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虎嗅APP(ID:huxiu_com)
作者:錢德虎
假設在你面前,有這樣的兩臺設備。
一臺是筆記本電腦,擁有全新的8核電腦處理器晶片,64GB內存,獨立顯卡,售價14,999人民幣。
一臺是智慧型手機,擁有的是全新的8核手機晶片,8GB內存,售價僅為4,999 人民幣。
排除了便攜性因素,假設你想買一臺設備,用來玩聯網遊戲、看4k大片、P一下照片、剪一下Vlog視頻,你覺得哪一臺會更適合你?
在5年前,你可能還會覺得,只有筆記本電腦才有足夠的性能,進行修圖、剪片、玩大型遊戲等高強度的操作。
在 5 年後的今天,你突然發覺:上述這些事情,手機都能做。原因是:今天手機晶片的性能,已經變得很強,筆記本電腦能做的事,手機完全可以勝任。
但是,為什麼手機晶片變得強大,我們還老是要拿著重了4倍、昂貴 2 倍的筆記本電腦去做電腦才能做的事?這是因為,手機晶片雖然變得強大了,但手機沒有一起變得強大,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手機晶片沒有和手機功能完全匹配。
這也使不少廠商恨不得親自打造 100% 合心意的晶片來滿足用戶的需求。而早前蘋果在自家筆記本電腦上改用自家的手機晶片並實現了驚人的效率,使得不少手機公司也決意要設計自己的晶片。
vivo 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手機廠商之一,同樣也想擁有這樣的手機晶片,但是,他們所選擇的路徑,卻與其它手機廠商完全不同。
蘋果晶片為什麼如此強橫?
蘋果變「芯」,為什麼會撼動整個手機產業呢?原因是其所使用的全新蘋果 M1晶片,無論是性能或是續航力,均強得嚇人。
蘋果這顆全新的 M1 晶片,其單核性能冠絕目前的市售晶片(上圖),即便是多核性能,也可以與頂級的英特爾伺服器晶片相提並論。但與此同時,這顆在性能上不遜於頂級桌上型電腦晶片的蘋果M1,其續航力或者發熱量,卻遠低於這些高階電腦晶片。
多年來,很多人覺得手機晶片性能根本無法與桌上型電腦專用的處理器晶片相比。但基於手機晶片架構、專為Mac設計的的蘋果M1晶片,偏偏就能做到擁有如此強大的性能。所以大家發現手機晶片其實擁有巨大的潛能,只是手機終端和晶片廠商一直無法發揮出它的潛力而已。
因此,我們不得不先聊聊蘋果晶片為何能實現如此強大的性能。
據目前主流的分析,蘋果晶片的優勢在於三大方面:
· 蘋果晶片使用目前最先進的 5nm 工藝生產,比起英特爾的 10nm 製程工藝,最少領先 3 年。
· 蘋果晶片使用的是所謂的系統晶片 (System-on-the-chip, SoC),能把各種協助計算的功能模塊(例如內存和圖像處理計算),集成到系統晶片之上,更高的集成程度,帶來更高的計算效率。
· 蘋果能針對自家的系統,對晶片進行深度的優化和適配。
遺憾地說,這些分析無法為晶片廠商帶來什麼新的啟示。畢竟今天的頂級手機晶片,早就用上最先進的製程工藝、也使用了高度集成的系統晶片設計方案。但他們唯一難以做到的卻偏偏是蘋果最擅長的,就是針對自家的手機系統需求對晶片進行深度的優化和適配。
蘋果可以通過自行設計晶片,為自己的手機和電腦、以至自己的系統,打造出量身定製的最強系統(上圖)。但目前不少手機所使用的手機晶片,絕大多數來自已設計好的現成晶片。這些購自第三方公司的晶片,無論是性能曲線或是功能接口都是現成的,因此手機公司無法按自己手機的不同情況作出更深度的適配。
對此,手機廠商目前最想做到的,正是為自家的手機量身定製手機晶片。
手機為什麼也要變芯?
