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記憶]炒黑豆 制米糖 打麻餈

2021-02-12 有一推一

          這個年過得真是快,都上班兩天了。春節期間刷手機,常常看到年味變淡了的吐槽。對此,我倒不是十分的悲觀,隨著時代的進步,物資極大豐富,匱乏年代備年貨的觀念逐漸淡化也是自然,而適應現代人過年的精神食糧遲早會被喚起。舊的已逝,新的漸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伢崽們眼裡,過年還是物化的,意味著有各種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印象中,進入臘月,母親便開始準備打制各種吃食。那個時代,鄉村自給自足程度很高,除了餉糖(冰糖)和年餅等,很多過年的吃食都不用買,基本上是自家打制。

         記得放寒假前,母親便張羅著找塊紅石敲成粉末狀,然後略加蔭幹。在贛東的紅土地上,這種紅石遍地都是,它們硬度不夠,很容易就敲碎了,粉碎後便成紅土。母親弄的這些紅土是用來炒黑豆的,黑豆個頭大,一般種在田埂上。山上大面積種植的是黃豆和綠豆、紅豆。

炒好的黑豆。

         炒黑豆是一門技術活。黑豆要浸泡1-2天,然後再瀝乾。紅土先入鍋炒熱,然後倒入黑豆,再不停地快速翻炒,這樣黑豆不會燒焦。炒黑豆很累人的,翻炒時間長達一個小時,直到黑皮裂開。家裡小孩多的話,往往要炒兩鍋,整整半天炒下來,母親累得夠嗆。黑豆出鍋時,要用篩子將紅土過濾了,待黑豆涼成常溫後,才放入早就擦乾淨的瓷壇或黑罐內。

寒假裡,伢崽們出去玩,褲兜裡總是抓上兩三把炒黑豆,個個嘴裡「咔咔」脆響。晚上看連續劇時,也聽得見「咔咔」直響。吃黑豆往往會吃的滿牙是土,裂開的黑豆瓣中間往往藏著紅土。在那個年代,這種紅土並不髒,相反還有助於消化,伢崽們從來不在意這些紅土。

         炒黑豆後來逐漸改用細砂來炒,省去敲紅土的功夫。甚至有村民去集上買糖酥黑豆,那種味道甜甜的,小時候去拜年時,便能吃到我喜歡的糖酥黑豆。進入九十年代,逐漸有了炒蠶豆,那種大大的蠶豆一般村民是不種的,也是趕集買來炒,蠶豆太硬,小時候就不覺得好吃。

切成小塊的米花糕。

         米花也是過年最基本的吃食。米花一般也是用黃土或細砂來炒,而不是現在的爆米花。小時候,最喜歡看炒米花,直徑一米的大鍋內,半鍋黃土炒得滾燙,一兩斤糯米放入鍋內,一會兒工夫就看見糯米遍地開花,迅速膨脹,就像放快萬倍、十萬倍的種子發芽。很快,白花花的米花脹滿鍋了,這時要用篩子迅速撈起米花,倒入一旁的籮筐中,不然十幾秒之後,米花便燒焦了。僅僅比灶臺高一點的我,興奮地幫著母親忙前忙後。

米花其實是各種吃食的原料,伢崽們一般不太喜歡吃米花,而是喜歡吃米花打制的米花糕等。打制米花糕需要過硬的本領,特別是煮糖時要看「火候」,火候「太嫩」則黏糊糊,食來無味;火候過老,米花如一盤散沙,無法成塊。加工米花糕是一門工藝,在村裡有些年輕點的婦人便掌握不好火候,她們往往要請母親去幫忙,母親從不推託。

那時家裡製作的米花糕簡單,就是米花和稀糖,偶爾加點黑芝麻。村裡有人家製作稍微複雜的米花糕,將米花和炒熟弄碎的花生米、黑芝麻等混合均勻,待稀糖熬煮至適當火候,迅速滅火,將混合物倒入鍋內快速拌勻出鍋。出鍋後,要倒入制豆腐的木格內攤平,再用木製碾筒壓實碾平,這是兒時的我最喜歡做的事。

我用盡最後力氣去碾木格裡的米花,都無法達到母親的要求,碾下這邊便拱起那邊,還需要母親來返工。最後米花糕被碾得平整結實,待涼透後,母親將米花糕切成方塊或小長條,然後混入點米花,一起藏入罈罈罐罐中。米花糕吃起來香脆爽口、清甜無比,是兒時我的最愛。

寒假裡,小年前,還有兩種重要的吃食必須做好的。除了米花糕之外,這兩種甚至可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是制米糖,一種是打麻餈。

