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讀書這事,請教別人是沒用的

2021-01-14 中山國學堂

本文摘選的是魯迅先生的三篇隨筆,原題《讀書雜談》,分別從「讀書「、「敏感」、「世故」為主題進行闡述,很有啟發性。



說到讀書,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書來讀就是了,但是並不這樣簡單。至少,就有兩種:一是職業的讀書,一是嗜好的讀書。所謂職業的讀書者,譬如學生因為升學,教員因為要講功課,不翻翻書,就有些危險的就是。我想在坐的諸君之中一定有些這樣的經驗,有的不喜歡算學,有的不喜歡博物,然而不得不學,否則,不能畢業,不能升學,和將來的生計便有妨礙了。我自己也這樣,因為做教員,有時即非看不喜歡看的書不可,要不這樣,怕不久便會於飯碗有妨。


我們習慣了,一說起讀書,就覺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實這樣的讀書,和木匠的磨斧頭,裁縫的理針線並沒有什麼分別,並不見得高尚,有時還很苦痛,很可憐。你愛做的事,偏不給你做,你不愛做的,倒非做不可。這是由於職業和嗜好不能合一而來的。倘能夠大家去做愛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飯吃,那是多麼幸福。但現在的社會上還做不到,所以讀書的人們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強強的,帶著苦痛的為職業的讀書。  


        



現在再講嗜好的讀書罷。那是出於自願,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係的。——我想,嗜好的讀書,該如愛打牌的一樣,天天打,夜夜打,連續的去打,有時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之後還是打。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並不在贏錢,而在有趣。牌有怎樣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聽得愛賭的人說,它妙在一張一張的摸起來,永遠變化無窮。


我想,凡嗜好的讀書,能夠手不釋卷的原因也就是這樣。他在每一葉每一葉裡,都得著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擴大精神,增加智識的,但這些倒都不計及,一計及,便等於意在贏錢的博徒了,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不過我的意思,並非說諸君應該都退了學,去看自己喜歡看的書去,這樣的時候還沒有到來;也許終於不會到,至多,將來可以設法使人們對於非做不可的事發生較多的興味罷了。我現在是說,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


但請不要誤解,我並非說,譬如在國文講堂上,應該在抽屜裡暗看《紅樓夢》之類;乃是說,應做的功課已完而有餘暇,大可以看看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覽。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個在那裡研究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子,對於別人,別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現在中國有一個大毛病,就是人們大概以為自己所學的一門是最好,最妙,最要緊的學問,而別的都無用,都不足道的,弄這些不足道的東西的人,將來該當餓死。其實是,世界還沒有如此簡單,學問都各有用處,要定什麼是頭等還很難。也幸而有各式各樣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學家,到處所講的不是「文學的分類」便是「詩之構造」,那倒反而無聊得很了。  
        
不過以上所說的,是附帶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讀書,本人自然並不計及那些,就如遊公園似的,隨隨便便去,因為隨隨便便,所以不吃力,因為不吃力,所以會覺得有趣。如果一本書拿到手,就滿心想道,「我在讀書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勞,因而減掉興味,或者變成苦事了。  
        



我看現在的青年,為興味的讀書的是有的,我也常常遇到各樣的詢問。此刻就將我所想到的說一點,但是只限於文學方面,因為我不明白其他的。  
        
第一,是往往分不清文學和文章。甚至於已經來動手做批評文章的,也免不了這毛病。其實粗粗的說,這是容易分別的。研究文章的歷史或理論的,是文學家,是學者;做做詩,或戲曲小說的,是做文章的人,就是古時候所謂文人,此刻所謂創作家。創作家不妨毫不理會文學史或理論,文學家也不妨做不出一句詩。然而中國社會上還很誤解,你做幾篇小說,便以為你一定懂得小說概論,做幾句新詩,就要你講詩之原理。我也嘗見想做小說的青年,先買小說法程和文學史來看。據我看來,是即使將這些書看爛了,和創作也沒有什麼關係的。 

