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
如果一個人學會合理的拒絕,就能減少90%以上的不必要麻煩,更能減少大量的個人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
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感恩,一旦善良過了界,反而容易滋生出貪婪。
如果你也是一個不會拒絕的人,那麼你會在毛姆的《午餐》裡看到自己的影子,會發現我們的善良,要有所鋒芒;我們的不願,要大聲地說出來。
這篇故事以男女主人公在劇院相遇為開端,勾起男主人公對二十年前兩人第一次見面吃飯時的回憶。
二十年前,女主人公在讀完男主人公寫的一本書後,給男主人公寫了一封信談論這本書。男主人公出於禮貌回復了她,並表示感謝。沒過多久,女主人公又給男主人公寫了一封信,說途徑巴黎,想約男主人公見面談談。
其實,在英國,一個有教養的紳士 ,絕對不會小氣到連請一位崇拜自己作品的女讀者吃一頓午餐,都要耿耿於懷的程度。但是當時的男主人公還是個收入不穩定的作家,身上只有80法郎,如果每頓消費超過15法郎,就撐不到月底了。
但面對女主人公如此熱情的來信,還有她信中說的實在巧妙的恭維話的時候,男主人公有點飄飄然了,再加上那個時候男主人公還太年輕,還沒有學會對一位女士說「不」。所以在一番省吃儉用的精打細算之後,還是答應了女主人公的提議——把見面地點約在了一家法國議員們經常光顧的高級餐廳。
兩人見面後,女主人公並沒有男主人公想像中的那麼年輕,也算不上特別好看,身材還有些魁梧,但是她的牙齒又大又白又整齊,而且好像比實際需要還多幾顆。(其實這一細節描寫,暗示了女主人公貪吃的本性。)
在餐廳服務生拿上菜單,男主人公看到菜單價格的時候,菜單的價格還是超出了男主人公的預期,不過好在女主人公一直說「我中午通常是不吃東西的。」這讓男主人公的心略感安慰,還客氣地表現出一副慷慨的模樣。
但在點到具體的菜品時,女主人公卻說:「我最多只吃一道菜,我覺得現在人們吃得太多了。也許,一條小魚就可以了。不知道他們這裡有沒有鮭魚?」
蛙魚在他們吃這頓午餐的時候,並不是應季的產品,而且菜單上也沒有這道菜。不過出於禮貌,男主人公還是象徵性地問了一下侍者,沒想到還真的有,當然價格也要昂貴很多。
侍者很熱情,問她在等著烹製鮭魚的時候是否想吃點別的。女主人公再一次聲稱「我午餐頂多只吃一道菜。當然,如果你們有魚子醬的話,我倒不反對吃點魚子醬。……」
很自然地,飲料問題被扯了進來。
「午飯我從來不喝酒的。除了香檳……」
她吃掉魚子醬又吃掉鮭魚。這時侍者又帶著菜單來了。
「我午餐從來不吃什麼東西,即使吃這一點,也無非是為了談話助興,別無其他目的。」
「現在,我真的是再也吃不下什麼了,除非能來點大蘆筍。」
此時,男主人公擔心的已經不是剩下幾個錢過日子的問題了,而是有沒有足夠的錢付帳。但男主人公還是決定不能在女主人公面前失了禮貌。
蘆筍吃完了,男主人公客氣地問道,「要咖啡嗎?」
「我一直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一個人吃飯時,只要吃個八九分飽就好了。」
「好吧,只要一份冰淇淋咖啡就可以了。」
接著,又一件讓男主人公害怕的事情出現了。侍者挎著一籃筐不是應季的桃子,擺出一副討好的笑容向他們走去。
是的,這個「午餐最多只吃一道菜」的中年女人,除了鮭魚和魚子醬,還要了:香檳、大蘆筍、冰淇淋咖啡、一個大鮮桃。而男主人公只點了餐廳最便宜的一份烤羊排。
這頓午餐,讓男主人公花掉了他所有的積蓄,使男主人公後半個月的生活捉襟見肘。難怪過了二十年再次見到這位女士的時候,男主人公依然忘不掉這一頓讓自己憋屈的午餐。
不過從二十年以後男女主人公再次相遇的結果看,女主人公的這種貪婪和虛偽已經是一種習慣了,不然她也不會胖得已經沒有了人形,這倒是讓男主人公有一種復仇的快感。
男主人公因為這一頓午餐,讓自己有半個月的時間食不果腹。究其原因,還是他不懂得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讓自己憋屈了二十年。
畢淑敏說過:「拒絕是生存權利,是對一個人膽魄和心智的考驗,也是一門藝術。」
拒絕與否,從來就該是你說了算。
別怕「會不會得罪人」、「會不會顯得我不夠意思」、「會不會讓他不開心」……
人生,需要有敢於說「不」的勇氣。
你再善良,身上也要帶點鋒芒,否則只會成為別人口中的「冤大頭」。
不懂得拒絕,換來的不是別人的認可和喜歡,更多時候,得到的是別人肆無忌憚和理所當然的索取和自己滿腹的委屈和精神及經濟上的損失。
別讓情面綁架了你,就像《午餐》中的男主人公一樣,明明自己的口袋裡只有80法郎,還要接受去高檔餐廳消費的請求,結果弄得自己狼狽不堪。
▍作者:早冉,相逢太短,等不及茶涼,願帶你讀盡世間好書,識盡世間好人。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早冉讀書會(ID:Yi8book),一個有溫度的書籍共讀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