         製作米糖的工藝很繁瑣,也很累,前前後後需要一周時間。我甚至都無法用文字完整地表達清楚。米糖是用糯米做成的糖,先要用麥芽糖做引子,和糯米一起蒸熟,然後發酵十多個小時後取汁;將榨出的汁液下鍋熬製稀糖,熬好便開始拉糖,將棕紅色的稀糖拉成白色的飴糖;再將飴糖弄成一個大「口袋」,將豆屑、芝麻和米花等混合物一起放入「口袋」中;最後均勻地拉成拇指大小的長條,再割成寸長就是伢崽們戀戀不捨的米糖了。在製作米糖的整個過程中,有幾處讓幼時的我印象深刻。

熬製好可以出鍋的稀糖。

每當汁液熬製數小時成糖水後,母親總會讓我們子女幾個在碗裡敲個雞蛋,衝糖水喝。甜甜的,略帶糯性,喝上一口,滿嘴麥芽香。在營養缺乏的年代,這是暖胃的大補品。喝完糖水,再熬幾個小時,製糖師傅便用一根筷子在鍋裡劃拉幾下,拿出來後筷子下掛有長長的稀糖薄片,棕黃的,透亮透亮,煞是好看,猶如北京廟會上製糖人吹的糖片。

  製糖師傅劃拉出稀糖片後,便開始準備拉糖的工具。一塊自帶的木板,中間穿有一根尺餘長的圓木棍,圓木棍中間還有圓孔,師傅將這些固定在東家樓梯橫條上。只見師傅將棕紅色的稀糖出鍋後掛在那塊木板中間的圓木棍上,剛開始拉糖時,師傅像玩太極似的,近距離地一拉一掛;慢慢地可以後退一步,拉糖的手法還是一拉一掛,掛之前要旋轉一下;再退兩步就有一米多了,師傅就開始邊拉邊用稀糖砸那塊木板了,中間要折一下手裡的稀糖,此時稀糖已經變成金黃色;當師傅再往後退兩步時,他距離樓梯有兩三米距離了,手裡的稀糖在砸之前就快變成麻花狀了,而且越砸越快,樓梯處「鐺鐺」作響,此時的就接近白色飴糖了。師傅拉糖的場面,現在回味起來都覺得刺激過癮。

除省事的也有用剪刀剪米糖。

砸完後的飴糖要放在一個比八仙桌還大的圓竹墊裡進行割糖,割之前自然是要做成袋狀罐糖心的。割糖雖說不是力氣活,但頗需技巧,我跟師傅學了半天也沒學會。師傅帶一兩個徒弟(往往是子女),大家三足鼎立坐好,細細的麻線一頭綁在對面的桌腳上,一頭綁有一寸餘長的筷子頭,筷子頭握在右手心,左手抓過拉好的長長「糖繩」,右手熟練地用麻線割斷「糖繩」,割出來的米糖大小合適,長短均勻。有時候,割得太快,用力過猛,米糖會被甩出竹墊之外。我便負責撿拾地上的米糖,有個別糖皮太薄的便被摔碎了,當時心痛不已。

父母們往往不讓伢崽們吃太多米糖,米糖容易腐蝕牙齦。伢崽們則架不住那香甜酥脆的口感,往往偷偷地藏在口袋裡出去吃,有時候忘了,結果米糖黏在衣服口袋裡,怎麼都清理不了,還惹大人一陣罵。

幾乎在全國各地都有打餈粑的習俗。

麻餈,也叫餈粑。打制麻餈,工藝相對簡單。將糯米蒸熟,取出來放在麻石槽內,用木追碾磨和捶打,打成黏糊狀後,再捏成大大小小的圓餅狀即可。要吃的時候再蒸一下,蘸點豆屑和白糖,香甜可口。麻餈不可多吃,難以消化,也容易膩。

除麻餈外,炒過的黑豆、米花糕、米糖既是過年招待拜年客的小吃,也是伢崽們年前年後的零食。整個寒假,伢崽們便是在這些零食的陪伴下度過的,不管是小夥伴一起玩耍,還是幹家務活,或是夜裡看電視,甚至是做寒假作業、看課外讀物,只要逮著空,便從口袋裡掏出這些零食往嘴裡塞。其頻繁程度快趕上現在我們看手機。

如今,原來家家戶戶製作的吃食逐漸成為了我們的念想。偶爾趕集時碰到米花糕和米糖,可吃起來並不是那個味道。一是賣家不可能完全按照原來繁瑣而辛苦的工藝來手工製作;二是我們的口味變得挑剔了,不如兒時那麼容易滿足。

