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弧症候群,根本原因不是岡上肌的問題!
岡上肌起始於肩胛骨的岡上窩,肌腱在喙突肩峰韌帶及肩峰下滑囊下面、肩關節囊上面的狹小間隙通過,止於肱骨大結節上部。
該肌受肩胛上神經支配,其作用是上臂外展時的起動。
岡上肌被斜方肌和三角肌覆蓋,其肌腱與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共同組成肩袖。岡上肌起於肩胛骨岡上窩,肌腱在喙肩韌帶及肩峰下滑液囊下,肩關節囊之上通過,止於肱骨大結節。其形狀如馬蹄形,其作用為固定固定肱骨於肩胛盂中,並與三角肌協同動作使上肢外展,由於活動頻繁又是肩部肌肉收縮力量的交匯點故易損傷。
臨床表現:當肩關節外展至60~120°時,可引起肩 部疼痛,再上舉則疼痛緩解,是本病的特徵之一。當肩外展在0—60°時,大結節仍在肩峰下,肌腱尚沒有被擠壓;當肩外展120°以上時,肱骨大結節已深入肩峰下,對肌腱反而沒有壓迫;只有在60~120°時,岡上肌腱被擠壓在肩峰和 肱骨頭之間;所以肩部疼痛最明顯,故也稱疼痛弧症候群。
胸小肌緊張影響肩關節運動範圍!根據「肩肱節律」,在我們做肩屈和肩外展時,必然伴隨著肩胛骨的上迴旋;胸小肌攣縮後可能造成肩胛骨內緣外掀的情況。(肱骨、鎖骨和肩胛骨,共同構成了我們的肩部,也稱為肩關節複合體)
當胸小肌肌緊張時,會限制肩胛骨上迴旋,從而導致肩屈和肩外展無法達到正常角度。使得肩、背部鍛鍊中動作範圍受限,導致代償。
岡上肌損傷十分常見,一些病人常因肩痛、 背痛而就醫,一般療法又難以奏效。針刀治療適用於岡上肌的慢性損傷。損傷一個月後即為慢性 (陳舊性)。病程愈長,其治療效果愈明顯。
【相關解剖】
岡上肌是肩部諸肌中較小的一塊。揭開皮 膚、皮下組織和斜方肌,可見岡上肌(圖 2-2-01)。此肌起於岡上窩,向外行於喙肩弓之 下,以扁闊的肌腱(腱寬23mm )止於肱骨大結節 最上分的骨面上(解剖學將肱骨大結節分為上、 中、下三部分)。岡上肌的作用是使臂外展,是肩 關節外展活動開始15°的發動者。因此,它對肩 關節的主動外展運動有著特殊的意義。岡上肌受 肩胛上神經(C^)支配。
肩胛上神經是臂叢上幹的分支,行向後外 側,在肩胛橫韌帶下方經過肩胛切跡人岡上窩, 再繞肩胛頸下方至岡下窩,支配岡上肌和岡下 肌。其神經末梢的分布則緊貼骨面,故當岡上肌 或岡下肌損傷粘連時,壓迫了肩胛上神經的末梢 而產生劇烈疼痛。
【病因病理】
岡上肌是臂的重要外展肌,其肌腱行於肩峰 骨面之下,經常處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的擠壓、 摩擦與撞擊之中,故此肌腱的變性與鈣化十分常 見,是全身最常發生鈣化的肌之一。岡上肌常因 摔跤,抬舉重物或其他體力勞動,上肢突然猛烈 外展而損傷或撕裂。嚴重者岡上肌腱可斷裂。撕 裂的部位多在肢骨大結節以上12.5mm處,即經 常受到撞擊的腱末端,此處便是岡上肌肌腱的高應力點,故易於損傷。
岡上肌受肩胛上神經支配,該神經來自 節段,當頸椎損傷、頸椎病波及該節段時,則會引 起岡上肌的放射性疼痛、酸麻脹感等症狀:因此, 當有岡上肌損傷症狀時,亦應考慮是否與頸椎病 有關。
【臨床表現與診斷】
1、病史急性外傷史或慢性積累性損傷史。 多發於50~60歲中老年人,體力勞動者多見。
2、症狀和體徵
①肩上部、肩外側疼痛。
②肩關節外展活動受限,主動外展時症狀加 重,餘各方向運動均不受影響。
③肱骨大結節或肩峰下壓痛,大多數病人
可捫及痛性硬(骨)性結節,有的十分明顯。 愈是病重,其硬(骨)性結節愈明顯,愈易捫 得清楚。
④當肩關節外展至60~120。時,可引起肩 部疼痛,再上舉則疼痛緩解,是本病的特徵之—。當肩外展在0~60°時,大結節仍在肩峰下, 肌腱尚沒有被擠壓;當肩外展120°以上時,肱 骨大結節已深人肩峰下,對肌腱反而沒有壓迫; 只有在60~120°時,岡上肌腱被擠壓在肩峰和 肱骨頭之間;所以肩部疼痛最明顯,故也稱疼 痛弧症候群(參閱《肩撞擊症候群》節)。
3、獅檢查
①撞擊試驗檢查者一手固定肩胛骨防止 旋轉,另一手抬起患側上肢做前屈及外展動作, 使朧骨大結節與肩峰撞擊,疼痛者為陽性。病程 長者,可見岡上肌萎縮。
②當應用局麻藥封閉痛點消除疼痛後,肩關 節主動外展可正常。但肌腱有部分撕裂者,則主 動外展無力或根本達不到180°。
4、影像學檢查X線片有時可見到岡上肌鈣 化、肩峰和喙突骨質增生的表現。亦可有骨質疏 松、密度不均等改變。
《怎麼找胸小肌》
要想找到這塊肌肉,把一隻手放在肩膀前方鎖骨下的小窩裡,現在你摸到的,就是胸大肌下面的胸小肌。
這塊短小有力的肌肉是連結軀幹前側大部分區域的組織網絡——鎖胸筋膜的主要收縮肌。它起源於肩胛骨的喙突,一個骨質突起,其頭部向前伸胸腔上角。胸小肌嵌入第3–5條肋骨,差不多在乳頭下面的位置。