事實上,手機廠商不但想為自家手機量身定製晶片,而且也不得不考慮量身定製晶片。並不僅僅因為能否最大程度提高晶片性能,更是現成的晶片所能實現的很多功能並不是手機廠商所想要的。而手機廠商想要的功能,這些現成晶片卻偏偏沒有提供。
高通 (Qualcomm) 或是聯發科 (MediaTek) 等晶片公司只負責設計晶片而不負責終端設備生產。因此,他們無法直接接觸用戶,缺乏與終端用戶高效溝通的渠道,對很多使用場景和用戶痛點也無法精確洞察。所以,他們很難知道用戶的真正需求並提供相應的功能;更無法按用戶的使用習慣,為用戶量身定製、調整晶片性能。
例如,在2019年iPhone 11 搭載的 Deep Fusion 功能能讓手機拍出非常細緻的細節,因而受到用戶廣泛關注。當時蘋果 Phil Schiller 曾表示(上圖),這功能是手機史上首次通過神經元引擎 (Neural Engine),而不是圖像信號處理器 (ISP) 負責輸出影像。
但一年之後,市場上大多數手機晶片卻還不支持神經元引擎深度介入ISP處理圖像,遲遲未能滿足用戶對該功能的需求。所以不少安卓手機用戶就只能用羨慕的目光欣賞iPhone Deep Fusion的照片。
但多數手機廠商始終並沒有像蘋果一樣自研晶片,只能繼續在為數不多的的幾家手機晶片公司裡,儘可能挑選合適的晶片,並儘可能通過優化系統來適配現成的晶片,甚至一定程度的犧牲手機硬體性能。
結果,手機廠商在手機晶片的局限下,大家只能使用同樣的幾款晶片、同樣的幾個系統接口,實現同樣的幾種功能,導致同質化程度相當嚴重,手機廠商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創新。
用戶可能等不及自研
手機廠商其實早知問題的所在,因而紛紛向蘋果學習走上自研晶片之路,希望突破晶片廠商的局限。無疑,他們所走的絕對是正確的道路,但正確的道路,往往也是最難的路徑。而同樣擁有自研晶片能力的華為,就最能體會到個中的困難。
華為自研發晶片,至今已有 11 年歷史。他們在 2009 年開始自研手機晶片,但最初推出的晶片卻離大家的預期相去甚遠(上圖),大約到了 2016 年,華為自研晶片才開始獲得更多人的認可。
儘管今天的華為手機晶片,已獲得不少人認可,但很多人卻忘記最初他們是過著怎樣的苦日子。
實際上,手機公司決定要自研晶片,但並不代表自研出來的晶片就一定好用。自研晶片真的相當困難,沒有投資幾十億成本,沒有花上 5~10 年的時間,休想獲得可觀的成績。
畢竟,手機公司在苦苦自研期間,要不就是賣著用起來還是破破爛爛的初代自研產品;要不就是賣著受到現成晶片局限、無法貼近用戶真正需要的手機。結果,這些廠商花了大錢,但競爭力反而不增反減。
但當廠商還在屢戰屢敗、而又屢敗屢戰之時,一眾用戶是否接受你們的失敗成品?願意等待你最終自研成功?我們不知道用戶有沒有這個耐性等待,但手機公司的領導卻必須長期忍耐。
2014 年,小米的雷軍深知「晶片行業 10 億起步,10 年結果」,但毅然走上自研晶片之路,並在 2017 年終於推出了澎湃 S1 晶片(上圖)。但之後研發澎湃 S2 晶片時,據說五度試產失敗,導致進度嚴重落後。當高通推出性能更強的新一代驍龍手機晶片後,雷軍只能回去爭著首發推出新一代驍龍手機。
這次小米晶片試產失敗,估計燒掉約 1.3 億人民幣,而且這還未計算數以十億計的前期研發成本。但如果最初小米把這筆打了水漂的十數億元資金,投入研發相機算法和通信技術,也許就能生產出更高水平、更吸引用戶的小米手機,也不會在 2016~2019 年期間,被華為和榮耀搶了不少市場份額。
但即便你真的願意花錢、願意等待又如何?一樣不容易。OPPO 就是另一個例子。早前網傳他們啟動名為「馬裡亞納」的自研晶片計劃,選擇踩入這個全世界最深的「海溝」之中。
但是,晶片設計是目前全球最高專業程度的技術之一,擁有相關技能的優秀工程師極度稀缺。想當年蘋果技術再強橫,他們要自研晶片,仍然要通過收購晶片公司來找到足夠的優秀工程師。
所以無論 OPPO 的研發能力再強橫也好,手機工程師仍然不懂晶片設計,他們也只能慢慢從展訊、聯發科的晶片公司挖角。
手機公司的真正專業在於有多年開發終端設備的經驗,在於懂得終端用戶的需求。
但現在放棄既有的專業,反而義無反顧地衝入全球最專業的產業裡,真的能對用戶帶來足夠的好處嗎?
