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加勒萬河谷找事兒?哪裡來的自信?一起回看當年那場戰鬥!

2020-12-21 英武解局

多日的傳聞坐實,環球時報進行了報導,而我們邊防部隊已經採取必要措施,加強現場應對和邊境地區的管控。

印度又在邊境找事兒?我們一起回憶當年加勒萬河谷那場戰鬥!

洞朗地區的衝突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沒想到全球疫情正在爆發之際,印度又不老實了,竟然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越線,試圖單方面改變管控現狀!

加勒萬河谷地區,英武在部隊的時候,因為涉及到所屬部隊曾經在1962年10月痛擊過印度軍隊,比較熟悉,在這裡將相關的一場戰鬥分享出來,讓大家也領略一下當年部隊的風採。

加勒萬河谷進攻戰鬥發生在1962年10月20日,經過39分鐘的戰鬥,當時的54集團軍10團3營(欠7連,炮兵、機槍連各一部),將印軍守敵60名全部殲滅!

2006年-2009年,當時在連隊當主官,發現部隊竟然從1970年之後,就沒有團史了。所以,英武利用業餘時間,各種收集材料,並按照連隊連史(連史非常齊全),進行了收集整理。所以,對於部隊的戰鬥案例比較熟悉。

下面是英武在已經掌握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個整理,請經歷過這場戰鬥的老前輩如果看到不足的地方,一定私信英武。感謝。

加勒萬河地形圖

1.基本情況

加勒萬河谷,海拔在5100餘米,山的比高為600米左右。整體地形為,南北山峰陡峭,河谷深而狹窄,兩岸坡度大部在50度以上,部分地方為絕壁,不易攀登,該地區基本為風化石。在加勒萬河向西約50公裡與印度什約克河匯合。

敵我基本態勢。當時隸屬於原54集團軍的某部10團3營在1962年的7月11日進入該地區,並對印軍實施了圍而不打、持續對峙的狀態。

印軍為第8郭爾喀聯隊30餘人,於1962年7月4日侵入我加勒萬河谷中遊地區(我編號為14號,地理坐標東經78°35′30,北緯34°37′30)設立據點,切斷了我5號哨卡與後方的聯繫,企圖逼我後撤。大約在10月初,印軍傑特聯隊第5營1連60餘人與郭爾喀聯隊換防,並加強工事修築。

印軍在加勒萬河谷北岸陣地,構築地堡6個(我編為0-5號),指揮所設在1號,西側臺地為直升機飛機降落場;河南岸臺地構築有地堡4個(我編為6-9號);各個地堡之間以斷續塹壕、交通壕相連接,南、北陣地可以火力相互支援。

開戰前我對印軍形成三面包圍之勢。見下圖:

加萬勒河谷戰鬥經過圖

2.戰鬥決心

我10團3營在7月11日接替2團偵察分隊防務後,與印軍武裝對峙三個月中,利用外出打柴、陣地值班、向敵廣播、招敵掙錢會晤等方式,組織小組長以上幹部對現地進行了反覆的勘察,摸清了地形,對敵人的兵力部署和工事構築等情況了如指掌。

同時,根據地形、敵情等進行了沙盤推演,組織指戰員在沙盤上反覆推演,反覆討論,最終形成了高效的作戰方案,同時各個分隊根據擬制的作戰協同方案,積極開展陣前練兵,炮兵分隊利用既有器材,將射擊目標進行了精確測繪工作。

基本作戰決心及方案。經過準備,該營決心向河(加勒萬河)北、南兩陣地之敵同時發起攻擊!

集中主要力量向河北陣地敵1號、2號地堡實施主要突擊;以1個連的兵力向敵河以南陣地之翼側實施攻擊。採取分割包圍、各個殲敵的戰法!

3.戰鬥經過

10月20日7時30分,各分隊利用夜暗隱蔽條件進入陣地,8時25分,各種炮火開始急襲,8時34分,在我炮火停止射擊的瞬間,向進攻之敵發起攻擊。

當7連接近到敵前沿時,2排遭敵2號地堡火力猛烈射擊,前進受阻。排長令機槍封鎖地堡,掩護4班進行爆破,4班迅速迂迴到敵地堡右側,從槍眼將手榴彈塞入敵人地堡,成功消滅地堡之敵。3排從左翼猛打猛衝,一舉突破敵前沿,以抵近射擊消滅了塹壕內的敵人;連長令無後座力炮和重機槍向前轉移,1排從2排左翼加入戰鬥,也向1號地堡發展攻擊。

9連在發起衝擊後,3排順利佔領了0號地堡,並以火力掩護工兵組向敵3號地堡左側迂迴,用爆破筒將敵人地堡炸毀後,即以迅速的動作向4號地堡衝擊,逼近敵人地堡後門,以抵近射擊消滅了該堡的敵人。1排2班,利用地形隱蔽接敵,從右側迂迴至5號地堡側後,將手榴彈投入地堡內,消滅敵人。

