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斷層說
臨床上,對於肩周炎的評估與治療來說
有這樣一群人,並不少見
每次進來,每次問診
都會有一句話,常常掛在嘴邊
「我這個肩膀啊,就是抬不起來,
總是感覺沒力氣!」
然而很多朋友總是喜歡
這裡搞搞,那裡揉揉
最終的效果卻不盡如意
有沒有這樣一個點
可以精準的解決——
肩膀抬不起來、肩膀沒有力氣
呢?
既然問了,答案當然是——有!
(一條專業的分割線,我們今天先從一個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
肩膀抬不起來,肩膀沒有力氣
也許都是某些肌肉無力引起的
而肌肉之所以無力
也許是幕後支配的神經
受到了卡壓
而神經最容易在那些地方被卡壓呢
答案就是——神經出口了解一下
神經就像是一株幼苗,無論之前根莖扎了多深,神經纖維走了多遠,破土(出口)的那一剎,才是最激動人心、最引人注目的。
不過,說了這麼多
我們還是想從一塊肌肉和大家聊起
——小圓肌
解剖小課堂:小圓肌
解剖:向內附著於肩胛骨腋緣上三分之二,向外緊貼肩關節囊後部附著於肱骨大結節最下方的切跡。
功能:使上臂在盂肱關節處外旋,在上臂運動中輔助將肱骨頭穩定在肩胛骨關節窩內。
小圓肌功能。
小圓肌是受腋神經支配的
腋神經是臂叢神經的一條分支
腋神經是臂叢的一條分支,由第5和第6頸神經前支的纖維組成,從臂叢後束髮出,伴旋肱後血管向後外方走行。
而腋神經支配的
有且只有兩塊肌肉
也很好記——「小三」
「小」圓肌和「三」角肌
腋神經支配的——「小三」;
好,角色介紹完畢
下面我們可以開始「編」故事了
既然腋神經支配「小」圓肌和「三」角肌
那麼腋神經收到卡壓
勢必「小三」也會不痛快
「小」圓肌不痛快——肩關節外旋無力
「三」角肌——肩關節外展無力
就表現出了
——
「肩膀抬不起來」
▼▼▼▼
那麼問題來了
神經會在神經出口被卡壓
腋神經有沒有這樣一個出口呢?
答案當然是有啦
不然我們寫這篇文章幹啥
腋神經的出口
剛好就在小圓肌下方
一個叫做「四邊孔」的位置
「四邊孔」,顧名思義
真的是有四個邊
▼▼▼▼
上邊——小圓肌,肩胛骨外緣,肩胛下肌,肩關節囊。
下邊——大圓肌和背闊肌。
內邊——肱三頭肌長頭外側緣
外邊——肱骨外科頸。
腋神經剛好在此處穿出
而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
「四邊孔」有三個邊都是軟組織
只有一個邊是硬骨頭
▼▼▼▼
骨頭,一般是不會
像金箍棒一樣隨意變長變短的
但是,軟組織卻可能
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變粗變細
痙攣短縮、充血水腫,都時有可能發生
畢竟,有些地方大了,有些地方就會變小;
注意,我說的是小圓肌緊張攣縮,導致四邊孔變小。
▼▼▼▼
所以,肌肉筋膜的緊張
也就成為四邊孔卡壓腋神經穿行的
重要原因
而這其中
我們的小圓肌,就尤其要重視
▼▼▼▼
而小圓肌本身的激痛點
也會有相關敏感、疼痛的發生
▼▼▼▼
好,下面我們來說治療
▼▼▼▼
手法
找到小圓肌解剖位置後,對其進行手法的彈撥、壓揉、松解。
在小圓肌下方,腋後紋頭上內側,四邊孔附近,著重進行手法操作。
補充討論:
中醫的「肩貞「穴,
是不是也和四邊孔位置非常相近呢?
