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初,西遷的蒙古人如何幫助沙俄打瑞典?

2020-12-11 赤峰說

縱觀整個歐亞大陸的歷史,沒有哪個遊牧民族能夠如蒙古人一般,在整個大陸擁有如此廣闊的族群分布和歷史文化影響力。尤其是在歐洲,在著名的金帳汗國滅亡後,蒙古人仍然在陸續地湧入和生息,給許多歐洲國家的政治、經濟、人口和民族帶來長達數百年的影響和衝擊。許多蒙古民族後裔或歸屬當地國家,或自建政權,歐洲各國之間的戰爭中也時常能夠看到他們縱馬騎射的身姿。

在沙皇俄國崛起的關鍵一戰——大北方戰爭中,就有一部分蒙古人加入沙俄陣營,為沙皇彼得一世四處徵戰。那麼他們在大北方戰爭中,扮演的究竟是什麼角色?

現居住在歐洲的卡爾梅克蒙古人

蒙古人「被迫」成為

沙俄盟友

公元13世紀,鼎盛時期的蒙古帝國發動「長子西徵」,將俄羅斯的祖先,即東歐的基輔羅斯等公國納入了自己的統治範圍。隨後,以金帳汗國為基礎,蒙古人在東歐地區開枝散葉,建立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蒙古汗國。

蒙古西徵

15世紀末,俄羅斯人終於擺脫了蒙古人的統治,以伏爾加河中上遊地區為基地,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政權,隨後在伊凡雷帝時期變身為沙皇俄國,開始了世界歷史上數一數二的領土擴張歷程。沙俄軍隊和僱傭兵、探險隊越過烏拉爾山不斷東進,將軍事和科技都已落後的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諾蓋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蒙古人與突厥人建立的汗國一一吞併。

兩百年時間,沙俄的腳步就已經遠達蒙古高原和太平洋沿岸,同當時中國北方蒙古諸部與新興的清政權發生了聯繫。

沙俄東擴前的歐洲

沙俄雖然消滅了沿途以來遇到的遊牧汗國,但是沙俄本身人口數量有限,新徵服的地區人口也不多(不然也不會輕易被徵服),在很多地區的控制力都不足,給其他的政權或部族以可乘之機。

沙俄東擴

17世紀上半葉,在中國西北部,屬於三大蒙古部族之一的漠西蒙古,也就是曾經的瓦剌部的後裔(史學界稱其為衛拉特蒙古或厄魯特蒙古)發生了分裂。漠西蒙古五部中的土爾扈特部,因忌憚準噶爾部的崛起與打壓,以及抵制東擴的沙俄,帶著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的部分牧民,開始沿著哈薩克草原一路西遷,最終進入了裏海以北的伏爾加河下遊地區,佔據原阿斯特拉罕汗國和喀山汗國的優良草原牧場,逐步建立了土爾扈特汗國,這一塊也是當年拔都汗建立金帳汗國的大本營。這是趁著沙俄在伏爾加河下遊地區的統治真空期,完成了這一換家過程。

明末衛拉特(厄魯特)蒙古各部

看著之前想收服的衛拉特蒙古人從中國竄到了自己的腹地,沙俄當然想要徵服和吞併他們,給他們一個新稱呼——卡爾梅克人。這裡的卡爾梅克人包括了土爾扈特人以及隨之而來的其他衛拉特蒙古部族。沙俄對衛拉特蒙古人的徵服行動屢屢失利,而土爾扈特部的首領和鄂爾克勒試圖進攻沙俄軍隊城堡,也兵敗身死。

繼任者書庫爾岱青意識到本部與沙俄的實力差距懸殊,硬抗不是出路,遂決定表面上向沙俄稱臣納貢,宣誓效忠,並在沙俄對外戰爭中出力,背地裡卻和漠西蒙古各部與清王朝保持使節往來,還接納了達賴喇嘛賜予的汗位。在阿玉奇汗繼位後,仍舊保持了與沙俄的這種「同盟」關係。

