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米糖的記憶

2021-01-13 可以靜心也

經過糖坊的時候,香甜的氣息撲面,如果有風,微微地吹散開來,至少半條街都能聞到這種好聞的氣味。

攤子上用大塑膠袋灌得鼓囊囊的一包包米糖齊人高,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還有白花花蓬鬆鬆的炒米,黃澄澄的脆硬的雞蛋饊子,看到它們,希望有一口好牙,可是我滿口的牙因為幼時吃多了糖的緣故,早早地孔洞迭出,好的滋味不能貪戀。

現在的孩子,更多是對薯片果凍漢堡感興趣,買回的米糖是不受待見的,如被打進了冷宮,勸了, 才勉強吃一兩塊。上世紀八十年代正值童年的我們,年末做了米糖,一直吃上一個春天,是一年中有甜為伴、能自在吃零食的日子。

米糖被放在齊腿高的大圓鐵桶裡,因為糖受潮易化,桶蓋子摁下去擔心漏氣,會用力拍幾下,結果揭蓋子時特別費力,用雙手把住兩邊,憋足了勁仍往往徒勞,只好怯怯地去叫父母幫忙,聲音不敢高,小孩子的吃哪有那麼重要?等父母忙完了手邊的活,騰出空拔開了蓋子,掏出米糖,寶貝似地捧在手心裡。兩桶糖,就這麼斷斷續續地吃著,最後的碎糖塊炒米屑也分幾次舀出,兌上開水,湊合著作為早餐。就像鄭板橋所說的,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雖然不以此待客,但是衝泡炒米和糖屑,也和暖老溫貧的意味一致吧。

在如今的年末,人們不再隆重地去糖坊做糖,這些在小鎮保留了多年的習俗被省略,甚至遺忘。詢問了一下,這些攤上米糖的買主也多是四鄉八鎮的趕集的人,為了應節,稱上一些,初一的時候堆在果盤裡,呈現富足之意。鄉下,是民俗最後的所在了吧。去年,我就沒擺果品盒了,和我同輩的人,分散在不同的城市,用一條複製的簡訊相互拜年, 米糖、瓜子的擺放顯得多餘了。

做米糖的師傅姓楊,生意極好,哪天要做,的事先預約。即使預約了,還得在家早早吃了午飯去排隊,或者把自己家的竹匾靠牆挨順兒靠著,當作排序。記憶裡,小鎮上做米糖的店家不止一個,大家認同了這家,鄰近鄉鎮的人也趕過來。

米糖自然和米有關,米是陰米,將糯米煮熟,推開散熱,在陰處吹乾,然後再曬上幾個太陽,變成近乎透明的玉粒狀。這糯米平時極少蒸著吃,每每蒸糯米後,母親會給我們盛上一碗,撒上白糖,吃起來糯軟綿甜。陰米炒後變得蓬鬆,稱之為炒米。炒米最普通的吃法,自然是幹吃, 或加水泡,主要用來做糖。到做糖的時候,黏稠黃軟的糖稀在鍋裡熬著,楊師傅用鏟子挑起,就知道糖稀是否熬得火候恰好,做出的糖不至於生硬,熬得太嫩則會黏牙。

做花生糖、芝麻糖都是同法,先熬糖稀,將炒米或花生炒熱,與糖稀充分攪和,旁邊比門板還大的案臺早就搭放好了,將盛出的軟糯的米糖倒上去,用木框定型,壓實,刀切,厚薄不一,做糖的人家便在一旁打下手,將半熱的糖塊捋進事先準備好的匾子,等基本涼透了,再灌進袋子裡,孩子們也幫著忙,邊灌邊吃幾塊,糖塊脆脆的,很是香甜可口。

年末這些往事,一樁樁,一件件,浮上心頭,似乎不被時光衝淡,這些米糖帶來的甜蜜,是大大方方、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甜,是歲月的溫馨所在。

