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詩品》 詩評範式的互文性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論詩詩作為一種古典文論,雖然採取極為感性化的詩歌體裁,但其中有許多作品如杜甫《戲為六絕句》和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等,主要品評各家各法的高低得失,論點較為清晰,判斷較為明確,但在意蘊的展現上則著力不多。而《二十四詩品》典型地代表了論詩詩的另一種樣式,其重點不在於品論作家、劃分優劣,而只是單純地舉出二十四種不同韻味的意境,「通過一種意象或者意境的描述來暗示其所要論述的風格……也不去追溯其風格的淵源」(李建中、熊均《品與不論》)。而且,這二十四首論詩詩並非各自孤立,它們除了構建自身,也構建彼此,具有互為詮釋與補充的互文特徵。本文試以《自然》一品為例對之進行說明。

  歷歷在目 幽微深邃

  《二十四詩品》中二十四首詩的結構基本相同,我們首先以《自然》為例來看其如何給出範式。「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與不奪,強得易貧。」這八句描述出「自然」的創作方法和情狀,其中前兩句表現創作過程中的物我之關係,後四句描述以「自然」之法創作時的感受和益處。「其詩意與辭藻,都不是刻意去追求,而是順其自然,隨手拈來,毫不費力,猶如彎腰撿拾眼前的東西一般。」(鬱沅《釋〈綺麗〉與〈自然〉》)接著用「幽人空山,過雨採蘋」之景語展示「自然」的情境,通過這一情境展現「自然」之作所帶來的微妙審美體驗。最後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升華到玄學層面,領悟萬物遷變消長、往復均衡乃「自然」天道。

  由這一範式對「自然」的構建可見,其詩不是對已有文學現象的分析歸納,而是對其中對應的典範、情態、思慮、領悟等進行描述,因而不僅顯示出跨越本體論、創作論、風格論和接受論等的寬泛性和含混性,且具有作者個人強烈的主觀色彩,同時也因此獲得了非同尋常的靈活性。「其語言的彈性和張力令人吃驚,其意蘊的豐富和開放令人回味。讀者謂《二十四詩品》是品詩之美亦可,是論詩之法亦可,是品評人物亦可,是談玄論道亦可,正所謂取譬連類,意蘊無窮,總之其內容可以通達詩裡詩外,形上形下……」(丁利榮《取象與造境》)這種開放性和靈活性也成全了其「品而不論」的特色。若論「比物取象」則古代文論中的典範不勝枚舉,但能通篇做到「目擊道存」卻不多。《二十四詩品》便是以歷歷在目之辭敘述幽微深邃的詩理。其每一種範式都容易使人聯想到對應的詩句、對應的情境,這一方面是由於描述性語言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另一方面是由於詩歌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感。二十四種範式都通過這種感性而富有音樂美的詩性語言營構,不僅給讀者帶來對微妙意蘊的直觀感受,且為其留下深刻的審美印象。

  相互融溶 和而不同

  在《二十四詩品》中,二十四種範式相互之間不是孤立的,各「品」間不僅藕斷絲連,而且相互融溶、相互解釋、相互構成,形成「參互成文,含而見文」的互文關係,因而呈現出散而不亂又和而不同的狀態。就「自然」的旨趣而言,其也暗含在其他「品」提供的範式中,但又並未喧賓奪主。

  就「自然」來講,首先各品寫景皆基本符合「自然」之法。《雄渾》之「荒荒油雲,寥寥長風」,《纖穠》之「碧桃滿樹,風日水濱」,《飄逸》之「緱山之鶴,華頂之雲」,等等。所描繪景色,皆目見體感而成文,信手拈來,用筆直率,正符合《自然》所描述「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的創作方法和效果。除寫景之外,各「品」所描述的文學現象、感受和創作情狀皆與「自然」的旨趣相融溶。《精神》結尾「妙造自然,伊誰與裁」,直接用「自然」二字入句,將盎然生氣之「精神」歸結於自然造化。《疏野》「惟性所宅,真取弗羈」「築室松下,脫帽看詩」「若其天放」等,皆直指率真之性情,而「自然」「真與」的情況中,必然要有真率「疏野」之性情的主體。故《疏野》與《自然》描述的本非截然孤立的兩種情狀,甚至可以說是同一種情狀,只是前者側重於表現這個情狀中主體性情質樸直率之真,而後者側重於物我相合而領會自然天道之真。前者為性情之境界,後者為創作與玄悟之境界。《疏野》補充了《自然》對主體某些方面的描述,《自然》借《疏野》的主體性情進一步發展,深化主客體和諧之「道」。