土爾扈特汗國和沙俄

沙俄為了與歐洲各國爭霸戰爭的需要,也經常徵調土爾扈特汗國和其他蒙古與突厥部族的騎兵參與各地戰事。

拳打瑞典,腳踢土耳其,

鎮服遊牧,戰功赫赫

17世紀下半葉,沙俄和土爾扈特汗國都贏來了自己國家最強悍的首領——彼得一世和阿玉奇汗。在他們的帶領下,沙俄和土爾扈特汗國的國力都得到了明顯提升。而造成這一結果的關鍵事件,就是沙俄與北歐強國瑞典陣營之間的大北方戰爭。

俄國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

彼得一世為了沙俄的崛起,指出沙俄必須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為沙俄拓展戰略生存空間。而當時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都由陸海軍實力十分強大的瑞典王國佔據,沙俄要想奪取出海口就必須擊敗瑞典人及其同盟軍。而瑞典要想繼續保持北歐強國的地位,也必須擊退沙俄的挑釁。沙俄與瑞典兩國早有舊怨,瑞典曾經趁沙俄內亂進犯國莫斯科。在第一次北方戰爭期間,沙俄挫敗了瑞典進攻波蘭的企圖。新仇舊怨一起算,爆發一場新的北方戰爭是必然的。

大北方戰爭爆發前夕(1699年)歐洲形勢

大北方戰爭從1700年到1721年,持續了21年。彼得一世為了準備這場戰爭,做了充足的準備。他曾經偽裝成軍隊下士,出訪荷蘭、英國等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經濟、文化、軍事科技與政策,回國後對國家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正規的沙俄陸海軍。為了應對瑞典的同盟軍,他與神聖羅馬帝國的薩克森、布蘭登堡、普魯士、波蘭立陶宛聯邦、丹麥-挪威聯合王國等國組成北方反瑞同盟。

1700年,自覺準備充分的彼得一世向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正式宣戰。他發布命令,徵調了阿玉奇汗麾下的兩千卡爾梅克騎兵進行操練,並派往俄瑞邊界。卡爾梅克騎兵充分發揮了靈活機動的作戰優勢,在陸地戰場上向瑞典人發動了猛烈攻勢,給瑞典軍隊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但瑞典人也不是吃素的,直接兵進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先迫使丹麥-挪威退出反瑞同盟,隨後又擊敗了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奧古斯特與薩克森,並在納爾瓦戰役中狠狠挫敗了沙俄。

大北方戰爭形勢圖

沙俄雖然在依薩斯特法地區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戰役總形勢對沙俄一方不利。彼得一世決定進一步改革和加強海陸力量,以待再戰。他利用沙俄冬季寒冷的傳統優勢,引卡爾十二世率軍深入沙俄腹地,堅壁清野,不斷給瑞典軍隊造成非戰爭損耗。在1709年的波爾塔瓦戰役中,俄軍組成優勢兵力,以強大的哥薩克騎兵力量衝垮瑞典軍隊的陣線,擊敗了卡爾十二世的攻勢。

本來彼得一世調來了阿玉奇汗長子沙克杜爾札布率領的三千多土爾扈特士兵參戰,但是,當土爾扈特人趕到波爾塔瓦時,沙俄主力已經擊退了瑞典主力。撤退的瑞軍正好遭遇了前來的土爾扈特騎兵,遭受了重創。此戰之後,土爾扈特騎兵和哥薩克騎兵都受到了彼得一世2萬盧布的獎賞。

波爾塔瓦戰役油畫

波爾塔瓦戰役是大北方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改變了俄瑞兩國之間的戰爭天平,局勢開始有利於沙俄一方。潰退的卡爾十二世殘軍逃入了奧斯曼土耳其境內。本來奧斯曼土耳其並不是大北方戰爭的參與者,但是俄土兩國也發生過多次戰爭,卡爾十二世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說服土耳其也對沙俄宣戰。於是彼得一世在大北方戰爭中,除了擊敗瑞典人的主線任務外,又接了擊敗土耳其人的支線任務。