相關焦點

  • 晨讀丨記憶中的冬米糖
    據父親講,熬糖漿是一門學問,熬的時間太長會「老」,製作冬米糖時會失效;而熬的時間太短又太「嫩」,做出的冬米糖會鬆散。父親在多年的實踐中,無師自通,摸索出了熬糖漿和製作冬米糖的技藝,遠近聞名,每年冬天都忙著給別人製作冬米糖。製作冬米糖時,將米花和糖漿在大鍋中拌勻,然後將拌合物倒入一個矩形木框中,用帶有兩手柄的木槌使勁反覆碾壓。
  • 奔跑的米糖
    原標題:奔跑的米糖小寒一過,婺源山村人家的爐火就旺了。比爐火更旺的,是村民廚房的灶火,家家戶戶的鍋臺上開始氤氳著年的味道。村裡冬日熬米糖的那些天,便是村民心目中最好的日子。母親熬米糖的鍋鏟是從奶奶手裡接過的,她精心熬出的米糖,白淨、甘甜。那米糖的甜美,不是甘蔗、甜蔗、紅薯,抑或米棗、柿子可以比擬的。
  • [兒時記憶]炒黑豆 制米糖 打麻餈
    小時候,最喜歡看炒米花,直徑一米的大鍋內,半鍋黃土炒得滾燙,一兩斤糯米放入鍋內,一會兒工夫就看見糯米遍地開花,迅速膨脹,就像放快萬倍、十萬倍的種子發芽。很快,白花花的米花脹滿鍋了,這時要用篩子迅速撈起米花,倒入一旁的籮筐中,不然十幾秒之後,米花便燒焦了。僅僅比灶臺高一點的我,興奮地幫著母親忙前忙後。米花其實是各種吃食的原料,伢崽們一般不太喜歡吃米花,而是喜歡吃米花打制的米花糕等。
  • 凍米糖飄香 那是甜蜜的年味兒
    凍米糖飄香 那是甜蜜的年味兒 發布日期: 2021-01-12
  • 做米花糖用的原來是這種米!找回兒時的甜蜜
    米花糖是不少吃貨們童年記憶裡不可或缺的小零嘴,白花花的一塊,咬一口又香又甜,酥得掉渣,無論有什麼煩惱
  • ​自製米花糖,找回兒時的甜蜜
    米花糖是不少吃貨們童年記憶裡不可或缺的小零嘴,白花花的一塊,咬一口又香又甜,酥得掉渣,無論有什麼煩惱,都會瞬間被治癒。
  • 被乾隆「帶火」的豐城凍米糖 在匠人的「傻氣」裡傳承
    其中,產自四周高山的新鮮茶葉製成的擂茶,配著一塊酥脆甜香的凍米糖,是豐城人記憶深處的家鄉味兒。凍米糖在農耕社會就已出現,足以證明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畢竟這種甜點要用到上好的糧食、油料等進行深加工。而直接「帶火」凍米糖的,是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嘗了之後,乾隆的評價是:「脆、酥、香、甜」。
  • 雁蕩山冬米糖
    金明雪  時下冬季,雁蕩山冬米糖作為雁蕩山比較著名的特產之一,以色白、香糯、味純著稱,頗受廣大遊客喜愛。  雁蕩山冬米糖是在大荊冬米糖的基礎上,經過改革創新,主要原料來自於當地老百姓種植的糯米和豬油,經過深加工製作而成。原料選用非常講究,要求糯米純、白,炸米用的豬油,要用板油或肥肉。工藝也比較複雜,一般得經過揀、淘、炊、曬、爆、熬、壓、切等工序。
  • 吃一口凍米糖,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凍米糖,又作冬米糖,有些地方稱為炒米糖、焦米糖,是浙、閩、贛等南方地區流行的經典小吃,有著「江南小切」的名號。老家在浙江省江山市保安鄉,正好位於浙閩贛三省交界地,也有過年製作凍米糖的風俗,不過我們把凍米糖叫作「米焦」。「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汪曾祺在《炒米和焦屑》中說。文章中提到的炒米糖估計就是凍米糖,老家也有炒米,只是用來做米糕。
  • 土記憶之十七:幹紅薯
    豎直的薯窖,一般都打在農戶的房屋或灶屋裡,深三四米左右,上面用一塊塊木板(邵東方言俗稱「窖眼板子」)蓋上。平直的薯窖,一般打在黃沙地的山裡。打好後在薯窖門口做一個豎直的門框,兩邊各留一條鑿縫,把窖眼板子一塊塊橫著嵌入,就可以全部密閉好。然後在門框和一塊窖眼板子上釘一把鎖掛子,就可以裝上鎖鎖起來。冬春季節,在紅薯種還未下地前,農戶們總會不定時的揭開或打開窖眼板子翻一邊再蓋上。
  • 不會寫雜文的網絡作家肯定不是一個合格的網絡作家
    第二,正因為,這本書叫《網絡文學十六講》,我才要講講寫雜文。本質上,我這本書在題材上,網絡文學評論集,其實就是雜文集。而且,更重要的是,身為網絡文學作家,如果不會寫雜文的話,在你的網絡小說裡邊,那是沒辦法夾帶「私貨」,也就是你的獨特的想法和觀點的。所以,網絡文學作家,必須會寫雜文,這是一個網絡文學作家的基本功課。
