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和牌位的寫法

2021-02-08 大名趣聊

墓碑和牌位的寫法                                            

 

   墓碑和牌位,現在好多人不會寫。因為現代人把中國傳統文化丟掉了,所以很多人書寫牌位的格式都不規範。

書寫牌位時,要有恭敬心。我們要對鬼神恭敬,寫牌位的時候,不能夠寫同音字,異體字。名字的每個字都要寫準確,不能用其他字代替。所以我們幫人寫牌位的時候,名字一定要問準確。中國字很複雜,好多同音字,所以我們要認真,家屬提供名字的時候,他不懂、不注意,但我們要注意,一定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問,每一個字都要問清楚。
其次,書寫要工整。有的人寫草字,把牌位寫的亂七八槽的,這樣不行。要怎樣呢?要用正楷,一筆一划的寫,這是一個。另外一個,不能塗改。

除了寫亡者的名字,還要寫陽上,陽上是我們陽上人。寫陽上人的時候,稱謂一定要和亡人的關係對應。比如說亡人是母親,叫楊淑芳,那麼陽上人應該是兒子或女兒。如果不寫陽上人,只單獨寫一個楊淑芳就很麻煩。一提楊淑芳,來一大群楊淑芳,哪一個?還有一個問題,比如楊淑芳的兒子叫李傑。一百個楊淑芳裡面,可能有五個楊淑芳的兒子都叫李傑,兒子也同名同姓,這個怎麼辦?所以牌位後面還要寫上兩行字:一行寫生於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什麼時辰;另一行要寫卒於,也就是死於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哪一個時辰。這樣寫不會錯了。
       現在懂的也不多。墓碑上直接就寫亡父,或者父親大人誰誰誰,這是個錯誤的寫法。有的人是直接寫亡父某某某,這也是個錯誤,最少最少是對父親不恭敬。

牌位的書寫和墓碑的書寫,要讓別人一目了然,人家不用問一看就知道:這個亡者他的父母或者嶽父母、長輩,還在不在世間,一看墓碑就知道。女的死了以後,一看牌位,人家不問就知道,亡者的丈夫在不在世間,有沒有孫子輩的,她父母還在不在世間,牌位上一看就明了了。


現在很多人不懂,直接書寫亡父某某某之靈位,特別簡單,說明不了問題。就是到鬼王哪兒,也給鬼王找很多麻煩,人家找不到,索性不找。所以有時候雖然寫了牌位,但是沒有效果。我現在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牌位的書寫,大家要記著。有機緣最好請一本我們助念團倡印的書,叫《簡易快速解脫手冊》,是《簡易快速解脫手冊》、《中陰身自救法》、《飭終須知》、《助念生西須知》四本書合訂在一起的。我們助念團大量流通這一本書,在這本書後面,有牌位的書寫格式,大家自己去看一看。今天我就依照這個格式,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講解。

我們按照中國自古以來的寫法,父母去世以後,不能寫父母,不能再稱父母。他們活著時稱父母,過世以後,父親稱考,母親稱妣。考和妣,考是父,妣是母。父親去世了,不能說亡父,那是對父親最大的不敬,一定要稱先考或顯考。

如果牌位一開端是先考,外面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父親死了兒子立的牌位。可是他家裡面還有老人,也就是亡者還有父親母親,最少有一個人在,或者是他父親母親不在了,嶽父嶽母還在世間。只要父母長輩還有一個人在世間,他有長輩在,他死了只能叫先走,。在這個家庭裡面,還顯示不出他,所以稱「先」。

如果他父母、嶽父嶽母,長輩一個都沒有了,除沒有長輩外,而且他還有孫子輩,那麼他在家裡面是輩分最大的一個人,就寫顯示的顯。他在家庭裡面地位最尊貴,稱顯考。如果沒有孫子輩,他還不能稱「顯」,只能稱「先」。