位置與結構—胸小肌
1.下方,至第三肋,常為第二肋,到第五肋的肋骨與肋軟骨的連接處
人體脊椎分「三關」——風寒、氣血、寒冷關大自然有24節氣,人體的頸椎,胸椎,腰椎共有24節,正好與大自然的24節氣暗合。頸椎1,2,3節為大雪,小雪,立冬。腰椎的3,4,5節為大寒,小寒,冬至。根據24節氣與椎體對應情況,以及頸椎1-3節,胸椎5-8節,腰椎3-5節,在人體中的作用,我們把頸椎1-3節稱作「風寒關」,胸椎5-8節稱作「氣血關」,腰椎3-5節稱作「寒冷關」。
1.風寒關一旦受到損傷,如寒冷的侵襲,可出現腦血栓,腦梗塞,可因激動造成陰陽失調發生腦溢血,過度疲勞和長期的寒冷刺激,可導致血管的激烈收縮及腦部疾病,中樞神經的指令不能正常下傳,還可造成各系統功能失調而出現功能性疾病。風寒關因其「冰天雪地」,當用手感探病時,會有麻木,發刺,陰寒之感。要想打通此關,應先解開肩中腧穴,打開神經通道,該穴可主全身氣血,通七竅,這樣才會冰雪融化,大地回春。
2.氣血關主管全身氣血,各系統功能失調可導致坐臥不安,心煩意亂,力不從心等,長期失調還可導致脾胃虛弱,食少納差,氣短,臟腑功能失調等症。
3.寒冷關一身正氣,如營衛不當就會導致胃腸,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胃腸炎,胃腸功能紊亂,月經不調,宮頸炎,附件炎,盆腔炎,腫瘤,腰膝冷痛,頭暈眼花,健忘,失眠多夢等。
打通三關的一般方法有:輕慢拍打(痛擊病灶法),點穴按摩,魔掌療法,意火。必須注意:拍打不宜過重.
脊柱旁取穴竅門
在找脊椎部的穴道時,數凸骨就可發現穴道,不過,並不需總是都從最上面頸椎的凸骨開始數起。因此,可利用下列的方法,找出作為基準的棘突。
頭往前低下時,脖子後面所露出的一塊骨,就是第七頸椎骨。而第七頸椎骨下面的一個背骨突出處,即是第一胸椎骨。
若以線連結左右兩邊肩胛骨的下端,正好是第七胸椎骨和第八胸椎骨間的突起處。
腰的左右邊有極突出的「髂骨」(為髖骨最上部),而連接其左右側上端之線,則為第四腰椎棘突之突起處,這也是系腰帶的位置。
脊椎上及旁邊的人體穴位是非常豐富的,且布滿了被廣泛用於疾病治療的穴道,對於任何想致力於人體穴位療法的愛好者來說,掌握好「脊柱旁取穴竅門」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關穴位羅列如下
督脈上相關穴位:
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靈臺穴、至陽穴、筋縮穴、中樞穴、脊中穴、懸樞穴、命門穴、腰陽關穴、腰俞穴、長強穴,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相應的棘突下。
足太陽膀胱經上相關穴位:
肩中俞穴、大杼穴、風門穴、肺俞穴、厥陰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膽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陽穴,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
再有:
肩外俞穴、附分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志室穴、胞肓穴、秩邊穴,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棘突下,左右旁開3寸處。
附:
穴位:脊柱穴位
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稱推脊柱,約推100~300次。
主治:脫肛,便秘,洩瀉等。
艾灸督脈膀胱經通三關
艾灸督脈可以讓你的陽氣在體內慢慢積聚起到大補陽氣的作用,使之到達體表起到御邪防病,在內到達全身各處起到溫通經脈、溫熙臟腑的作用。
艾灸督脈對女性面部的黃褐斑、雀斑、痤瘡等各種隨著衰老的出現的症狀,也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這些都是通過調節全身的陰陽的平衡來調理全身的各臟腑的功能,以達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督脈艾灸取穴:大椎穴、風門穴、身柱穴和命門穴。
1、大椎穴
定位: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瘧疾、頸椎病、痤瘡等等,人體諸陽之匯,是人體所有陽經交匯的一大要穴。
2、風門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常被用於治療一些外感風邪的疾病,像傷風、咳嗽、發熱、頭痛、脖子僵硬、胸背痛等。
