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曾是沙俄屬國,都與蘇俄發生過戰爭,為何芬蘭卻與波蘭截然不同

2020-12-15 大東北的小豆包兒

芬蘭是北歐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裡誕生了曾經的世界電信大亨諾基亞 ,然而很多不知道的是,分來曾經是俄羅斯的領土,曾經隸屬於俄羅斯100多年,直到1917年才實現獨立。

1917年沙俄發生二月革命,不久之後又爆發了十月革命,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們奪取了政權,建立起了紅色的蘇維埃政權,而這場革命不可避免的傳播到原來沙俄時代徵服的領土,這些地區也發生了革命,其中就包括原本屬於沙俄的芬蘭。

藍十字白底的芬蘭國旗

芬蘭原來屬於瑞典,19世紀初瑞典與沙俄的戰爭中失敗,芬蘭被瑞典割讓給沙俄,成為沙俄的領土,1917年沙俄發生二月革命後,芬蘭就宣布脫離沙俄獨立,但是新成立的芬蘭共和國並不穩定,而稍後沙俄十月革命發生,並建立了蘇維埃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再次波及到芬蘭,芬蘭的紅色布爾什維克們以及激進的工人組織也試圖建立起類似蘇俄的紅色政權。

到底是類似於西方的共和國,還是蘇俄式樣的蘇維埃,決定芬蘭未來命運走向的內戰爆發了。1918年芬蘭國內的親蘇維埃組織與芬蘭共和國保守派之間進行了幾個月的內戰,在紅色革命的影響下,很多滿懷著紅色革命熱情的俄國人也積極參與集中,而新成立的蘇俄政權也在背後參與其中,試圖在芬蘭建立紅色政權,只不過當時蘇俄自身內憂外患,蘇俄對於芬蘭的幹涉並不是公開的,而是秘密的以志願者的身份造成。

芬蘭內戰中的芬蘭「紅軍」

這場內戰從1918年1月持續到8月,最後芬蘭保守派取勝,而後1920年蘇俄與芬蘭籤訂了和平協議,承認芬蘭獨立。不過蘇俄這種承認是被動的而並非自願的,當時蘇俄政權正遭受著白軍的進攻,國內的內戰也是無比的殘酷,而芬蘭的獨立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的丟失,讓蘇俄的首都聖彼得堡(後來更名為列寧格勒)完全暴露。

芬蘭內戰最終造成3萬多人死亡,是芬蘭歷史最大規模的內戰。

這場內戰雖然維護芬蘭一直到今天的獨立和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它也使得芬蘭與蘇俄以及後來的蘇聯結下了仇恨,後來直接導致蘇芬戰爭的爆發。

一戰後歐洲疆域變遷,俄國損失大片領土

由於聖彼得堡過於靠近邊境線,蘇俄不得不將首都重新遷回莫斯科,但是俄國人對於仇恨可不是輕易釋懷,否則那就不是俄國人了。

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在德軍出兵半個月後,蘇聯也出兵波蘭,與德國一起瓜分波蘭,報了20年前的一箭之仇,因為1919年的時候,波蘭曾與蘇俄爆發戰爭,當年波蘭曾經暴揍了還很衰弱的蘇俄,還割走了不少領土。

而後蘇聯又出兵吞併波羅的海三國,這三個國家的獨立僅僅維持20年出頭。

1939年蘇聯終於入侵了芬蘭,發動了第一次蘇芬戰爭,不過雖然蘇軍的陸空軍有著絕對的優勢,仍然在蘇芬戰爭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不過芬蘭仍然無法打敗蘇聯,最後被迫割讓領土,讓蘇聯的邊境線向北推進。在佔據的芬蘭領土上,蘇聯成立了卡累利阿共和國。

第二次蘇芬戰爭期間的芬蘭軍隊

不過芬蘭對於蘇聯的入侵也是耿耿於懷,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後,芬蘭也加入德國陣營,再次對蘇聯發動戰爭,還參與德軍對於列寧格勒(聖彼得堡)的包圍戰,這是第二次蘇芬戰爭,不過1944年眼見德國日薄西山,芬蘭機智的退出了戰爭,而與蘇聯媾和,從而保持了獨立地位。

二戰後芬蘭明顯學乖了,面對著美蘇為首的東西兩大陣營的世界爭霸戰,芬蘭這次選擇了中立,而絕不為大國交鋒來買單。作為歐洲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卻沒有加入美國的主導的北約,更沒有加入蘇聯主導的華約。而是巧妙的中立於東西方陣營之間,充當和事佬,悶聲發大財,成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而同樣是蘭字輩的國家,另一個叫做波蘭就差多了,蘇聯解體前他牢牢的在華約體系內不停地對西方狂吠,蘇聯日薄西山,東歐劇變之後波蘭又積極投入西方懷抱,加入北約,開始不斷向俄羅斯狂吠,充當急先鋒,完全是記吃不記打的貨色。