手機廠商的真正專長
其實,手機廠商的目的只是想要天生貼合消費者需求的晶片,「自研」只是其中一種方法,而絕不是唯一方法。
所以,vivo 就選擇與三星合作,通過將多年來對於消費者使用場景和真實需求的理解前置到晶片定義階段,助力三星打造更適合用戶的手機晶片。
畢竟像晶片這樣高度專業的項目,需要由專門的產業處理。而像vivo 這樣的終端手機廠商,還是負責自己專長的項目,那就是「用戶」。
由於終端廠商直接面對用戶,所以他們一定比晶片公司更清楚知道用戶需要什麼,也更清楚知道用戶的使用習慣。他們知道用戶的手機在什麼情況下會覺得性能不足、什麼情況下會覺得發熱難忍。
因此,vivo 只要與三星充分交換信息,就能打造用戶需要的功能,並按照用戶使用習慣調整晶片的性能曲線,進一步深度優化系統,才能在有限的條件裡同時實現強勁性能與持久續航。
誠然,無論手機晶片有多強橫,最終也是手機廠商發揮想像力、靈活調度功能接口、配合各種新式硬體、調較各種算法和參數,才能最終落地到應用,用戶才能體驗到相關的好處。可見,手機終端產品也需要充足的研發能力,才能發揮出晶片的強大性能。
vivo 在手機終端的多年經驗,使他們在應用層面累積了大量技術。以 5G領域為例,他們在全球 5G 專利榜上,已悄悄爬升到前15名的位置(上圖),並研發出多天線側邊分布、天線解耦合等技術。
此外,vivo 也曾多次推出使用微雲臺、屏幕指紋識別、RAW 域降噪等全新技術的手機。只要vivo把這些技術融入晶片設計當中,就能在晶片層面得到優化並進一步改善用戶體驗。
到底 vivo 有多了解用戶?上圖是中國質量萬裡行消費投訴平臺,在 2018 年受理的 4378 例手機投訴的比例,vivo 僅僅佔了 2%;考慮到當時 vivo 佔中國手機市場的 19% 份額,比蘋果、小米和三星都要高,但收到的投訴卻極低,就能知道像 vivo 這種專注於手機事業的廠商,對中國用戶有著更深層的理解。
合作創新升級用戶體驗
去年,更懂用戶的 vivo已經嘗試與更懂半導體的三星合作,首發搭載了三星首批雙模5G Exynos 980 手機晶片。
今年 vivo 也與三星再度合作,不僅幫助三星將消費者需求前置到晶片設計定義階段,還在X60系列首發搭載旗艦級別的強勁晶片——Exynos 1080。
此外,vivo 針對 5G 大數據流量和後臺應用零散傳輸導致的功耗問題,在晶片裡加入 CP-engine 和多傳輸模式架構,並對功率進行調整優化。結果,搭載 Exynos 1080 的終端可以實現比與 vivo X30 少 20% 的功耗。
另外,vivo 發現手機高刷屏的刷新率與遊戲的實際刷新率並不完全匹配,因而出現「錯幀」問題,導致用戶感到畫面卡頓和破碎。對此,vivo在 Exynos 1080上首次導入了動態幀率自適應技術,讓遊戲內容的幀率和屏幕刷新率更好的匹配,避免因為錯幀導致畫面卡頓,為用戶提供更流暢順滑的遊戲及視頻體驗。
vivo也為Exynos 1080獨家定製了全新的 AISP 架構,將神經元處理器與人工智慧強介入到ISP中,在原始 RAW 域上便可通過機器學習智能調節各參數至最佳值,讓 ISP 能更好地調整白平衡、曝光、色度、飽和度、清晰度等,讓用戶輕鬆拍出專業級照片。
其它種種性能提升,筆者在這裡就不一一羅列。但上述問題的改進,幾乎都是針對去年廠商早前一窩蜂推出 5G 和高刷屏手機所帶來的耗電和卡頓問題,以及終於實現了先前沒有把神經元處理器與 ISP 深度協作等功能。
而這一切也是只有基於對用戶有深度理解的 vivo,與對半導體有多年經驗的三星通力合作,才能在晶片層面解決這些糾纏多年的痛點。
更重要的是,由於5nm的製程工藝是全球最先進、但也是難度最高的晶片工藝,因此目前產能十分有限。而即將搭載Exynos 1080晶片的vivo X60系列取得了三星 5nm 製程工藝的首發優先權,也確保了相當稀缺的先進位程產能,就能讓用戶更早體驗到 5nm 晶片工藝所帶來的強大手機性能。
不是最好的方案
但卻是對用戶最好的方案
每個終端廠商都想為擁有一顆 100% 匹配自家手機、並能發揮手機 100% 潛力的手機晶片。因此,每個終端廠商也想仿效蘋果自行研發強勁的手機晶片。
但由於手機晶片涉及高度專業的技術,廠商必須投入大量資金和研發人員,但又不可能在短時間就取得良好成果,因此,他們不得不減少了能改善用戶體驗的研發經費,並讓用戶使用不成熟的自研產品。
這對於手機廠商來說,不啻是一場巨大的賭博。
無疑,vivo 與三星的合作方案,可能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但卻是目前最有效率和對用戶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通過兩者各取所需、各展所長,就能在不用犧牲用戶的短期利益的情況下,也能大幅改善用戶體驗,也算是一個對用戶最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