妣是母親,先妣也是亡者還有公婆、父母,至少有一位長輩還在世,稱先妣。顯妣和顯考也一樣,都是長輩沒了而且有孫子輩,就可以稱「顯」了。

顯和先之分,是一定要沒有長輩,而且要有孫子輩,上邊沒有老人了,自己下面要有孫子輩,才能稱「顯」,否則稱「先」,男女都一樣。

寫牌位的話就是先寫上先考,或者是顯考。比如該文作者父親的牌位:父親姓程,如果上面還有個爺爺,或者家裡面有一個老人,我父親就稱先考。他姓程,叫志忠。寫牌位時,要在程下面要寫一個「公」,程公,這個「公」是對他的尊稱。下面就說諱,要講名字了,諱志忠,府君生西之蓮位,這樣寫得就很圓滿了,全稱:先考程公諱志忠府君生西之蓮位。如果長輩沒有了,父親是在家裡面最高的輩分了,那要寫:顯考程公諱志忠府君生西之蓮位。父親的寫法,相對簡單一些。

而母親牌位的寫法,比父親的要複雜一些。以母親為例:母親姓杜,父親姓程,母親的名字叫杜秀珍。母親去世的時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沒有了,而且母親去世的時候,父親也已經去世了,所以給母親寫牌位時候,就可以稱呼顯妣。顯妣下面不能說杜秀珍,顯妣杜秀珍那就錯了。怎麼稱呼呢?她的娘家姓杜,因為她嫁給父親了,按照中國傳統做法,她姓程,她不姓杜。

她姓程,還要再寫上娘家的姓。就是顯妣程母,這樣稱呼。因為她在程家生兒子了,她是程家兒子的母親。她娘家的姓放在後邊,但全稱不能說程杜氏。她活著可以稱程杜氏,死了以後不能稱程杜氏。還要寫上名字,但她的名字也不能直接寫,她已經嫁到程家了。娘家的名是娘家父母起的名字,她結婚以後活著做人的時候,她叫什麼名字呢?她叫程杜氏。但是牌位上只寫程杜氏不行,還要把她小時候的名字寫上。所以說程母下面要寫杜孺人。孺人是小孩的意思,下面再寫「閨名」,就是當閨女時的名字,這樣就完整了。就是說她現在嫁到程家了,已經生孩子了,她是姓程的母親,她的娘家姓杜,小時候當閨女的時候的名字叫秀珍。  在這裡,女的比男的還多一個規矩。如果亡者符合顯妣的條件,而且丈夫也不在了,她就不稱「孺人」,要稱「太孺人」。

該文作者母親去世的時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沒有了,而且父親先於母親去世,所以母親她就不稱「孺人」,要稱「太孺人」。人家一看太孺人就知道了,亡者丈夫不在了,上面長輩也沒有了,已經有孫子輩了。所以我母親牌位全稱是:顯妣程母太孺人閨名秀珍生西之蓮位。  家裡面如果老人去世了,要寫牌位,一定要兒子兒媳寫,兒子兒媳沒有了,有女兒的話,也可以女兒寫。陽上人是兒女輩,稱呼是先考先妣或顯考顯妣。只有兒子兒媳俱亡,孫子才可以主喪。如果陽上人是孫子的話,這個稱呼變了,牌位上就不是顯考顯妣了,應該是顯祖考,顯祖妣,也就是我們世上稱祖父祖母,稱謂一定要對應。

但是大家要記住,有一個條件。如果爺爺奶奶的牌位是孫子來立,在陽上人寫孫子的話,那一定是父親母親,叔叔嬸嬸全不在了,爺爺牌位才能輪到孫子去寫,孫子才能主事。如果父親母親在世,叔叔姑姑在世,就輪不上孫子主事。只要這個老人家有兒女,有兒媳婦,孫子輩的都不能去主事。

如果牌位是顯祖考,人家不問了,這個老人家孫子主事了,他的兒女全死光了。你敢嗎?你的父親母親還沒有去世,你這個當孫子的就主事給寫牌位了,大筆一揮,陽上人誰誰誰,你把你父親母親判死刑了!懂的人一看,你父親母親不在人世間了,所以不能隨便寫,這個一定要明白。 

………………………………………………………………………………………………………………………………………………………………

家譜學基本術語  

 世系表:血緣資料庫。用圖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員的血緣關係,世系表使全族男子的名諱、字號、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以及生几子幾女、子何名、女適何地何姓等成線性排列,簡單明了。目前較為普遍的形式包括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四種。

