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0日 10:41 來源:福建日報
參與互動林傳星雙手拿著木棍,不停地纏繞拉扯放置在特製木鉤上的麥芽糖漿,直到麥芽糖漿變為乳白色。這道重要工序叫「拔糖」。
霍童麥芽糖:甜蜜的老手藝
本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顏湊 周思穎 攝影報導
味道是一種記憶,如影隨形。
如果你是上世紀60年代或者70年代出生的人,在你的舌尖記憶中,最甜蜜的可能莫過於麥芽糖了。還記得小時候,每每聽到「當,叮叮噹」的聲音從街頭巷尾傳來,小夥伴們馬上捧起家中早就收集好的廢銅爛鐵、牙膏皮、雞鴨鵝毛等,去和賣糖師傅兌換麥芽糖,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滿嘴香甜。
林傳星的妻子孫巧瑤把麥芽糖包裹酥脆的花生等配料揉搓拉成條狀,再用剪子斜剪成塊狀。
然而,記憶裡的那份甜蜜隨著我們長大消失在時光深處。在現代機械化製糖工藝的衝擊下,製作成本高、工藝繁雜的手工麥芽糖作坊越來越少,這項傳承了上千年的工藝面臨著生存危機。
林傳星手工製作各式品種的麥芽糖。
然而,在寧德蕉城區霍童鎮古街,52歲的林傳星仍堅守著這門手藝。他十幾歲時就跟隨父親學習古法製作麥芽糖,繼承了家族製糖技藝。手工製作麥芽糖看似簡單,但製作過程繁雜且辛苦。要手工製作一桶10多公斤的麥芽糖漿,須先將小麥經過10天的發芽再到蒸煮、發酵、去渣取汁,然後將汁液放置到土灶上的大鐵鍋中,連續熬煮一天一夜,柴火不熄,再到最後的「拔糖」,全程總共10多道工序。
新出鍋的麥芽糖漿呈琥珀色,晶瑩剔透,香氣撲鼻。
「熬煮過程費時費力,我們夫妻倆要配合默契、輪流上陣,一人休息,一人守在灶旁,這樣熬製出來的麥芽糖漿才原汁原味。」林傳星說。
熬製糖汁需要土灶恆溫,林傳星的妻子孫巧瑤要守在旁邊片刻不停地攪拌翻動,直至呈深褐色的膠狀。
其中,「拔糖」最為講究,直接影響成品麥芽糖的口感,這全靠製糖藝人的經驗控制。只見林傳星雙手拿著木棍,不停地纏繞拉扯放置在特製木鉤上的麥芽糖漿,這就叫「拔糖」。通常都是根據糖漿的顏色、手感等,靠適當地加水來進行控制的。「拔糖」大約需10多分鐘,直到麥芽糖漿變為乳白色,這道工序才結束。
林傳星的麥芽糖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品嘗與購買。
「拔糖」工序後,在乳白色的麥芽糖漿上撒上炒好的花生、芝麻等配料,揉搓拉成條,並切成不同的形狀,進行售賣。
林傳星手工製作的花生餡麥芽糖是當天最好賣的一種。
「今年春節,在霍童古鎮,大家都忙著置辦年貨,麥芽糖是年貨中不可或缺的。那時一個月還能賺個一兩萬元,平時的生意就不太景氣了,每個月只能賺3000多元,勉強維持生計而已。」林傳星說。
如今,智能現代化機器正逐漸取代繁雜工藝。堅守和傳承民間老手藝,需要更多像林傳星這樣的手藝人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李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