事實上,現在有幾個做文章的人,有時也確去做教授。但這是因為中國創作不值錢,養不活自己的緣故。聽說美國小名家的一篇中篇小說,時價是二千美金;中國呢,別人我不知道,我自己的短篇寄給大書鋪,每篇賣過二十元。當然要尋別的事,例如教書,講文學。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靜的,而創作須情感,至少總得發點熱,於是忽冷忽熱,弄得頭昏,——這也是職業和嗜好不能合一的苦處。苦倒也罷了,結果還是什麼都弄不好。那證據,是試翻世界文學史,那裡面的人,幾乎沒有兼做教授的。  
        
還有一種壞處,是一做教員,未免有顧忌;教授有教授的架子,不能暢所欲言。這或者有人要反駁:那麼,你暢所欲言就是了,何必如此小心。然而這是事前的風涼話,一到有事,不知不覺地他也要從眾來攻擊的。而教授自身,縱使自以為怎樣放達,下意識裡總不免有架子在。所以在外國,稱為「教授小說」的東西倒並不少,但是不大有人說好,至少,是總難免有令大發煩的炫學的地方。  
        
所以我想,研究文學是一件事,做文章又是一件事。  
        
第二,我常被詢問:要弄文學,應該看什麼書?這實在是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先前也曾有幾位先生給青年開過一大篇書目。但從我看來,這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因為我覺得那都是開書目的先生自己想要看或者未必想要看的書目。我以為倘要弄舊的呢,倒不如姑且靠著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去摸門徑去。倘是新的,研究文學,則自己先看看各種的小本子,如本間久雄的《新文學概論》,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瓦浪斯基們的《蘇俄的文藝論戰》之類,然後自己再想想,再博覽下去。因為文學的理論不像算學,二二一定得四,所以議論很紛歧。如第三種,便是俄國的兩派的爭論,——我附帶說一句,近來聽說連俄國的小說也不大有人看了,似乎一看見「俄」字就吃驚,其實蘇俄的新創作何嘗有人紹介,此刻譯出的幾本,都是革命前的作品,作者在那邊都已經被看作反革命的了。倘要看看文藝作品呢,則先看幾種名家的選本,從中覺得誰的作品自己最愛看,然後再看這一個作者的專集,然後再從文學史上看看他在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詳細,就看一兩本這人的傳記,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如果專是請教別人,則各人的嗜好不同,總是格不相入的。  
        
第三,說幾句關於批評的事。現在因為出版物太多了,——其實有什麼呢,而讀者因為不勝其紛紜,便渴望批評,於是批評家也便應運而起。批評這東西,對於讀者,至少對於和這批評家趣旨相近的讀者,是有用的。但中國現在,似乎應該暫作別論。往往有人誤以為批評家對於創作是操生殺之權,佔文壇的最高位的,就忽而變成批評家;他的靈魂上掛了刀。但是怕自己的立論不周密,便主張主觀,有時怕自己的觀察別人不看重,又主張客觀;有時說自己的作文的根柢全是同情,有時將校對者罵得一文不值。凡中國的批評文字,我總是越看越胡塗,如果當真,就要無路可走。印度人是早知道的,有一個很普通的比喻。他們說:一個老翁和一個孩子用一匹驢子馱著貨物去出賣,貨賣去了,孩子騎驢回來,老翁跟著走。但路人責備他了,說是不曉事,叫老年人徒步。他們便換了一個地位,而旁人又說老人忍心;老人忙將孩子抱到鞍鞽上,後來看見的人卻說他們殘酷;於是都下來,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們了,說他們是呆子,空著現成的驢子卻不騎。於是老人對孩子嘆息道,我們只剩了一個辦法了,是我們兩人抬著驢子走。無論讀,無論做,倘若旁徵博訪,結果是往往會弄到抬驢子走的。  
        
