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不是愛情而是一場算計?其實這是看客對劇中人的誤解

2021-01-12 萬萬的壹蒔光

人心荒蕪多涼薄,各人只為各人打算。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劇幕一拉開,高檔情調的調情,淺水灣的月色,那一堵荒涼的牆,峰迴路轉的團圓以及劇中人那一樁樁的「盤算」,無一不讓幕前的看客心生質疑,這真是一場愛情嗎?

「範白之戀」向來備受爭議,大多人認為這不過是一場亂世裡的愛情算計,在這宏大的時代背景下,一對平凡自私的男女,一個只想要一張長期飯票,一個只想要不給承諾的愛戀。

然而,真是這樣嗎?我們口中所說的「愛情」真的能脫離宏大的時代命題來談嗎?

如果說你看到的「範白之戀」,不過是一場算計,那真的是一種誤解。

張愛玲的留白不交待,為理解人物及其情感設置了巨大障礙。

小說有三個重要情節,張愛玲卻留白不交待,這為我們了解劇中人物及其情感設置了巨大的障礙。

第一個重要情節:範白二人的初次見面。

文本中這樣寫道:「他們是下午五點鐘出發的,到晚上十一點方才回家」。

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見面,只有一句簡單的時間跨度就將其交待過去了,這足足六個小時的相處,形成了關鍵情節的空白。相親的情況,也是通過事後白家兩妯娌的指桑罵槐和七妹的不滿讓讀者去猜測的。

兩個初次見面是什麼印象?兩人互相吸引對方的是什麼?他們又交談了些什麼?愛情是怎麼萌芽的,我們並沒有看到。

第二個重要情節:流蘇從香港返回上海到再次赴香港之間的三個月。

這三個月,應該說是流蘇最為揪心的時間,範柳原愛的不承諾與白家哥嫂的各種奚落,何去何從的壓力與內心惶惶的憂思,只能通過我們的想像。小說此處著墨極少,最後只一句:「她對範柳原還沒有絕望,她不能先自貶身價,否則他更有了藉口,拒絕和她結婚了。因此她無論如何得忍些時。」

流蘇的心理活動,乍看起來,確實讓人理解為一心只想著結婚,這三個月裡,她對範柳原有沒有情感上的思念,卻不得而知。

對流蘇再次赴港的心理轉變也一筆帶過,她僅僅是迫於家庭的壓力去見他,還是內心也想見他?我們也無從知曉。

第三個重要情節:範柳原的過去。

小說對範柳原家庭、背景、身世的交待,是通過徐太太之口讓讀者有個簡單的了解,但他32歲之前又過著怎樣的生活,沒有交待,重要信息的留白,給讀者了解範柳原帶來了很大困難。

關鍵情節的「空白」給讀者留下了充裕的遐想空間,但同時也給理解人物及其情感設置了巨大障礙。

白流蘇的主觀敘事表達,造成看客對劇中人的片面判斷。

《傾城之戀》的敘事,除運用了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外,大部分是從白流蘇的限制性視角來敘事的。

而流蘇本身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人,她的許多看法和敘述,都帶有劇中人物設定的主觀色彩,話語間難免會有失客觀評判。

範柳原在香港淺水灣故意讓流蘇吃醋,又和好時,她這樣敘述:

「很明顯的,他要她,可是他不願意娶她。然而她家裡窮雖窮,也還是個望族,大家都是場面,他擔當不起這誘姦的罪名。因此他採取了那種光明正大的態度。她現在知道了,那完全是假撇清。他處處地方希圖脫卸責任。以後她若是被拋棄了,她絕對沒有誰可以抱怨」。

流蘇得不到範柳原的婚姻承諾,打算回上海,船上她感覺範柳原態度冷淡,於是她認為:

「流蘇看得出他那份閒適是一種自滿的閒適----他拿穩了她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

這些流蘇分析範柳原的敘述表達,其實都是流蘇的自說自話,帶有許多主觀色彩,話語間充滿質疑與防範,這種評判確實是符合劇中人物的身份和處境,但範柳原是否真如她所說的那般「自私」,可信度值得商榷。