《針灸甲乙經 》記載 :「肩貞,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
《針灸資生經》記載 :「在肩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
《會元針灸學》記載:「肩貞者,從外觀之,肩偏外正中也,按之盤堅骨隱中空,舉手與垂手皆不移其陷中,清靜而貞,故名肩貞。」
這些記載均提示肩貞穴位於某凹陷中,且周圍有骨。
而四邊孔首先為一「孔」狀結構,三邊為肌肉(小圓肌、大圓肌、肱三頭肌),外側界為肱骨內側,剛好滿足古籍中對與「肩貞穴」的定位,周邊有骨,符合「盤堅」的特點 ;四邊孔為「孔」性結構,觸之有「中空」感。
從這個角度看,古人雖然沒有告訴我們這裡有「小圓肌」、「腋神經」、:「四邊孔」,但是,早就定好了一個穴位等著我們去探尋。
在我們遇到肩關節「炎」患者來尋求幫助時
很多人在做手法的過程中
都會發現一個非常疼痛的點
學過中醫的人知道
那是中醫傳統的「天宗穴」
可以依靠對於穴位定位的記憶
準確的找到這個點
然而,對於很多不甚了解中醫的人來說
這個地方的尋尋覓覓
就顯得模模糊糊
這個點,這個穴位
有沒有什麼解剖基礎
有沒有什麼症狀特徵
有沒有什麼康復技巧
呢?
老規矩,還是從解剖說起
(這是一條專業的分割線)
先來簡單的再說一下天宗的定位
我們可以把肩胛骨大致看成一個三角形
這個三角形的「中心「
其實也就剛好是天宗穴
(關於三角形中心的確定,請參看小學數學課本)
而這個位置
肌肉解剖來講,也很有意思
他剛好位於我們的
——岡下肌
最為明顯的激痛點上
解剖小課堂:岡下肌
向內附著於岡下窩內側三分之二及相鄰筋膜,向外附著於肱骨大結節後側。
功能:使上臂在盂肱關節處外旋;在上臂運動時輔助將肱骨頭穩定在肩胛骨關節盂內;
和岡上肌一同受肩胛上神經支配。
來兩張超屌的動圖展示一下功能
▼▼▼▼
而岡下肌一旦出現問題
有一個特點,非常值得我們注意——
雖然岡下肌解剖位置位於肩背部後方
但是它的激痛點區域
卻更多的表現為「肩前痛」
岡下肌引發的肩前痛區域,有時可達肩關節深處,並向下延伸至上臂前外側、前臂外側、手部橈側,或向上達枕下頸後部;
患者常用手握住肩前方,自述無法側臥睡眠,還可出現上肢易疲勞、抓握無力等症狀。
而岡下肌的損傷
常常是由一些特殊的動作模式引發
比如上肢突然過度外展內旋
舉個例子就是一些球類的扣殺動作
▼▼▼▼
由此,我們掌握兩個特點
一是肩前痛,可能還向下蔓延
一是球類運動史或者過度活動
就能夠對岡下肌的損傷作出應對
治療方面,先來說手法
▼▼▼▼
手法
岡下肌手法
熟悉岡下肌解剖位置後,可用拇指、肘部進行壓揉放鬆。
再來看看岡下肌的壓痛點;
尤其注意岡下窩內,和中醫的穴位「天宗」基本重合,「天宗「壓痛的厲害,說明岡下肌張力已經出現問題。
▼▼▼▼
「天宗穴」,位於肩胛區,肩胛岡中點與肩胛骨下角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凹陷中。
《針灸甲乙經》:「肩重,肘臂痛不可舉,天宗主之。」
拉伸
右手臂向前伸直,然後向胸口方向收回前臂,手肘呈90度夾角。左手抓住右手肘,左前臂重疊在右前臂之上。放鬆右手臂,左手臂發力保持住右手臂的姿勢,肩部放鬆並下沉。
訓練
既然是外旋肌,一條萬能的彈力帶,抗阻外旋即可,注意不要聳肩。
肌肉還是要練習的足夠有力才行,畢竟肌肉越有力,他們對關節的保護能力也就越強,受傷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責編:予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