  • 傳承不變的「江南小切」凍米糖:浸潤年味與情懷
    數九寒天,又到了凍米糖飄香時節,已經做了23年凍米糖的王誠忠也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候。香松酥脆的凍米糖。金東宣傳部提供王誠忠是浙江金華金東江東鎮上王村人。浙江一帶喜甜,糕點、甜食的品類數不勝數,金東也不例外。這其中,凍米糖承載了大多數金東人兒時的美味。凍米糖相傳已有兩百多年的生產歷史,以「江南小切」而出名。
  • 江西豐城凍米糖,香脆酥甜,風味獨特,你吃過嗎?
    豐城凍米糖是江西眾多傳統名小吃中的佼佼者,曾被評為江西五大傳統名點之一。豐城人民矢志不渝的發展創新凍米糖,同時傳承、豐富其內在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小一塊凍米糖也轉變成了豐城人寄託鄉愁的符號。江西豐城凍米糖是豐城市優秀傳統食品,俗稱"江南小切"豐城凍米糖為什麼會叫凍米糖?
  • 徽州區:凍米糖飄香
    中新網安徽新聞12月19日電(李靜雯 閆豔)12月16日,在徽州區巖寺老街上一對年輕的90後夫妻正在父親的指導下,製作徽州米糖。
  • 90後最難忘的甜,甜蜜蜜的米花糖,中國傳統小糕點
    最香甜的童年記憶。米花糖,一種曾經在全國各地都非常普遍和常見的兒童小零食。米花糖是曾經火遍全國非常有名的小吃,香甜可口,而且以重慶江津米花糖和四川樂山蘇稽米花糖最為出名。它是由糯米跟白糖製作而成的,過程非常的繁瑣。但是米花糖它可以美容護膚,而且對於神經衰弱或者心臟疾病患者有很好的療效,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抗感染和抗衰老,是非常健康而且好吃的甜品點心。
  • 家庭自製米花糖,香甜可口,回味無窮,兒時最美好的回憶
    前幾天,在小區門口偶爾碰到一個崩爆米花的,砰然一聲爆響,香甜的米花味鑽進鼻孔,聞著就很誘人啊,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啊,很久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了,小時候的最愛啊,真的是讓人充滿懷念,趕緊回家取大米,做好後帶回家密封好慢慢享用吧。
  • 贛菜系列:豐城凍米糖小吃
    豐城凍米糖,江西省豐城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豐城凍米糖為豐城市優秀傳統產品,俗稱"江南小切",以其"潔白如雪、香脆酥甜、落口消融"的獨特風味聞名天下。據《豐城縣誌》記載,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豐城開始製作凍米糖,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 美食物語 | 記憶中的拱辰街老味道——花生糖
    花生芝麻的原始口味,凝聚了一方人民舌尖的記憶,並在記憶中沉澱,經過時間的洗禮愈發醇厚。一顆純正的花生糖入口,令人回味悠長。 聽聞拱辰街要拆遷,十多年不逛菜市場的我,動身去了隱藏在拱辰街的合肥知名老字號小吃店——「張阿姨花生糖」,去尋找兒時記憶中的味道,還和做糖的張阿姨聊了聊!
  • 自製米花糖,簡單易學,香甜脆口,回味兒時的味道,可別錯過!
    我小時候零食很少,家裡基本上沒有什麼吃的,就算有也是一些剩的餅類,所以那時候偶爾吃的一些零食,在記憶中很深刻,老了估計也忘不掉吧。
  • 冬日街頭老式崩爆米花帶給我兒時的記憶
    其實生活就像這盆裡的爆米花,糖放多了苦,稍微調劑下就是甜。零下七、八度的氣溫,爆米花出鍋的時間比較久。大概需要10分鐘左右。老式的爆米花全是手搖式的,下面有一個爐子。小時候全是用炭火燒爆米花,現在全都改天然氣了。生活就像這手搖的機器,轉了一圈又一圈,周而復始,綿長還帶著絲絲甜蜜。這不僅是一家人的生計,更是一份很難找到的兒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