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人婚嫁喜事中的「老手藝」,如今需要你…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義烏市融媒體中心 義烏髮布

每逢婚嫁喜事,義烏十八擔的習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而義烏人家嫁女兒的嫁妝也不簡單:純手工的真牛皮箱、首飾盒、子孫桶……其中,最少不了的就是箱子。以前,條件不錯的人家會買一對牛皮箱,以表達對女兒的美好祝願。

坊間傳言:嫁妝一籮筐不如一隻牛皮箱。牛皮箱在嫁妝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在佛堂老街上,石新躍是唯一會製作牛皮箱的人,自19歲跟隨姨夫學習製作牛皮箱,如今已有40餘年的時光。在這漫長的工匠歲月裡,他依靠牛皮箱製作技藝養活了一大家子,也從側面見證了一段義烏婚俗歷史的變遷。

皮箱工藝顯匠心

做了40餘年牛皮箱,石新躍說,義烏傳統婚嫁用品近些年才有了小高潮,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傳統婚俗,並且願意花費錢財添置一些傳統物件。比如,一隻70-80公分的大牛皮箱,價格就要上萬,30-40公分的小牛皮箱也要3000元以上。

「你看,這些都是牛皮箱的半成品,剛剛在木箱外層貼上了牛皮,還未上漆。」石新躍打開一隻半成品,明顯可以看出是一隻木箱子,外層包著的牛皮顏色淡淡的,幾乎和原木的顏色一致,用手輕輕叩擊箱面時發出的「咚咚」聲,可以斷定是與木料不同的材質。

別看牛皮箱樣式簡單,做起來可不輕鬆,每一道工序都要用心,否則箱子就會走樣。比如,製作箱子的木板是一塊塊拼接起來的,要拼得天衣無縫,尺寸正好,還需要將木箱的表面打磨平整光滑,這樣蒙上去的牛皮才會平整。

得益於木工的製作天賦和多年的勤學苦練,石新躍做的牛皮箱,尺寸精準細緻,箱子的開合也嚴絲合縫,光是一隻木箱坯子就能看出不同尋常之處:

老式的箱子單純靠一層牛皮連接著蓋子和箱體,而石新躍在連接處加上了滑動的金屬條,可以更穩固地開合牛皮箱;蓋子的尺寸和箱體的尺寸分毫不差,蓋上箱子,接口平整,既不會左右偏差,也不會咬合不均。

做好了坯子,接下來就要裹牛皮了。傳統的牛皮箱都是靠天然配方的牛皮膠貼上牛皮,牛皮膠都是石新躍自己熬的,一熬就是一晚上,而且還要控制好火候:熬得太老則太硬,刷不動;熬得太嫩又粘不住。牛皮貼上去以後要用竹籤刮平表層,還需要在箱體側邊鑽孔縫線,用以加固,最後上生漆晾乾,一件牛皮箱方才製成。「一隻牛皮箱,起碼需要四五天的時間製作,好在顧客們都不著急,能夠讓我靜下心來,慢慢做。」

舊時牛皮箱非常珍貴

佛堂老街上,有五六家賣婚嫁喜慶用品的商店。不論何時,走進老街,總能遇到許多從義烏市區趕來選購婚嫁用品的顧客,「婚嫁用品,還真就只有這裡買得齊全。」前來採購的吳先生說,傳統婚嫁習俗需要的東西,跑遍義烏未必買得著,但在佛堂老街的各家喜鋪裡找找,基本都能湊齊。

石新躍在老街上也有一家婚嫁店面。除了賣自己做的牛皮箱,還有聯擔籃、首飾盒、紅漆扁擔等婚嫁用品。「牛皮箱這門手藝,原本是為官家服務的,專門用於盛放文件、契約書、憑據等重要物件。後來,慢慢地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婚嫁用品中的一員,但總歸還算冷門。」起初,剛跟隨姨夫學做牛皮箱時,還保留著傳統婚嫁習俗,那時候的義烏人普遍用樟木箱嫁女兒,只有家中非常有錢的人才用得起牛皮箱。