流蘇的敘事視角,很容易將讀者帶入她的情境與人設之中,從而受其影響認為範柳原並不是一個有多少真心的人,而範柳原的內心,作者並沒有透視其內心世界,讀者只能通過流蘇的視角來了解柳原的行為,並在流蘇意識的引導下對他進行各種猜測和誤讀,而流蘇恰恰也是有受徐太太對範柳原一知半解的判斷所影響之嫌的,從而影響後文讀者對範柳原的片面判斷。

張愛玲的直接議評,衍生出一些消極效果。

小說除了人物的對話、心理活動,流蘇的敘述外,還有作者的直接總結議評。

如流蘇從香港回家後,家人以其敗壞門風而極盡漫罵嘲諷。 作者不失時機地總結道:

「本來,一個女人上了男人的當就該死;一個女人給當給男人上,那更是淫婦……殺了她也還汙了刀」。

這裡其實是作者的一種諷刺,以反諷方式揭露封建男權思想對女性的道德碾壓。

再說說到範白二人的首次接吻時,她議評到:

「這是他第一次吻他,然而兩人都疑心不是第一次了……然而兩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盤打得太仔細了,始終不肯冒失」。

以及文尾的直接議評: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是一個自私的女子」。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這是一場「算計」,為什麼大多數人研究者會寫到範白二人不過是濁世裡自私的男子和女子,其實都有受到這兩處直接議評的影響。

就像前面作者採用的反諷方式一樣,這兩處也極有可能只是張愛玲的一種形式上的「自嘲」,一種內心的「消解」。張愛玲本人不相信愛情,因此將本應該深刻展示的情愛心理故意膚淺化和戲謔化,但不得不說,這樣「範白之戀」帶來不少消極影響。

白流蘇的愛,是刺蝟般的愛,想靠近,又怕受傷害。

那麼,白流蘇到底愛不愛範柳原?

前面說到,如果從白流蘇的敘述視角來看,根本沒有多少愛的成分,她的心理活動全是「算計」,沒有透露她對範的愛慕之情,反而多次提到「終究只是為了經濟上的安全」。

但這樣的心理活動,只是她理性的獨白,並非她深層的意識,她真實的想法或許過於隱晦而脆弱。

流蘇的前半生,已然是過壞了的,是剝落了油漆的家具,斷了的牆,頹了的井,是那些看著時鐘一秒一秒從心上走過的無奈、幻滅,是被人從後面推了一把,連個抓握也沒有,就一直往下墜落的恐慌。

一個二婚女人的生存困境在現代社會都頗有些微詞,何況在那樣一個舊時代裡,親情的異化,世俗的排擠,流蘇根本沒有多少選擇,她只能依靠自己殘存的傳統風韻與女性的身體美籠絡另一個男人的心。