在這一場戰爭中,阿玉奇汗幾乎是傾其所有得幫助沙俄,直接派出2萬土爾扈特騎兵隨同作戰。為什麼和打瑞典時派遣的軍隊人數差距這麼大?原因就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地盤離土爾扈特汗國較近,調派軍隊更方便。早在1678年,土爾扈特人就曾經因參與擊敗土耳其人而獲得了沙俄政府的獎賞。而瑞典離自己地盤較遠,參與打瑞典的戰爭只是履行一下同盟義務。

歷史上,沙俄和奧斯曼土耳其累計發生過不下十次大規模戰事,結果是勝多敗少,但是這一次沙俄卻翻車了。土耳其人這次聯合克裡木汗國的韃靼軍隊侵犯第聶伯河西岸地區,與土爾扈特騎兵發生了一場遭遇戰,當場被殺數千人,有3000餘人被俘,再一次展示了土爾扈特蒙古騎兵強大的戰力。

雖然這部分攻勢被化解,但是沙俄總兵力只有38000人,而土耳其與韃靼人的聯軍超過18萬,實力相差懸殊,彼得一世又在普魯特戰役中被土軍圍困,差點被俘。在瑞典人的壓力尚未解除的情況下,彼得一世無法大規模增援南部戰區,只得與土耳其締結《普魯特合約》,放棄了亞速地區,允許查理十二世回到瑞典,等到日後再找回場子。

第三次俄土戰爭中翻車的沙俄(1711年)

隨後,沙俄重新將薩克森、丹麥-挪威、英國等國拉攏進入反瑞同盟,與瑞典軍在海上發生了大戰,奪取了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立窩尼亞等地區,順便吞併了大部分芬蘭地區。彼得一世新建的強大海軍與同盟軍的力量,使得瑞典勢力步步退卻,卡爾十二世甚至在挪威戰死沙場。在眾多強國的壓力下,瑞典最終只得承認戰爭失敗,割讓部分波羅的海沿岸的領土,彼得一世實現了奪取出海口的戰略目標。

大北方戰爭結束時的歐洲形勢

海上的戰事就用不著土爾扈特騎兵參與了,這期間阿玉奇汗的任務除了配合沙俄陸上作戰外,就是鎮壓周邊不安定的庫班韃靼人、巴什基爾人、希瓦人,甚至包括哥薩克人等遊牧部族的叛亂,這些部族的精銳力量都被阿玉奇汗收拾過。可以說,土爾扈特騎兵就是沙俄南部地區鎮場子的存在。在大北方戰爭結束後,阿玉奇汗還曾跟隨彼得一世遠徵薩菲波斯。

總體而言,在大北方戰爭中,土爾扈特汗國是沙俄的重要輔助者,主要起到了改變戰場局勢(如擊敗克裡木韃靼人),擴大戰果(如波爾塔瓦戰役擊敗瑞典人),穩定遊牧地區的後方(如鎮壓庫班韃靼人叛亂),使得沙俄能夠在前方奮力拒敵。沙俄阿斯特拉罕軍政長官阿卜克拉辛曾向彼得一世報告,稱在與土耳其人的戰爭中,沒有阿玉奇汗的騎兵參與局勢會很困難。彼得一世在晉升「大帝」的過程中,這些所謂的卡爾梅克人是既有功勞也有苦勞的。

不甘淪為工具人

看在卡爾梅克人戰功顯赫的份上,沙俄會把他們同普通沙俄國民一樣平等看待嗎?答案是不會。沙俄在反殺過蒙古人後,已經形成了對蒙古人的心理優越感。彼得一世還好點,比較認可卡爾梅克人的功勞與能力,以「汗」而不是普通部落首領來稱呼阿玉奇。但是沙俄貴族始終把這幫卡爾梅克人當成是低賤的附庸,是稱手的「工具人」。沙俄政府始終沒有放棄對卡爾梅克人的徵服與同化,除了軍事威壓,還採用東正教傳教方式,試圖將卡爾梅克人納入到沙俄東正教的統治體系內,可謂「欲滅其國,先亡其史」。