石新躍說,起初他也覺得牛皮箱非常普通,跟隨師傅學手藝,只是為了謀生活,學習了一年以後,他發現做牛皮箱非常枯燥,且能用得起牛皮箱的人並不多,於是他轉頭去東陽學習木工手藝。他漸漸發現,自己在木工方面有非常高的天賦,學了一年以後,手藝進步神速。此時,師傅見他木工手藝不錯,正好為牛皮箱製作打好了牢固的基礎,因此又勸說他回去重新學習牛皮箱製作,這才真正堅定自己做牛皮箱的信心,再也沒有放棄。

傳統手藝傳承難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毛頭小夥到中年漢子,在時光的輪轉中,窗臺前不斷變換的是日升月落,不變的是伏案工作中的那抹身影。在五六平方米的工作間裡,木屑飛揚,到處是電鑽、木鋸、標尺等工具,一隻只四方工整的牛皮箱誕生於此。「做這種傳統牛皮箱,要有木工的基本功,又要有做皮件的基本功。而且工作又累又髒又有氣味——牛皮有氣味,熬膠有氣味,生漆有氣味,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來學了。」

坐在木桌前的石新躍擺弄著一隻剛剛做好的小皮箱,神情失落,他說當年學手藝的時候,想學做皮箱的人還是挺多的,因為那時候生財之道比較少,有一門手藝傍身,是最好的選擇。而現在,科技日新月異,生活豐富多彩,哪還有人願意埋首木料、牛皮、木屑之中,花費一天又一天的時間去做牛皮箱呢?

「最早我師傅的師傅在佛堂做牛皮箱也是出了名的,有一家叫『老恆和』的皮箱店。」石新躍回憶,「在箱子的底部會有『老恆和』的標籤,以前幫人修箱子的時候還能見到呢!」可現在,牛皮箱製作不僅後繼無人,甚至連相互借鑑學習的人也沒有,石新躍非常想在傳統的牛皮箱手藝上更進一步,讓樸實無華的牛皮箱在浮光萬千的現代社會中被更多人喜愛。「或許可以在牛皮箱的造型和外觀上進行一些變化。」可他遍訪全國、上網尋蹤,都沒有找到可以討論借鑑的對象,更找不到可以請教的師傅。

想創新牛皮箱但找不到師傅,想傳承手藝卻連徒弟都收不到,現在石新躍只能決定暫時將重心放在傳統婚嫁用品上,等再過幾年,自己年紀大了,就一心專注於牛皮箱的繼承和創新。希望那時,他能找到傳承手藝的學徒。

