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任露泉院士團隊:形狀記憶「玫瑰花瓣效應」與「荷葉效應」可逆切換超疏水表面

2021-02-12 國際仿生工程學會

近年,智能潤溼性調控表面因其可在不同潤溼性之間相互轉換,能夠實現單一潤溼性表面無法實現的功能,逐漸引起研究者的關注。與傳統調節表面化學性質的方式相比,通過調節材料表面形貌進而實現對表面潤溼性的控制,為製備潤溼性調控表面開闢出一條新途徑。

近期,吉林大學工程仿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任露泉院士團隊,師法自然,受玫瑰花瓣表面乳突狀微結構對水滴所具有的高粘附性(Cassieimpregnating state),以及荷葉表面柱狀微結構對水滴所具有的低粘附性(Cassie-Baxter state)啟發,通過仿生設計,以形狀記憶聚氨酯(SMP)為基體,製備出仿生微陣列表面,藉助SMP的形狀記憶性能,實現對材料表面形貌的調控,進而實現在「玫瑰花瓣效應」與「荷葉效應」之間的可逆切換。上述成果以「Shapememory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with switchable transition between 「LotusEffect」 to 「Rose Petal Effect」」為題發表於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作者使用高精度雷射加工技術製備出多孔鋁模板,並採用模板複製法製備出仿生微陣列表面,為進一步增強材料表面疏水性,採用溶劑溶脹法將納米二氧化矽小球負載到材料表面。如圖2所示,成功製備出柱狀超疏水表面,液滴在初始表面的接觸角(CA)約為154°,滾動角(SA)約為3°,呈現為低粘附的「荷葉效應」;使用壓力將直立狀微結構壓倒(形狀編程),液滴在其表面的CA約為151°,SA大於180°,表現為「玫瑰花瓣效應」的高粘態; 只需簡單加熱,材料表面形貌恢復,潤溼性隨即恢復為初始狀的「荷葉效應」。圖2 (Ⅰ)製備流程圖; 編程/恢復過程中材料表面形貌SEM圖: a初始表面 b編程表面和c 恢復表面(a1、b1和c1為對應放大圖)和水滴在對應表面形貌潤溼性:接觸角(a2、b2和c2),滾動角(a3、b3和c3)。同時作者對不同表面狀態的潤溼特性與微結構大小及間距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如圖3所示,當微結構底面直徑為55 μm,陣列間距為100 μm時具有最佳的超疏水性。潤溼性可逆循環切換試驗結果表明(圖3c),經過20次循環,材料依然具有優異的超疏水特性與可逆循環特性。圖3 水滴在不同陣列尺寸樣品表面的接觸角a和滾動角b;c潤溼性可逆循環檢測結果;d 液滴在編程表面和恢復表面狀態。為進一步探究液體在不同表面形態上的動態特性,作者使用高速攝像機觀察了液滴在同一高度垂直撞擊材料表面的過程,如圖4所示,液滴在第19 ms時完全彈離表面;液滴在編程表面則無法彈離;加熱恢復後的表面動態潤溼特性恢復如初。液滴動態潤溼特性進一步表明,該表面可以實現在高低粘附之間的可逆切換。圖4 液滴撞擊樣品表面動態潤溼特性a初始表面 b編程表面和c 恢復表面。 自清潔特性試驗結果表明,液滴在初始表面極易滾落,並將表面的沙塵帶離,而編程表面因其對液滴的高粘附性從而不具有自清潔特性,對壓縮表面進行簡單加熱,形貌恢復後的表面隨即展現出優異的自清潔特性。 圖5 自清潔特性試驗a初始表面 b編程表面和c 恢復表面。綜上,作者受荷葉與玫瑰花瓣啟發,經仿生設計,以形狀記憶聚氨酯為基體製備出潤溼性可逆切換表面,具有製備簡單、響應迅速、可循環利用等特點,豐富了特殊潤溼性表面的功能,有望拓寬潤溼性材料的應用領域。該論文通訊作者為張志輝教授趙傑副教授,第一作者為吉林大學博士研究生邵豔龍。Shao Yanlong;Zhao Jie*; Fan Yong; Wan Zhenping.; Lu Longsheng; Zhang Zhihui*; Ming Weihua; RenLuquan, Shape Memory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with Switchable Transitionbetween 「Lotus Effect」 to 「Rose Petal Effect」. Chem. Eng. J  2020, 382, 122989;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1932399X?via%3Dihub

