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
立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立」為開始之意,立春就是春天的開始,表面寒冬已經過去,萬物復甦的春季來臨。
從立春起生機蓬勃,是人體機能、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
如果將全年的養生保健比作蓋房子,那麼立春養生就相當於打地基。遵從立春「四要」和「四不」原則,可為身體這座「大廈」的牢固性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調情志:順應節氣,戒怒忌憂
中醫認為,肝在五行中屬木,為陰中之陽,與自然界春氣相通應。
春季始臨,人的肝氣亦開始旺盛,是調養肝臟的大好時機。春季養生,重在養肝護肝。
中醫理論認為「肝主情志」、「怒傷肝」。因此,養肝的關鍵就是要保持心情舒暢,力戒暴怒或心情憂鬱。
一是春季陽氣升發,容易造成肝火上亢,情緒激動,所以從立春開始在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恬靜、愉悅的心態。
如何預防不良情緒?
首先,可以多與親朋好友溝通,自己不要鑽「牛角尖」;其次要在適合的天氣時,走到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美好春天。
適量的運動也有助提升好心情。因為運動時體內激素會增加,在活動筋骨的同時,也能加強內臟系統的循環功能,還可以有效地分散注意力。
平時就適量運動,養成堅持鍛鍊的好習慣,這對及時疏導情緒非常有用。
二、調起居:晚睡早起,與日俱興
立春以後日照漸長,在起居方面也應順應日照變化,相對冬天來說晚一點睡、早一點起,以利於陽氣的生發。
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人們克服倦怠懶睡的習慣,適當夜臥早起,增加室外活動,舒展形體,暢通血脈,以助生發之氣。
三、調飲食:少酸加辛,助陽養肝
中醫理論認為,酸性收斂,入肝經,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洩。
建議立春飲食應少吃酸性食物,多吃辛甘發散之品,如香菜、韭菜、洋蔥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醫認為,蘿蔔生食辛甘而性涼,熟食味甘性平,立春時節食用蘿蔔不但可解春困,而且有理氣、祛痰、止咳等功效。
韭菜,辛溫發散,具有補腎益肝作用,有助於人體陽氣生發、暢達。
在飲食藥膳方面,針對立春時節的特點,可食用一些養肝柔肝、疏肝理氣的藥材和食品。此外,護肝養脾同樣重要,可選擇大棗、山藥等味甘養脾之品做成大棗粥、山藥粥食用。
四、防寒保暖:春捂護陽,下厚上薄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這是指早春季節不要急忙把棉衣脫掉。
立春時節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人體的毛孔也正處於從閉合到逐步開放的過程,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
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涼的侵襲,毛孔就自動閉合,體內的陽氣得不到宣發,容易產生「陽氣鬱」的現象。
所以,防寒保暖仍是立春養生的重點。此時,衣著主張「下厚上薄」,以助春陽生發之勢。
五、食療養生:益氣健脾、補腎固本
1、高粱粥
材料:高粱米100克、桑螵蛸20克。
做法:先將高粱米淘洗乾淨,用溫水浸泡半小時左右;將桑螵蛸煎取濃汁,去渣將藥汁與高粱米同入砂鍋,再加水適量,以文火煮粥,至米熟爛粥稠為度。
功效:益氣健脾、補腎固澀。脾胃氣虛所致的食欲不振、食後欲嘔、便溏腹瀉、面色無華;腎氣不固所致的遺尿、夜尿多等患者可用。
注意:高粱米不易熟爛,故宜適當久煮。素有習慣性便秘者不宜服用。
2、首烏粥
材料:制首烏15克,粳米50克,白砂糖適量。
做法:先將制首烏放入沙鍋,加水適量煮取藥汁,再用藥汁與粳米以文火共煮稀降粥熟爛後,調入白糖攪勻即成。
功效:益精血、補肝腎。治療肝腎精血虧虛所致的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腰膝酸軟無力、頭暈耳鳴、頭髮早白、肢體麻木等。
春季是大自然「發陳」之時,此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進行艾灸調養,可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艾灸以下幾個穴位可遣鬱養肝、助陽氣生發。
六、立春艾灸
1、肝俞穴
肝俞穴是肝氣輸注的部位,有疏肝利膽,理氣明目的作用。艾灸此穴可調理肝膽疾患和神志抑鬱
2、氣海穴
氣海穴位於人體臍下1.5寸處,是人體先天元氣聚會之處。艾灸此穴有利下焦、補元氣、行氣散滯之功。
3、曲池穴
曲池穴即可清在外之風熱,又能瀉在內之火邪。艾灸此穴有清熱解表、散風止痛、調和氣血、疏經通絡之效。
4、太衝穴
太衝穴調控著肝經的總體氣血,具有平肝清熱、清利頭目之效,能讓人寧心靜氣;艾灸太衝穴可以疏肝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