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萬河谷裡印度17名受傷軍人相繼死亡,這是遭遇了什麼樣的?

2020-12-13 洋蔥匠

加勒萬河谷河口處大致位於印度與我國的交界線上,這裡海拔5000多米,周圍山頂上常年積雪,人煙罕至,恐怕還沒有一個氣象站點。

6月15晚,印度突然越過邊境線,挑起爭端,雙方發生了嚴重的肢體衝突,直接導致3名印軍死亡,之後又有17名印軍暴露在高海拔低溫下死亡,那麼當天夜裡天氣怎麼樣?有沒有遭遇特殊的天氣,導致這些身強力壯的軍人死亡呢?我們用衛星數據還原一下6月15日晚上的天氣。

氣象數據採集:加勒萬河谷,海拔4160米,風力風向,體感溫度,數據來源:氣象衛星。

這裡海拔這麼高,氣象要素變化快,根據人的身體真實感受,筆者採用體感溫度數據來反映這個區域的寒冷程度。體感溫度與風力、溼度有很大關係,我們常常有這個體會,南方冬天溫度也不低,但是特殊的冷,透骨地冷,這就是說天氣預報的氣溫並沒有真實反映寒冷程度,而我們身體感受的溫度更低。那麼當天加勒萬河谷裡的體感溫度、風力是怎樣呢?看下面數據:

數據為6月15日本的時間:每隔3小時採集一下數據:

2020年6月16日

從15日晚~16日白天,天氣很正常,沒有暴風雪,也沒有大風的天氣,如果從風速角度來看,屬於靜穩天氣,最低溫度出現在當地時間8點左右,也就是日出前後,是一天之中最冷的時刻,達到零下9°C。白天溫度午後2點左右,是一天中最高溫度時刻,並不明顯,體感溫度還是在零下5.0°C,反映了這麼高的海拔,氣溫受太陽輻射影響不是很大。

15日晚上至第二天白天,氣溫一直在零下5°C上下,風向也易發生變化,白天西風,夜晚偏北風,相對來說,夜晚北風帶來的冷空氣南下,還會加劇了寒冷程度。

加勒萬河谷周圍都是6000米左右的雪山,高差接近2000多米,夜晚雪山上冷空氣下滑,堆積在谷地,局部一些地帶可以更加寒冷,兩國軍人在這裡發生肢體對抗,靠冷兵器打殺,這要克服常人難以忍受的高海拔、缺氧的困難條件,如果沒有好的救助條件,受傷後在存活就很難了,正常人的高山反應,在夜間低溫條件下,還難以堅持,況且在受傷情況下呢。

要想在這麼高海拔下還有保持作戰能力,必需要常抓不懈,堅持練兵,積極適應這種高原環境,同時還要有保證後勤供給,高原山地作戰,後勤是關鍵,而我們國境線不遠處就有一條219國道,這對於保證這裡的各種物資支持,打下堅實的基礎。而相對於印度後方基礎設施建設與我國相比還相差甚遠,還很薄弱,這對於保證軍人受傷後及時得到救助還是反應不夠快,約什克河谷還是救不了他們的命,請印度政府尊重每一條生命,生命無價。