相關焦點

  • 厲害了:吉林大學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
    作為國家985、211工程,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吉林大學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他們分別是——(按當選年份排序)沈家沈家驄,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他與合作者在國內率先創立了一系列原位超高壓測量實驗系統和實驗技術,發展了百萬大氣壓下靜水壓的產生、標定和雷射加熱中的諸多關鍵實驗技術;發現和確定了200餘個新的高壓相和新奇的壓力效應,揭示了一些新的壓致相變機制和規律。
  • 膜結構與仿荷葉效應
    從古至今,荷花就備受世人的喜愛,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詩句主要說的就是荷葉。眾所周知,水滴落在荷葉上會形成近似圓球形的白色透明水珠滾來滾去而不浸潤在荷葉上,「大珠小珠落玉盤」,別有一番景致。那麼荷葉不沾水的奧秘是什麼呢?這與荷葉表面的特殊微觀(納米)結構有密切的關係。
  • 【仿生科普】蓮花效應
    荷葉的基本化學成分是葉綠素、纖維素、澱粉等多糖類的碳水化合物,有豐富的羥基(-OH)、(-NH)等極性基團,在自然環境中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汙漬。而荷葉葉面都具有極強的疏水性,灑在葉面上的水會自動聚集成水珠,水珠的滾動把落在葉面上的塵土汙泥粘吸滾出葉面,使葉面始終保持乾淨,這就是著名的「荷葉自潔效應」。
  • 《先進功能材料》各項同性/各向異性浸潤性可轉換的形狀記憶環氧樹脂微陣列
    自然界中,許多動植物具有超疏水性能。荷葉出淤泥而不染,其在各個方向上具有很高的接觸角和很低的滾動角,稱其為各向同性。
  • 誰說「藍玫瑰」是不可能任務?天津大學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支藍玫瑰
    藍玫瑰,象徵著愛情的純真與勇敢,往往被戀人們當成傳遞心意的使者。然而,「藍玫瑰」在英語裡意味著無法實現的希望或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自然界中沒有藍玫瑰。近日,天津大學藥學院張雁教授研究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大學陳義華教授團隊合作,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成功研發全球首支藍玫瑰。如果進一步研究成功,將成為50億美元全球玫瑰市場中的新品,並可以改變英文字典中「藍玫瑰」的定義。
  • 摺紙超材料表現出可逆的輔助性與變形恢復性相結合的特點
    西北工程學院的Horacio Espinosa和Sridhar Krishnaswamy以及喬治亞理工學院的Glaucio Paulino等跨學科團隊的新研究旨在推進這種摺疊結構的創造和理解,應用範圍從軟機器人到醫療設備到能量收集器。
  • 荷葉為什麼打不溼?| No.59
    我們觸摸荷葉的表面時會發現一些粗糙的結構,這是因為荷葉的表面有很多個微米級的蠟質乳突結構。如果我們用電子顯微鏡接著觀察這些結構,會發現這些結構表面又附著著與這類結構相似的,但是卻更小的納米級顆粒。這些稱為荷葉的微米—納米雙重結構,這一類結構排列非常緊密,以至於在其周圍形成了類似於氣墊的東西,就是這些氣墊造成了荷葉疏水的特點。
  • 超薄氧化銅薄膜表面鉀原子荷電態和吸附位點的可逆操控
    在過渡金屬表面負載的少量鹼金屬便可以向表面能帶中轉移電子,進而影響其d帶中心值,並顯著降低金屬襯底的表面功函數。然而在負載型催化劑的氧化物載體表面,鹼金屬與氧化物表面如何作用的以及鹼金屬的電荷效應是如何產生的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
  • 【文獻速遞】三角形排列的二氧化矽結構能進一步提高超疏水表面的水接觸角
    關鍵詞:聚碳酸酯 表面改性 二氧化矽 超疏水背景:最近幾年,結合低表面能和粗糙結構具有疏水性質塗層受到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從大自然中荷葉等植物的葉片、以果蠅為代表的昆蟲的眼睛以及水蜘蛛的毛腿等中受到啟發。超疏水表面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製備,例如靜電紡絲法、旋塗法和溶膠凝膠法。
  • Small Structures:各向異性浸潤性表面:原理,構築和應用
    浸潤性是固體表面的重要性質,決定著固液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對生產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多種行為過程具有重要影響。
  •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劉維民院士團隊綜述貽貝啟發水凝膠