她必須保持理智,在理智的束縛下,也讓她忽略了自己的真心,在心理學上解釋就是,一個受過傷的女人,有了本能的自我防禦機制。

這種防禦,只能讓她用功利的一面對待範柳原,因為她內心是怕的,怕什麼?怕自己會愛上範柳原。

有一個細節,他們第一次見面「相親」後,流蘇有這樣一段內心獨白:「她看得出他是對女人說慣了謊的,她不能不當心」。

多數讀者認為流蘇是要提醒自己「不要被範柳原騙」;卻忽略了話中隱匿的深層意思:更要當心自己愛上範柳原。

然而, 喜歡一個人是掩飾不了自己的,即使嘴上不說,也會從眼睛裡跑出來。

流蘇來香港初見柳原時,作者寫道:「(流蘇)雖然早就料到這一著,一顆心依舊不免跳得厲害。 」

如果只是為了功利而接近,也早有預料,為何還會「心跳得厲害」? 心跳的感覺,只有戀愛才會有的條件反射,如果只是一個「獵物」,斷不可能有心跳的感覺。

再如兩人在沙灘上互拍蚊蟲的親密場景,流蘇儼然就是戀愛中的女子, 當然,這種忘情是極為短暫的,流蘇很快因覺察兩人的「失態」而離開了沙灘。

但她回到旅館後用望遠鏡去看範柳原時,卻發現「他的身邊躺著一個女人……就是把薩黑夷妮燒了灰,流蘇也認得。 」

這分明是在吃醋,是一個陷入愛情中的女人才會有真實心理反應!她其實是在乎範柳原的。

二人冷戰幾天後再相遇時流蘇說了句「我對你好一點,壞一點,你又何嘗放在心上? 」連柳原也因察覺到話裡的醋意而興奮。

還有,流蘇被一份「乞來港」的電報召喚了再次到香港見柳原,流蘇自認摻雜著家庭的壓力,她不得不去,然而誰又能否認她的「忍無可忍」沒有對範柳原的思念?

她像一隻刺蝟,想去愛,但又怕受傷害。只能渾身帶著刺步步為營的去靠近,一邊保護著自己,一邊走向自己想要的未來。故而她無法全心與對方相處,更無暇回應對方的情感需求,甚至無暇顧及自己的真實情感。

範柳原的愛,是裹著盔甲的愛,渴望愛,卻又害怕不被愛。

範柳原愛白流蘇嗎?

作為富商華僑,又是生長在英國,回國後,確定身份的種種棘手之處,少時閱盡人間冷暖,擁有財富後又大受追捧。 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必然深刻影響範柳原的心態,社會的世態炎涼,自然不自然的造就了他防備的心理。

父母的非正式婚姻,不被家族接納,造成了範柳原對於婚姻的極度不信任,轉而逃避婚姻,養成了一種玩世不恭的行事方式。

範柳原其實也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這種安全感的滿足,是他要另一個人是愛他本來的樣子,而不是附著在他身上的其他東西。

他想流蘇理解他,愛他, 不是為了圖他的錢, 圖他的婚姻, 圖他的依靠, 僅僅是圖他的人。

他對世人,時而玩世不恭,時而優雅紳士;他對流蘇,時而調情戲謔,時而袒露愛意,這讓原本就帶有防範心理的流蘇看成一個「把女人看成了腳底的泥」不靠譜的花花公子。

然而,這些,其實只是他自我保護的面具,哪怕對著流蘇也不例外。

他對流蘇真情流露的細節文本中其實不少,選取一個印象很深的浪漫情節來說:

範柳原於深夜裡, 致電給隔壁的流蘇,想袒露自己的真實的內心世界。

他說, 「死生契闊, 與子相悅,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這是最悲哀的一首詩。他以為, 她會懂得, 他是想說生死無常, 我明明知道做不了主, 可仍然偏要說我愛你, 我一輩子都愛你。

可惜那通電話後, 他又失望了。不想, 流蘇「先入為主」的印象和一心只想著自己目的心理讓她再次誤解,錯過了兩人真正了解的機會。

終於, 在沮喪、氣惱等多重情緒驅使下, 柳原斷不客氣地回嘴道:「我不至於那麼糊塗, 我犯不著花了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對於你那也不公平。噢, 也許你不在乎。根本你以為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

這屬於那類情急之下口不擇言的真話, 其實是想告訴我們:

其一, 柳原心目中婚姻的前提是兩者之間的深摯情感與懂得;其二, 他不接受毫無感情的婚姻, 但細細斟酌之下, 他卻並未排斥婚姻本身;其三, 一段毫無感情的婚姻, 不僅對男方不公平, 也對女方不公平, 表明柳原身上還一些現代色彩的平等意識;其四, 他察覺到流蘇和他在一起, 想要婚姻卻又不釋放真情, 也許流蘇眼裡的婚姻只是生活 (經濟上的) 與生理 (肉體上的) , 這才憤而稱之為「長期的賣淫」。

