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率先蹚出雙循環的實現路徑
在中國經濟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時代,一段波瀾壯闊的新徵程將開啟。
浙江要想持續勇立潮頭,關鍵在於能否成功打造出一批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
立足國內、面向全球,建設一批世界先進位造業集群,培育一批產業鏈控制能力強的「鏈主型」企業,打造一批服務於製造業要素順暢流通的線上線下平臺,已然成為浙江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條清晰路徑。
關鍵詞:集群
抓住向先進位造業集群躍遷的良機
初冬時節,登高俯瞰岱山縣魚山島,整座離島宛若一個「超級工廠」:山丘與海岸線之間的平地上,聳立著成群的巨型石化生產設施、鱗次櫛比的龍門吊和川流不息的重卡。東海群島中,一個瞄準萬億級的石化產業集群初具雛形。
構建新發展格局,先進位造業集群的支點和樞紐地位將更加突出。正是瞄準這一發展趨勢,今年3月召開的全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浙江吹響了全力建設全球先進位造業基地的號角。經過前期詳細的調研分析,數字安防、汽車及零部件、綠色石化、現代紡織等4個浙江優勢產業,成為浙江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的「四大金剛」,被寄予厚望。
製造業是立省之本、強省之基。世界工業發展實踐表明,集群化是製造業發展的高級形態。多年來,浙江孜孜於推動傳統塊狀產業向先進位造業集群發展,從2017年始,更是連續4年召開傳統製造業改造提升相關會議,不斷發出走集群化發展之路的強音。
而眼下,浙江建設立足國內、面向全球的先進位造業集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說迫切,是因為浙江製造業亟須一場脫胎換骨的改變,全球產業鏈的重構恰是浙江製造求變的良機;說有條件,在於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淬鍊,浙江製造已經有了豐厚的資金積累、較強的技術沉澱和較高的市場佔有率。2019年,浙江工業增加值達2.2萬億元,居全國第四,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30%的製造業集群有70多個。
關鍵詞:鏈主
抓住產業鏈供應鏈循環的牛鼻子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若將先進位造業集群比作火車,「車頭」便是集群中的「鏈主型」企業。
何謂「鏈主型」企業?簡單來說,就是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發展前景廣闊、產業鏈條長且帶動作用明顯、調配資源能力強的企業。「鏈主型」企業就如同產業鏈的「擴張器」,它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取得成功,也就意味著整個產業鏈暢通自如、韌勁十足。抓住了「鏈主型」企業,就抓住了產業鏈供應鏈循環的牛鼻子。
長期發展形成的「原料銷售兩頭在外」的浙江製造,大多位於產業鏈中遊,即工業品的中間產品製造。這樣的產業格局,導致浙江各產業鏈條中單項冠軍企業多,但像吉利汽車這樣的「鏈主型」企業不夠多。浙江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超千億元的製造業集群有14個、超500億元的有23個、超75億元的有271個,但總體大而不強、抗風險能力較弱。一個關鍵原因,便是缺乏有能力整合產業鏈供應鏈資源的「鏈主型」企業。
在今天全球迎來產業鏈供應鏈調整戰略機遇、國內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培育更多根植省內、面向省外、走向全球的「鏈主型」企業,增強浙江主導產業鏈供應鏈控制力,成為浙江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必答題。
必答題如何答好?浙江從產業鏈下手,以疫情為契機,在對全省重點產業鏈進行系統梳理後,正式出臺《浙江省實施製造業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行動方案(2020─2025年)》,明確了十大標誌性產業鏈,作為浙江整個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的核心。在梳理十大標誌性產業鏈堵點斷點痛點的基礎上,發揮浙江單項冠軍多的優勢,精準發力補鏈強鏈延鏈,厚植產業發展的土壤,從而培育或吸引更多「鏈主型」企業。
關鍵詞:平臺
讓全要素線下線上高效循環起來
在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擁抱數位化跨境出口新模式。數據顯示,和阿里巴巴共建eWTP(世界電子貿易平臺)一年間,義烏商戶在阿里巴巴國際站的線上交易額同比增長82%。來自義烏的最新消息顯示,未來1個半月左右,「義新歐」中歐班列均已「滿倉」。這背後,是浙江製造努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生動寫照。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一步步成長為「世界工廠」。如今,一個潛力巨大的「世界市場」正在形成。就在上個月舉行的第三屆進博會上,累計意向成交金額高過去年。逾4萬人組成的浙江交易團,意向採購額更是同比增長23.16%,成交規模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在「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的雙向循環中,連接供需兩端的製造樞紐必不可少。其中,除了有完整的製造鏈條,還應包括為製造業配套、服務的多重要素,如暢通國內外的產品交易平臺、技術交易平臺等。只有這些有利於製造業發展的要素全方位高效率循環起來,整個製造業才會運轉自如,一個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的製造樞紐才算真正形成。
從這個角度來看,浙江優勢明顯。製造業發達的浙江,既有以義烏小商品城、柯橋輕紡城為代表的全球性線下交易平臺,也有以阿里巴巴、網易為代表的全球性線上交易平臺,為浙江製造順暢「買全球」「賣全球」提供了便利。「接下來,我們將緊緊圍繞製造業,協同多部門,打造一批數字貿易、技術交易、數據交易、科技開源開放、國際性展會等更全面的線上線下平臺,推動浙江製造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級高效率的雙循環。」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製造業基礎是產業鏈供應鏈的底層設施,是產業長期積累、不斷沉澱的結果,也始終是產業鏈供應鏈完備性的定盤星。「首先要在理念上確立工業強基的思路,實施製造業、服務業雙輪驅動戰略,在推進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中不斷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省委黨校副校長徐明華說。
(責編:王蕭蕭、戴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