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萬河谷河口處大致位於印度與我國的交界線上,這裡海拔5000多米,周圍山頂上常年積雪,人煙罕至,恐怕還沒有一個氣象站點。
6月15晚,印度突然越過邊境線,挑起爭端,雙方發生了嚴重的肢體衝突,直接導致3名印軍死亡,之後又有17名印軍暴露在高海拔低溫下死亡,那麼當天夜裡天氣怎麼樣?有沒有遭遇特殊的天氣,導致這些身強力壯的軍人死亡呢?我們用衛星數據還原一下6月15日晚上的天氣。
氣象數據採集:加勒萬河谷,海拔4160米,風力風向,體感溫度,數據來源:氣象衛星。
這裡海拔這麼高,氣象要素變化快,根據人的身體真實感受,筆者採用體感溫度數據來反映這個區域的寒冷程度。體感溫度與風力、溼度有很大關係,我們常常有這個體會,南方冬天溫度也不低,但是特殊的冷,透骨地冷,這就是說天氣預報的氣溫並沒有真實反映寒冷程度,而我們身體感受的溫度更低。那麼當天加勒萬河谷裡的體感溫度、風力是怎樣呢?看下面數據:
數據為6月15日本的時間:每隔3小時採集一下數據:
2020年6月16日
從15日晚~16日白天,天氣很正常,沒有暴風雪,也沒有大風的天氣,如果從風速角度來看,屬於靜穩天氣,最低溫度出現在當地時間8點左右,也就是日出前後,是一天之中最冷的時刻,達到零下9°C。白天溫度午後2點左右,是一天中最高溫度時刻,並不明顯,體感溫度還是在零下5.0°C,反映了這麼高的海拔,氣溫受太陽輻射影響不是很大。
15日晚上至第二天白天,氣溫一直在零下5°C上下,風向也易發生變化,白天西風,夜晚偏北風,相對來說,夜晚北風帶來的冷空氣南下,還會加劇了寒冷程度。
加勒萬河谷周圍都是6000米左右的雪山,高差接近2000多米,夜晚雪山上冷空氣下滑,堆積在谷地,局部一些地帶可以更加寒冷,兩國軍人在這裡發生肢體對抗,靠冷兵器打殺,這要克服常人難以忍受的高海拔、缺氧的困難條件,如果沒有好的救助條件,受傷後在存活就很難了,正常人的高山反應,在夜間低溫條件下,還難以堅持,況且在受傷情況下呢。
要想在這麼高海拔下還有保持作戰能力,必需要常抓不懈,堅持練兵,積極適應這種高原環境,同時還要有保證後勤供給,高原山地作戰,後勤是關鍵,而我們國境線不遠處就有一條219國道,這對於保證這裡的各種物資支持,打下堅實的基礎。而相對於印度後方基礎設施建設與我國相比還相差甚遠,還很薄弱,這對於保證軍人受傷後及時得到救助還是反應不夠快,約什克河谷還是救不了他們的命,請印度政府尊重每一條生命,生命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