譜名:輩份代碼。在修訂家譜時,譜名和譜名排序就已經確定。譜名有其固定順序,可以是一首詩,或者是家族老人認為押韻的話語,然後按照輩分,在名字中加入譜名。這個確定姓名的方式除了可以區分輩分外,還要起到消除同名同姓的作用,因此譜名通常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家譜:家族史。中國古代社會能維持幾千年的穩定,依靠的就是若干個家庭,按血緣關係排列成的超穩定分子結構。這種分子被稱作「家族」,《宗族》中曾曰:「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流湊也。」湊、聚在一起的規則,逐漸演變成了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而分子以及分子的結構最終修煉成了現在看到的一本本的×氏家譜。家譜修訂權曾一度為氏家大姓壟斷,但明代起有了轉變,民間私修家譜蔚然成風,這股颱風一直吹到了今天。手握家譜,上溯到的祖先就算是秦檜,也自封為名門之後。

圖像:必要裝飾品。家譜雖是以文字和圖表為主,但圖像也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家譜中的圖像包括祖先肖像、風水圖、所居村莊圖等,到了近代,隨著照相機的發明,照片特別是家人合照,也成了家族生存狀態的重要佐證,收入到家譜之中。

領譜字號:家譜上的條形碼。家譜是僅限於家族內部流通的參考資料,因此在保管和保密上有著嚴格的規定。一般情況下,家譜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每部要編成號碼,頒發本族各房領取,每位領譜人都有唯一的號碼,稱領譜字號。一旦發生鼠咬蟲蛀、遺失散落,或是私自謄錄、鬻譜賣宗,就可根據登記材料找到當事人,追究其不孝的罪責,並依照家法從重處罰。

譜序:序言。每部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闔家或某幾位族人撰寫的序和當時名流寫的贈序以及跋語等。序跋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家族世系淵源、傳承關係、修譜緣由和經過以及任事人員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譜的直接切入點,是了解該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資料。由於一次次地續修,序跋也不斷增多,不僅有新修的序跋,還照錄舊序,有些譜的序跋有十幾篇甚至幾十篇。

餘慶錄:續後篇。在家譜修完後,修著人會專門留出數頁空白紙,使領譜的各家能夠將日後遇到的生卒、嫁娶、遷徙、繼嗣等家族事宜記錄在案,以備續修家譜。這種留待後世子孫續修的方式,也象徵了子孫後代的綿延不絕。

家訓:思想品德守則。家規高於法規,家訓高於家規。家訓已由勸誡的法律層次上升至了勸行的道德層次,將修身、齊家的修行融入到家庭的環境中。顏之推、朱熹、陸遊推行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在訓導中留下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現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

家譜堂號:圖騰。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議決大事的重要場所。每個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號,從某種意義上講堂號是宗族的標誌。堂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其來源大都伴有寓於某些含義的典故,它重複出現於該姓氏的不同支族。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大部分分別為某一支族特有或與其他宗族的堂號甚少重複,其餘少量的堂號則在同姓和異姓宗族中間有著較高的重複出現率。而其他的堂號輔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斷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房支:家族中的原子。簡單地說,您或您的兄弟所成立的家庭便是一個房支。房支是相對於宗族更近更小的圈子,宗族相對房支是公,房支相對宗族是私,後者更具有個人色彩,因此宗族內的利益分歧通常發生在房支之間。但在宗族認同很強的村莊,宗族不會允許房支利益超出宗族利益,抑制了宗族內各種親疏遠近關係的表達,從而使宗族內部有了團體格局的樣子。

譜例:凡例。用條文形式主要闡明族譜纂修原則和體例以及類目安排的理由。譜例強調家族血緣的純潔性,維護以男子為中心的倫理綱常,表示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譜論一般是摘錄前代碩學名人論家譜之重要的語錄,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詔刊載在譜前,以告誡族人。

