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因此,養生的方方面面都要順應春陽升發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是關鍵。
(一) 立春養生的注意事項
1. 乍暖還寒還得「捂」
春天陽氣升發,皮膚的毛孔逐漸張開,肌膚腠理變得疏鬆,稍不注意,傷風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就會乘虛而入。初春時要儘量使身體不凍不寒,即使換裝也應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則,下身寧熱勿冷。
2. 避免「溼氣」上身
立春後雨水增多,溼氣加重,尤其今年是辛丑年,太陰溼土司天,春季養生要注意防潮。居室每天要開窗通風,被褥和衣服要保持乾燥透氣。春季穿純棉的寬鬆衣服,可避免發生溼疹。另外,不要在潮溼的地方進行鍛鍊,運動出汗後要及時擦乾,並儘快將留有汗漬的衣服換掉。運動後不能帶著汗洗澡,以免出現汗疹或關節疼痛等病症。
3. 運動方面,易「動」不宜「靜」
春天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而養陽則宜「動」不宜「靜」。提倡到戶外運動,春季空氣中負氧離子較多,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早鍛鍊的時間不宜過早,最好待太陽升起後。由於早晨血流相對緩慢,體溫偏低,在運動前應喝些牛奶、蛋湯等熱湯飲。同時運動要舒緩,晨起後肌肉鬆弛、關節韌帶僵硬,應先輕柔地活動軀體、扭動腰肢、活動關節,防止因驟然活動而發生意外。
4. 心情舒暢有助於養肝
前文立春的三候說到,自然界中的魚都已經開始活動了,那麼我們體內肝中質象態的青龍,也就必然會慢慢活動起來。肝喜條達,心情舒暢對於養肝很重要,不然心情抑鬱會導致肝氣鬱滯,影響肝氣的疏洩,容易引起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力下降,進而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5. 養陽小妙招,每日梳頭百下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梳頭則順應春季向上向外升發之氣,輔助毛孔舒展,旺盛代謝,有宣行鬱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二) 立春飲食
1. 立春飲食要養陽
根據 「春夏補陽」的原則,宜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以使人體陽氣充實,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風邪為主的邪氣對人體的侵襲。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亦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 其實民間習俗咬春餅中就有這些。另一方面,由於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故在飲食上養陽,還應包括溫養腎陽之意。春天時人體陽氣充實於體表,而體內陽氣都顯得不足,因此在飲食上應多吃點培補腎陽的東西。除了蓼、蒿等野菜已較少食用外,蔥、蒜、韭等都是養陽的佳品。此外一些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如油菜、香菜、洋蔥、芥菜、白蘿蔔、茼蒿、大頭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等都很適合食用。同時少吃易「動風」的食物,如狗肉、鴨子、黃鱔。
2. 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才是能補益人體脾胃之氣。中國醫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旺,可延年益壽。但春為肝氣當令,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剋,即肝旺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五味入五臟,酸味入肝、甘味入脾,酸味食物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升發和肝氣的疏洩。酸收的食物,有橙子、橘、柚、杏、木瓜、枇杷、山楂、橄欖、檸檬、石榴、烏梅等。
3. 適當增加喝水量
飲水可增加循環血容量,有利於養肝和代謝廢物的排洩,可降低毒物對肝的損害。此外,補水還有利於腺體分泌,尤其是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春季飲香氣濃鬱的花茶,可有助於散發冬天積在體內的寒邪,促進人體陽氣生發,鬱滯疏散。而適量飲茶,還可提神解困,但春季不宜貪冷飲。
4. 春季上火,吃點芽菜
春為肝氣當令,體內陽氣容易鬱結,不能發散,比如出現咽喉幹痛、嘴唇乾裂、大便乾燥、食欲不振等上火症狀,此時多吃一些芽菜,如豆芽、香椿芽、姜芽,藉助這些嫩芽發散陳積的功效來幫助發散人體陽氣,緩解症狀。
(三) 立春保健
立春是陽氣生發的季節,也是養肝的最佳時機。
1. 太衝穴
【取穴】太衝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蹠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應手之處。
【功效】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按摩刺激此穴能調動肝經的元氣,使肝功能正常。
2. 行間穴
【取穴】在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功效】是火穴,春天肝火盛,多揉此穴,可將心火散出去。
3. 肝俞穴
【位置】位於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處
【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連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下推2個椎體,下緣旁開2橫指處。
【功效】補肝陰,養肝揉肝的要穴,常與太衝穴搭配。
4. 太溪穴
【取穴】 坐位垂足,由足內踝向後推至於跟腱之間凹陷處。
【功效】腎的原穴,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故養肝必須要滋陰,以此穴調動腎臟功能,能更好地「滋水涵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