作者:王月

來源:義烏商報

原標題:《義烏人婚嫁喜事中的「老手藝」,如今需要你…》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浙江義烏人婚嫁喜事中的「老手藝」,如今需要你……
    每逢婚嫁喜事,義烏十八擔的習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而義烏人家嫁女兒的嫁妝也不簡單:純手工的真牛皮箱、首飾盒、子孫桶……其中,最少不了的就是箱子。以前,條件不錯的人家會買一對牛皮箱,以表達對女兒的美好祝願。坊間傳言:嫁妝一籮筐不如一隻牛皮箱。牛皮箱在嫁妝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 婚嫁宴請中少不了它,只因是真正的「定情信物」
    從此以後,檳榔不僅是當地人日常生活裡的調劑品,更是黎家兒女婚嫁時不可缺的聘禮。 湖南官人與檳榔仙子的故事 湖南嚼食檳榔的歷史由來已久,祖輩兒歌裡就提及「六老倌,上南溪……南溪街上唱大戲,紙菸檳榔算我的」。
  • 《家有喜事》第二十六期:婚禮日期怎麼選 找到屬於自己的「良辰...
    5日,《家有喜事》第二十六期,悅萌婚嫁創始人、臨沂資深婚禮策劃人、婚嫁行業大型活動策劃執行人、臨沂婚禮文化專家、臨沂婚嫁行業領軍人物劉雁就婚嫁問題、婚禮愛情故事、  《家有喜事》欄目,就婚嫁問題、婚禮愛情故事、婚禮行業行情、婚禮詳細案例等進行詳細講解。
  • 久違了 咱義烏人的三挺路夜市
    5月15日晚,在塵封了3個多月後,義烏人又感受到了這種來自夜市煙火氣的幸福感。義烏規模最大、人流量最多的三挺路夜市百貨區終於回歸。很多前來夜市的市民從心底說了一句:久違了,咱義烏人的三挺路夜市。義烏市場開發服務中心副總經理賈仕象透露,三挺路夜市餐飲區塊也將在不久後回歸,屆時義烏人將能真正感受到久違的「人間煙火」。【來源:浙報融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 「婚嫁」日子的禁忌
    溫馨: 提示一: 如果你認為風水是迷信,那請您直接關閉本頁文章,離開本站。我們不想浪費您寶貴的時間!
  • 《家有喜事》第三十四期:婚宴座位安排的注意事項
    、財富932共同發起《家有喜事》欄目,讓家人變輕鬆,讓喜事更圓滿。13日,《家有喜事》第三十四期,悅萌婚嫁創始人、臨沂資深婚禮策劃人、婚嫁行業大型活動策劃執行人、臨沂婚禮文化專家、臨沂婚嫁行業領軍人物劉雁就婚嫁問題、婚禮愛情故事、婚禮行業行情等與聽眾們進行分享。
  • 草編技藝傳承人楊振國:割捨不掉的老手藝
    如今,這些草編製品不再單是生活日用品,還漸漸成為人們喜愛的手工藝品。今年61歲的楊振國是魯新寨村草編技藝傳承人,自幼跟隨父親學習草編製作技藝。農作物秸稈等原料經過楊振國的巧手,變成諸多精美的工藝品。楊振國說,從事草編這個行當,不只是為掙錢,主要是割捨不下這門老手藝。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學習草編,把手藝傳承下去。
  • 義烏婚嫁行業有「潛規則」?聽說現在開始準備結婚,能省好多錢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義烏人說義烏話。作為義烏人,義烏話自然是不用發愁了,但這件事卻讓他們不太淡定:轉眼一年又過半,又到談婚論嫁時。說起結婚這件事,義烏人不知道為什麼就被貼上了「可怕的義烏人」的標籤。義烏土豪多,結婚很燒錢。義烏人只和本地人結婚。
  • 福建霍童麥芽糖記憶:甜蜜的老手藝
    福建霍童麥芽糖記憶:甜蜜的老手藝 2019年04月10日 10:41   來源:福建日報
  • 鄭州婚紗攝影婚嫁消費可選豫約婚嫁平臺
    而如今,「網際網路+」風頭正盛,將網際網路+融入婚嫁行業中,勢必能獲得非凡的效果,這也是行業大勢所趨。    優質的一站式婚嫁服務,能夠解決許多新人面對的婚禮過程中涉及的複雜問題,將專業的事情交由專業的人來做,讓新人重新回歸婚禮本身,真正享受浪漫婚禮所帶來的那份幸福與歡樂的難忘時光。
  • 爆米花機、磨菜刀、彈棉花…桐城街頭的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街頭老手藝,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懷念。機器生產越來越盛行的今天,老手藝已逐漸成為一種遠去的情懷。」村口響起爆米花機的聲音,你是不是早已迫不及待?久別而又熟悉的叫賣聲,總能勾起我們兒時的記憶。如今的街頭,還有哪些老手藝逐漸離我們遠去了呢?相聲泰鬥馬三立先生在傳統相聲《學叫賣》中就學過磨刀師傅的吆喝,「磨剪子來!戧!菜!刀! 」已經成為大多數懷舊人最經典的回憶。