……………………………………………………………………………………………………………………………………………………

如何寫家譜

       一、關於「家譜」

       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

       宗法式家族是一種血緣組織,內部的血緣關係必須十分清楚,這種組織才能維持和發展。即使舊的家族裂變成許多新家族後,以及新家族再裂變之後,各家族之間的血緣關係也必須十分清楚。一個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誰?始祖如有幾個妻子的話,誰是嫡?誰是庶?他們各有幾個兒子,名叫什麼?他們的妻又是誰,又各有幾個兒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現在眾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誰?誰和誰是什麼血緣關係?新家族始祖是從舊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來的?它又是怎樣一代一代地傳到現在?總之,家族成員之間的各種複雜的血統關係必須清楚。在沒有文字的時候,血緣關係靠一代一代的口耳傳授,儲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時間長了,記憶難免有差錯。當文字產生以後,人們就用文字把這種血緣記錄下來,這就是譜牒,是家譜、族譜的雛形。

       譜牒源於何時?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司馬遷說的《譜牒》、《牒記》,都是周以後的東西,周代的《世本》,曾對司馬遷創作紀傳體通史有過參考作用,學術界公認為為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戰國時代的《春秋公子血脈譜》,啟我國家族史籍以"譜"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於"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貴賤的親疏。完全是為推行宗法分封,鞏固周王朝統治服務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趨於瓦解。到了漢高祖劉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組織由興到衰,由破壞到重建,至東漢時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統與宗統開始分離。兩漢的家譜功能是為恢復、重建宗族和形成、鞏固世族的統治服務。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勢力極度膨脹,選用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業,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選舉,必稽譜牒","家之婚姻,必由譜系",此時的家譜,成了政府選舉、士族出仕、門第婚姻的依據。與之適應的是修家譜之風極為盛行,國家設譜局,置譜官,"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同時,偽造世系門第的造假現象應運而生,由"尚官""尚姓"至於"尚詐"。唐朝初年,修譜繼續為官府壟斷。為了打擊舊有的門閥勢力,抬高李氏皇族社會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組織力量編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為等級高下",舊有門閥勢力受到重大打擊。五代以後,"取士不問家世",庶族知識分子可以通過科舉出仕;"婚姻不問門閥",新興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會上獲得了應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譜編纂方式由過去主要是官府修譜發展成私家修譜。家譜功能上也由過去主要是出仕、聯姻的政治功能轉變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會倫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譜之風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譜、族譜絕大多數是清代以後撰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家譜被認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產物,作為一種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蕩滌之列,民間的修譜活動幾於絕跡。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政治環境的日漸寬鬆,政府採取的是一種不支持、不制止的寬容態度,纂修家譜過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動」又「沉渣泛起」、「死灰復燃」。社會各界對新修家譜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二、歷史上家譜的內容

        明以前家譜所見極少,無以考察。明以後,一種新的家族制開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為宗旨,根據理學的倫理綱常制定宗規家法來約束族眾。"尊祖"必敘譜牒,"敬宗"當建祠堂,"睦族"需賑濟族人。修譜建祠,開辦義學、義莊,耕種義田,管理祠產,家族活動自然多了起來。家譜的內容也逐漸由記載單一的血緣世繫到比較全面記載家族的整體情況,內容愈來愈多,篇幅愈來愈大。不過,相對清代家譜而言,明代家譜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一般只有譜序、跋和世系圖(表)。歷史進入滿清以後,家譜纂修數量驟增,內容不斷增加。就總體情況而論,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1、譜序。譜序是每部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闔家或某幾位族人撰寫的序和當時名流寫的贈序,以及跋語等。序跋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家族世系淵源、傳承關係、修譜緣由和經過以及任事人員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譜的直接切入點,是了解該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資料。

        2、譜例、譜論和目錄。譜例又稱凡例,用條文形式主要闡明族譜纂修原則和體例以及類目安排的理由。譜例強調家族血緣的純潔性,維護以男子為中心的倫理綱常,表示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譜論一般是摘錄前代碩學名儒論家譜之重要的語錄,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詔刊載在譜前,以告誡族人。目錄又稱總目,說明該譜的卷數,每卷的主要內容。譜例和目錄是識譜的入門指南,緣徑方可探幽。

       3、恩綸錄。又稱恩榮錄、褒頌、誥勅、賜諭、告身等。主要登載歷代皇帝和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官員對家族成員封贈、褒獎文字,舉凡勅書、誥命、上諭、御製碑文、祭文、賜匾等,靡不備載。