3、身柱穴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於治療感冒、哮喘、夜尿症等病症,特別是此穴用於兒童身上效果更佳,可以說是兒童的強身保健穴,經常艾灸小孩的身柱穴,孩子能夠少感冒,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很大幫助。
4、命門穴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於後背發涼、手腳發涼和腰酸腿寒這類有陽虛症狀的疾病。
以上穴位艾灸時間:每日灸一次,每個穴位灸30-4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堅持灸10天,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背部是健康的晴雨表,是人體堅實的保護屏障。經常艾灸背部,可以培補陽氣,調五臟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案例一:(劉某),女,42歲。
頸椎椎間盤突出多年,C3,C6都有問題,有不同程度的突出,膨出。已經針灸了2年,艾灸一年,沒有任何好轉,反而比之前加重,自述是長期工作低頭導致的,年輕拼命工作,腰膝酸軟,腎氣不足,經常乏力。治療方案,督脈鋪灸,祛除寒氣,活血化淤,濡養筋骨,清除淤血,讓椎管矯正,疏通氣血。連續做了一個多月,一次比一次效果好,精神上感覺神清氣爽,腰背能挺直了,後背輕鬆,頸椎疼痛減輕,人看上去年輕了許多,面部由原來的無血色,做完後面如桃花,整個人陽氣補充充足,氣血充裕全身,可以調理臟腑,艾灸,講究的通,透,之前有人說艾灸不管用,那是因為艾灸的量不夠,力度尚淺,只能去除身體表層的溼氣,起不到調理身體機能的作用。陽氣補充足了,就像汽車加滿了油,才可以運轉遊刃有餘,希望親們可以集中按照療程艾灸,才可以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案例二:(劉某),女,33歲。
我整個後背酸痛半年多,早上起來的時候最嚴重,另外小腿還冷、睡眠質量一直都比較差、可能是睡眠不好的原因所以臉色也不太好,發黃,嘴巴裡面經常會覺得苦,白帶也是黃黃的,白天上班總是覺得很困,偶爾還有點胃痛。因為上班,也沒有特意去治療,嚴重的時候就偶爾拿點藥吃吃。
2015年12月份開始接觸艾灸,開始就是點艾條灸灸,有時候下班回來累了就不灸了,這樣隔三差五的效果也不太明顯,現在下班回來我就邊看電視邊灸,定個鬧鐘灸多久就好了,果然艾灸還是要堅持,大概一個半月左右,後背酸痛基本好了,只有胸至腰的這段脊柱在腰挺直時還有點痛,其他所有不適都沒感覺了。
中醫《穴位埋線及瀉血排瘀技術》高級研修班 ——邀請您參加學習!
培訓內容一: 【新型穴位埋線】
中醫新型穴位埋線技術、操作簡單、易學易懂、療效持久可靠! 適應症: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胃炎、胃潰瘍、腦血栓後遺症、特效減肥、美容除皺、痤瘡、黃褐斑、失眠、乾眼症、便秘、癲癇、震顫麻痺、治療高血壓、頸椎病、肩周炎、腰肌勞損 、腰椎間盤突出症、婦科病、更年期綜合症、亞健康及保健養生等有特效。現場病例反覆操作,確保每一位學習者能獨立臨床操作!
培訓內容二:【中醫瀉血排瘀技術】
瀉血排瘀技術主要治療:頸肩腰腿疼、各種風溼病、月子病、高血壓、高血脂、腦血栓、皮膚病、頑固性胃腸病、亞健康人群、慢性疲勞綜合症、失眠、鼻炎、頭痛、糖尿病、癲癇病、痛經 、婦科炎症、月經不調、全身怕冷、手腳冰冷、四肢麻木等疑難雜症。 該技術療效神奇,理論實踐結合,速學速用,有無醫學基礎皆可在最短時間內掌握該技術!
▲招生對象: 頸肩腰腿疼科、康復保健中心、中醫理療科等醫療保健人士。亞健康狀態與體弱多病者、美容院和熱愛養生保健工作者。
▲培訓費用:4500元/人。(包括教材、學習費、實操費、證書等)(聯繫李老師可申請優惠500元學費)
▲報名須知:報名時帶2寸彩照3張,身份證複印件1份。
▲培訓地址:廣州中醫藥大學
▲培訓時間:2018年5月27-28日,26日現場報到。(學習時間2天)
▲報名方式:李老師 13810221520
微信號碼:705713806
(掃一掃下面二維碼,直接添加李老師微信!)
不要自私,轉發朋友圈,朋友愛死您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動動手指轉發到你的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收穫知識與健康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