相關焦點

  • 印度邊境拍神劇?《加勒萬河谷》開機,解放軍大鬍子軍官「被俘」
    此次事件造成了20名印度士兵喪生,解放軍的傷亡情況尚不清楚。近日,網絡上流傳著印度拍攝電視劇的一些現場畫面,拍攝的主題故事就是上述加勒萬河谷衝突,數十名扮演解放軍以及印軍的演員在拉達克地區爆發衝突,「開機」令一下,印軍士兵拿著鐵棒武器衝向解放軍,最終「俘虜」了解放軍大鬍子軍官。
  • 在這裡,中國軍人沒有守丟過一寸土地,也沒打過一次敗仗!
    北京時間昨天深夜,印度軍方表示,又有17名在加勒萬河谷肢體衝突中受傷的印度軍人由於暴露在零度以下的高海拔地區死亡,印度軍人的死亡人數從3名增加至20名。這件事引起印度輿論的強烈反響。看到消息後,胡錫進在深夜連發兩條推特,內容分別是:第一條:「這肯定不是我這樣的中國人希望聽到的消息。
  • 加勒萬河谷的地理位置詳解
    本來已近平息的中印西部邊境爭端,在6月15日再起波瀾,雙方軍人發生激烈肢體衝突,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那麼,寸草不生、海拔達4300米的加勒萬河谷和河口為什麼如此重要,以至兩軍為此大打出手呢?這裡先分享一張加勒萬河谷的地理位置圖。
  • 外交部詳述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來龍去脈
    會後有記者提問:能否詳細介紹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的來龍去脈?中方對解決此次事件持何立場?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應詢表示,加勒萬河谷位於中印邊界西段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多年來,中國邊防部隊一直在此正常巡邏執勤。今年4月以來,印度邊防部隊單方面在加勒萬河谷地區持續抵邊修建道路、橋梁等設施。
  • 印度在加勒萬河谷找事兒?哪裡來的自信?一起回看當年那場戰鬥!
    印度又在邊境找事兒?我們一起回憶當年加勒萬河谷那場戰鬥!洞朗地區的衝突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沒想到全球疫情正在爆發之際,印度又不老實了,竟然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越線,試圖單方面改變管控現狀!加勒萬河谷地區,英武在部隊的時候,因為涉及到所屬部隊曾經在1962年10月痛擊過印度軍隊,比較熟悉,在這裡將相關的一場戰鬥分享出來,讓大家也領略一下當年部隊的風採。加勒萬河谷進攻戰鬥發生在1962年10月20日,經過39分鐘的戰鬥,當時的54集團軍10團3營(欠7連,炮兵、機槍連各一部),將印軍守敵60名全部殲滅!
  • 美報告煞有其事:稱衛星拍到加勒萬河谷,印軍遭1000名士兵伏擊!
    文/行人根據海外媒體的相關報導稱,美國的相關部門妄稱我國「一手策劃」了發生在加勒萬河谷的衝突事件,為了做進一步的解釋與說明,還煞有介事的拿出了一張加勒萬河谷的衛星照片,並且表示,在加勒萬衝突事件爆發的一個星期之前,我國就已經在這一地區埋伏了將近
  • 加勒萬河谷!4000米雪山我軍炊事班高喊「交槍不殺」,印軍交械投降
    近期,加勒萬河谷、鬥拉特別奧裡地以及班公湖地區一下子成為熱點,我們就說說在這裡爆發過的戰鬥。在58年前的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就是在加勒萬河谷、以及班公湖地區,我軍打垮了印軍精銳第114旅。加勒萬河谷是高原嚴寒地區,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坡度達40度以上。這裡空氣稀薄,地面光禿。其新藏公路以西、班公湖以北的數萬平方公裡內荒無人煙。印軍修建了完善的工事,比如,第11旅第14營第3連陣地以沙袋和片石砌成的半地下室5個、地堡16個。工事特點是低下隱蔽,火力交叉,住房與工事相結合;地堡之間有塹壕交通壕相連接。
  • 印度「加勒萬河谷大捷」電影開拍!我們不拍,真相就被敵人拍了
    ▲印度抵制中國手機APP令人欣慰的是,無論是我們的邊防戰士還是我們的科技人員,都十二萬分的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在前線我們沒有後退一步,在科技領域,我們繼續對印度保持領先並不斷追趕世界先進水平。▲5592高地,解放軍戰士枕戈待旦不過,印度在一個領域,倒是始終走在了我們的前面,這一領域就是影視宣傳領域。
  • 一塊在加勒萬河谷邊防線內釆集的石頭,工工整整寫著4個字
    來源:人民政協報國慶、中秋將至,戰友從南疆來,給我帶了一塊他在加勒萬河谷邊防線內釆集的石頭,上面還工工整整寫著「中國河口」的字樣。這是多麼珍貴的禮物呀!捧在手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過去對加勒萬河谷並不熟悉,只聽說那裡海拔4300多米,空氣中的含氧量很低,交通非常不便,一直不被外界關注。現在,那裡的一山一石、一湖一水、一草一木都被國人牽掛,那個遙遠的地方從此與我們不再遙遠。如今,那裡的石頭越過千山萬水,放在了我的手上,雖然很輕很輕,但我卻能感覺到它在邊防官兵心中不同尋常的分量。
  • 印度防火牆再升級:軍方禁用Facebook和Instagram等89個APP
    印度如今似乎正在嘗試構建全球規模第二大的網絡防火牆。自印度信息和科技部6月29日正式頒布行政命令,決定封殺59款中國手機應用軟體以來,這個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正在不斷加強它的網際網路管制。據《印度時報》的報導,印度陸軍已經勒令所有官兵在7月15日之前從手機中移除包括Facebook和Instagram等89個應用程式。
  • 除了特種兵和空軍外,印度動用了蛙人部隊,人人配槍抵達勒萬河谷
    圖為蛙人部隊 近日,為了找到加勒萬河谷的失蹤士兵,除了特種兵和空軍外,印度軍方還動用了蛙人部隊,這支通常活躍於江河湖海之中的部隊經過長途機動,人人配槍抵達位於內陸高原上的加勒萬河谷
  • 印度終於靠拍電影意淫了一把,在電影中他們戰勝了中國!
    最近印度人開始在中印對峙的加勒萬河谷取現場實景拍攝電影《加勒萬河谷》,本片講述的主要的內容就是在中印對峙的邊界衝突中,印度士兵用常規武器俘虜了解放軍的故事,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印度版的「抗中神劇」!或許印度已經忘了上世紀的那場戰爭,中國俘虜了7000多印度士兵。
  • 五名印度軍人在酒吧跟平民起衝突,其中一名飛行員被打進醫院
    據《印度斯坦時報》網站12月18日報導,近日,有五名印度軍人在阿薩姆邦古瓦哈蒂市的一家酒吧與平民發生了衝突,其中一名印度空軍飛行員在鬥毆中被打傷住院。據印度媒體報導,近日一名印度空軍飛行員和他的四名同伴(都來自印度軍隊)來到了當地的一家小酒館,他們與兩名印度平民發生了爭執。隨後,兩名平民被酒館員工趕了出去。
  • 學者認為:印度對華奉行「椰子戰略」不明智
    參考消息網6月26日報導 香港亞洲時報網站6月24日發表尼泊爾特裡布萬大學訪問學者比姆·布特爾的題為《莫迪如何成了對華「椰子」戰略的受害者》的文章,內容編譯如下:印度總理莫迪2017年6月2日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一場小組討論會上說:「我們確實與中國存在邊界爭端。但過去40年,(雙方)沒有因此開過一槍。」
  • 印度一反對黨議員私下稱讚解放軍神勇,結果悲劇了
    『文章來源:新尼泊爾(new-nepal)授權轉載』根據印度各大媒體報導,星期六20日早上,來自印度拉達克地區的國大黨議員扎基爾·胡賽因(Zakir Hussain)被警方逮捕,因為他涉嫌針對印中在加勒萬河谷的激烈肢體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