土爾扈特汗國的首領,尤其是阿玉奇汗深知這一點,所以在幫助沙俄打仗的同時,看到沙俄準備要壓迫自己,便開始反覆橫跳,拒絕沙俄的一些調令,抵制大規模的傳教行動,甚至和沙俄的對手暗通款曲,一切都以維護汗國的根本利益出發。

阿玉奇汗(1640-1725)

早在1674年,頓河哥薩克人試圖侵佔土爾扈特汗國的地盤,阿玉奇汗不滿沙俄政府拉偏架的行為,就拒絕其出兵克裡木汗國的命令,還聯合克裡木韃靼人洗劫了喀山和奧倫堡地區,把當地的沙俄平民當成奴隸轉賣給克裡木等地區,沙俄也沒有出兵討伐它。阿玉奇汗可以前腳幫助沙俄鎮壓韃靼山民,在得知哥薩克人向自己的地盤擴張時,後腳就與亞速地區的克裡木人聯手反俄,攻擊沙俄邊境城鎮。沙俄政府命令阿玉奇汗教訓庫班蘇丹洗劫沙俄奔薩城的行為,也被阿玉奇汗以沙俄也曾不幫助自己阻止哥薩克人侵略為由拒絕。

為了避免一味替沙俄徵戰使自己的軍隊損失過大,阿玉奇汗遣使與奧斯曼土耳其、薩菲波斯、希瓦汗國等政權,甚至是瑞典人以進行外交修好。阿玉奇汗長子沙克杜爾札布的妻子要去西藏通好禮佛,阿玉奇汗直接讓希瓦人聯絡土耳其蘇丹,問詢其是否需要從西藏帶點「特產」回來。以致於在他去世時,土耳其蘇丹還派出使團前往汗國,向繼任者車凌端多布請求通好。阿玉奇汗做這些事時甚至都不瞞著沙俄,直接告訴他們:「克裡木韃靼人和土耳其人也在和我們修好。」一副儼然並非沙俄附屬國,而是如同波蘭立陶宛聯邦和薩克森一般的獨立政權的樣子。

在大北方戰爭期間,阿玉奇汗仍舊與奧斯曼帝國、薩菲波斯等國修好

沙俄政府不是不想整阿玉奇,實在是整不動。阿玉奇在政治經濟領域的改革頗有建樹,軍事上也徵服了周邊許多地區,開創了土爾扈特汗國輝煌的國勢,在汗國內的威望無人能比,不好策劃政變推翻其汗位。沙俄如果硬攻會付出比較大的代價,也擔心阿玉奇汗趁機聯合土耳其等沙俄的世仇反戈一擊。沙俄政府認為「這位老卡爾梅克領袖的威信太高,要像對待平庸的統治者那樣對待他,那是很不謹慎的」。

因此,在阿玉奇汗時期,只要土爾扈特人沒有特別過分的反俄舉動,沙俄基本上也不會動手收拾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沙俄作家諾夫列託夫所著的《卡爾梅克人》一書中,也稱阿玉奇汗為「近似獨立自主的汗」,也就是名義上臣服,實際上獨立的汗。

極盛時期的土爾扈特汗國

幫沙俄打仗,

給「卡爾梅克」們帶來了什麼

從書庫爾岱青時代開始,作為土爾扈特汗國主體的「卡爾梅克」們就開始履行參與沙俄軍事行動的同盟義務。在阿玉奇汗統治的近五十年間,卡爾梅克人多次參與沙俄的軍事行動,尤其是在大北方戰爭期間,卡爾梅克人出戰的頻率極高,為沙俄取得戰爭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總體而言,幫沙俄打仗給卡爾梅克人帶來的正資產和負資產都不少。