       4、傳記。一般家譜都有先祖像讚、小傳,把本族先祖中有顯赫身份的人繪成遺像載諸譜端,並附像讚。大多數家譜不僅有先祖像讚,還有列傳,對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範者列傳志行,包括節婦、烈女,附載年譜、壽序、墓志銘、祭文、行述、碑銘等。

        5、族規、家訓。這是每部家譜必載的內容,要敬宗收族,沒有一定的族規、家法不行。族規、家訓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傳統的宗法內容外,還有諸如財產繼承、婚姻糾紛、禁盜禁賭、封山禁林等。

        6、典制。包括冠禮、笄禮、婚禮、祭禮等,有的譜以儀禮統之,含儀文、喪禮的圖式、器具和祭品的製作。還有的譜把祠規、祠產、義學、祀田的管理條例和契據也放在典制之內。

        7、墓圖、墓誌。墓圖繪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誌介紹墓主的生平和墓廬建置情況。湖南家譜特別重視墓圖,不少家譜都將其單獨列為一卷,有的甚至幾卷、十幾卷。

        8、派語。又稱輩份詩、班行詩等,沒有統一的名稱,登載族人排行字輩,有的譜派行或稱班次多達八十輩、一百輩。派語在譜中佔的份量極小,但卻極重要,是一個家族男性成員取名的依據,直接反映出家族內部不同輩分成員之間縱向的、前後相繼的關係,以及相同輩分成員之間橫向的、平行配合的關係。

        9、捐款、領譜名目。修譜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須大家捐資,是族人對修譜的認同和責任。領譜名目是族譜修完後發給各房各派的登記錄。家譜是按房按派編號發放的,不能冒領。編號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還有的以修譜宗旨編號,等等。

        10、世系圖。湖南家譜有很多稱垂絲圖,顧名思義,喻世系子孫綿延不絕,似垂柳絲絲。圖實為表,多採歐式,以五世為一圖,下五世格盡另起。稱始祖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譜分外世紀和內世紀。外世紀從受姓始祖至譜尊始祖(或始遷祖)止,內世紀則以始祖(或始遷祖)奉為一世祖或一派祖。

        11、世系表。湖南多稱齒錄。按家族輩份、長幼序列,各具派名、字號、生卒年、官階爵次、婚配、子女情況。

       清及清以後家譜的內容大體上如前所述,但並非千篇一律,沒有統一的類目設置要求,只是互相參照。因此,不同家譜內容上有增有減,有分有合,但世系圖、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不成其為「譜」了。

        三、現當代家譜內容

        家譜是記錄一個家族歷史的書,一般來說,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譜,只是這些家譜並不是每個人都感興趣,所以很多人並不知道。歷史上,孔子的家譜是最全的,他的後人中相當一部分人能倒推到孔子,這完全得益於中國人對孔子的敬仰。除此之外的家譜,能倒推到元末明初的就很不錯,再往前的就不一定有說服力了。作為一個完整的家譜,在現當代通常可以分為六大部分。

       (一)序。序就類似於現在書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寫,也可以由外人寫。主要是通過另一個或另幾個人的眼光來看待這本族譜。通常情況下,新序在前面,舊的序也要包含在內並排在新序後面。

       (二)簡介。即使是對於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需要首先簡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內容有:刻譜凡例、本族譜本次創修(修訂)參與人員、時間、為什麼要修訂;此次編碼的依據是什麼;家族的整體情況、歷史、遷移史、當前分布、人數;本族宗派、字輩,即記錄每一代人起名規則;祖墳所在地、祖墳中各代分布圖;對祖先事考查、考證。總之,這裡不具體到某一個人,只是對整個家族進行整體描述。

       (三)人物誌。其實一本家譜本身就是人物記錄,但通常情況下,家譜中會記錄某一個或多個優秀的典型人物或團體。而記錄這些優秀人物時,常常格式多樣,有該人的傳記、他寫的文章書稿、獲得過的功名、官名、圖片、畫像、碑記等。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把同姓歷史名人強編入本族譜,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為後人續譜時,常常會因為這一次信以為真,而以訛傳訛。