此時,7連無後坐力炮、重機槍和輕型噴火器已推進至0號地堡附近,以準確的火力集中帳篷起火,這時火箭筒手馬新華在射擊中面部燒傷,棉衣著火。他拔掉棉衣,穿著襯衣在零下30度的嚴寒中繼續戰鬥。9連1排從西、北發起衝擊,殘敵便向空投場逃竄,被9連3排殲滅,俘敵少校連長以下6人,迅速解決了戰鬥,全殲了加勒萬河以北印軍守敵。

在加勒萬河以南實施迂迴的8連9班,於8時35分,順利佔領了放馬臺,切斷敵人逃跑的道路。1、7班於8時34分發起衝擊,7班進至距敵8號地堡70米處,遭敵6號地堡火力側射,衝擊受阻。3排長梁東勝沈飛重傷,仍堅持指揮戰鬥,迅速指揮火力壓制該敵,令1班從右側迂迴6號地堡,當該班迂迴至該地堡後,敵驚慌失措,被迫投降。該班又繼續向7號地堡衝擊!

1班殲滅敵人6號地堡後,7班隨即衝上8號地堡,發現無敵後,迅速向9號地堡衝擊,在行進間消滅了新房子之敵,又繼續向9號地堡衝擊。1班在佔領7號地堡後,也轉而向9號地堡衝擊,該地堡之敵在1、7班夾擊之下,驚慌向堡外逃跑,被我俘虜。

9時04分,戰鬥結束。

戰果:此次戰鬥共殲敵60名(斃28、俘虜32),繳獲51迫擊炮2門,90火箭筒2具,輕機槍6挺,長短槍35支,電臺2部,其他軍用物資1部。我傷10、亡1。

7、9連攻擊方向及目標編號(0-5號)

基本的戰鬥決心、戰鬥經過寫完了,在這場戰鬥中,湧現出了幾個戰鬥英雄。比如8連排長梁東勝、7連火箭筒手馬新華。梁東勝同志,身負重傷仍然堅持指揮戰鬥,馬新華更是在面部燒傷,棉衣著火後,直接拔掉棉衣,穿著襯衣在零下30度的嚴寒中繼續向戰鬥!

今天確認了目前在加勒萬河谷地區,竟然印度又想「越線」入侵,不知道哪裡來的信心?