相關焦點

  • 蘇芬戰爭,為何說是百年恩怨的了斷?誰是勝利者?
    而在公元1856年,克裡米亞戰爭的失敗對俄羅斯產生了很大刺激,隨後俄羅斯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現代化改革。而芬蘭大公國的工業、文化和教育系統在這一過程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同時,因為其自治地位,芬蘭語在芬蘭國內的重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所以芬蘭大公國對於沙俄的統治總體上是接受的。
  • 波蘭做過些什麼,以致被周邊各國屢屢瓜分?
    波蘭近期又被推上風口,源於疫情期間發生的「口罩事件」,在接受阿里醫療物資捐贈僅數天後,宣布禁止阿里商務平臺銷售口罩和消毒產品,這使阿里憤而關閉對該國的業務平臺。「拿人好處,替人消災」,是禮尚往來的公理,然而波蘭是「拿了好處,一腳踢開」,完全不顧及別人感受,顯得很不厚道。
  • 與日本素有仇怨的蘇俄,當年為何會承認偽滿洲國並與之建交?
    眾所周知,蘇俄與日本的仇怨由來已久。兩國為了擴張多次發生激烈碰撞和戰爭。可以說蘇日素來有仇且難以化解。可是,在日本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成立後不久,蘇聯竟然離奇地承認了偽滿洲國,並建立了外交關係。這太讓人意外了。
  • 歷史上悲劇不斷的波蘭,為何被瓜分四次,屢次亡國?
    德國沙俄結盟時就拿波蘭開刀祭旗,德國的沙俄開戰時也要經過波蘭才能攻擊到對方,這三個國家就像鬥地主,波蘭一直都是倒黴的地主,雖然有的時候能壓著農民打,但是大多數時候是農民暴打地主,還順便把地主的地給分了,而波蘭南面的奧地利看到有便宜可以佔,沒事也插一腳。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波蘭亡國。
  • 再看1939年蘇德瓜分波蘭,波蘭究竟為何暗中支持萬裡之外的日本?
    在拿破崙看來,這不僅是除了法國外出兵最多的國家,波蘭軍隊也是除了法軍外最忠誠可靠的力量。為此,拿破崙甚至把這場俄法之間的戰爭稱為「第二次波蘭戰爭」。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隨著拿破崙帝國倒臺,華沙大公國也失去了保護,重新被俄普奧三家瓜分殆盡。
  • 二戰時波蘭為何亡國:德國和蘇聯對波蘭的仇視,使得波蘭最終滅亡
    在一戰時期沙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在戰爭爆發後不久分別提出了讓波蘭享有自由和獨立的口號,主要目的是為了順利從波蘭人中徵兵和獲取戰爭經費,到了1915年底,德軍陸續擊敗沙俄軍隊,基本佔領了俄國統治的波蘭地區,所以波蘭人處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統治之下,在1916年德國和奧匈帝國假惺惺成立了一個傀儡政權波蘭王國,又稱波蘭攝政王國,而波蘭人畢蘇斯基成為波蘭軍隊的首領。
  • 東北與列強的首戰 中東路戰爭(二)泥濘中掙扎的蘇俄
    無暇顧及在東北的中東鐵路 現在我們來看看中東路戰爭前蘇聯的狀況。 血腥內戰和列強幹涉下的新生蘇聯 在建國初期蘇聯距離所謂戰鬥民族,二戰勝利者的地位有萬裡之遙。 蘇聯建國時期,失去了最重要的兩個工業區(波蘭,波羅的海沿岸)後其工業能力下降到了最低點。
  • 波蘭有百萬大軍,還曾打敗蘇聯,為何二戰時德國首先進攻波蘭
    1939年9月1日,德國陸軍對波蘭發動閃電入侵,正式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從結果來看,德國軍隊在短短一個月內就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了波蘭。但在戰爭開打之前,肯定不會有人相信波蘭會在短時間滅國。要知道,當時的波蘭共30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2個摩託化旅,總兵力達到了恐怖的100萬。
  • 一戰後,波蘭人的「海間聯邦」為何成了海市蜃樓?邱吉爾一語中的
    於是,在戰敗國和沙俄統治下的各民族紛紛取得獨立,歐洲大陸一下子冒出十幾個小國。毫無疑問,在一眾「新生」的國家中,歷經一百多年才復國的波蘭最為「幸運」。18世紀後期,波蘭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家連續三次瓜分,最終從歐洲地圖上消失。波蘭人很清楚,這三個強鄰都不會輕易放過自己。要想復國,他們必須同時倒下,而這樣的概率似乎微乎其微。神奇的是,這樣的局面竟在一戰後真實出現了。
  • 波蘭復國僅20年,為何在二戰最先被滅?看這20年波蘭都做了什麼?
