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的本質是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導向。
1st
最近物業很火。
10月24日,萬科物業改名萬物雲,順帶發布了「新物種」萬物雲城。
萬物雲城。光聽這名字,就油然感到一股睥睨天下的氣勢、一種高大上的概念直視感。
10月30日,世茂服務、合景悠活同一日在港交所成功上市,至此月內已有4家物企上市,行業再次迎來物業上市大潮。
▲2014-2020年10月物業服務企業上市數量分布。截至目前,已遞交招股書尚未上市交易的物企有10家,其中融創服務、金科服務已通過上市聆訊。
大家紛紛推動物業上市,顯然跟萬科「凹造型」秀概念不是一個路數,畢竟,萬科雲的「造富指數」還不清楚,而物業上市大潮,則可為各房企掌門人增添又一筆巨額財富。
據樂居財經排名,在2020年的上市物業企業中,有56人登上《2020年中國上市物企億元富豪榜》,其中碧桂園楊惠妍、雅居樂陳卓雄、世茂許榮茂名列三甲,旗下物業公司各為其帶來超過200億的股權財富。
▲圖片來源:樂居財經研究院
2nd
有意思的是,表面上看,物業只是房地產開發的一個「副產品」,而在資本市場,物業的市盈率,卻遠遠超過房企。
例如,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雅居樂地產的市盈率僅有4.78倍,而雅生活服務的市盈率則超過40倍;同期的市值,雅生活服務最高接近600億,而母公司雅居樂才400億。
同樣的情形不止於雅生活。據統計,目前地產開發商在整個資本市場的估值是6-10倍的區間,但對於物業的估值,現在中位數是45倍。
這意味著,同樣1塊錢利潤,給地產估值不超過10倍,給物業估值超過40倍。
說實話,這樣的估值,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物業公司,不就是人口密集型的保安清潔工作嗎?憑什麼這麼貴?
但實際上,資本市場對物業的估值,有自己的看法:
(1)物業公司基本是零負債,最大的成本只是用人成本,每年收取的物業費刨去支出,基本就是純利潤。
(2)物業公司的年度收入能保持穩定增長,因為其在管面積主要來源於開發商交付的樓盤,每年的「老客戶維護」不僅不需要操心,還有開發商每年帶來的新樓盤交付面積。
(3)所有業主都是高粘性的。其一,業主受地理局限,每天生活必然面對物業;其二,就算有個別用戶對物業不滿意,也很難直接更換物業,除非賣房走人;其三,出色的物業工作能夠幫助業主資產保值增值,業主配合度很高。
(4)除去基礎的清潔保安物業工作,物業在其他方面的增值服務不斷增長。例如建業胡葆森就曾說,建業家APP覆蓋率是百分之三百,因為建業的客戶不光是小區內的業主,還有他們幼兒園學生的家長、建業商場的租戶、酒店的住客和長期會員等等。
而這也意味著,物業不需要投入太多時間、金錢去發展客戶,就能通過增加客戶體驗的方式獲得更多收入。這頗有些像是收費版的微信或者QQ,通信功能只是基礎服務,綁定個人IP、帳戶推介其他增值服務才是大頭。
3rd
如果說,房地產開發是一次性買賣,那麼,物業服務就是多頻次的重複性購買。
然而,對資本市場來說,物業最大的想像,還是增值服務的增長。
說實話,物業生活服務平臺上的增值服務,遠高於物業管理的增長。因為物業管理簡單靠面積增長,增長非常有限,但是生活服務的增長,卻是隨著服務頻次和用戶數量的增長而增長。
也正是因為如此,物業企業既擁有持續增長的穩定收入,又沒有高槓桿高負債,未來收入增長的風險遠小於其他行業,用戶的粘性又有絕對安全的地理壁壘做屏障,這樣的商業模式,與賺取用戶終身價值的網際網路經濟非常相像,難怪資本會如此熱衷物業了。
關於地產,希望能與大家有更多交流。
請告知公司+姓名,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