相關焦點

  • 印度邊境拍神劇?《加勒萬河谷》開機,解放軍大鬍子軍官「被俘」
    此次事件造成了20名印度士兵喪生,解放軍的傷亡情況尚不清楚。近日,網絡上流傳著印度拍攝電視劇的一些現場畫面,拍攝的主題故事就是上述加勒萬河谷衝突,數十名扮演解放軍以及印軍的演員在拉達克地區爆發衝突,「開機」令一下,印軍士兵拿著鐵棒武器衝向解放軍,最終「俘虜」了解放軍大鬍子軍官。
  • 印度「加勒萬河谷大捷」電影開拍!我們不拍,真相就被敵人拍了
    戰士們盡了自己的責任,文藝工作也該跟上一 印度人又拍「抗中神劇」了近些年來,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化和印度國內政治情況的演變,中印雙方在邊境乃至科技、商業等諸多領域均爆發了不同程度的競爭與摩擦。最近,在網絡中就流傳出了印度在拍攝「印版加勒萬河谷大捷」的故事。從目前流出的視頻片段來看,印度拍攝的這版「加勒萬河谷大捷」,依舊沒有脫離「抗中神劇」的路線。從流出的畫面當中可以看到,在印度的電影裡由一小撮流亡反動分子扮演的解放軍戰士,在印軍神勇的打擊下,節節敗退,印度士兵在激烈的搏殺當中,展現出了高超的勇氣和強大的戰鬥能力。
  • 加勒萬河谷裡印度17名受傷軍人相繼死亡,這是遭遇了什麼樣的?
    加勒萬河谷河口處大致位於印度與我國的交界線上,這裡海拔5000多米,周圍山頂上常年積雪,人煙罕至,恐怕還沒有一個氣象站點。氣象數據採集:加勒萬河谷,海拔4160米,風力風向,體感溫度,數據來源:氣象衛星。這裡海拔這麼高,氣象要素變化快,根據人的身體真實感受,筆者採用體感溫度數據來反映這個區域的寒冷程度。
  • 外交部詳述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來龍去脈
    會後有記者提問:能否詳細介紹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的來龍去脈?中方對解決此次事件持何立場?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應詢表示,加勒萬河谷位於中印邊界西段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多年來,中國邊防部隊一直在此正常巡邏執勤。今年4月以來,印度邊防部隊單方面在加勒萬河谷地區持續抵邊修建道路、橋梁等設施。
  • 加勒萬河谷的地理位置詳解
    這裡先分享一張加勒萬河谷的地理位置圖。加勒萬河谷及其附近要地如圖所示:加勒萬河發源於我國的白石灘,即阿克賽欽河尾灘,呈東西走向,流入北南走向的什約克河上遊段。加勒萬河口地形現在整個什約克河為印度所控制,由於河流西岸的喀喇崑崙山海拔6000多米,常年積雪,人員基本無法翻越。所以什約克河谷就成了印軍進行邊境防守唯一的陸地補給走廊。
  • 美報告煞有其事:稱衛星拍到加勒萬河谷,印軍遭1000名士兵伏擊!
    文/行人根據海外媒體的相關報導稱,美國的相關部門妄稱我國「一手策劃」了發生在加勒萬河谷的衝突事件,為了做進一步的解釋與說明,還煞有介事的拿出了一張加勒萬河谷的衛星照片,並且表示,在加勒萬衝突事件爆發的一個星期之前,我國就已經在這一地區埋伏了將近
  • 且看印度迷之自信何時休?
    莫迪一直試圖通過中印對峙來轉移國力注意力。他主打的牌就是利用民族主義情緒。他之所以能暫時得逞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其一是印度媒體對中國的抹黑、污衊和造謠。印度禁止中國APP其目的並非表面上的報復,而是封鎖來自中國媒體的消息渠道,這樣印度普通民眾並不知道真相。
  • 不吹水,用地圖復盤62年反擊戰,看當年是怎麼教印度認清現實的
    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的詳細過程,和大家一起回顧前輩們是如何用拳頭教印度看清現實的。阿克賽欽反擊戰中印邊境西段的反擊作戰主要在阿克賽欽地區的紅頭山、加勒萬河谷、班公湖、巴裡加斯四地展開。印軍在這裡部署有一個旅部5個營約5600人,分散駐守這一地區600公裡範圍內的77個據點,其中有1300人分布在侵入中國境內的43個據點中。可是阿克賽欽地區的印軍和克節朗的印軍一個毛病,就是正面寬大、據點分散,特別容易被我軍分而殲之。
  • 加勒萬河谷!4000米雪山我軍炊事班高喊「交槍不殺」,印軍交械投降
    近期,加勒萬河谷、鬥拉特別奧裡地以及班公湖地區一下子成為熱點,我們就說說在這裡爆發過的戰鬥。在58年前的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就是在加勒萬河谷、以及班公湖地區,我軍打垮了印軍精銳第114旅。加勒萬河谷是高原嚴寒地區,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坡度達40度以上。這裡空氣稀薄,地面光禿。其新藏公路以西、班公湖以北的數萬平方公裡內荒無人煙。印軍修建了完善的工事,比如,第11旅第14營第3連陣地以沙袋和片石砌成的半地下室5個、地堡16個。工事特點是低下隱蔽,火力交叉,住房與工事相結合;地堡之間有塹壕交通壕相連接。
  • 除了特種兵和空軍外,印度動用了蛙人部隊,人人配槍抵達勒萬河谷
    圖為蛙人部隊 近日,為了找到加勒萬河谷的失蹤士兵,除了特種兵和空軍外,印度軍方還動用了蛙人部隊,這支通常活躍於江河湖海之中的部隊經過長途機動,人人配槍抵達位於內陸高原上的加勒萬河谷
  • 印度終於靠拍電影意淫了一把,在電影中他們戰勝了中國!
    最近印度人開始在中印對峙的加勒萬河谷取現場實景拍攝電影《加勒萬河谷》,本片講述的主要的內容就是在中印對峙的邊界衝突中,印度士兵用常規武器俘虜了解放軍的故事,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印度版的「抗中神劇」!或許印度已經忘了上世紀的那場戰爭,中國俘虜了7000多印度士兵。
  • 一塊在加勒萬河谷邊防線內釆集的石頭,工工整整寫著4個字
    來源:人民政協報國慶、中秋將至,戰友從南疆來,給我帶了一塊他在加勒萬河谷邊防線內釆集的石頭,上面還工工整整寫著「中國河口」的字樣。這是多麼珍貴的禮物呀!捧在手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過去對加勒萬河谷並不熟悉,只聽說那裡海拔4300多米,空氣中的含氧量很低,交通非常不便,一直不被外界關注。現在,那裡的一山一石、一湖一水、一草一木都被國人牽掛,那個遙遠的地方從此與我們不再遙遠。如今,那裡的石頭越過千山萬水,放在了我的手上,雖然很輕很輕,但我卻能感覺到它在邊防官兵心中不同尋常的分量。
  • 加勒萬河谷為什麼是個重要的地方,看完這些就明白了
    最近在我國的加勒萬河谷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在關注。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河谷,為什麼這麼多年一直被覬覦?這裡有何戰略意義?可能,在地理方面,有不少網友表示不知道加勒萬河谷在哪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緊張局勢下,印度和中國一旦開戰,誰的贏面更大?
    環境方面中印各有優劣 首先,就環境方面,我國與印度接壤的地區除了喜馬拉雅山以外,主要就是藏南地區和加勒萬河谷地區,而加勒萬河谷地區正是多年來中印爭議最多的地區。
  • 學者認為:印度對華奉行「椰子戰略」不明智
    參考消息網6月26日報導 香港亞洲時報網站6月24日發表尼泊爾特裡布萬大學訪問學者比姆·布特爾的題為《莫迪如何成了對華「椰子」戰略的受害者》的文章,內容編譯如下:印度總理莫迪2017年6月2日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一場小組討論會上說:「我們確實與中國存在邊界爭端。但過去40年,(雙方)沒有因此開過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