設立據點,切斷了我5號哨卡與後方的聯繫,企圖逼我後撤。大約在10月初,印軍傑特聯隊第5營1連60餘人與郭爾喀聯隊換防,並加強工事修築。
印軍在加勒萬河谷北岸陣地,構築地堡6個(我編為0-5號),指揮所設在1號,西側臺地為直升機飛機降落場;河南岸臺地構築有地堡4個(我編為6-9號);各個地堡之間以斷續塹壕、交通壕相連接,南、北陣地可以火力相互支援。
開戰前我對印軍形成三面包圍之勢。見下圖:
2.戰鬥決心
我10團3營在7月11日接替2團偵察分隊防務後,與印軍武裝對峙三個月中,利用外出打柴、陣地值班、向敵廣播、招敵掙錢會晤等方式,組織小組長以上幹部對現地進行了反覆的勘察,摸清了地形,對敵人的兵力部署和工事構築等情況了如指掌。
同時,根據地形、敵情等進行了沙盤推演,組織指戰員在沙盤上反覆推演,反覆討論,最終形成了高效的作戰方案,同時各個分隊根據擬制的作戰協同方案,積極開展陣前練兵,炮兵分隊利用既有器材,將射擊目標進行了精確測繪工作。
基本作戰決心及方案。經過準備,該營決心向河(加勒萬河)北、南兩陣地之敵同時發起攻擊!
集中主要力量向河北陣地敵1號、2號地堡實施主要突擊;以1個連的兵力向敵河以南陣地之翼側實施攻擊。採取分割包圍、各個殲敵的戰法!
3.戰鬥經過
10月20日7時30分,各分隊利用夜暗隱蔽條件進入陣地,8時25分,各種炮火開始急襲,8時34分,在我炮火停止射擊的瞬間,向進攻之敵發起攻擊。
當7連接近到敵前沿時,2排遭敵2號地堡火力猛烈射擊,前進受阻。排長令機槍封鎖地堡,掩護4班進行爆破,4班迅速迂迴到敵地堡右側,從槍眼將手榴彈塞入敵人地堡,成功消滅地堡之敵。3排從左翼猛打猛衝,一舉突破敵前沿,以抵近射擊消滅了塹壕內的敵人;連長令無後座力炮和重機槍向前轉移,1排從2排左翼加入戰鬥,也向1號地堡發展攻擊。
9連在發起衝擊後,3排順利佔領了0號地堡,並以火力掩護工兵組向敵3號地堡左側迂迴,用爆破筒將敵人地堡炸毀後,即以迅速的動作向4號地堡衝擊,逼近敵人地堡後門,以抵近射擊消滅了該堡的敵人。1排2班,利用地形隱蔽接敵,從右側迂迴至5號地堡側後,將手榴彈投入地堡內,消滅敵人。
此時,7連無後坐力炮、重機槍和輕型噴火器已推進至0號地堡附近,以準確的火力集中帳篷起火,這時火箭筒手馬新華在射擊中面部燒傷,棉衣著火。他拔掉棉衣,穿著襯衣在零下30度的嚴寒中繼續戰鬥。9連1排從西、北發起衝擊,殘敵便向空投場逃竄,被9連3排殲滅,俘敵少校連長以下6人,迅速解決了戰鬥,全殲了加勒萬河以北印軍守敵。
在加勒萬河以南實施迂迴的8連9班,於8時35分,順利佔領了放馬臺,切斷敵人逃跑的道路。1、7班於8時34分發起衝擊,7班進至距敵8號地堡70米處,遭敵6號地堡火力側射,衝擊受阻。3排長梁東勝沈飛重傷,仍堅持指揮戰鬥,迅速指揮火力壓制該敵,令1班從右側迂迴6號地堡,當該班迂迴至該地堡後,敵驚慌失措,被迫投降。該班又繼續向7號地堡衝擊!
1班殲滅敵人6號地堡後,7班隨即衝上8號地堡,發現無敵後,迅速向9號地堡衝擊,在行進間消滅了新房子之敵,又繼續向9號地堡衝擊。1班在佔領7號地堡後,也轉而向9號地堡衝擊,該地堡之敵在1、7班夾擊之下,驚慌向堡外逃跑,被我俘虜。
9時04分,戰鬥結束。
戰果:此次戰鬥共殲敵60名(斃28、俘虜32),繳獲51迫擊炮2門,90火箭筒2具,輕機槍6挺,長短槍35支,電臺2部,其他軍用物資1部。我傷10、亡1。
基本的戰鬥決心、戰鬥經過寫完了,在這場戰鬥中,湧現出了幾個戰鬥英雄。比如8連排長梁東勝、7連火箭筒手馬新華。梁東勝同志,身負重傷仍然堅持指揮戰鬥,馬新華更是在面部燒傷,棉衣著火後,直接拔掉棉衣,穿著襯衣在零下30度的嚴寒中繼續向戰鬥!
今天確認了目前在加勒萬河谷地區,竟然印度又想「越線」入侵,不知道哪裡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