  實際上不獨「自然」與其他諸品之間具有如鹽在水的融溶關係,如「飄逸」中可見「曠達」,亦見「流動」。「在看似鬆散的結構之下,『詩品』構成了一個迴環的花形結構方式,每品獨立俱足,諸品之間似斷實連,相續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取象與造境》)諸品相互詮釋和補充的「互文」方法,使一個具有古典詩性的有機結構得以形成。

  互文互生 融於一品

  上文簡要說明了《自然》的範式如何建構「自然」之「品」,以及各品之間如何通過互文相互聯結並形成整體。《二十四詩品》通過這兩點不僅建構了二十四個水乳交融的「品」,亦通過這二十四首詩生成了某種統括性的詩學感悟。「《二十四詩品》極力推崇道家莊子清真自然、衝淡平淡的審美主張」,「吸收繼承了主張精誠、提倡自然、追求自由與崇尚情性的莊子哲學思想。」(閆月珍、李鑫《〈二十四詩品〉與莊子哲學》)對莊子思想的繼承,具體表現便是各品中蘊含的衝淡自然、天人相合的「真」與「道」的旨趣,《二十四詩品》從整體上可以總括為這一「品」。只是這一「品」是微妙含混,難以言明的,故作出二十四品,互詮互文,融於一體。因此各品除了彼此互文,也總領於該統一旨趣下,並且某種程度上受其指導和解釋。

  我們可以由此來看《自然》在整體中的作用。首先該詩描述了創作與領悟的情狀,建構起「自然」的範式,體現了質樸自然的主張。其次由物我合一進一步感應天道流轉,含有順應其變化、將個體情志融入「道」中的傾向。最後通過與他「品」之間互文,將上述主張和傾向潛在地賦予他品,使「自然」之旨趣融溶於整部作品之中,而其自身也接受他品的補充。一方面《自然》從一個角度描述了合於「真」與「道」的領悟與創作,以此來參與建構「真」與「道」;另一方面二十四品整體所展現的「真」與「道」之總旨又協助了《自然》範式自身的建構。由此論各品,每一品都與整體的旨趣互文互生。這使《二十四詩品》作為純用詩歌手法的論詩詩具有了與理性論著相匹敵的統一性。

  《二十四詩品》各品行文方式大同小異,而最能體現《二十四詩品》主張的便是《二十四詩品》自身。作為一種「沒有判斷」也「沒有論證」、以詩歌為體裁的高度感性化的古典文論,《二十四詩品》由於其感性、互文和直接給出範式等特點,成功地將跨越多個現代文論領域,又可作為單一感悟的意蘊旨趣,完整清晰且富於美感地傳達給讀者,因此具有重要的典型意義和深刻的啟發性,彰顯了傳統文論的獨特價值。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

 

