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人去星巴克,
不只是為了喝一杯咖啡,
而是為了消費那個場景:
你可以吹著空調,用著WIFI,聽著音樂,
在星巴克約會,辦公,發呆,享受小資時光,
甚至可以點一杯咖啡待一天。
這恰恰也是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
對於星巴克「第三空間」的定位:
在家庭與工作之外舒適的第三空間,
人們需要這個空間來會客或獨自享受。
過去幾十年,星巴克也將這個理念貫徹在了店面的設計,與對外的廣告中。
來星巴克見我吧。
但最近,不知道星巴克是不是發覺到,人們來星巴克辦公的需求太強了。
佔地185平米的這個辦公咖啡廳,位於新幹線車站內,主打商務屬性。
而辦公服務的特色,也在店內的設計上體現地很明顯,店內有單人座位區、隱私包廂、付費私人包廂,還有可讓多人參與的共享會議桌。
簡直就是付費自習室+wework啊!
像電源插座,WIFI,LED燈等各種辦公設施也是一應俱全。
甚至連小隔間的牆壁都做成了靜謐的灰綠色,說是可以讓人更快進入工作狀態。
就算是對於辦公環境很挑剔的人,也有下圖這種完全獨立的辦公空間等你...
(15分鐘約折合人民幣15元)
也就是,1塊錢1分鐘!!!
很明顯,星巴克這是要從第三空間,進軍其他空間了!
像這個付費辦公咖啡廳來說,很多人看後覺得,像主打共享辦公空間的wework。
甚至有國外小哥直言:有了星巴克,你確定還需要wework嗎?
除了共享辦公空間,付費自習室也會感到一陣來自異次元的壓力。
這次星巴克在設計的細節上,都為專注辦公的需求進行了考量。連大廳的座位都加了一個小隔板。
更別說有屏風的小隔間了。
這樣一來,過去付費自習室,相對於星巴克的沉浸式優勢,就更難體現出來了。
星巴克這是通過更加垂直的定位,妥妥地又拉了一波消費群體啊!
總結
星巴克的營銷,絕非是弄個貓爪杯,搞飢餓營銷那麼簡單。
其實從走進星巴克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頁頁的營銷教科書:
推開門,透明的落地窗,輕鬆的音樂,淡淡的咖啡香從感官上開始營造一種輕鬆氛圍。
排著隊,橫著的隊伍,讓你在商品前多待一段時間,還讓人更有社交欲。
看商品,看看依雲礦泉水,你會覺得咖啡好像不怎麼貴。
點著單,工作人員認真詢問你的姓氏並記在杯子上,不僅滿足你的虛榮心,激發你對這杯咖啡的擁有感,還可以刺激你拍照分享的欲望。
而最近推出的付費咖啡廳,感覺也是在更加精準地適應市場需求,以此來創新品牌。
反正我是覺得這個付費咖啡廳誘惑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