首先說正資產,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阿玉奇汗通過連續不斷地作戰,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周邊部族的安全威脅,並且整合了伏爾加河下遊地區的遊牧部族力量,形成了一個空前強大的汗國,也提升了自己在歐洲的地位和影響力。第二,阿玉奇汗發起的很多戰事都是以沙俄名義進行的,這樣汗國可以獲得沙俄政府的軍需物資和高額封賞,這樣就能夠充實汗國的國庫和軍備,進一步提升國力。第三,通過與瑞典和土耳其等當時的歐洲列強軍隊交手,鍛造了一支身經百戰、擁有先進軍事技術和戰術的卡爾梅克騎兵,能夠更好的拱衛疆土和擴展利益。

驍勇善戰的土爾扈特汗國騎兵

至於負資產,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連年徵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較為沉重的負擔。土爾扈特汗國本就只有幾十萬部眾,高強度的出兵參戰對於財政和人口都是巨大消耗。如果戰事勝利還可以取得戰利品和封賞,如果戰事失敗或者烈度過高,就會嚴重削弱國力。遊牧民族在拼人頭的問題上一直是處於劣勢的。

另一點就是加重了沙俄的剝削壓迫。當初蒙古西徵時,時常拿被徵服地區的百姓擋在前面做肉盾。現在沙俄也效仿,拿卡爾梅克騎兵當消耗品。特別是後來,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沙俄的國力軍力越發強大,而土爾扈特汗國卻因高層政變和沙俄政府更變態的徵兵政策而走向衰弱。

最終在一次高烈度的俄土戰爭結束後,渥巴錫汗為了本民族生存計,率領伏爾加河東岸的土爾扈特人向中國遷徙,這就是教科書上「土爾扈特東歸」的故事。而留在西岸的卡爾梅克蒙古人,就成了今日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居民的祖先。

今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

參考文獻:

張體先:《土爾扈特部落史》,當代中國出版社,1999年

馬汝珩、馬大正:《漂泊異域的民族——17至18世紀的土爾扈特蒙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法>伯希和:《卡爾梅克史評註》,中華書局,1994年

<蘇> H.帕裡莫夫著,許淑明譯:《卡爾梅克族在俄國境內時期的歷史概況》,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年

馬汝珩:《清代西部歷史論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

吳春秋編著:《俄國軍事史略(1547—1917)》,軍事科學出版社,2015年

<法>伏爾泰著,吳模信譯:《彼得大帝在位時期的俄羅斯帝國史》,商務印書館,2016年

<俄>尼.伊.帕甫連科著,斯庸譯:《彼得大帝》,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李金軻,王希隆.土爾扈特蒙古西遷後的經濟狀況及其對東歸的影響[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0,(1):48-60.

