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具體的日期一般為公曆每年的2月4日或5日。立春是冬春兩季的分水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寫道:「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意思就是說,立春到了,標誌著冬天就要結束,春天即將到來。
高士宗在《素問•直解》裡說「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也就是說,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此時應保護體內陽氣,使其充沛;秋冬之時,萬物斂藏,應順應自然界的收藏之勢,收藏體內陰精,使精氣內聚。
所以,春夏養陽,避免過度勞累或過食辛辣之品,以免出汗太多,損傷陽氣。陽氣虛弱者,可在春夏季節服用人參等補氣健脾的藥物。久咳、哮喘、關節疼痛等陽氣不足、秋冬易發病的人,可在春夏陽氣生長蓬勃的季節,採用針刺、灸法、中藥貼敷和中藥內服等方法補養陽氣。
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的生理特點為:主疏洩,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平素要保持心情愉悅,戒暴怒或憂鬱;通過適當戶外活動,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從而達到人體臟腑功能正常運行的目的。
春季為大自然「發陳」之時,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人們「晚睡早起,與日俱興」。立春之後的一段時間往往氣候變化較大,冷暖不定,由於陽氣始生,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寒邪容易入侵,尤其要當心「倒春寒」的侵擾,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
《素問•藏氣法時論》:「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在飲食方面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可以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佛手、玫瑰花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春卷皮200g,豆芽、韭菜、胡蘿蔔各100g,澱粉適量。醬油、香油、白糖各10g,胡椒粉、鹽、雞精各適量。
豆芽擇洗乾淨,焯水;韭菜擇洗乾淨,切斷;胡蘿蔔去皮,洗淨,切絲。將以上三種處理好的材料放入盆中,加入各調料,攪拌製成餡料。取春卷皮鋪平,放上餡料,像卷包袱一樣包捲成春卷生坯,封口處用水澱粉粘住。炸鍋中倒入油,燒至六成熱,放入春卷生坯,炸成金黃色撈出,瀝乾油後裝盤即成。
功效:生發陽氣,益肝養血。
蝦仁30g,韭菜250g,雞蛋1個,食鹽、醬油、澱粉、植物油、麻油各適量。
蝦仁洗淨水發漲,約20分鐘後撈出瀝乾水分待用;韭菜擇洗乾淨,切3釐米長段備用。雞蛋打破盛入碗內,攪拌均勻加入澱粉、麻油調成糊狀,把蝦仁倒入拌勻待用。炒鍋燒熱倒入植物油,待油熱後下蝦仁翻炒,蛋糊凝住蝦仁後放入韭菜同炒,待韭菜炒熟,放食鹽、淋麻油,攪拌均勻起鍋即可。
功效:補腎陽、固腎氣(韭菜含有大量粗纖維,能刺激腸壁,增強蠕動,故這道菜也可作習慣性便秘患者之膳食)。
將幹菊花、合歡花各5-8朵,置於杯中,用沸水衝泡,溫後,即可飲用。
功效:疏肝平肝,清肝明目。
劉喜德,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醫學博士,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擅長中醫治療風溼病、脾胃病、中醫內科疑難雜症。
門診時間:周一、三全天,周五上午,周日上午。
門診電話:0571-56108429。
傳承中醫經典,弘揚中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