       (四)世系表。世系是家譜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最簡單的家譜,有時只有一個世系表。世系表是記錄家族中每個人的關係,用計算機中的術語,這種一對多的結構是「樹」狀結構,但實際中的往往會比較複雜。當一個家族很大、人數很多時。會出現嗣出嗣入(通過過繼、領養、送人)、遷入遷出的現象。

       (五)世略表。通常情況下,僅有世系表的家譜其實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面對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這幾個字,你還能知道什麼呢?一個好的辦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記錄世系表中每一個族人簡歷的表。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為一,也可以單列。我認為單列更好,因為合二為一,常常導致世系表過肥過大,查找一個成員的時候非常麻煩。我曾看過幾本家譜,很多家譜中,世略只寫到父名、娶妻、生子數及名字數,這樣寫雖然整體看上去挺規範,實際上也沒多大意義,因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這種信息。我認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個人都有完整的簡歷,但至少應該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職務、職稱、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簡歷、主要成績、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親的名、妻子簡歷、子女名、女兒出嫁地、所嫁人姓名。這樣不僅妻方家譜可以通過家譜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過自己家族查到女兒家族。

       (六)後記。後記寫一些感想即可。

        四、如果寫家譜

       有了上面家譜的格式,下面就是如何寫了,很多人都想寫,但感覺自己對家族一無所知,所以感覺無從下手。其實,到上海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是國內家譜最多的圖書館)看看,80%的都是從某個時期開始記錄的,真正能倒推上千年的幾乎沒有。從另一個角度看,你現在不寫,你的孫子還知道你的存在,你的曾孫、玄孫恐怕就很難說了。因此,對於家譜,如果你想寫,馬上要做的就是:Just do it(就這麼幹吧)。

        決定了做,就是怎麼做了,說著簡單,實際做起來卻不容易。一般來說,首先是趕快問你的爺爺或爸爸,一般來說,每個人一生都知道自己爺爺、爸爸、兒子、孫子這幾代,而你的爺爺自然能幫你把祖先提高兩代。1949年建國新,真正在城市裡長大的並不多,所以到你的故鄉裡找找,是第二步要做的事。通常如果能到找本族人,或祖墳,通過墓碑碑文也能查到一些資料。

       如前所述,編族譜最忌諱的就是亂寫祖先,亂寫祖先既沒什麼意義,也會使後人信以為真。我認為努力去找自己祖先是誰,還不如把現代的優秀的人好好寫寫,讓後人知道自己。當然寫現在人是很難的,眾口難調,不管怎麼寫,通常總會有人滿意,有人不滿。