從生活享受上來說,如今平時和過年幾乎沒有了差距,所以物質上年越來越缺乏獨特味道。而鄉村文化一時沒有繁榮起來,所以年意就出現了一大片空白,吐槽也是自然……

有一推一   微信公眾號:YYTY161

請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轉發二維碼推薦好友。

相關焦點

  • 尋味青陽丨米糖——兒時的味道
    清晨,陵陽鎮青泉裡阿寶家鄉特產店裡香味四溢,謝師傅正在利用傳統手藝製作米糖。熟悉的味道,瀰漫在小山村的各個角落。 米糖是往年流行於江南一帶農家自製的食品。記得兒時,物資還相對缺乏,每到年尾,諸如花生糖、凍米糖、芝麻糖等各種由米糖加工而成的食品便成了孩子們的最愛。
  • 晨讀丨記憶中的冬米糖
    而我熟悉的冬米糖的味道,也瀰漫在各個角落。冬米糖是流行於浙江、江西一帶農家自製的食品。把上白秈米、糯米等炊熟曬乾,爆成米花,然後加入由麥芽糖、白糖熬製成的糖漿,製作成型,稍涼後切成小長方塊,即可食用,老少鹹宜。記得我兒時,物資還相對缺乏,冬米糖便成了我們小孩子的最愛。每年冬至前後,母親就把新碾的秈米曬乾,用鐵鍋炒成米花。
  • 冬日街頭老式崩爆米花帶給我兒時的記憶
    收到盆裡的爆米花,拌上熬製好的糖稀,香甜脆的爆米花就算做好了。其實生活就像這盆裡的爆米花,糖放多了苦,稍微調劑下就是甜。零下七、八度的氣溫,爆米花出鍋的時間比較久。大概需要10分鐘左右。老式的爆米花全是手搖式的,下面有一個爐子。小時候全是用炭火燒爆米花,現在全都改天然氣了。生活就像這手搖的機器,轉了一圈又一圈,周而復始,綿長還帶著絲絲甜蜜。
  • 雜文:米糖的記憶
    攤子上用大塑膠袋灌得鼓囊囊的一包包米糖齊人高,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還有白花花蓬鬆鬆的炒米,黃澄澄的脆硬的雞蛋饊子,看到它們,希望有一口好牙,可是我滿口的牙因為幼時吃多了糖的緣故,早早地孔洞迭出,好的滋味不能貪戀。現在的孩子,更多是對薯片果凍漢堡感興趣,買回的米糖是不受待見的,如被打進了冷宮,勸了, 才勉強吃一兩塊。
  • 投稿 | 兒時的記憶
    當然,我家也不例外,但是,我特別愛今年的那道別具特色的佳餚可不屬於以上幾類,它是我家今年準備的年貨中唯一勾起我兒時對那草、那豆的回憶。過年接待親朋好友時,取出臘肉與它翻炒,醬香、酯香隨之迎面而來,飄之遠矣。白白飽滿的米粒拌著色香味俱全的豆豉,再次咀嚼,餘味無窮的回香兒,還是散發出兒時的味道。不由聯想到小時候春天水面上漂浮的豆豉草花,烈日炎炎的夏日裡那面豆豉草扇……滿滿的瀰漫著兒時的點點滴滴。     小時候時不時方能吃到豆豉,長大後好久沒有吃到,兒時對豆鼓的記憶也都丟失的差不多了。
  • 冬至前後,浦江這個村家家戶戶打麻餈
    在檀溪鎮前溪村,冬至前後,村裡就熱鬧起來了,村民挨家挨戶手打麻餈,空氣中飄著淡淡的米香。記者看到,村民將提前幾天泡好的糯米蒸熟後,倒進石舂內,趁著糯米的熱度使勁反覆捶搗。打麻餈是體力活,通常要幾個男人輪流捶打。
  • ​自製米花糖,找回兒時的甜蜜
    米花糖是不少吃貨們童年記憶裡不可或缺的小零嘴,白花花的一塊,咬一口又香又甜,酥得掉渣,無論有什麼煩惱,都會瞬間被治癒。
  • 【素味】復甦兒時味蕾記憶的——胡蘿蔔炒土豆絲
  • 做米花糖用的原來是這種米!找回兒時的甜蜜
    米花糖是不少吃貨們童年記憶裡不可或缺的小零嘴,白花花的一塊,咬一口又香又甜,酥得掉渣,無論有什麼煩惱
  • 吃黑豆好處多,這10種黑豆的做法趕緊收藏!
    1,醋泡黑豆材 料:大黑豆1000g,黃米醋2斤半步 驟:1、黑豆洗淨,晾乾,將黑豆下鍋,中火翻炒,或者放足夠的水以中火煮,到表皮爆開(重要),停火.2、待黑豆晾涼後,將黑豆取出,放入玻璃瓶內,倒入黃米醋,全部浸入為止,將玻璃瓶蓋密封好,其他容器也行,放置與冰箱內或者陰涼處儲存,待到黑豆膨脹之時便可食用,一般為兩天時間。
  • 兒時的記憶,蓬鬆而酥脆的爆米香,魔術般的膨糖
