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產生最早。以帝王即位之年為元年,以後依次為二年、三年……,直至新君出現。新帝即位當年或次年改元。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再如周平王元年(770BC),漢高祖二年(206BC),魯隱公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等等
2、帝王年號紀年
漢武帝開始用年號紀元,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如《嶽陽樓記》「慶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遊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指南錄>後序》「德祐二年」、《雁蕩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如貞觀元年(627BC),洪武四年(1671BC),康熙十年(1661BC.)…等等。
3、幹支紀年
中國古代創製的一種紀年方法。它由十天幹(甲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相配組成,以六十為周期,用以紀年,稱六十甲子。該紀年法始於漢朝,與年號紀年法同時並用。如公元184年為東漢中平元年甲子。《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土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幹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伐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六十幹支表:
表中各幹之前的阿拉伯數字是該乾支支名在六十幹支周的序號
4、年號幹支兼用法。
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幹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春(shen)年號,「丙申」是幹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幹支紀年;《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丁亥"是幹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洽″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幹支紀年。
5 星歲紀年
利用木星運轉周期為12年的規律,借用十二次表示年份,即歲星(木星)紀年和太歲紀年(歲星由西向東的運行,和人們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歲星紀年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起來很不方便。為此,古代的天文學家便設想出一個假歲星叫「太歲」,讓它和真歲星「背道而馳」,這樣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順序相一致,並用它來。如《左傳》襄公三十年裡有「歲在降婁",《國語晉語四》有「君之行也,歲在大火」,就是用歲星紀年的例子。
6、生肖紀年
中國人猜測別人年齡,喜歡問屬於何種生肖。究竟什麼是生肖呢?以十二種動物配十二地支來記人的出生年,就稱為生肖,又叫屬相;因為共有十二種,所以總稱十二生肖、十二屬,是中國傳統紀年法之一。十二生肖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二年循環一次。例如:如果今年是壬申,就是猴年,這一年出生的人便屬猴。古人又以十二地支分屬十二時辰,將十二時辰與十二屬相—一對應。例如子時屬鼠,丑時屬牛。這種有趣的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的對應關係,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有了。其由來,可能和原始人的動物圖騰崇拜有關。
思考題:十二屬相為什麼鼠佔先
古代民間亦曾流傳過一些關於十二生肖由來的傳說。如說當年軒轅帝要選用十二個動物擔任侍衛,許多動物都報了名,貓也託老鼠代為報名。但老鼠忘了,所以十二生肖中沒有貓,老鼠也就成了貓的仇敵。又說有次動物比賽武藝,老鼠鑽進了象鼻,大象只得狼狽逃走。於是十二生肖中老鼠佔了第一,大象名落孫山。這些傳說顯然出於後人附會。清人趙翼在《陔餘叢書》的《十二相屬》與《十二相屬起於後漢》兩文中,已經詳細地考證了十二生肖的來歷。
十二生肖是以地支與各種動物相配組成的。因地支在下,所以取各種動物的足爪,從陰陽上加以區分。子、寅、辰、午、申、戌都屬陽,配以足爪為奇數的動物,如鼠、虎、龍、猴、狗都有五指,馬是單蹄。醜、卯巳、未、酉、亥都屬陰,則配以足爪為偶數的動物,如牛、兔、羊、雞、豬都是四爪;蛇無足,但它的舌頭卻有兩岔,也歸於偶數一類。問題是為什么子與鼠相配呢?據說,子雖屬陽,但也有陰的一面。如子時是昨夜十一時至今晨一時,昨夜屬陰,今晨屬陽,這種亦陰亦陽的屬性老鼠同樣具備。鼠前足四爪,為偶數屬陰;後足五爪,為奇數屬陽。子、鼠均身兼陰陽,正相匹配。於是小小老鼠竟壓過它的同僚而在十二生肖中佔先了。
思考題:十二生肖中為什麼沒有貓?
為什麼十二生肖中沒有貓呢?因為,十二生肖產生時,貓即今日之家貓還未加入「中國籍」呢。我國的幹支紀年法的產生,最遲不會晚於商,因為甲骨文中已有記載。貓的歷史比人類要長,但漢以前,我國只有野貓。據考,今天的家貓,來源於印度的沙漠貓。印度貓進入中國,大約始於漢明帝之後,因為那時,中印交往才通過佛教而頻繁起來,這離幹支紀年法的產生,已是相去千年了。世界上有些國家如印度、真臘(今稱束埔寨)、古巴比倫,也曾以獸名紀年或紀日,其獸名與中國的十二生肖稍有不同。如印度的十二獸中,除了以獅代虎、以金翅鳥代雞外,其它均相同。古巴比倫以貓、狗、蛇、蜣螂、公羊、公牛、驢、獅、隼、猴、紅鶴、鱷為十二獸日。但用來作為人的屬相,除了中國以外,還未發現任何國家和地區使用過。中國一些少數民族也有動物紀年的習俗,如蒙古族稱鼠兒年、虎兒年,藏族則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代替十天幹,如甲子年稱木鼠年,丁酉年則稱火雞年。
7、民國紀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宣布共和政體,改用公曆(陽曆),以中華民國紀年。
1912年為民國元年,往下推算,民國二十六年就是公元1937年,換算時,在民國年數之上加11,再加1900,就是公元年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