相關焦點

  • 墓碑牌位的寫法
    墓碑和牌位,現在好多人不會寫。因為現代人把中國傳統文化丟掉了,所以很多人書寫牌位的格式都不規範。 書寫牌位時,要有恭敬心。我們要對鬼神恭敬,寫牌位的時候,不能夠寫同音字,異體字。名字的每個字都要寫準確,不能用其他字代替。所以我們幫人寫牌位的時候,名字一定要問準確。
  • 搞書法的你墓碑和牌位的規範寫法你可知道
    簡稱:掃墓……        墓碑和牌位,現在好多人不會寫。所以牌位後面還要寫上兩行字:一行寫生於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什麼時辰;另一行要寫卒於,也就是死於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哪一個時辰。這樣寫不會錯了。        現在懂的也不多。墓碑上直接就寫亡父,或者父親大人誰誰誰,這是個錯誤的寫法。有的人是直接寫亡父某某某,這也是個錯誤,最少最少是對父親不恭敬。
  • 祈福超度牌位的寫法
  • 如何正確的書寫牌位
    牌位後面還要寫上兩行字:一行寫生於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什麼時辰;另一行要寫卒於,也就是死於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哪一個時辰。這樣寫好以後,到了鬼王那裡,就不會提錯人了。給大家講,牌位的書寫和墓碑的書寫,要讓別人一目了然,人家不用問一看就知道:這個亡者他的父母或者嶽父母、長輩,還在不在世間,一看墓碑就知道。
  • 如何正確的書寫牌位?
    我看過很多人寫的牌位,一看就知道這些人不懂。比如兒子給母親寫牌位,直接寫楊淑芳,李素珍,就直接這樣寫,不行啊,沒效果,不一定能來。再有現在我看到很多墓地的墓碑,就包括刻墓碑的,現在懂的也不多。墓碑上直接就寫亡父,或者父親大人誰誰誰,這是個錯誤的寫法。有的人是直接寫亡父某某某,這也是個錯誤,最少最少是對父親不恭敬。
  • 【風水解析】靈位牌位書寫格式
    再有現在我看到很多墓地的墓碑,就包括刻墓碑的,現在懂的也不多。墓碑上直接就寫亡父,或者父親大人誰誰誰,這是個錯誤的寫法。有的人是直接寫亡父某某某,這也是個錯誤,最少最少是對父親不恭敬。給大家講,牌位的書寫和墓碑的書寫,要讓別人一目了然,人家不用問一看就知道:這個亡者他的父母或者嶽父母、長輩,還在不在世間,一看墓碑就知道。
  • 如何正確的書寫牌位.
    如何正確的書寫牌位各善信居士在助念活動當中常遇到的一個問題:牌位的寫法牌位,現在好多人不會寫。寫陽上人的時候,稱謂一定要和亡人的關係對應。用紅色牌位紙書寫,有三種寫法如下:寫法:以某某人或某某合家名義立牌位。(見例一)如果所寫牌位的對象只有一個人,可 在男性的名字前加「信士」(見例二),在女性的名字前加上「信女」。(見例三)
  • 符合墓碑標準尺寸的碑文格式怎麼寫?
    以往的傳統墓碑佔地面積大,不單單主碑板部分可以刻寫碑文,其他部分也可以寫。但是現代墓碑的新標準限制下,陵園墓碑都在0.5-0.8平方米之間,那麼墓碑的碑文改如何書寫呢?首先墓碑的碑文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居中的正文部分,左側的立碑人,立碑時間和右側的生卒日期組成。
  • 寫牌位的重要性及如何寫牌位
    寫牌位是解決此類問題的必要途徑。牌位是一張定位書,定位每個人冥陽兩界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牌位又是通行證、入場券和座位號,讓眾生能進道場、能有位置坐。我們為歷代祖先、有緣眾生、過世親友等敬立牌位,目的是希望蒙諸佛菩薩的慈悲加被,使他們同來參加法會,聽經聞法、念佛修行,發願求生淨土,早日離苦得樂。
  • 牌位寫的好,祖先得度了(很重要!)
    5.牌位的具體寫法(掃二維碼填寫)6.寫好牌位後如何完善7.溫馨提示牌位是一張定位書,定位每個人冥陽兩界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牌位又是通行證、入場券和座位號,讓眾生能進道場、能有位置坐。我們為歷代祖先、有緣眾生、過世親友等敬立牌位,目的是希望蒙諸佛菩薩的慈悲加被,使他們同來參加法會,聽經聞法、念佛修行,發願求生淨土,早日離苦得樂。
  • 不可忽視的牌位製作工藝 探尋天恩閣牌位背後的寓意