  • 借鑑臺灣文創品牌,讓老手藝活在人間煙火裡
    目前很多已經不適應市場的老手藝,都靠國家直接補貼各種技藝傳人,這個固然有必要,它可以最原汁原味地將手藝保留下來。但我認為,除此以外,保護老手藝最重要的是——將老手藝盤活,活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目前老手藝產品沒有市場需求,有的就算有,銷售價格低廉,手藝人收入微薄,難以養家餬口,不得不放棄手藝另尋他路。老手藝的市場也普遍限於興趣愛好者和文化旅遊區特產,市場空間狹窄,難以觸及到更多的大眾。
  • 婚嫁禮儀中的「十全十美」是什麼?
    90年代,婚嫁觀念改變,再婚再嫁視為平常,招婿入贅大多不被歧視。由80年代經媒人撮合逐步趨向自由戀愛。少數相戀男女自定婚期,告知親朋,繁瑣婚禮應免盡免;大多數家庭遵循提親、相家、訂婚、定婚、送好、迎娶、待客、鬧洞房、回門、拜年等一系列禮儀。(一)提親媒人認為男女雙方條件相當,即上門與雙方父母通信,一般男方設酒宴款待媒人,有「成不成三兩瓶」之說。
  • 王際昌:堅守紅對蠟的老手藝
    製作好一支蠟燭,根據大小需要40分鐘到2個小時不等,一天可以生產一噸。從今年10月份王際昌就開始制蠟,一直忙到小年,三個月可以製作100多噸大紅春節對蠟,產品遠銷臨沂、濟南、濰坊、泰安等省內地區。「上世紀80年代初,本村村民大部分都做蠟燭,每年出了正月就開始幹活,一直忙到收麥,接著再從8月份幹到年底。」
  • 用老手藝「剃頭刮臉」 邢臺女手藝人25年的堅守(圖)
    中新網邢臺3月8日電 (張鵬翔 劉曉英)「入行25年來,我堅持用老手藝剃頭、刮臉、理髮。不要小瞧這一把刮臉刀,每一刀下去都要穩、準,刀刀都有講究。光刮臉就需要72刀半。」邢臺女手藝人郭燕說。剃頭匠是中國民間的古老職業,剃頭師傅手藝精湛,歷史悠久。
  • 草編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利用閒暇時間與孩子共同完成一件草編作品,讓孩子在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對中國傳統工藝技藝有了進一步認知,成為親子市場中家長們的新選擇。「孩子製作過程中不但體驗到了民族手工藝的複雜,更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作品雖然和少數民族的草編作品品質相差甚遠,但還是非常有意義。」一位家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 民間老手藝:生絲熟夏布,做煞老師傅
    吃國家米飯的脫產幹部 家裡經濟條件好 穿衣服十分頂真,而且格外會挑毛病 附近的裁縫師傅被挑剔得不敢接她們的活兒 這麼難侍候的主兒 穿著秋英定做的新衣 四人你瞧我看
  • 原來潮汕婚嫁習俗是這樣的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潮汕的婚嫁習俗習慣是怎樣的吧!在潮汕,婚嫁的流程分為提親、合八字、定親、送聘、擇日、迎親幾大部分。首先是提親。即由媒人到男方提親,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紹女方情況,男方認可再到女方提親。這也可看出潮汕人些許「重男輕女」的痕跡,首先有了男方的認可才可進行下一步。
  • 民間老手藝 | 修鞋匠
    春寒料峭,好容易捱到解放路,瑟瑟寒風中,那位衣著樸素的老人還堅持在攤位上。修鞋的老爺子動作伸張得很,一點也看不出冷的樣子,雙手遊刃有餘地割,縫,粘,量,砸,不時嫻熟地搖幾圈眼前那個我叫不上名字,能縫皮子的機器,一串細緻,均勻的針腳瞬間就躍然皮鞋之上了!好容易輪到我了,老爺子接過「張口瞪眼」的舊皮鞋,扶扶老花鏡,眯著眼睛端詳了半天才帶著些許可惜說:「好皮鞋啊!好皮鞋!
  • 《出嫁女兒心》-閩南婚嫁習俗
    婚喪嫁娶,在以前的鄉下村裡,是每個家庭的重大事件,而婚嫁更是每個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