    攤主掀開爐門時,先提醒咽口水圍觀的孩童。隨著那聲爆炸巨響,轟起一團白煙,米香飄散,令周遭空氣瀰漫著興奮的甜味。有一些記憶非常頑固,五十年前的童玩,依稀還記得遊戲規則;更清晰地形成童年坐標的,則是爆米香。
  • 客家美食:興國人記憶中兒時愛吃的米程(米花糕)
    它也是舊時候客家女兒出嫁的嫁妝,代表著夫妻之間,像糖一樣甜甜蜜蜜、像米花一樣百子千孫。香甜的米呈,除了吃之外,更多地寄寓著客家人對於甜蜜幸福生活的嚮往。  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傳統手工米程因為製作工藝繁複,正在瀕臨消失。「選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製作好米程,選谷特關鍵。
  • 奔跑的米糖
    原標題:奔跑的米糖小寒一過,婺源山村人家的爐火就旺了。比爐火更旺的,是村民廚房的灶火,家家戶戶的鍋臺上開始氤氳著年的味道。村裡冬日熬米糖的那些天,便是村民心目中最好的日子。母親熬米糖的鍋鏟是從奶奶手裡接過的,她精心熬出的米糖,白淨、甘甜。那米糖的甜美,不是甘蔗、甜蔗、紅薯,抑或米棗、柿子可以比擬的。
  • 油渣兒的記憶
    奶奶在廚房炸油渣兒時,經常念叨煉豬油是有竅門兒的。那時奶奶會用油渣兒做很多菜,有油渣兒燉白菜豆腐、油渣兒炒辣椒、油渣兒燉蘿蔔、油渣兒白菜包子、油渣兒白菜餃子、油渣兒餛飩、油渣兒烙餅,吃起來那叫一個香!在那個缺肉少油的年代,小小的油渣就是全家解饞的美味。
  • 徐州、皖北一帶的美食,兒時的味道,刻骨銘心的記憶
    前段時間在合肥和幾個老鄉吃飯時聊起此事,又引起了大家的「回憶殺」,突發奇想讓那個飯店廚師做了個雞蛋蒜,但缺少了很多記憶中的味道。因此就想把以前在老家吃過的美食和大家分享一下,一定能勾起你們對家的眷戀和共鳴。一、讓人流口水的粉絲煎包。很小的時候跟著父母趕集,最有吸引力的是煎包了。
  • 常食黑豆百病不生,抓把黑豆炒了衝水喝,不怕冷了,精氣神越來越好
    經過浸泡的黑豆吸收了一些水分,這樣炒制起來不容易糊。兩種黑豆相比較來說,這種烏皮青仁豆是營養更為豐富的品種,製作黑豆粉時要用這種,不要用錯。在黑豆粉中加入黑米營養更全面,而且還可以加持黑豆的作用。黑米淘洗乾淨以後倒入炒鍋裡,鍋要無油乾淨。先大火把水分炒幹,轉中小火不停地翻炒,當看到有的黑米裂開,還有焦香味就說明火候到位了。把黑米盛出來放在一邊冷卻備用。
  • 黃梅年味:難忘那一口米糖香——糖粑乃!
    米香味和麥芽糖的甜味在嘴巴裡一點一點融化,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孩提時代,回憶起那種兒時過年爭搶糖粑的滋味。全家人其樂融融把一年的辛苦熬作甜水,甘甜了一家人。糖粑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用爆米,由於米被爆的非常大,質地鬆脆,由裡及表呈白色,做成的糖粑個大,份量輕,易咬嚼,適宜老年人吃。
  • 春節假期,帶家人追尋一下兒時的記憶,做我們最愛吃的花生牛軋糖
    相信在很多70後和80後人們的記憶裡,有一種叫做「牛軋糖情愫」的東西,一直蕩漾在我們心底,那時候方方正正的牛軋糖,被一張簡單樸素不華麗的半透明的紙包裹著,但是那越嚼越香,並伴著濃濃的奶香及花生和芝麻的香味,卻是記憶裡最清甜的。
  • 來沐川吃手工麻糖吧,尋找最甜的兒時記憶!
    兒時,物質條件不如現在這樣豐富,糖果還是奢侈品,麻糖成為孩子們解饞的首選。聽說在沐川縣武聖鄉還有人採用純手工製作天然麻糖,11月27日,筆者憑著記憶中的味蕾,探尋兒時的味道,探秘傳統手工製作麻糖技藝的傳承人。
  • 嘎嘣脆的炒黑豆,鹹香可口,一吃就上癮!
    黑豆吃法多樣,熬粥、煲湯皆可。 給大家推薦一道小零食——鹽炒黑豆,來自品牌「覓珍味」。 精選飽滿的東北黑豆,浸泡24小時後,加食用鹽炒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