    然而在蘇聯和德國的夾擊下,波蘭僅僅只支撐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倉促倒下,這也讓世界感到震動。要知道,此時的波蘭,復國只有20年的時間。既然波蘭算得上是一塊硬骨頭,為何卻在二戰當中首個被滅呢?讓我們來看看這20年期間波蘭都做了些什麼。
  • 重現十月革命和蘇俄內戰:軍服簡直是萬國牌
    十月革命和蘇俄內戰時期,蘇俄紅軍和白衛軍實際上內部都有一些派別,而且因為軍裝武器匱乏,各方都是萬國牌,比如這些重演者扮演的白衛軍穿的軍服就有沙俄
  • 18世紀初,西遷的蒙古人如何幫助沙俄打瑞典?
    本來奧斯曼土耳其並不是大北方戰爭的參與者,但是俄土兩國也發生過多次戰爭,卡爾十二世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說服土耳其也對沙俄宣戰。於是彼得一世在大北方戰爭中,除了擊敗瑞典人的主線任務外,又接了擊敗土耳其人的支線任務。在這一場戰爭中,阿玉奇汗幾乎是傾其所有得幫助沙俄,直接派出2萬土爾扈特騎兵隨同作戰。為什麼和打瑞典時派遣的軍隊人數差距這麼大?
  • 波蘭與俄羅斯都是斯拉夫國家,為什麼兩國關係如此之差?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句話用在波蘭和俄羅斯之間可謂非常合適,那麼這兩個國家到底為什麼關係如此之差?這話說起來有點話長了,波蘭和俄羅斯的確是同宗同族,都屬於斯拉夫人。我們知道斯拉夫人在歐洲遷移過程中,分為了三支,也分為了三個不同的方向發展。東斯拉夫人成為現代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民族的祖先。而西斯拉夫人主要在東歐平原上活動,也就是現在的波蘭等地。
  • 波蘭歷史沿革:崛起于波茲南、翼騎兵所向披靡、近代數次亡國
    前文提及,10世紀中葉,為了抵禦奧託大帝的入侵,波西米亞曾與波蘭保持過一段十分密切的關係,甚至就連天主教也是從波西米亞傳入波蘭的。然而時過境遷,在同樣擁有擴張野心的波西米亞人看來,波蘭王國擋住了自己的道路。更何況曾經創立過大摩拉維亞公國的波西米亞並不願意屈從于波蘭之下。於是,他們最終還是投向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懷抱。
  • 曾協助日本侵華是怎麼回事
    成為北歐的地區的霸主一度控制了波羅的海區域,當時普魯士人還沒有壯大,沙俄也不具任何威脅,但矛盾總是出在自身,在18世紀下半葉,波蘭因為內戰,讓周邊國家開始崛起,1772年,普魯士,俄國和奧地利三國瓜分了波蘭的地盤,波蘭第一次滅國,並在隨後的50年時間裡,波蘭三次遭到周圍瓜分。拿破崙時期,為對抗當時的沙俄,扶持起了一個華沙大公國,但拿破崙敗後再度被俄國佔領。
  • 一戰後很多歐洲小國,都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大國夢,這是怎麼回事?
    這些國家在戰前基本上都屬於某個國家的一部分,尤其是奧斯曼帝國和沙俄,雖然只佔據著巴爾幹半島,但奧斯曼退出後,這裡誕生了數個國家。蘇俄建立後,很多曾經被吞併的小國走向了獨立。同樣的情況還包括奧匈帝國,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國家,在一戰後徹底分裂了。 不過這其中有幾個小國,卻有著一個不切實際的大國夢,這是怎麼回事呢?
  • 「夾縫生存」芬蘭的智慧,大國環廝,赫爾辛基的策略,有何借鑑?
    典型的就是歷史上的波蘭了,最強大時的波蘭可是中歐一霸,在對抗東方入侵者「上帝之鞭」蒙古人時可是主力啊!不過後來一頓無腦操作,被歐洲三大流氓德奧俄瓜分乾淨,實在是慘!大國況且如此,何況歐洲的小國,那還不是案板上的肉,怎麼都跑不掉?
  • 實力懸殊的較量,10w萬蘇軍再次折戟芬蘭,史達林為何服了軟?
    前言:二戰進行到1944年的時候,世界戰爭局勢已經日趨明朗,蘇聯紅軍在取得史達林格勒以及庫爾斯克會戰勝利後,開始向德國發起全線反攻,北方戰線也成為了大反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芬蘭曾參與德國對蘇聯的進攻,所以史達林將矛頭直指芬蘭,塔裡-伊漢塔拉之戰由此爆發。
  • 先勝沙俄,再勝波蘭!瑞典人此戰後威震歐洲,卻也留下致命的隱患
    題記:北歐霸主瑞典在15歲的新君即位後,馬上面臨著丹麥、波蘭、沙俄三個國家的聯合威脅。而年輕的瑞典國君卡爾十二世先自己親政,整合內部,隨後在面對丹麥、波蘭、沙俄組成的反瑞典聯盟,採用逐個擊破的方針,先是利用海上優勢,直擊丹麥老巢逼迫丹麥籤訂城下之盟退出戰爭,隨後以一敵四在納爾瓦戰勝了彼得一世帶領的沙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