不過我並非要大家不看批評,不過說看了之後,仍要看看本書,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別的書也一樣,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觀察。倘只看書,便變成書廚,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我先前反對青年躲進研究室,也就是這意思,至今有些學者,還將這話算作我的一條罪狀哩。  
        
聽說英國的培那特蕭(即蕭伯納),有過這樣意思的話:世間最不行的是讀書者。因為他只能看別人的思想藝術,不用自己。這也就是勖本華爾(即叔本華)之所謂腦子裡給別人跑馬。較好的是思索者。因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還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觀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  
        
這是的確的,實地經驗總比看,聽,空想確鑿。我先前吃過幹荔支,罐頭荔支,陳年荔支,並且由這些推想過新鮮的好荔支。這回吃過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廣東來吃就永不會知道。但我對於蕭的所說,還要加一點騎牆的議論。蕭是愛爾蘭人,立論也不免有些偏激的。我以為假如從廣東鄉下找一個沒有歷練的人,叫他從上海到北京或者什麼地方,然後問他觀察所得,我恐怕是很有限的,因為他沒有練習過觀察力。所以要觀察,還是先要經過思索和讀書。  
        
總之,我的意思是很簡單的:我們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泛覽,然後決擇而入於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毛澤東最推崇魯迅,說:「他用他那一支又潑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筆,畫出了黑暗勢力的鬼臉,他簡直是一個高等的畫家。


《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離開冰火島前,謝遜逼迫他背下許多武功要訣,還說「雖然你現在不懂,但先記著,將來總會懂的」。《射鵰英雄傳》裡,周伯通讓郭靖背《九陰真經》,說不管有用沒用,先背著再說。


對於我們而言,魯迅先生的文字就是晦澀的武功要訣,小時候不懂,只是愣背,也許還反感,直到長大了才會從心底裡生出敬佩來,那些文章,我們終於讀懂。

(陳逸飛漫畫《魯迅演講》)


為此,小編向大家推薦這套《魯迅全集》,本書貼近當代讀者的欣賞口味,好讀、耐看、有吸引力,充分體現了權威性、當代性、青年性、知識性和新鮮活潑的編選風格。既是廣大文學愛好者的良師益友,也是青少年學生課外閱讀的最佳選擇



這套叢書以教育部最新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由21世紀中國著名學府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解讀,反映了上世紀90年代國內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水平



(由於新疆、西藏運費較貴,所以新疆、西藏的朋友如要購買,每套書需補30元運費差,請酌情下單,感謝您的理解!)2、7天內可與寄件人協商退貨,15天內仍為您保留換貨的權利;


點這裡選購,貨到付款!