    【科研摘要】最近,中科院蘭州物化所傑出青年周峰研究員,香港城市大學長江學者王鑽開教授與中科院院士劉維民教授攜手團隊在5月發表了《Chemical Society Reviews》題為「Mussel-inspired
  • 哈佛大學開發形狀記憶3D列印材料
    近年來,形狀記憶材料的應用數量呈指數增長。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可穿戴設備和醫療設備領域的公司都顯示出對可定製聚合物的需求增加,並且比現有聚合物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儘管最近在該領域進行了研究,但是開發一種既可定製又可生物相容的材料仍然是一個挑戰。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毅、張群、
  • 吉林農業大學李玉院士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原標題:李玉院士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在5月30日舉行的「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慶祝暨表彰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食用菌新種質資源創製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李玉教授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 哈佛碩博胡宇航:3D列印形狀記憶雙網絡水凝膠變形章魚/手抓器
    【原理介紹】構造形狀記憶水凝膠的機理是相互作用兩種類型的交聯機理,即可逆交聯和永久交聯,它們分別負責形狀記憶效應中的臨時形狀和永久形狀。對於永久性交聯,通常使用共價鍵。對於可逆交聯,已經探索了各種物理相互作用和動態化學鍵,例如疏水相互作用,金屬-配體配位,主體-客體相互作用,氫鍵,結晶和可逆共價鍵,例如苯基硼酸酯,亞胺鍵,這些不同的化學性質還可以實現不同的刺激響應性,例如光,熱,pH,CO2等。
  • 褚君浩院士團隊在反鐵磁領域發現普適理論—新聞—科學網
    11月9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褚君浩院士團隊在二維反鐵磁領域獲重要突破:在二維A-type反鐵磁中提出了實現100%自旋極化的普適理論
  • 一文讀懂霍爾效應
    在近代,由於新型半導體材料(如超寬禁帶半導體)和低維物理的發展(如石墨烯技術)、新的極端物理條件(如超低溫度和超強磁場等的應用),使得凝聚態體系(特別是低維凝聚態體系)中的磁現象研究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進展。例如德國物理學家馮·克利青在研究矽場效應管霍爾電阻時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崔琦等在研究二維電子系統時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 電子科技大學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封面論文!
    6月3日,Nature刊發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並被選為當期封面。背景介紹仿生荷葉的超疏水材料由於其獨特的固-液界面性質,在表面自清潔、生物防汙、防水抗結冰、流體減阻以及傳熱傳質等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隨之又發展出了一系列如超親水、超疏油等超浸潤系統理論。
  • 等離子體共振效應
    可是,等離子體共振效應究竟是怎麼回事,我還不太明白。記得上次朱老師在我們組時,我曾問過他等離子體共振效應怎麼測量。他說,測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就可以。如果有共振效應的話,在紫外可見吸收譜上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吸收峰。正好我們組就有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儀,於是讓郭曉寧趕緊測一下。我們很快就要和「等離子體共振效應」頻繁打交道了,可是我對什麼是等離子體共振還幾乎一無所知。
  • 蜘蛛絲的方向性集水效應被發現
    這種結構在紡錘節和節點之間產生一個表面能量梯度,並在作用在與紡錘節或節點相接觸的水滴上的壓力上產生一個差別。這樣可以確保水能在節點周圍不斷凝結,然後被輸送到紡錘節上,在那裡它能積聚成懸掛起來的大水滴。 這一反映蜘蛛絲積水機理上的突破性成果近日被Nature作為封面報導刊登。該研究成果出自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江雷院士及其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