可見,範柳原是真心想要愛流蘇的,並將自己的理解講給白流蘇聽, 是希望獲得一個排除一切外界力量的、天長地久的真愛的承諾,只是這些聽在流蘇耳裡卻成了「不想結婚的藉口」,或者說她選擇了相信自己。

面對流蘇的功利,口不擇言地說婚姻對於流蘇不過是長期的賣淫,氣得流蘇渾身發抖。

他以為她能明白他的痛苦, 他的糾結, 他愛她, 可是生活的磨難讓他對婚姻有一種沒來由的恐懼, 可如果她愛他, 他還是想娶她。

再說後來,兩人同居後,才一個星期範柳原便要遠赴英國, 很多讀者將此理解為不負責任的行為,「渣男」本性被進一步坐實。

其實,恰是因為範柳原愛著流蘇,所以要她來港。但是在一起後,他對愛情要真摯的需求,讓他無法面對與不愛自己的女人同居的事實,分手會想念, 在一起又疑心流蘇的好只是討好迎合,更不甘承諾婚姻,只能將離開作為逃避的手段。

範柳原依然是那個範柳原,他想要的是一個流蘇的真心。其實流蘇也愛著自己,只是一個帶著刺,一個帶著鎧甲。

最終,一座城的淪陷,成全了這段愛情。戰爭爆發後,柳原千方百計去找流蘇,冒著炮火解救她。

小說寫流蘇由於太害怕看到柳原後撲了上去,「把頭磕在門洞子裡的水泥牆上,柳原用一隻手託住她的頭,急促地說:『受驚嚇了吧? 別著急,別著急。 」對流蘇的關愛之情溢於言表,怎能說他只想調情不是愛呢?

他的愛,只是裹著盔甲的愛,渴望愛,卻又害怕不被愛。

寫在最後:

張愛玲曾在《自己的文章》中這樣評價他們:「《傾城之戀》裡, 從腐舊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 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將她感化成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 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 終於結婚了, 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 雖然多少是健康的, 仍舊是庸俗, 就事論事, 也只能如此。」

是的,就事論事, 也只能如此,他們只能如此選擇,只能如此「算計」,只能如此帶著面具去愛。

一場戰爭, 當身份、財產、婚姻這些身外之物在戰爭面前都崩塌之後,才讓彼此放下防備,彼此接納,彼此原諒,去擁抱人間的溫情。

他們的「自私」,說白了,不過是一種自我保護。而世界上,又有誰會不「自私」地進行著自我保護呢?