相關焦點

  • Knowart 二十四詩品 高古 典雅(3)
    以往作品連結:Knowart | 二十四詩品 雄渾 衝淡劉憲章 | 二十四詩品 纖穠 沉著(2)
  •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 陳忠康《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唐代書法之美
    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二十四詩品》是唐詩藝術高度發展在理論上的一種反映,是當時詩歌純藝術論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二十四詩品》把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分為雄渾、含蓄、清奇、自然、冼練等二十四種風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韻語來比喻說明。對後世的文學批評和創作具有深刻的影響。
  • 二十四詩品,二十四種美學境界
    《二十四詩品》,是古代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專著。舊提為晚唐司空圖撰,實則作者存疑。其繼承了道家、玄學家的美學思想,以道家哲學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遠為審美基礎,囊括了諸多詩歌藝術風格和美學意境,將詩歌所創造的風格、境界分類。
  • 《二十四詩品》:自然之美的多樣表達,豐富形式下的樸實真意
    文|白梨影王官谷裡唐遺老,總結唐家一代詩。這是清朝維新變法人士楊深秀對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所做的評價,高度概括了司空圖的歷史功績。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將或相近,或相異甚至相反風格的美放在一起,用以詩論詩的方式,對唐詩風格進行了細緻的分類和闡述。其實不僅限於唐詩,它讓我們看到的是,當各種不同的美展現在眼前時,每一種都有被欣賞的緣由,它們是美中的「獨特」,而不會僅僅是獨特的美。
  • 萬裡楷書《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萬裡楷書《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備具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雲,寥寥長風。
  • 李桂奎:《金瓶梅》研究的「互文性」轉移及其勝境原創
    張竹坡在《第一奇書非淫書論》提出《金瓶梅》創作意旨上的「摹《詩》」之說:《詩》云:「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此非瓶兒等輩乎?又云:「子不我思,豈無他人?」此非金、梅等輩乎?「狂且」「狡童」,此非西門、敬濟等輩乎?乃先師手訂,文公細注,豈不曰此淫風也哉?所以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詩品二十四節氣|詩詠大雪
    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大雪時節前後,雪已下過幾場,漫天的雪花宛如一隻只蝴蝶在空中盡情飛舞著,天地間銀裝素裹,一片蒼茫。詩中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選擇千山萬徑、人鳥絕跡這種最能表現山野嚴寒的典型景物,描繪出一幅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緊接著,詩人又勾畫出一位獨釣寒江的漁翁形象,藉以表達自己在遭受打擊之後不屈而又深感落寞的情緒。全詩構思獨特,語言簡潔凝練,意蘊豐富。白居易寫雪的佳作《夜雪》一詩云:「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 「申江詩潮第243期」上海竹枝詞第十四輯:史濟民竹枝詞寫法芻議之...
    明黃生《唐詩摘鈔》:「諸詩生成《竹枝》聲口,與絕句不同,即其調以想其聲,真足動心悅目。」清毛先舒《詩辯坻》:「詩有近俚,不必其詞之閭巷也。劉夢得《竹枝》,所寫皆兒女口中語,然頗有雅味。」清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竹枝詞》本始自劉郎,因巴渝之舊調而易以新詞,自成絕調。然其樂府諸作,篇篇皆佳。」八、對《竹枝》正體的總結1、體式接近民謠。
  • 二十四色花,二十四首詩,二十四個迷
    二十四色花二十四首詩二十四個迷名花燈市兩相開長得詩人帶笑猜一首詩一種花一個謎
  • 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元稹冬至節氣詩賞讀:二氣俱生處,舜日照南天 二氣俱生處,周家正立年。 歲星瞻北極,舜日照南天。 拜慶朝金殿,歡娛列綺筵。 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徵邊?
  • 最「短暫」的一首詩,品讀人世間最短暫的美,至今無人超越
    詩是非常美的一種東西,在眼中仿佛它有了生命一般,不管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你看到一首大詩人寫的詩句會是什麼感受呢,或許和詩人當時的感受差不多吧,喜怒哀樂,高坑詠歌,這就是大家的看法了,那麼怎麼能理解一首詩呢,詩是最美的,也是最短暫的,這是為什麼呢,你看一首詩能有多長,就算是一首古體詩,李白的那些非常長的那種
  • 詩慧童年 精彩人生
    原標題:詩慧童年 精彩人生  ——從「激發天性」到「詩化課堂」。開展「詩化課堂」是黃島區育才小學的一大創新。「詩化課堂」首先要從「詩興」開始,它引領孩子們在詩意靈動的氛圍中愉悅地學習;其次要從「詩觀」做起,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力求以打造「詩化課堂」為助手,促進「詩性教育」特色的全面形成。
  • 有這樣一部著作,影響了《文心雕龍》和《詩品》,如今已經亡佚
    曹丕關於「文章」的範圍已經排除了經、子、史 的龐大內容,而將「文章」減縮到以詩、賦、文為主的範圍,大體劃定了 「文」的界域。西晉 陸機《文賦》繼之云:「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 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閒雅,說煒曄而謫 誑。」
  • 萬裡和風生柳葉,一枝春雪凍梅花,詩山聯海(15)
    詩山聯海(15)曉東詩刊第580期主編:艾曉東審核:指尖花花、冷月聯評:艾曉東灕江山水畫:白雪石本期作者:艾曉東、常寧、雲中峰、冉夏竹、胡必科、墨香、吳觀註:《對聯練習》欄目改名為《詩山聯海》詩山聯海(15)在留言處參與投稿【詩山聯海-序】詩山鑿玉,聯海搖舟,自得其樂,莫問何求。
  • 詩歌二十四品——自然
    在中國文論史上,鍾嶸《詩品》提出過「自然妙會」的主張,劉勰《文心雕龍》提出過「自然英旨」的思想,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在指出「自然者,為上品也」等等。司空圖《詩品·自然》原詩曰: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