    所謂牌位,也叫靈牌、靈位、神主、神位等等。也就是書寫去世者姓名的木牌,供後人祭奠。牌位不僅可以供奉故去的先人,也可以供奉神仙、佛道、祖師、帝王,最先是儒教所用。按照民間的傳統習俗,人去世後,家人就要為其製作牌位,作為去世者靈魂離開肉體之後的安魂之所。
  • 牌位大小與超度效果
    超度牌位的價格從十萬元的大牌位到五十元的小牌位不等;還有內壇,大壇,供齋,焰口等種類繁多,都是明碼標價品種齊全;適合各類善信功德主的發心供養。難怪青雲師兄對要寫什麼樣的超度牌位糾結了。    「世間凡夫所執事相,迷於真理」。他們認為寫大牌位的即是大功德主,即能得到佛菩薩的特別關照。
  • 墓碑寫法太講究,「顯故考妣」有深意,字體顏色看死活,不懂鬧笑話
    而在喪葬文化中,墓碑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刻在墓碑上的敬愛與懷念即使是現在,我們也可以在墓碑上發現「顯,故,考,妣」等字樣,實際上這些字也都是後人對故人的尊敬懷念的一種表現形式。用顯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死者為家中輩分最高的人,而且必須有後人存於世上,所以通常不用顯字在墓碑上。而考妣現在也聽說過,有個成語叫做「如喪考妣」意思就是像死了爹媽一樣悲痛,但是人們通常不用,畢竟這個詞帶有貶義色彩。所以我們常見墓碑上的「故顯考」意思就是埋葬的是敬愛的父親,「故顯妣」自然就是親愛的母親了。
  • 祖宗牌位的來歷
    有的說,這是古老古代就興下來的,不能改變;有的說,是什麼含意不清楚,見大家興供也跟著供;還有的說,這僅是一種的家庭裝飾品,認為一個家庭不供這堂牌位就顯得不熱鬧;稍有些知識的人,也只能從字面上和根據一些傳說解釋,例如他們對「天地國親師位」的解釋是:人是天生的,地載的,國家管的,父母親養的,老師教的。在其牌位上供奉,就是表示對天、地、國家、祖先和老師的敬重。
  • 古代墓碑上的「故、顯、考、妣」,是什麼意思?
    前言喪葬禮儀是古人歷來比較重視的文化,就連古代墓碑上刻的字也十分講究,名字和時間比較好理解,但其中有幾個字卻讓人一頭霧水,這就是「故、顯、考、妣」四個字。這四個字分別代表著什麼樣的意思,它所傳達出來的信息又有何不同?
  • 祖先牌位的擺放有什麼講究
    安放祖先牌位,在堪輿學上也有一定風水講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祖先牌位擺放方位,希望大家喜歡!  祖先牌位擺放方位  祖先牌位應該和房子方位一致,放在大堂(客廳)即可。但剛安放時應避開與該年太歲相衝的位置。祖先牌位安放好了之後,儘量不要移動。  在有些人家中,除了有祖先牌位,還供奉天神和土地。
  • 祖先牌位龕隱藏多少秘密?
    有供奉祖先要注意以下事項:祖先牌位龕沒有外面的玻璃罩,很容易隨時會被外靈幹擾,對應在子孫身上,如同把自己暴露在隨時可能面對的險境中。祖先內牌,供奉直系三至四代祖先六到八位不該亂寫亂抄,十幾代的祖先代全擠在一起,這麼做人丁退散,不常相聚,夫妻易爭吵,孩子不受教,家運衰退,祖先牌位不可有倒房人的名字,未出嫁的姑娘,或嫁娶回來的名字,倒房或姑娘表這世已結束,應將其另行安祠堂或塔位供奉,讓其修行轉世,在家裡和祖先一起被子孫供奉,反增其業力更有損陰德還有若沒有神明作主處理
  • 清明掃墓,墓碑上的「故、顯、考、妣」,到底是什麼意思?
    而墓碑,更是這一環節的重中之重!作為先祖日後長眠之地的門面,相當於一個人的「臉面」和「身份證明」,上面的內容也都有固定的版式和講究。清明即將到來,已經回家祭祖或者正計劃祭祖的朋友就會看到,每個墓碑上都會有「碑文」,雖然每個碑文都有不同,但大多都會出現「故、顯、考、妣」幾個大字。
  • 農村墓碑上「故、先、顯、考、妣」啥意思?可別搞錯,會鬧笑話
    誠然,類似基督教或者伊斯蘭教那樣的宗教,中國人的確很少信仰,就算是佛教和道教,儘管在民間有很強的影響力,卻也很難說有多少虔誠的教徒。但是有一種「信仰」,卻是中國人所獨有的,那就是所謂的「祖宗信仰」。但是有一個地方,卻始終記載著祖先們的名字,那就是墓碑。
  • 祖先牌位不可緊貼牆面!祖先牌位的擺放禁忌,擺好後人必富貴興業
    許多人家裡的神桌上同時供奉財神和祖先,風水命理姓名學專家提醒,神像最好緊貼神明聯,祖先牌位若不緊貼,須稍微向前靠,大概離公媽聯約1指遠,會這樣主要是因為神明地位比祖先高,其次是祖先牌位若靠牆放,後代子孫恐怕會賴在家裡,只想靠祖先、長輩的遮蔭吃飯,沒辦法到外面討生活、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