還是張愛玲那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這樣的愛,也是愛。

相關焦點

  • 所謂男女愛情,就是一場博弈——張愛玲《傾城之戀》
    在張愛玲的筆下,沒有傻白甜的風花雪月、甜膩戀情,有的只是愛情中的防備、博弈、算計。她往往毫不留情地諷刺男人女人們的裝腔作勢、各自盤算。正因為張愛玲文風的刻薄和現實,因此她小說中圓滿結尾的愛情並不多。據說張愛玲本人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到最喜愛自己寫的哪部小說,她淡淡一笑說「我的小說結局大多不完滿,《傾城之戀》算是擁有完滿結局的一部,要說喜愛應該是它了。」
  • 《傾城之戀》:這是一場屬於愛情、現實與宿命之間的博弈
    導語許多人看過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後,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無非是: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結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還長得很。是否讀過之後便會驚嘆張愛玲的犀利文筆。似乎每個人都不敢相信,張愛玲竟是紅樓夢迷,可是在她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仿佛被注入了生命般栩栩如生、熠熠生輝。《傾城之戀》這本小說,既寫出了少女剛出閣時的困惑迷茫與驚慌失措,又寫出了嫁為人婦的她感慨朱顏易改,青春一去不復返的的傷心悲涼。很難相信,寫這本書時的張愛玲竟只有二十歲出頭。二十歲出頭是什麼概念?
  • 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之中,看亂世之中的愛情故事
    但是,在這個外殼之下,張愛玲則完全顛覆了才子佳人的傳統,浪漫的愛情、為愛犧牲一切的勇氣在這裡不復存在。「傾城」是傾一座城(香港淪陷),成全一雙人,而不是歌頌至高無上的愛情。小說「傾城」的寓意不言而喻,題目與文本巨大的反差,給讀者帶來的巨大的思想衝擊,也成就了《傾城之戀》的經典地位。以下就「傾城」的寓意結合文本說開來。
  • 《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是真愛還是算計?
    如《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她儘管潑辣強勢,卻也只能走向悲劇的結局——最後用愛情和青春換來的財富和地位,也不過是捆綁自己身心的枷鎖,一步步將自己推向扭曲的深淵,繼續荼毒著自己的兒女。不過也有例外,《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就得到了作者的偏愛。張愛玲在一次訪談中也曾經明確表示,自己最喜愛的小說就是這部《傾城之戀》,因為只有這部小說結局還算完滿。
  • 讀張愛玲〈傾城之戀〉:一場賭上餘生成敗的愛情博弈
    如果能抓住他的心,就能獲得更好的歸宿;但如果失敗,將失去容身之處。一起來看白流蘇的這場愛情豪賭。1941 年冬,中國香港淪陷。而張愛玲筆下關於戰時的愛情篇章《傾城之戀》誕生了。名為「傾城」之戀,悽美而諷刺,而故事也戲劇性發展,一個城市的陷落,成全了一段佳話。故事裡,上演的不是浪漫的戰時戀愛,而是一對男女在愛情與現實間的拉鋸之戰,對女主角白流蘇而言,更是一場「賭上」餘生成敗的愛情博弈。在女性主義開始「覺悟」的 1930 年代,她爭取的不只是愛情與婚姻,更是女人能「自主」命運的可能。
  • 《傾城之戀》:兩人的一場愛情博弈,終於在傾城之刻塵埃落定
    《傾城之戀》用一種詮釋愛情悲劇最好的一部作品 , 白流蘇和範柳原兩人在相互博弈中相互試探,最終卻因戰爭的爆發成就了刻骨銘心的傾城之戀。01、兩個缺愛的人,註定無法全身心地投入,故彼此試探小說《傾城之戀》中的男女主角範柳原和白流蘇,他們兩個都缺少愛,所以他們既渴望得到愛,但是又害怕被傷害。
  • 再讀張愛玲《傾城之戀》:誰不是在愛情裡權衡利弊?
    有人說,張愛玲讓人又愛又恨。愛她的才情與透徹,她的文字直擊人心。恨她的殘忍與涼薄,總是不留情面地把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拿出來剖白與晾曬。最開始知道張愛玲,是《傾城之戀》。沒辦法,書名太好聽了。讓人一下子想起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讀《傾城之戀》:白流蘇的圓滿源自於她的算計
    但她贏的並不輕鬆,此間百般拉扯和算計,隱忍與沉默,她心知肚明。而恢復平靜後的婚姻,也絕非想像中的那麼傾城。01 白流蘇是一個傳統的女人在張愛玲的筆下,白流蘇的可憐正是源於她的傳統。從古至今,門當戶度一直都是婚姻登對的硬性指標,這是一個傳統。
  • 張愛玲的愛情悲劇《傾城之戀》,其中的「悲」從哪裡可以得到體現
    《傾城之戀》以文學的形式展現了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脆弱的感情,也包含了作者追求完美又冷靜客觀的愛情態度,且對男權社會受壓迫的女性表達了不滿。對《傾城之戀》進行深刻解讀,挖掘其蘊含的內涵,不僅有助於更加深入地解讀張愛玲的作品,也有助於喚醒讀者正確的愛情觀。
  • 《傾城之戀》:不能經濟獨立的女性,終究無法獲得愛情的完滿?