END

轉自國家人文歷史

相關焦點

  • 17萬土爾扈特人萬裡東歸後,那些留在沙俄的土爾扈特人結局如何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部名為《東歸英雄傳》的電影曾風靡全國,影片講述了17世紀時為避免和準噶爾部的牧場紛爭,西遷至伏爾加河遊牧的蒙古土爾扈特部族,為脫離沙俄奴役,再次遷徙東歸祖國的悲壯故事。1662年,實力相對弱小的土爾扈特首領鄂爾勒克,為了避免更大的紛爭,率領整個部族向西遷徙,來到尚未被沙俄佔領的伏爾加河下遊地區遊牧,其中一部分還渡過伏爾加河,到河的西岸開拓新的牧區。沙俄野蠻入侵後,騎馬射箭的土爾扈特人難敵俄國人的火槍火炮,只得接受被沙俄奴役的命運。
  • 為何沙俄擴張的土地,主要來自寒冷的北方
    到13世紀末,俄羅斯民族以這裡為中心,建立了莫斯科公國,當時的面積只有1300平方公裡,處於蒙古人金帳汗國的統治之下。從14世紀起,當時的莫斯科大公,憑藉替蒙古人收稅的特權,打擊和削弱其它公國,開始吞併周邊的公國,壯大本國力量。
  • 先勝沙俄,再勝波蘭!瑞典人此戰後威震歐洲,卻也留下致命的隱患
    題記:北歐霸主瑞典在15歲的新君即位後,馬上面臨著丹麥、波蘭、沙俄三個國家的聯合威脅。而年輕的瑞典國君卡爾十二世先自己親政,整合內部,隨後在面對丹麥、波蘭、沙俄組成的反瑞典聯盟,採用逐個擊破的方針,先是利用海上優勢,直擊丹麥老巢逼迫丹麥籤訂城下之盟退出戰爭,隨後以一敵四在納爾瓦戰勝了彼得一世帶領的沙俄軍隊。
  • 沙俄到底侵佔多少中國故土?試圖把長城以北變成「黃俄羅斯」
    至公元10世紀末,基輔羅斯公國達到鼎盛時期,成為東歐強國。之後開始衰退,在11世紀中葉分為十八個公國,陷於封建混戰。13世紀初,基輔羅斯及東歐的眾多公國被蒙古大汗拔都(成吉思汗之孫)建立的欽察汗國(金帳汗國)所徵服,成為其附庸。 莫斯科公國:1283年,留裡克王朝支系的莫斯科公國建立,是基輔羅斯公國分裂出的眾多公國之一,首都位於莫斯科。
  • 清朝與沙俄的貿易:從仇敵到貿易夥伴,清朝為何要與沙俄貿易?
    在整個清王朝中的外交中,是離不開沙俄的,不管是經濟上,還是軍事上,甚至割讓領土上,這些都和沙俄息息相關。從近代史來看,中國版圖的變遷,都和沙俄有關。按理說這種情況,清朝是仇恨沙俄的,為何還要與沙俄貿易?其中的原因,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解釋。
  • 18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西伯利亞形象
    18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西伯利亞形象 敬如歌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 吉晶玉 新疆師範大學(溫泉校區) 摘要:自沙俄16世紀完成對西伯利亞的徵服,並將西伯利亞主要用作流放犯人之地後,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以苦寒之地的形象進入俄羅斯作家創作的視野。
  • 蒙古人曾統治俄羅斯200多年,如今只剩下四個自治共和國
    不過在歷史上,俄羅斯曾長期遭到蒙古人的統治,蒙古人曾統治俄羅斯200多年。在蒙古人統治的200多年裡,蒙古人對俄羅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俄國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到蒙古人的痕跡。據說,俄羅斯貴族大部分都流淌著蒙古人的血脈。不過幾百年過去後,蒙古人對俄羅斯的影響早已煙消雲散,曾經叱吒一時的金帳汗國也早已消亡,如今只剩下四個沒什麼存在感的蒙古自治共和國。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俄羅斯境內的四個蒙古自治共和國。
  • 都曾是沙俄屬國,都與蘇俄發生過戰爭,為何芬蘭卻與波蘭截然不同
    1917年沙俄發生二月革命,不久之後又爆發了十月革命,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們奪取了政權,建立起了紅色的蘇維埃政權,而這場革命不可避免的傳播到原來沙俄時代徵服的領土,這些地區也發生了革命,其中就包括原本屬於沙俄的芬蘭。
  • 哈薩克人是蒙古人的分支?