相關焦點

  • 懂得向別人請教
    懂得向別人請教 懂得一個人獨處,明斷是非。 內心強大的人,學會了獨處,有自己的思維模式,是有想法的人。古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尊重別人,懂得向別人請教,是一種智慧,但是過分相信別人,就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會弄丟自己。
  • 老夏觀察20|魯迅在廣州中學的演講
    事後來看,語言不通並沒有影響魯迅的風採。3.讀書魯迅給這場演講定了個題目,《讀書雜談》。指點「後浪」讀書這事,他沒少幹。而1927年魯迅在這裡的演講,仍讓一代代學生受益。他給廣州的中學生留下了哪些忠告?1.多讀課外書,要泛覽。魯迅將讀書分為兩類。一是出於職業(或升學)需求,這沒什麼可驕傲的。
  • 《彷徨》魯迅
    閱讀用時與進度:祝福 讀書內容/書摘:魯迅過年回家,四叔家進行祭禮,當天遇到祥林嫂問他鬼的事,第二天就死了。
  • 報社要魯迅給一份青年必讀書,魯迅列了個表格,報社編輯目瞪口呆
    甚至商業成功人士,他們也讀過許多關於商業這方面的書,他們也會開出一個書單。這個時候一些想要成功的後輩也會跟著去讀。除了一些名人,現在的平民小輩比如大學生喜歡讀書的,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書單。喜歡讀書的朋友,因為長時間的工作並沒有時間去看書,所以他們也會通過別人分享的書單去選擇要看的書籍。
  • 魯迅與徐懋庸為何絕交?
    魯迅,思想家、文學家,1881年生人。兩人如何成為至交,又因何絕交?本文為您一一回答。 1936年,魯迅逝世後,徐懋庸為他寫了一副輓聯:敵乎友乎?餘惟自問。知我罪我,公已無言。那麼,徐懋庸和魯迅究竟是敵人,還是朋友呢?這還要從徐懋庸的成名之路說起。
  • 「這回『我』是真的說過」魯迅寫給青年人的這些話,讀起來振聾發聵
    ,寫成一首與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同名的說唱歌曲。「因為我個人對魯迅的作品比較感興趣吧,從小學到初中的課文裡一直有,之後自己也去接觸,受魯迅影響挺深的。」吳一凡介紹到,自己用了兩三天的時間,對散文詩進行重新調整和改編,組成了比較完整的情節。像吳一凡這樣深受魯迅作品影響的中國青年還有很多,恰逢今天又是五四青年節。一直關心中國青年發展的魯迅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曾為他們寫下了「寄語」。
  • 六年級第26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筆記,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
    (二)第二部分「談《水滸傳》」(第2、3自然段),寫伯父借談《水滸傳》教育「我」要認真讀書,並送書給「我」的事。1、「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裡,……到伯父家去團聚。」交代了去伯父家的時間,說明「我」對這件事印象深刻。正因為經常去伯父家,所以才對伯父有了深入的了解。
  • 梁實秋:一生跟魯迅只說過一句話,晚年對魯迅評價只有兩個字
    這是梁家禁地,梁父誰都不讓進,唯獨就讓梁實秋進。可能他從小就看出梁實秋是個讀書種子,因故嚴加培養。1915 年,梁實秋考入清華大學。現在清華大學如日中天,居於金字塔頂端,供萬千學子頂禮膜拜,但在當時還沒這麼玄乎,唯與他校不同在於管理非常嚴格。進校不準帶錢,不準看閒書。因為閒書是供「成年人消遣之用,不利學子苦讀,徒耗光陰,甚而誤入歧途」。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進了衡水中學。
  • 《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別人怎麼苦口婆心都沒用
    有的人說是讀書時代吧!有的人可能會說,是想放蕩自己想自由的時候吧!但這些對我來說,我覺得也應該是正常的,因為不管是誰遇到了困難,或是自己承受不了的事,再大一點,或者是家庭的變故原因。都有可能使自己墮落,更何況是一個初中生呢!
  • 魯迅家用菜譜曝光:原來你是這樣的人!
    戲曲,只一個題,預備的全沒用。   ◎1933年09年02日: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試的無聊。一些放屁胡謅的講義硬要我們記!   @1934年03月13日:沒作什麼有意義的事——媽的,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洩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麼東西?
  • 青子:聊聊讀書這件事