    《傾城之戀》中就體現了張愛玲這樣的愛情觀,舊式的愛情中女性對男性經濟的依賴,註定沒有經濟地位的女性終將無法獲得完滿的愛情。愛情是現實而悲涼的。白流蘇出生於大戶人家,婚姻被包辦,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女兒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金錢、地位。似乎她有著外人看來門當戶對的婚姻。
  • 懂了「傾城」的雙重含義,你就讀懂了《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寫於1943年,講述了白流蘇與範柳原之間的愛情故事。這個小說名,會讓人以為小說寫的是一個絕代佳人的故事。雖然《傾城之戀》的女主人公白流蘇相貌也很美麗,但這並非作者所要強調的內容。筆者認為,張愛玲以此為書名,賦予了雙重含義,耐人尋味。一、地理意義上的「傾城」地理意義上「傾城」,意味著一座城的淪陷、毀滅。
  • 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再次討論「愛」的含義
    《傾城之戀》是一部以愛情為題材的短篇小說,男女主人公的戀愛過程一直以來都是讀者關注的焦點。她會在照鏡子時,露出陰陰的、不懷好意的笑,這並非是因為其不善,而是她不向命運妥協。她不是不想愛,而是不敢相信愛情,只能在與範柳原的愛情遊戲中步步為營。範柳原是了解白流蘇的,知道她對他的愛很大一部分是出於想找一個堅實的依靠,就像白流蘇知道範柳原的種種計謀只是為了逼她主動投懷送抱,日後好推脫責任。
  • 是成功的逆襲,卻不是浪漫的愛情,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初次看到《傾城之戀》這題目,滿心以為是講一個傾國傾城美女的浪漫戀愛故事,於是被吸引了去讀,才發現跟想像完全不一樣。遺老家的六小姐白流蘇,因為不堪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而離婚,這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舊中國,要算是膽大妄為了。好在她有點兒積蓄,所以哥哥嫂子也就收留了她,還拿了她的錢去做股票投資。
  • 張愛玲《傾城之戀》:當婚姻與愛情無關
    她的文字感性細膩敏感又才華橫溢,無論時局如何動蕩,她筆下只有愛情。 才華橫溢,出名趁早 張愛玲是完完全全靠才華寫作的作家,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表了大量的很優秀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
  • 張愛玲的悲劇愛情代表作《傾城之戀》,討論作者對悲美氛圍的塑造
    在《傾城之戀》中,作者偶爾在不經意中會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到窗外的月亮上的。但這月亮不是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也不是蘇軾的「明月夜,短松崗」,而是用「月亮」來隱喻情慾。如作家寫到:「海上畢竟有點月意,映到窗子裡來,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鏡子。」月光、薄薄的、照著冰涼的鏡子,用冷色調的詞語營造悽清的氛圍,喻示被鏡子攝進的熾熱的慾火終將成灰燼,繁華成幻影的鏡像世界。
  •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在現當代著名女作家中,出過許多才女,如寫過《生死場》的蕭紅,寫過《莎菲女士的日記》的丁玲,最觸動小編心的,卻是張愛玲。在張愛玲看來,所謂愛情,不過在講一場風花雪月的傳奇。
  • 張愛玲《傾城之戀》:如果婚姻與愛情無關
    她的文字感性細膩敏感又才華橫溢,無論時局如何動蕩,她筆下只有愛情。才華橫溢,出名趁早張愛玲是完完全全靠才華寫作的作家,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表了大量的很優秀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
  • 《傾城之戀》:戴著原生家庭的鐐銬,白流蘇註定得不到愛情
    張愛玲,一個寫盡了愛情辛酸故事的作家。她的文字始終關注女性的情感、女性的生存、女性的處境,《傾城之戀》是其中的代表作。《傾城之戀》,這個夢幻的名字下描述的並不是一段唯美的愛情,反倒是充滿了各種傾軋算計,現實到令人寒顫。
  • 張愛玲: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張愛玲 《傾城之戀》死生契約,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實在是最悲哀的一首詩,死與生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
  • 《傾城之戀》:白流蘇的愛情,真不簡單!
    《傾城之戀》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主要講述的是白府六小姐白流蘇和香港首富範天河之子範柳元「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傾城之戀」字面意思指的是一座城市(香港)的毀滅,才成全了一段愛情。「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