    近年來有一種聲音,即是哈薩克人是蒙古人的後裔或者分支。果真如此?我們認為:哈薩克與蒙古人有密切的關係,也有一定的血緣關係,但是不能簡單地將哈薩克算作蒙古人的後裔或者分支。哈薩克族是一個多民族、部落融合的形成的民族,血脈的來源也不單單是蒙古人。一段邊界哈薩克斯坦,中亞的內陸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
  • 拿破崙和希特勒攻不下莫斯科,蒙古人卻能,原因是什麼?
    圖-莫斯科克裡姆林宮蒙古人之所以會與後來兩位有所不同,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區別還是時代。如果回到蒙古帝國向東歐擴張的年代,我們會發現此時根本沒有統一的俄羅斯,相反整個東歐平原上大大小小分布著無數個斯拉夫公國。
  • 在20世紀初,為什麼日本和俄國之間會發生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是20世紀初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這場戰爭可謂是極大地決定了當時世界的政治格局形勢。那麼在21世紀初的時候,為什麼這兩個強國之間會爆發這麼一場戰爭呢?再加上沙皇俄國到處擴張,也引起了西方其他國家的不滿,所以英美等國就暗地裡支持日本挑起戰爭,最終重創沙俄。說起這場戰爭之前,不得不說一場19世紀的重要戰爭,克裡米亞戰爭,在那場戰爭中,俄國被英法聯軍再加上土耳其打敗,自拿破崙時代以來向歐洲方面的擴張第一次受阻。
  • 阻止蒙古人西徵的馬穆魯克王朝,為何還是躲不過「合久必分」的魔咒?
    根據《馬穆魯克王朝·伊斯蘭之光》記載其中除了奴隸兵以外還有一些是來自東方的部落,而這些部落被哈裡發和蘇丹看中後成為他們的僱傭兵,這被編成僱傭兵的部落便是從東亞西遷來的突厥人。值得說道的是就是這些由突厥人所組成的僱傭兵在後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軍事集團。
  • 二戰時期,德國橫掃北歐,為何偏偏放過了瑞典?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瑞典都是以中立國的身份存在,並沒有參與戰爭。然而,這個中立國不是想當就能當,尤其是在二戰之中,很少有歐洲國家能在德國的坦克履帶下倖存,比如同為北歐國家之一的挪威和丹麥,都未能倖免。那麼瑞典憑什麼能夠在德國面前保持中立?
  • 沙俄的東方戰略:在沙皇尼古拉二世野心中破產的「黃俄羅斯計劃」
    為了追逐陽光下的土地、不凍的出海口,沙俄軍隊向西、向南、向東,向任何一個能夠擴張的方向不斷前進,和沙俄接壤的國家就沒有和它能一直和平共處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皇尼古拉二世針對中國策劃了一個「黃俄羅斯計劃」,意圖通過政治、軍事、文化等手段將長城以北的土地納入沙俄統治,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在1904年被日俄戰爭打斷,最終隨著沙皇統治被推翻而徹底破產。
  • 瑞典與俄羅斯的霸權爭奪戰,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間的恩怨情仇
    10世紀初,法蘭西王將諾曼第賜給丹族人羅洛。11世紀初,丹族人卡努特佔領英格蘭,以北海為中心統一周邊地區。到11世紀中期,諾曼人威廉當上了諾曼第地區法國諸侯,並再次佔領英格蘭,建立起諾曼王朝。另外,諾曼人從12世紀開始進入地中海,佔領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後建立了兩西西里王國。
  • 僅四百年,從小公國到橫跨亞歐世界帝國,沙俄擴張為何如此瘋狂?
    俄羅斯最開始只是東歐的一個柔弱小國,這個小國從誕生之初就寄人籬下,它由弗拉基米爾大公國分封而成,由於它位於奧卡河的支流莫斯科河畔,本身具有得天獨厚的歷史自然條件,經過百年發展,在13世紀,它已經是各俄羅斯中擁有顯著地位的國家——莫斯科公國。
  • 蒙古人身形彪悍,驍勇善戰,為什麼總是打不過清軍?
    可是,讓人們大跌眼鏡的是,這些向來以驍勇善戰著稱的蒙古人卻一直被清軍吊打,就連當時最兇悍的準喀爾部落都被滿清軍隊徹底的滅族了。那麼,如此驍勇的蒙古人為什麼總是打不過這些清軍呢? 其次,雖然蒙古人的人口眾多,但是,他們長期處於一個分裂的狀態,就是一盤散沙,而且其內部各部落還經常打來打去,甚至像科爾沁等一些蒙古部落還投靠了滿清,所以,根本就無法形成合力。