    我是一位寫作愛好者,同時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讀書愛好者。工作之餘的閒暇時間,生活當中的一切零星的各種等待時間或者是停頓的時間,都是我的讀書時間。讀書,對於我來說,就像是每天要吃飯一樣。一日三餐,一餐不能少,而讀書呢,晚上睡前讀書也是必修課,其他空閒的時間就也是是活動的讀書時間,只是因時因事不同而時間長短不一而己。但睡前閱讀基本上已經形成了習慣了。
  • 《易經》:不要為了面子,而停止向別人請教
    我們要記住一句話:永遠不要為了面子,而停止向別人請教。很多人在生活中以為自己擁有某一方面的成就之後,就不願再低頭向別人請教問題,覺得自己比別人更聰明,但是我們卻沒有想過,自己經歷的事情畢竟不多,在很多時候,別人的經驗通常是我們應該借鑑的智慧,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魯迅的母親有多時尚?剪短髮、穿旗袍、撐洋傘、帶有色眼鏡
    而封建意識在這樣的大家門戶中根深蒂固,女子的地位低,魯瑞從小就不被允許讀書,但對知識的渴望並沒有因此減退。早在幼年,塾師在為兄弟上課的時候,她就站在門口偷聽學習。後來被父親發現,便剝奪了這一權利。魯瑞並沒有氣餒,在私下找到很多書來學習閱讀,遇到不會的便積極請教。
  • 魯迅的衣食
    關于洋服與袍褂的爭論,魯迅講過一個樊山老人有趣的故事:「革命之後,採用的卻是洋裝,這是因為大家要維新,要便捷,要腰骨筆挺。少年英俊之徒,不但自己必洋裝,還厭惡別人穿袍子。那時聽說竟有人去責問樊山老人,問他為什麼要穿滿洲的衣裳。樊山回問道:『你穿的是那裡的服飾呢?』少年答道:『我穿的是外國服。』樊山道:『我穿的也是外國服。』」樊山即樊增祥,是清代官員、文學家,在美術界也很有名望。
  • 魯迅原配朱安: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
    女子學習也沒用啊,更讓他們擔心的是這麼「新潮」的女婿還會願意這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麼?很快魯迅就收到一封母親的信聲稱自己病危,讓他速速回國。魯迅焦灼難耐很快就動身回到了家中,卻意外發現這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為的就是讓他完婚。魯迅,沉默不語。
  • 魯迅上學遇愛哭女孩,給人取外號「四條」,老師被他稱「四眼狗」
    很多人心目中的魯迅,恐怕就是教科書上那張「橫眉冷對」的嚴肅臉。但殊不知,真實的魯迅,也是一個有些「頑皮」和幽默的人。早在上學讀書期間,魯迅的這種有趣的性格就表現得很明顯。他最擅長的就是給周圍人取外號,並且還對取外號很是上癮。
  • 魯迅名言警句大全100句 魯迅看透人性的句子
    關於魯迅名言警句大全整理分享,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麼關於魯迅的名言警句都有哪些呢?一起來欣賞 魯迅名言警句大全 (一) 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
  • 寒假圍爐好讀書,溫儒敏支招!讀書筆記這樣寫
    而指導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是落實管理的重要措施。下面分享幾篇初二學生的讀書筆記,供家長、孩子參考。可事實上,他們班上的每一個人都在間接的促成這件事,或許就連班長本人也間接的做了兇手。作者曾寫過:「我站在不遠處注視著她,心裡升起一絲憐憫,但也只有那麼一絲而已。」這段話,說明主人公的人性還未泯滅。只可惜,世界從未憐憫過她,她自然也不會去憐憫世界。主人公還只是個高中生,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而已,究竟是什麼把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兒變得如此冷漠?看過我前面寫的那些內容,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 讀書的無用之用|老戚外傳
    又一個讀書日來了,在這樣的時間裡,各大平臺都在說讀書,戚相元也想對讀書的事情好好思考一番。讀書無用!這一論調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有一段時間曾為此事展開過大討論,討論結束了,不讀書的人依然不讀書,讀書的人依然在讀書。
  • 飯桶魯迅
    魯迅有錢嗎?不怕告訴你:有,而且非常多!魯迅愛寫日記,但寫的很不好,你要是抄一段上去當自己的作業,語文老師一定看不出,這不是你寫的,第一反應是:這寫的什麼玩意,跟流水帳一樣。,他用這種辦法堅持讀書。1926年,有朋友從河南來,送給魯迅一包糖,用紙包著,魯迅打開一嘗,糖,別人看了吃不下口,太膩了,他一看,高興得不行,「確是好東西」,迫不及待吃起來,又涼又膩。吃了一大半,被太太許廣平看到了,你自個吃,也不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